【摘要】新課程改革標準下的高中音樂課堂應以新課程改革方向作為教學引導,不斷地優化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教師應將自身的教學經驗與新課程改革標準下的教學目標及理念進行全面結合,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逐漸了解音樂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樂感和歌唱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眼光。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音樂;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王巍(1982—),女,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第一中學。
音樂學習不但能夠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帶來的壓力,還能夠陶冶情操,使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聽覺素養,為培養學生優秀的審美能力及音樂鑒賞能力打下基礎。具體而言,音樂教學在高中生的教育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開闊眼界,使學生真正領悟到音樂中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趣味性。
當前一些學校忽略了音樂學科對于學生成長能力的培養功能,在臨近期末考試時,有些教師甚至會占用音樂課程的時間來完成學生理論知識的教學或復習任務。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音樂課堂存在的問題,提出新課改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當前高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比較傳統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并且要求學校在此培養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高中是學生建立各種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學校應該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著重鍛煉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使其獲得多方面的提升。然而,有些高中的音樂教學卻沒有很好地貫徹落實這一教學精神和教育理念,使得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音樂的情感熏陶。部分高中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授課時,不僅沒有做好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也沒能全面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正確審美觀和價值觀。
針對當前我國高中音樂課堂的整體教學現狀分析了解到,一些高中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過程中常常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音樂教學,即教師先教唱一句,學生再跟唱一句,抑或是讓學生跟著教學視頻學習。這種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不但無法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還會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壓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喪失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無法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觀能動性,導致高中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直線下降,無法突出音樂教學在高中生成長中的重要性[1]。
(二)創新意識較差
雖然音樂學科是當前高中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就當前教學課堂的實際開展情況來看,一些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創新意識,課堂內容過于平淡無奇,枯燥乏味,從而制約了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發展。同時,音樂教學的過程也過于形式化,在實際音樂曲目的教授過程中,教師沒有從學生的實際發展角度出發,征求學生的學習意見,只是根據教材的內容適當地在網絡上尋找一些與學習曲目相關的音樂曲目,利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完成曲目的播放工作,然后循環播放到下課,音樂課堂的教學任務也隨之完成。如此形式、呆板的教學課堂,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效果甚微。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音樂課堂具體建設策略
(一)引入樂器教學實踐,提升音樂教學效果
要想全面改善當前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的高中音樂教學課堂,音樂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分析探討學生的實際音樂學習需求,為學生建立豐富多樣的音樂教學活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2]。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樂器的應用,為學生創造出更多的音樂感知機會,引導學生了解樂器的使用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樂器的演奏原理和發音特色,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逐漸掌握音樂演奏的技巧,逐漸領悟到音樂的魅力。
(二)注重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
高中音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音樂鑒賞。音樂鑒賞就是合理地、有目的地播放不同題材的音樂類型、音樂風格及音樂曲目,并通過教師的適當講解,引導學生掌握其中的不同演奏特點,加深學生對于音樂的感觸和認知理解,從而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要想在音樂教學中全面發揮音樂鑒賞的實質作用,首先需要學生掌握基礎的音樂知識。在音樂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板書和講述帶領學生發現音樂中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等,通過課堂教學的理論講解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音樂課程的基礎,只有把握了音樂基礎知識,學生才能夠弄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特點、音樂名詞、音樂手法等,才能為后續的音樂學習與鑒賞打下基礎。
在實際教學時,很多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只是對音樂的內容進行簡單了解,無法總結出音樂知識所涵蓋的音樂要素及音樂類型,甚至還有學生連音樂的基本風格都不確定。在這種情況下,音樂鑒賞課程教學就失去了教學意義[3]。因此,教師應加強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引導工作。只有讓學生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演奏技能后,才能夠更好地提升他們對音樂的感悟,音樂鑒賞才不是無源之水。
(三)走入社會,開展音樂實踐活動
音樂是一門較為奇妙的藝術,能夠加強學生彼此之間的溝通。教師要不斷地促進音樂教學的進步,使音樂教學工作能夠突破傳統應試理念的禁錮,并在結合自身實際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將音樂課堂與社會實踐相融合的方式完成音樂教學工作。例如,在開展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引導學生參與到廣場舞中去,利用自身所學的音樂知識將廣場舞的舞蹈進行創新,如此一來,學生的音樂思維也會變得更加活躍[4]。教師可以與學校附近的社區活動中心溝通,與其達成長期合作,讓學生擁有改編廣場舞并進行演出的機會,在這一基礎上,學生能夠擁有持續發揮才能的機會,音樂能力也會在一次次編創中得到提升。再比如,教師還可以讓全班學生分為兩個小組,分別改編同一首歌曲,再將改編后的音樂作品發布到網絡上,看看哪一個小組的改編能夠贏得更多的點贊與支持。對于獲勝的小組,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激發其繼續創造的積極性。
(四)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音樂需求
因材施教彰顯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基本原則。為了使音樂教學能夠更加全面地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教師在對高中生進行音樂教學時,首先應抓住高中生的成長特點,利用鼓勵與贊揚的方法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引導學生在課堂中自我想象、自我感受音樂內容。在實際授課之前,教師也應優化課前準備工作,從學生的實際需求角度出發,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及個人學習情況,同時教師應正確看待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用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學生。此外,教師還要善于抓住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在實際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比喻等較為生動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程度。
(五)注重音樂教學與德育教育相結合
音樂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音樂教學與德育教學的融合工作,讓學生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不斷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獲得良好的審美能力。我國高中階段的人教版音樂教材編錄了很多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等優秀傳統美德的歌曲,在這些歌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制訂出科學完善的教學計劃,著重提升對此類歌曲的重視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深層內涵,從而幫助學生培養優秀的道德情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5]。
(六)以提問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高中音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提問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問在音樂教學中具有積極的作用,提問法的實質就是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之前,有目的地向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同時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雖然設立的問題較為簡單,但是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完成音樂學習任務,帶著問題去學習音樂知識,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審美能力、洞察力和直覺力,還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加條理清晰的學習思路。例如,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先進行提問:“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們將使用到哪些樂器?這些樂器又用在什么部分?分別有什么作用?”讓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能夠更有目的性,學習重點也會更明確。
(七)分組學習,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當前我國教育界所倡導的研究型學習方法,其實質內容就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提出與課堂內容相關的且具備一定深度的問題,并通過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資料的搜集工作,引導學生通過“自我搜集資料,總結得出結論”的解決策略,得出自我研究的成果,然后在接下來的課程學習中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成果匯報,最后教師再給予總結性評價[6]。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然后把事先挑選好的不同的古典音樂選段隨機發給每個學生,讓學生查找自己的選段是選自哪一作品。學生還需要查找到這個作品的創作背景與作者的信息,借此加深學生對于這一選段的了解。
(八)改良課堂演唱教學方式
高中音樂教材中的每一篇教學內容的連接性都較強,其分開是獨立內容,連接起來就是一個整體內容,稱作一個系統。高中音樂教學能否在保持原有系統的前提下,將教學內容實現完美的分割與合并,是當前高中音樂教師面臨的重要挑戰。傳統的歌唱教學多數是以教師領唱或學生欣賞等傳統方式完成歌曲的學習任務,這種學習方式過于單一和呆板,無法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利用當下流行的音樂教學方式,將一首歌曲用三種唱法或四種唱法進行教學,然后加強各種唱法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練習不同唱法下的歌曲,在此學習過程中總結出不同唱法對于歌曲表現的不同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九)加強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
音樂課程是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高中學生審美觀的主要途徑。音樂課程具有輕松、有趣的教學特點,因此頗受學生的喜愛。音樂課主要是從感性角度入手,通過多樣化的體驗方式,以音樂美感震撼人心,打動人心,實現聽者與音樂情緒上的共鳴。
當前我國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出現了很多以音樂文化為主的內容,加強了學生對多種音樂文化,以及世界各國人文、歷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的理解。音樂由于涉及的國家和民族不同,因此會出現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流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讓學生了解這些音樂背后的文化價值與文化知識,強化學生對音樂文化內容的理解。
結語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高中音樂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從學生的實際需求角度出發,為學生構建多樣化的音樂教學課堂。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創設多樣化的音樂課堂,加強對不同音樂資源的利用,使音樂課堂能夠變得更為豐富、有趣及生動。教師還應突出音樂課堂教學的重點,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音樂文化的內涵與背景,同時要加強音樂教學與人文素養的融合,引導學生在音樂知識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自身的學習意識及個人素質,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晨昊.淺談新課改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的研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7):958-959.
[2]胡楊.淺談新課改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的研究[J].神州,2020(35):235-236.
[3]張思斌.淺談新課改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的研究[J].音樂時空,2015(01):160,175.
[4]夏麗萍.淺談新課改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的研究[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6):135-136.
[5]梁麗君.淺談新課改下高中音樂鑒賞課的實踐與探究[J].科學中國人,2016(21):281.
[6]張紅.淺談提升中學音樂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和方法[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0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