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婷 談穎/文
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影響最大的教育方式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談舉止,所作所為無不影響自己的孩子,本文從禮儀文化視角分析父母的認知、家庭氛圍以及學生自我意識對教育所產生的影響,運用訪談法和調查法,得出優秀孩子背后一定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中,父母起著決定性的因素。
禮儀文化教育屬于基礎性的教育,我國學生自小就對禮儀開始熟悉,如“孔融讓梨”,從小倡導忠、孝、禮、儀、仁、智、信等思想行為規范,內容和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大學倡導禮儀教育看起來是比較落后的做法。但事實并非如此,經過若干年的基礎教育,職業院校學生群體在儀容儀表、師生禮儀、課堂禮儀、場所禮儀、人際交往禮儀以及禮儀文化素養等和社會、企業期望的水平相差甚遠。
不管對于大學生自身發展而言,還是站在教育者以培養合格社會人才方面,以及企業和用人單位需求來看,大學生的禮儀文化素養缺失問題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1]。尤其我們身處當今大數據、互聯網、自媒體時代,人人都主播,怎樣在公眾場合塑造自我形象,展現人格魅力是每個人不可回避的時代需要,雖然就文化傳承方面來說,我國也汲取很多國外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但是真正的實施的過程中取得的成果不是很顯著。例如,樹有根,水有源,一個有著悠久歷史輝煌文明的偉大民族,失去傳統文化的滋潤,單純依靠缺乏核心價值的模仿或“拿來”主義必然無法適應中華民族發展。禮儀教育不只是利用簡單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備約束自己的學生,重點在于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學生對禮儀文化的體悟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形成對傳統禮儀文化的道德認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外,進而能夠提升大學生禮儀修養水平[2]。重視物質經濟,對于提高人自身修養沒有引起重視,精神比較空虛,道德存在缺失現象,從社會到校園,再從校園侵蝕社會。在這樣社會環境下,大學生文明禮儀文化素養迫在眉睫。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帶動“一帶一路”發展的作用。所有的美好實現,成就自我發展,實現中國夢過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如果沒有家庭教育,中國夢也只能是中國夢。
“禮儀”一詞在中國古代早就作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來使用了。“禮”在字典上的解釋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節?!皟x”指人的容貌、舉止。在人際交往中,凡是把人內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過美好的儀表、儀式表達出來就是禮儀?!抖Y記》主要是對禮的各個細節作出符合統治階級利益需要的解釋。
2.2.1 家庭的起源及其演變
人類學家認為,直立行走的能力是人類家庭單元形成過程中重要的進化階段。男人們一般去狩獵,而為了防止狩獵失敗時沒有可以供給的食物,女人們就負責采集水果、蔬菜等,于是,男女分擔不同責任,以此家庭模式初步形成。這種模式保證了男人和女人之間相對平衡的關系,同時也最大限度地避免在缺乏獵物時可能出現的饑荒。由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現代男女在家負責的工作已趨于相同。
每個人對家都不陌生,它是讓每個人都有滿足感和歸屬感的地方。里耶曾經提到:“家庭不但是身體的住所,也是心靈的寄托處”。那么家到底是怎樣的呢?1999年4月,日本的《家庭教育手冊》里面是這樣介紹它的主要內容:
(1)孩子希望家里人能夠開心的生活在一起,孩子的期望是理所當然的,對于父母而言,應該承認現實;(2)養育孩子并不是母親一個人的事,即使父親和母親的教育方針保持相同,父母站在不同的角度教育孩子;(3)在現代社會夫妻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交流,倘若相互之間不能展開交流和溝通很難理解雙方;(4)全家人一起吃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飲食生活不僅對兒童身體的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對兒童心理的發展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5)父母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孩子一定會領會到,由于工作的原因,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可能不多[3]。
2.2.2 家庭的功能
家庭具備亙古不變的功能,具體表現在:(1)家庭的早期學習功能:孩子最初的學習源泉就是母親和家;(2)家庭的根據地功能:縱觀歷史長河,江月人米生活;(3)家庭的緊張緩和功能:在一天緊張的學習和工作后,我們需要休息和放松,從而為自己充電,使自己更容易投入第二天的工作,而家庭無疑是舒適、寬松的場所。如果忽視了家庭能夠緩和緊張的作用,很容易導致孩子問題行為的發生。
綜述所述,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港灣,是孩子快樂的源泉。父母在家庭氛圍中用心和愛滋潤孩子成長,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孩子的一生,在家庭熏陶下讓孩子懂得忠、孝、禮、儀、仁、智、信等的傳統文化教育理念。
當前學生禮儀文化修養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其家庭教育中有關禮儀文化知識教育的缺失。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導致當代多數大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導致其忽略了家庭教育中的禮儀文化知識,在子女出現問題時,父母多持保護溺愛心態,對于孩子缺乏理性指導,致使當代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并且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與傳統禮儀文化中的敬人謙己、舍己為人相違背,最終導致大學生缺乏禮儀文化修養,同時導致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4]。
當今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情況下,學校管控非常嚴格,學生只出不進,如發燒咳嗽需要就醫時,他們離開學校就要在家上網課,都是十幾歲的孩子,我們成人控制不住看手機,讓學生在家上網課等于孫悟空看守蟠桃園,這樣能守得住嗎?所以全校封閉,特殊情況下只能送點生活必需品,有的家長趁學校讓家人送點生活品時,可謂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們各顯神通,送啥都有,有的送啤酒、有的送烤鴨、還有的送薯條等垃圾食品,甚至有家長送手機,不管處于什么原因或動機,對孩子送手機都是百害無一利,在家長調查中發現,家長普遍擔心孩子吃不好,食堂大鍋飯不合孩子胃口,孩子想要手機,家長不忍心不給等。我們的家長缺少理性認識,作為家長不要做問題的制造者,也不要做問題的解決者,而要做溫柔的陪伴者和啦啦隊長[5]。多給點陽光,多給點掌聲,王陽明說:“開在深山里的花,因為你看它而燦爛!”在共克時艱中多發一些鼓勵的話語安慰學生浮躁的心或疫情下的視頻,讓孩子在學校安心學習,理解學校的做法是關鍵。
通過學習理論知識,使得大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理論知識基礎。而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很少去踐行,眼高手低,一看全會,真正到自己實踐的時候,彎腰駝背,手機幾乎不離手,根本沒有意識去利用自己課余時間實習。此外,學生應該通過這些這些機會,將在書本網絡、課堂上學習的禮儀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時間活動中,如此,不但能夠更好的理解禮儀規范,加強相關記憶,也能夠在有意識的努力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禮儀文化修養。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當今家長要轉變教育理念,不是教與管,而是陪伴和影響,也許很多家長認為,我陪伴不工作怎么生活,經濟撫養從何而來,只是滿足孩子吃喝玩樂的需求,這種陪伴和影響與教育沒有太大的關系。例如,樓下的小店鋪,父母整天拿手機玩游戲,有客戶來就招呼賣商品,并告訴孩子要學習寫作業。這種陪伴很難達到高質量的教育效果。如果他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自己能夠分析客戶需求,根據不同客戶調整貨架的擺放位置,并對自己小賣部的產品進行不斷調整和翻新,而不是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己拿著手機玩游戲。例如,我在寫這篇作業時,剛好新聞播報神舟十三返回地面航天員王亞平出倉的視頻,我們不能認為這半年她沒有陪伴孩子在身邊就不是一種教育,孩子的一句話“我媽媽去摘星星去了”,這句話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媽媽的影響換成另一種方式,并且一直教育著孩子將來要做什么樣的人。那些教科書上寫的如何教育孩子,實際上是在指引我們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向,但是自己的孩子將成為什么樣的人,需要父母言傳身教去做,去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潛質,千里馬常有,而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伯樂。
教育中,家庭教育顯得尤為的重要。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的依靠,也是和他們接觸時間比較多的人。因此,對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行為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影響。換句話說,父母的言傳身教能夠引導孩子的行為。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對自身的行為形成正確的認知,同時在自己的言行中不斷的反思。想要使自己的孩子有所改變則需要對自身做出改變,進而能夠為孩子樹立榜樣力量,使得孩子能夠受到正確的影響。倘若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將來能夠孝順自己,首先對于父母而言,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這樣才會影響自己的孩子,倘若父母想要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有更好的發展,能夠擁有較好的學習成績,父母首先需要做好榜樣,在孩子面前樹立積極學習的形象,對于家長而言,應該意識到身心言傳身教的作用,他們的一言一行對于孩子產生的影響非常大。
當代大學生禮儀文化修養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中關于禮儀文化知識教育的缺失,對此,學校要不斷加強家校聯合,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禮儀修養。父母作為孩子最好的老師,其自身的文化修養以及禮儀素養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家長要注重自身禮儀文化修養的提升,并在生活中做好榜樣,通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會孩子社會交往、個人修養和社會習慣等方面的禮儀[6]。
將“禮”轉化為一種“習慣”。習慣的形成雖然是無意識的,但是事實上需要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很好的控制與培養。這種控制與培養和社會良好的教育管理制度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聯系,它將禮儀進一步變成公眾的道德要求和價值目標。高職學生將這種習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自我可以在社會和企業中的認可度得到提升[7]。平時在校期間可以盡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求職面試技巧,如何與上級相處溝通以及自己心態調整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