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全媒體記者 惠寧寧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保護水環境、防治水污染,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10年來,中國在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方面,制度不斷完善,立法工作不斷推進。11月6日,《法人》記者就水資源保護、利用、成效等問題,對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蔡守秋進行了專訪。
《法人》:最近10年間,中國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這其中,制度建立情況如何?
蔡守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水環境(水資源)領域構建了比較健全的政策體系和法律體系,建立了比較嚴格、有效的管理和治理制度,推動了社會主義新時期水環境保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利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 年)》《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相繼發布。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個由水環境(水資源)領域的國家規劃政策、國家標準組成的、務實管用、嚴格嚴密的水環境(水資源)政策體系。
10年來,我國水環境(水資源)法治建設
也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和歷史性成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相繼制定或修訂了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黃河保護法、農業法、漁業法、水法等法律。國務院相繼制定或修訂了《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 《水文條例》《城市供水條例》等水環境資源方面的法規。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個由水環境(水資源)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組成的水環境(水資源)法規體系,為水環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治理以及水利法治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法人》:法治對于水環境治理的價值和意義有哪些?
蔡守秋:依法治水是治理水環境(水資源)工作的有力保障。保護水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將水環境(水資源)保護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水環境(水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高質量生態文明法治建設推動水環境(水資源)高水平保護,才能為實現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依法治水是法治政府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推進水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加強水環境法治建設,建立健全水法規體系,建立健全水環境法律制度,加快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大力推進水行政執法體制和司法機制改革,全面建設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的水環境執法機構,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健全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調處機制,依法及時有效化解水環境社會矛盾糾紛;全面推進依法治水,實行嚴格的水環境保護制度,全面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建立健全水生態環保督察制度,可以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可持續改善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法人》:還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和改進?
蔡守秋:目前我國在水環境(水資源)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全面協調治理方面的制度還不夠健全有效,對防治水污染、水資源浪費、水土流失、洪澇災害和保護水生態環境、節約用水、保持水土、大興水利等的一體化規劃、一體化推進、一體化考核還不夠協調和諧,克服水環境(水資源)治理領域的“九龍治水”弊病雖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政出多門的現象,這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創新水環境(水資源)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全面協調治理機制。
《法人》:公眾如何依法參與水環境治理?
蔡守秋:在公眾參與水環境(水資源)治理方面,有關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有效,公眾參與的廣泛性、自覺性和積極性不夠高,這需要進一步健全水環境治理公眾參與制度和水環境公益訴訟制度。
《法人》:你心中的“十年水環境治理成績單”是怎樣的?
蔡守秋:10年來,我國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實現整體性躍升,成功戰勝黃河、長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嚴重洪澇災害,近10年我國洪澇災害年均損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個10年的0.57%降至0.31%。10年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8萬平方公里,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江河湖泊面貌實現根本性改善。
母親河復蘇行動使得華北地區地下水水位總體回升,2021年治理區淺層地下水、深層承壓水較2018年平均回升1.89米、4.65米,白洋淀水生態得到恢復,永定河等一大批斷流多年河流恢復全線通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貫通。
通過治理,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全局性優化,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累計供水量達到565億立方米,惠及1.5億人。全國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從2012年的7000億立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8900億立方米。近10年我國用水總量基本保持平穩,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創造了世界18%以上的經濟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