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鶴,叢燦日,趙東勇
(蚌埠學院體育教學部,安徽蚌埠 233030)
2004年中共中央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率先實施“兩綱教育”,推進以“學科德育”為核心理念的課程改革。2020年6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表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顯性與隱性育人作用。
近20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變化,體育舞蹈在非傳統體育項目中炙手可熱,體育舞蹈選手征戰WDSF(world dance sport federation)賽事和黑池比賽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在世界的排名,目前中國選手在WDSF賽場上最好排名處在前12的位置,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將體育舞蹈中的桑巴舞作為開場舞。本研究擬借助熱門運動項目作為載體,響應教育部發展規劃進行中外文化融合,在疫情封校期間能從心理層面緩解大學生壓力,以體育舞蹈有無課程思政干預為自變量,采用心理測量法、數理統計法等,從心理學角度量化體育舞蹈課程思政的影響作用。心理學界認為自尊程度高的大學生學習、生活等發展方面內在驅動力強,具有積極意義,結合本研究數據試圖為疫情防控狀態下高校開展體育舞蹈課程提供理論基礎,為教育部推進各門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提供理論參考,同時也為大趨勢下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量化方法提供可行性研究。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體育舞蹈有無課程思政設計對大學生自信心和幸福感影響為研究對象,實驗對象是蚌埠學院240名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年齡18~22歲,且無心理不健康者,其中男女比例為1∶1.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閱讀中國知網、萬方數據、Base-Search等中外網站,學習、收集關于體育舞蹈或者體育舞蹈對大學生的影響、體育影響自信心相關文獻、幸福感研究等有關資料;并對中國知網、萬方數據、Base-Search等近20年發表的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檢索、查閱、梳理、匯總,整理出有關運動對人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影響的科研成果,為本研究的前期問題假設、人員篩選、問卷發放、數據分析、論文寫作奠定充分的理論基礎。
1.2.2 心理測量法 實驗前后分別發放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量表,其中自信心量表采用美國心理學家羅森伯格(M.Rosenberg)制訂的自信心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n Scale),主觀幸福感量表采用段建華1996年引入的量表并對其進行修訂后的主觀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
1.2.3 數理統計法(1)數據錄入:通過問卷星及Excel 2021軟件完成數據的錄入與初步分析。(2)統計學分析:將數據錄入Excel表后,使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4 實驗法(1)實驗時間: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共12周(每周兩節體育舞蹈選修課和一次課外活動,選修課時長為90 min,課外活動時長為30 min)。(2)實驗地點:蚌埠學院體育舞蹈房。(3)實驗對象:以蚌埠學院240名學生為實驗對象。從11個體育舞蹈初級俱樂部中隨機抽取4個班各60名學生,其中任意2個班級作為實驗組對其進行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干預(男∶女=1∶1.1),剩余2個班級作為條件對照組對其進行體育舞蹈無課程思政干預(男∶女=1∶1.2),空白對照組為不參加體育舞蹈課程學習的蚌埠學院大三學生80名(男∶女=1∶1)。實驗前給實驗組、條件對照組和空白對照組進行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水平測試,并對3組進行同質性檢驗,確定3組學生具有同質性。
1.2.5 倫巴舞課程思政設計 通過問卷調查,篩選體育舞蹈課堂中出現過的高頻率基本元素:專業化形象、架型、雙人搭手、爭執、展演比賽等與思政教育元素融合,以一節課作為載體進行課程思政設計,主要采用的是古人創造甲骨文思路,通過動作的型來附思政元素,以達到中外文化融合之境。
上課前,舞蹈課堂上要求學生和教師相互鞠躬行禮,以及穿著舞蹈服、舞蹈鞋等專業化形象來體現尊師重教,教師借此引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職業素質教育。
上課時,學生保持身形舞蹈,通過“正身”引入“正品”等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雙人搭手前需要邀舞,舞者邀舞首先要肯定自我的舞蹈技術和風格道路,過渡為道路自信教育。雙人搭手需要團結協作,女生的架型是在男生架型上方,對于初學者來說舞動中控制架型難上加難,屆時鼓勵男生承擔更多負荷來保持雙人的舞蹈架型,所以責任心便是思政教育元素,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核心內涵。雙人配合避免不了會出現因動作不統一而跟不上音樂,爭執便是問題惡化的開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遇見問題先冷靜思索,尋找問題根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也可以滲透倫巴舞及其他舞種起源典故,讓學生了解最初非洲黑奴跳舞的目的是緩解疲勞和身心壓力,當下應該珍惜祖國強大所帶來的繁榮穩定、和諧共處,既是職業素養資源也是愛國主義教育資源。課間舞蹈展演比賽,教師先宣讀比賽規則:公平、公正、公開環境下,創編套路,跟隨音樂自由發揮,既是培養創新的職業素養教育也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賽所產生的第一名讓其單獨表演,近距離感受付出與回報關系,通過美的舞姿促使其他學生向第一名看齊,這也是4個意識中的看齊意識體現。最后身體素質環節,教師可以引入當下熱點人和事來強調身體素質的重要性,提高學生主動鍛煉的積極性。
下課后,教師借助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學理念,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延伸課外,課上禮儀課下用,建立隱顯共聯、知行合一育人的長效機制。
2.1 受試者基本信息 本次研究中前后一共納入蚌埠學院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共計240名,年齡18~22歲,平均年齡(19.5±2.3)歲,其中男性114名,女性126名,平均身高(173.5±8.45)cm。整個實驗過程中受試者狀態良好,數據收集完整度為100%,無任何數據缺失和受試者心理出現異常情況。
2.2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同質性檢驗 實驗前通過描述性分析發現實驗對象自信心均值為25.575 0,處于自我感覺平常者水平;主觀幸福感均值為124.276 0,處于中等水平。從以往研究結果看本研究中的實驗對象沒有過度自信和不健康狀態〔1-3〕。見表1。

表1 實驗前實驗對象自信心、主觀幸福感及各維度描述性統計結果(n=240)
在對實驗前數據進行樣本方差齊性檢驗前,對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驗,發現各維度均符合正態分布。運用單因素ANOVA分析結果顯示P為0.931,說明實驗組、條件對照組和空白對照組樣本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同質性且符合實驗樣本要求。
2.3 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對大學生自信心的影響采用描述性分析倫巴舞課程思政對大學生自信心的影響,從實驗組、條件對照組和空白對照組3組數據來看實驗后自信心均值均出現上升趨勢。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發現,干預后,實驗組較空白對照組自信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條件對照組較空白對照組自信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11);空白對照組實驗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52)。見表2。
表2 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對大學生自信心的影響(n=240

表2 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對大學生自信心的影響(n=240
注:與干預后空白對照組比較**P<0.01。
實驗組 條件對照組 空白對照組實驗前 實驗后 實驗前 實驗后 實驗前 實驗后自信心 25.46±2.71 29.00±6.14 25.61±2.78 27.89±2.88 25.65±2.67 26.06±3.08 P—0.001**—0.111—0.352項目
2.4 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對各組干預后數據進行分析,可知實驗后主觀幸福感得分均比實驗前得分高,且干預后實驗組較空白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1),條件對照組較空白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18);空白對照組實驗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96)。見表3。
表3 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n=240

表3 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n=240
注:與干預后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
實驗組 條件對照組 空白對照組實驗前 實驗后 實驗前 實驗后 實驗前 實驗后主觀幸福感 122.79±8.92 127.65±10.40 123.45±8.98 125.63±8.53 123.33±9.07 124.06±8.47 P—0.011*—0.118—0.596項目
2.5 實驗組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相關性分析 先對數據進行了正態檢驗和數據異常處理,然后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發現實驗組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得分不存在相關性(r=0.815,P=0.019)。見表4。

表4 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相關性分析
2.6 性別因素對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性別因素對干預前后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大于0.05)。見表5。

表5 性別因素在干預前后對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3.1 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對大學生自信心影響更佳雷雅琴〔4〕運用排舞對12~14歲農村青少年身體自尊影響探究發現,經過12周系統干預后身體自尊各維度評分具有顯著差異,且是積極的(P<0.05)。李崎〔5〕以籃球和花樣跳繩組合運動為干預條件,對揚州某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每周3次,每次30 min中等強度的運動干預,12周后發現身體自尊各維度均有顯著差異,且是積極的(P<0.05)。本研究中,經過12周的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干預后發現,實驗組、條件對照組、空白對照組均出現實驗后比實驗前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得分上升現象,且對3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干預后實驗組較空白對照組自信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條件對照組較空白對照組自信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11);空白對照組實驗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52),說明體育舞蹈課程思政比無課程思政設計的倫巴課程對大學生自信心的影響及育人效果更佳,當然就本研究來說無法證實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化育人對生活和學習的影響。而張娟〔6〕采用Shrauger編制的PEI(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問卷對河北大學在校二年級本科生進行抽查,結果發現學習成績與自信水平呈正相關的關系(P<0.05)。提示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化對疫情防控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疏導、學習生活等具有積極影響。Daley等〔7〕認為中等強度運動持續20 min可以為一般人群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益處,本研究剛好填補拉丁舞在低運動強度范圍內對大學生心理帶來的影響空白。
3.2 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提升有積極影響 體育舞蹈有多種,每種舞蹈的風格和音樂都各不相同,武翠〔8〕用體育舞蹈中的恰恰舞作為干預條件,經過12周的干預后發現恰恰舞鍛煉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的提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P<0.05)。張學斌〔9〕用體育游戲作為干預因素對呼和浩特民族學院108名高校大學生進行主觀幸福感觀察,干預后發現體育游戲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產生了積極影響(P<0.05)。本研究與運動類的其他項目對幸福感的影響研究結果一致,實驗組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P=0.011)。有學者認為學習投入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為正相關〔10〕,本研究中實驗組、條件對照組在同等練習量的情況下,體育舞蹈課程思政組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影響均較其他情況下顯著。進一步表明教育部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化是明智之舉。
疫情期間,很多高校大學生被困在校園內,導致焦慮情緒普遍增加〔11〕,有研究用回歸分析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呈線性正相關〔12〕,由此可知倫巴舞在疫情封校期間可以作為心理運動疏導課程來普及開展,能夠減少大學生心理不健康發生。而本研究中空白對照組在研究前后也發生了變化,且實驗后比實驗前主觀幸福感得分要高,出現此類現象可能與其他課程進行思政化育人有關,后續需要設置對照組進行無思政化測試來探究這一問題。
3.3 實驗組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不存在相關性以往研究認為,身體自尊對主觀幸福感是間接的正向影響關系,身體自尊是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13〕,除了身體自尊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研究之外,也有學者運用羅森伯格自信心量表探究運動干預下自信心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干預后發現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各維度呈顯著性相關,且主觀幸福感對大學生自信心有著正向預測作用〔7〕,而本研究中運用Pearson相關系數發現實驗組大學生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實驗前(r=0.129,P=0.448)和實驗后(r=0.815,P=0.019)存在弱相關或不具相關性,提示自信心可能不能作為主觀幸福感的預判變量。
3.4 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對大學生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無性別差異 關于性別對實驗干預的影響,有學者研究年輕男女舞者在靜態和動態姿勢平衡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結果發現在動態測量中,男性和女性舞者在外側和垂直方向上測量的所有參數下都表現出頭部和腰部運動之間的單調關系(P<0.05)〔14〕,比較頭部與腰部運動在靜態中除了前后方向之外其他沒有表現出任何關系。有學者認為大學生自信心與男女性別存在顯著差異,且女生的運動自信心要高于男生〔15〕。而有學者認為性別對拉丁舞運動員在運動前后和穿鞋與不穿鞋前后的踝關節本體感覺無顯著性差異〔16〕。本研究發現干預前后性別對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影響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體育舞蹈課程思政對大學生的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影響是具有一致性的,在隱形育人方面并沒有性別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