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宇,任兆昌,楊 玲
(云南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昆明 650201)
從2019 年底,中國遭受了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疫情席卷了整個中國乃至世界,中國政府根據疫情傳播特點,果斷采取措施,通過限制出行的方式阻斷病毒傳播。在國家的大力防治和人民的配合下,防疫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教育部門也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成為教育部門達成的共識,各級各類學校都在結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利用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完成教學工作。高校也不例外,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對高校其他課程的教育起著重要的統領作用[1]。因此,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的探索改革迫在眉睫。作為云南農業大學一線的思政課教師,從2020 年2 月就開始準備疫情下的思政課教學工作,3 月份嘗試通過互聯網進行線上教學,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高校陸續錯峰開學,并通過封校的方式加大對學生的管理。但是2022 年2 月,國內部分地區又出現了疫情,學校是人員密集地區,各高校即使在封校期間也實行線上教學,線上考試。雖然說疫情是一個突發公共事件,總有一天會結束,但是這兩年多的時間也給高校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不斷推動教學改革,不僅能應對公共突發事件,還能不斷促進高校思政課正常教學。
互聯網作為方便快捷的連接手段,在疫情發生后起著重要的溝通交流作用,當然在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也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讓各地的學生通過網絡,共上一課。線上的直播,教師主要利用雨課堂、騰訊課堂、QQ 課堂、釘釘在線課堂和鴻合直播課堂進行線上講解,這些平臺能夠實現學生和教師的線上對接交流,是一種通過互聯網媒介直接交流的模式。
慕課是一種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2],是一種將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課者和學習者通過某一個共同的話題或主題聯系起來的方式方法。人們的上課時間和地點不受限制。正如斯坦福大學校長在一篇評論文中解釋說:“由學界大師在堂授課的小班課程依然保持其高水準。但與此同時,網絡課程也被證明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如果和大課相比的話,更是如此。[3]”因此,最近幾年,慕課成為高校教學中的一種重要資源,通過它學生學習其他高校教師對某個問題的講解。
“智慧樹”是當前全球最大的學分課程共享平臺,在國內擁有1 800 家高等院校會員,覆蓋超過1 000 萬大學生[4]。“智慧樹網”幫助會員高校間實現跨校課程共享和學分互認[5]。智慧樹通過“平臺+內容+服務”,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方法,教師發布視頻、作業,學生通過視頻學習、提交作業,完成課程的學習。
社會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占了總教學的8 個學時,疫情背景下也不能忽視。對此,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了指導,讓學生自主完成思政課社會實踐,并撰寫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讓學生完成思政課社會實踐調查,受到了同學的歡迎。他們根據熱點問題、自己生活環境及自身專業,并結合思政課的內容,自由選擇了實踐調查的主題并進行了調查,并完成了5 000 字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雖然調查報告的質量受到疫情影響,教師的指導不夠,但是實踐教學這一環節,是疫情期間最具教學有效性的教學方式,這為我們以后在思政課教學中更加重視、完善實踐教學提供了現實依據。
當前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基本都用到以上提供的網絡平臺,教師將幾種軟件聯合使用,既有直播講解,又有自學討論等環節,從理論上來說,是一種非常完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了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利用互聯網,充分發揮了互聯網、信息技術傳播知識的優勢。但是在實踐中,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如何呢?對此,作者通過對云南農業大學學生生源、思政課的特點和學生對當前線上教學的聽課情況與評價調查來談談這種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為以后的思政課教學方式改革,提高思政課教學有效性有所啟示。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發現無論是利用雨課堂、騰訊課堂、QQ 課堂、釘釘在線課堂和鴻合直播課堂的直播教學,還是通過慕課、智慧樹的學習都離不開網絡,但通過調查發現農林類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多數學生只能通過手機來學習,有時還信號較弱,學起來非常困難。在上課過程中收到過以下請假條:A 同學“某某老師,你好,我是您的某某課程某班的學生某某某,由于本月使用流量超過100 G,手機上網被限速,不能支持上網課,只能簡單地發消息,家里又沒有裝寬帶,向老師請假一次,以后我會認真學習MOOC 上的相應內容,希望老師批準,謝謝!”還有其他類似的假條。所以目前對網絡過度依賴的教學方式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
高校思政課不僅要向學生講授分析我國的現有制度,意識形態,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介紹讓學生從中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理論、道路的優越性,從而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言談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6]。另外,同學之間的相互交往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成果檢驗。但通過互聯網教學,同學失去了現實體驗的機會,不能很好實現高校思政課對學生心靈的引導。正如慕課出現以后,有的人曾預言,以后可以減少教師工作量和數量,讓學生能享受更多知名大學教師的精彩課程。但后來發現,學生面對視頻和教師本人的面授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相差太遠。慕課只能偶爾借鑒學習,不能替代面授,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7]。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大學生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大學生變得較為懶散,高校里誕生了一系列新興職業,其中有專門代上網課的網站和組織,專門幫助學生上網課,成本在兩角到三角一門課程,網站和組織收取三元到五元一門的費用,完成智慧樹、WE Learn 等的在線課程。據調查,23%的大學生自己或同學曾經請人“代刷”過網課,甚至出現網絡考試代考現象。所以,疫情期間,大學生通過網絡上課,將加速大學校園“代刷”課程負面事件的發生。
通過對云南農業大學大二、大三256 名同學的網絡調查發現,90%以上的同學反映,每天在線上課面對手機視頻的時間超過10 小時。下面是幾名同學給出的訪談記錄:[A 同學,大學二年級機電學院學生,本學期每周二十講課,每天在線10 小時以上。他說,“上了一個月網課,我的眼睛快看不見了,而且線上上課效果又差,上課時一會網卡了,一會掉線,最后就在網上混了一天,感覺啥也沒學到,還不如自己看書,不懂問老師”。B 同學,大學三年級,食品科學專業學生,每周二十二講課,每天在線上課超過10 小時。他說,“傷眼睛、效率低、耳朵疼,作業比平時多,再這樣下去眼睛就廢了,開學后眼科醫院即將獲得大筆收入”。] 從訪談學生的話語中不難看出,疫情下,通過網絡授課,雖然實現了“停課不停學”,但也帶來一系列問題。
與此相對應,作為嘗試線上教學一個月的筆者及同事們也頗有感慨。以下是幾位思政課教師的感受。[A 教師,26 年教齡,他說網絡教學存在三大問題:“第一,平臺時不時出現服務器崩潰,網絡不穩定等突發狀況,反應在直播界面打不了卡,老師、學生聲音延遲較為嚴重,出現看不到,聽不到的現象;第二,各個直播平臺的功能差異較大,即使有的平臺功能較全,但實際使用體驗感差,影響到課堂氛圍;第三,做不到實時監督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學問題發生率高。”B 教師,17 年教齡,她認為應該盡量讓學生自學,原因有三點:第一,農大的學生中,農村生源占了相當大比例,雖然現在網絡覆蓋范圍很廣,但農村的電腦普及率不高,學生多數采用手機上網,流量消耗大,網速不穩定。第二,線上指導教學要多上傳歷史文獻資料,因為大二大三的學生并未進入科研狀態,不懂去哪里找專業文獻,趁此機會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閱讀文獻、分析文獻并撰寫文獻綜述,為撰寫研究報告奠定文獻基礎。第三,無論是直播還是指導性學習,都有流于形式的可能,所以希望學生自學以后提交學習內容小結,并且用手寫,從而強制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
因此,結合學生和一線思政課教師的一個月線上學習和教學感受,總結經驗,提出疫情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的新探索,并對以后思政課的教學方式改革提供借鑒。
作為育人課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在疫情期間,需要合理分配線上線下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專業優勢,結合專業和所在地區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工作。
高校思政課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每周5 個學時,可以用1 學時的時間讓老師在線上安排學生自學及答疑、討論,其余時間讓學生自學,并寫出自學的心得體會,寫心得體會需要手寫,開學后交給老師。培養大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一大目標,而且思政課的教材內容,大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的方式讀懂80%左右,對于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可以記錄下來直接向老師請教。其余4 個學時可以結合自己所在地區情況參與各項社區工作,如參與疫情防控宣傳、參與地區扶貧工作等等,走入社會,實踐自身。
當前的思政課教學中,無論是在疫情時期,還是非疫情時期,網絡自學成為其中的一個環節,但是無論智慧樹,還是學習強國的積分學習,都控制不住學生請人“代刷”網絡自學課程,所以建議網絡自學作業通過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系統來實現,而不是通過學號密碼等方式完成,最大程度地控制學生請人“代刷”網絡自學課程。
任課教師疫情時期對著電腦進行線上教學,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面對冷冰的電腦,不能充滿激情地進行教學,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教師的一言一行應能讓學生看到、聽到、感受到,而不是就聽到手機里傳出的一個聲音,這會大大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有效性。因此,建議教師即使是上線上的直播課也到教室對著桌椅板凳,進行教學,這樣才能通過場景的影響上一堂精彩的思政課。
2019 年,云南農業大學按照中央、教育部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指導意見,要求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育人同步。對此,在疫情期間,大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做相應的調查研究,在實踐中體會思想政治教育。如學動物科學專業的學生,可以研究如何讓動物與人達到和諧相處,從某種意義上也能夠對避免各種傳染疾病的發生。學植物學專業的學生則可以研究植物群體在人類發展中對人類環境造成的影響,避免有害物種的侵犯,大學生可以通過思考和調研來感受大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新時代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加強勞動教育的新要求,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普通高等學校要明確勞動教育主要依托課程,其中本科階段不少于32 學時,大中小學每學年設力勞動周,可在學年內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體勞動為主。高等學校也可以安排勞動月,集中落實各學年勞動周要求。讓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發揮基礎作用,學校發揮主導作用,社會發揮支持作用[8]。
因此,本次疫情期間,可以加強大學生的勞動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可以在家、社區或村莊里參加各種勞動。2020 年3 月31 日,云南農業大學校長走進直播間,向云南農業大學3 萬名師生提議:“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真正為農民創造收益”。所以云南農業大學將號召全校3 萬名師生走到田間地頭,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移動互聯網的功能,幫助家鄉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消費者。這對大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學習[9]。
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本來就屬于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實地調研能力,而且學生能夠親自走入社會,更多地了解國情、社情,為大四做畢業設計、更好融入社會打下基礎[10]。非疫情期間,每門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占用了整門課程的百分之十的教學時間,實踐教學成績占了整門課程總成績的百分之二十。那么,疫情期間,可以將實踐教學的教學時間設置為整門課程的百分之三十,實踐教學成績占整門課程總成績的百分之四十。這樣,學生既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政課實踐調研,而且也有更高的積極性來完成實踐教學調查報告。
2022 年春季,很多高校都已經開學,但是部分高校出現了病例,對此,部分高校緊急停止線下上課,將課程改為線上教學。針對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除了自學、網絡直播課以外,還可以帶同學到學校的教學實踐基地,如紅色教育基地及學校專業實踐基地(如養雞場、飼料廠、植物育種基地)進行實踐,實現大學“大思政”實踐教育。將專業課和思政課緊緊結合在一起,真正實現思政專業化,專業思政化,實現高校的大思政教育目標。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高校的思政課可以在合理使用網絡的條件下開展更多的線下教學活動,既保證教學,同時又為高校思政課提高教學有效性提供更多的教學方式。將思政課教育與專業研究結合起來,加強勞動教育,加強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比例,合理有效利用學校的教學實踐基地,其不僅是在突發公共事件時期是一種好的教學方式嘗試,而且在以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也是一種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值得嘗試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