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網絡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互聯網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手段越來越多。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教育者應該主動遵循時代要求和學生特點,積極探索高校思政課教學新路徑。
“互聯網+”時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有時代性。如今的大學生成長于“互聯網+”時代,他們熱衷于網絡社交平臺,學習、購物、生活、出行幾乎都依賴網絡和手機。手機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信息載體。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充分把握“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創新思政課的打開方式。教師要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課程教學方式,通過信息技術媒介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增強思政課程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課教師要清晰認識當代大學生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守正創新,建構高校思政課教學時代話語的研究框架,形成時代話語體系?!盵3]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運用時代話語解讀當下社會新聞熱點問題,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
親和力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政課教學應有“溫度”。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研究學生的認知習慣及對思政課程的期待。教學過程是互動式思想碰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親切交流和有效互動。教師的話語有親和力,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會讓學生如沐春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將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通俗易懂地講出來,深入淺出,讓學生容易接受,愿意聽下去,對教師教學的親和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大學階段是青年思想活躍的時期,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時期。這就決定了高校思政課教學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情況,聚焦新時代大學生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釋疑解惑,激勵學生勇于追夢、勤于圓夢。要以學生為主體,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八枷胝谓逃邮苤黧w是具有現實需要的人,接受活動是在其自身需要下進行的?!盵4]思政課教師要了解學生自身的需求,因材施教,給學生個性化的指導,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目前,“一部分教師的理論功底不扎實,能力與課程需要不相符。還有部分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背景不強,專業知識水平不夠”[5]。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照讀教材上的內容,不會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對教材上的理論觀點進行闡述。這樣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時間久了會感覺課堂比較枯燥。一些教師在上課時會運用豐富飽滿的材料、生動鮮活的案例,但是由于自身的理論水平不足,導致給學生講解案例時往往流于表面,不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無法對教學案例進行深層次的理論解讀,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學重難點。這樣的課堂具有趣味性,但是沒有由點及面、由表及里,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理論知識體系。
思政課教師是辦好高校思政課的關鍵,教師的能力與素養的高低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很大影響。當前,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有兩種具有代表性的傾向。一類教師的教學方法相對傳統,不太愿意使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這部分思政課教師內心比較排斥新媒體新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從而導致課堂教學形式相對形式單一。他們對超星學習通、中國慕課、雨課堂等平臺了解和應用較少,也不太愿意做出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另一類教師則非常崇尚信息化教學的方式,愿意更新教學理念,積極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但他們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放棄了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過度使用新媒體技術[6],如上課照讀PPT,長時間播放視頻,完全讓學生在線上平臺自學,這樣會導致教學形式泛網絡化。這些教師由于過度依賴新媒體,一旦遇到教室多媒體故障便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組織課堂教學。
目前,很多大學生學習自主性不強,課堂整體參與度不夠。高校思政課課堂出現“低頭族”,即教師在講臺上認真講課,學生在下邊玩手機,師生間缺少有效互動。[7]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形成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導致教育主體間溝通相對較少,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容易出現迷茫的狀態,學習目的不夠明確。一些教師把學生看成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師缺乏與學生的協商與溝通。線上課學生課程參與度不高,學習內驅力不強。在線上課中,學生主要觀看微課視頻和完成課后習題,缺少師生互動。[8]學生的這種學習方式呈現出碎片化、快餐化的狀態,這對其思維方式會產生很大影響,不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
一方面,教學平臺的建設不夠完善,資源互動共享平臺尚未完全搭建起來。[9]很多高校的線上教育平臺局限于學校內部使用,并不能與外界共享教學資源。與此同時,部分“高校的網絡平臺、校園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10]。例如,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卡頓、閃退、無法打開網頁或鏈接等問題,這些問題會讓學生的體驗感下降,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線上教學資源不夠豐富,數字化內容更新相對滯后。不少線上教學平臺的案例和視頻資源較少,僅對課本教材的部分內容進行了講授,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不足,這就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11]同時,由于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具有周期性,需要專業人員進行拍攝,這就制約了在線開放課程的更新速度,導致內容更新相對滯后,不能緊密聯系當下的社會熱點和典型案例,時效性無法很好地體現出來。
一方面,高校要落實集體備課制度。集體備課是整體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由教育部推進建設的“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上有教案、課件、講義、案例等優質教學資源,高??梢越M織思政課教師依托該平臺進行集體備課。高校還可以組織教師參加“云端”同備一堂課、“手拉手”集體備課、教指委專家“在線問診”等線上集體備課活動。同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每周五在網上學習“周末理論大講堂”,通過學習名師大家講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提升自身理論素養。
另一方面,學院還要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線下集體備課活動,組織教師針對本學期的授課內容、教學教法、學情等進行集中研討。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備課時要密切結合大學生專業背景準備相應的教學內容,同時要加強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解讀,積極回應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其中,教學案例引用要恰當,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選擇合適的案例,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利用本地鮮活的素材,舉好例子、講好故事,增強思政課堂的吸引力、感染力。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更新教學理念,端正依托網絡平臺進行教學的態度。學校可以定期邀請專家來開展信息化教學專題培訓,提高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教學的能力,并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超星學習通App、中國大學慕課、雨課堂等平臺進行教學,不斷提升平臺應用水平。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增強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教師要適應“00后”大學生“網絡原住民”的特性,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的融合。在教學藝術上,注重創新理論語言表達方式,提升語言的親和力。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不斷豐富和創新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方法:關注教育部推薦的優質高校思政類公眾號;利用學習強國App等平臺,充分發掘其中的思政素材用于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參與以“抗疫”“四史”“冬奧會”等為學習主題的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活動。
一方面要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作用。教師要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八颊n不同于專業課程,它具有明確的思想性、系統的理論性和鮮明的意識形態性,通過學生的自學并不能完全把握課程的精髓,需要由政治立場堅定、理論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思政課教師講授,倡導教師主導下的師生互動?!盵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好引導作用,把握好課堂教學節奏,發揮自身的教學魅力,使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冷冰冰”的獨角戲,而是有“溫度”的師生互動的思政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12]。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關注學生的多層次復雜需求,提高其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思政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各類活動,如“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有參與感和獲得感。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也會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與提升,這樣有利于開創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
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搭建思政課優質資源互動共享平臺?!靶枰訌婍攲釉O計,形成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協同機制,建立健全一系列規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力提升工程的制度化、常態化建設?!盵5]高校要重視組建思政教師團隊,優化整合校內外各類資源,搭建思政課優質資源互動共享的平臺。學校層面要積極建設網上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校領導上講臺,新時代先進人物、大國工匠進校園等活動,整合校內校外育人資源,推進協同育人機制建設。
加強在線教學平臺建設,不斷豐富教學資源。高??梢愿鶕拘5膶嶋H情況自主研發思政課教學平臺,打造“一站式”學生社區,鼓勵思政課名師開設微信公眾號,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全過程、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動態管理,精準服務。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思政課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思政教師團隊和技術人員來維護教學平臺,定期更新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從而真正體現在線平臺學習的豐富性、即時性、交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