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舟燕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1)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確提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為高校課程思政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明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國際貿易、報關與國際貨運、港航管理、商務英語、物流管理等專業的專業平臺課,是根據快速發展的貿易行業對畢業生能力培養要求而設置的,注重對學生分析思考實際問題、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課程首要設計理念和指導思想。對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畢業后選擇從事國貿各崗位的學生,其專業特性和操作要求決定了必須重視打好專業基礎。
課程思政,即將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行為舉止、思想意識產生影響。其本質是一種教育,理念是協同育人,“育人”先“育德”,目的是實現立德樹人,把育人育才、傳道授業解惑有機統一。
課程思政立足于構繪“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多元統一”育人藍圖,意味著教育結構立體多元的變化,通過深化改革課程目標、結構、內容、模式等,課程講授中固有的知識體系、技能操作與人格養成等顯性教學目標有機融合于充分發揮教書育人作用,全面發展學生專業能力與素養。
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的關鍵是人才培養方案、考核評價制度、課程標準。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以進出口業務流程組織教學過程,采用教、學、做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具體如圖1,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分“三步走”。

圖1 構建專業知識、德育功能、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課程
根據職業崗位對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的要求,融合思政元素,設計部分教學模塊如表1。

表1 內容標準(部分)
1.講解國際貿易—遵紀守法
“愛國”思政目標應該系統體現在國際貿易實務豐富的教學內容講授中。讓學生明白:“愛國”不能只喊口號,要有強大理論、實踐作基礎,樹立學生大國情懷、心懷天下意識。教學中引導。如:Trade terms 作為國際貿易授課必不可少內容,以往本模塊講解時注重強調讓學生背默買賣雙方責任、費用、風險在不同貿易術語下的異同點。但貿易術語的選擇在不同微觀條件下,對于企業會造成一定影響,樹立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
2.不可抗力—講誠信
教師結合當下實際案例講解:國外買方拒收貨物、拒付貨款的風險正進一步上升。對此,企業如何應對?學生通過討論思考,真正掌握“不可抗力”實際專業知識,理解了在國際貿易實踐中,應積極采用有利的貿易慣例,推動外貿業務開展,當發生爭議時,應盡力援引適當的貿易慣例,提出合理論據,爭取有利裁決。
3.信用證結算—“信用”守法
當前跨國間貨物交付數量巨大,買賣交割主要得益于國際貿易結算中較大比例的使用不可撤銷跟單信用證(L/C),使跨國間互不相識的買賣雙方消除相互不信任感,順利實現商品與貨幣的交換。教師可結合外貿實踐案例給學生介紹《UCP600》相關規則,與學生探討L/C 案例。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了解國際貿易中“信用”的重要性,使其清楚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要維護好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
4.報關、報檢—公平、愛國、敬業通關
學生熟練掌握進出口貨物通關常識,“知其然”,理解“規范、程序”“公平、誠信、愛國、敬業”的專業通關素質要求,幫助學生更“知其所以然”。
5.職業道德培養
教師利用裁判文書網等引導學生上網查詢職務侵占罪、侵犯商業秘密罪等真實案例,通過案例講述,提升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和法制觀念。
圍繞一個目的、一個課程體系、二個平臺、三個基本環節和四種學習方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考核評價制度,教師在教學中分析學生在日常學習所遇困惑和問題,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課程運用較多的四種教學方式:隱形浸潤式、專題嵌入式、元素化合式、畫龍點睛式,見圖2。

圖2 課程理念示意圖
隱形浸潤式,意指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不知不覺而不生硬,達到“日學而不察”效果。將核心的思政教育內容、行業要求和職業精神在課程講授中反復提起,點滴滲透、循環往復、不斷強化、持之以恒,追求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比如,風險控制、成本優化是貿易企業的重點內容。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結合報價成本控制、貿易慣例選擇、貿易運輸、不可抗力等知識點,不斷強化“關心家國利益、敬業愛崗”觀點,達到“潤物微浸”、提升專業水平的教育效果。
專題嵌入式,意指將專題教學目標分解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價值觀目標,在教學中專題嵌入。以海上貨物運輸環節為例,在講授時,教師先進行案例介紹、相關知識點輸出,引導學生從承運人、外貿銷售員等不同角色的角度分析討論,營造專題案例討論氛圍,學生分組進行案例分析,鼓勵學生間的爭辯,避免教師純粹說教,并在課堂上師生互動講述,利用自然不留痕跡地分析和點評環節,得出案例啟示,強化了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這樣,不但學生自我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教師對學生的道德培育和價值引領也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
元素化合式即將專業課程元素、章節知識點元素、思政案例元素相契合。各個精心細化的知識元素融合思政元素,像鹽溶于水,改變了以教師講授為主要手段的原有路向,由此及彼,對知識點和技能點的畫龍點睛式簡明提示,落實全面協同育人于細微之處。
在一門課程中必須實施種教學手段,結合專業課程知識體系和教師執教特色選擇搭配,力爭達到“引人入勝中潛移默化,于無聲處里恍然大悟”的課程思政效果。
“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課程思政建設改革不是簡單的幾個教學案例的講述,需要形成系統化的培養體系,相關的教案、教學大綱都應進行相應的調整。要進行長期高效的思政建設改革,強調教師主體的深度參與。
圍繞區域規劃和行業發展需求,根據學院各專業特色和優勢,結合人才培養定位,加大力度改革創新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人文素養、民族共同體等意識的培育,力爭建成地域特色鮮明、類型豐富、全面覆蓋、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學校、二級學院應積極“引進來”,邀請校內外優秀教師和行業專家,拓寬師資培訓渠道,以線上線下教學觀摩、專題報告、講座輔導等形式相互學習交流,加強目標、內涵及原則的理解,指導專業教師科學有效深挖課程思政元素、深化案例講授,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能力。
在專業建設發展中,提倡學校學院在學生各項技能比賽中積極融入課程思政“以賽促教”理念,引領學生塑造正確價值觀。可通過課程“以賽促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道德規范,同時使學生的知識技能“以賽促練”中得到展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