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寧夏廣播電視臺總編室,寧夏 750001)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核心理念,而電視民生新聞恰恰是從民生角度回應群眾關切、密切關注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一個“拳頭產品”。因此,新聞媒體應充分發揮電視民生新聞的優勢作用,與新媒體“攜手互融”,強化技術優勢,做強本土化內容生產,促進電視民生新聞的創新發展。
融媒體是新媒體誕生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融合并不斷發展的一種新興理念,不僅要求媒體傳播具有更高的速率和更好的傳播效果,更要求媒體從業人員擁有更強的專業素質。
融媒體中的“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資源相融。這是傳統媒體持續發展的根本,必須做到題材共享、媒介聯合、人員互動,構建起資源共享體系。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與新興媒體進行共享、融合,并找到與新興媒體互動報道的切入點,從而提升新聞傳播效率、降低成本。2.宣傳相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權威性,而新媒體擁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能實現媒體與受眾雙向互動等優勢。在媒體融合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應開展合作交流,積極建立新的發展、宣傳模式,取長補短,實現互利共贏。3.利益共融。利益相融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客觀需要,可以說,資源相融、宣傳相融和利益相融是互為基礎、互相聯系的。由于各類媒體都是在以提升社會效益為主要追求的前提下來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各媒體要積極進行資源相融和宣傳相融,從而實現利益共融。
媒體融合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學者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中國對媒體融合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2005年前后,蔡雯教授才提出“媒體融合”并在國內掀起了研究熱潮。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報紙與雜志等不同媒介開始融合,用戶能夠通過電視、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實現了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能夠以多種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2]。
1.媒體融合流于表面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使得媒體融合朝著正確方向持續發展。但是,電視媒體受資金、空間與人員等多種因素限制,對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足,導致電視民生新聞的融媒體技術水平不高、人員缺乏專業管理與正確指導,未能實現先進技術、平臺終端與信息內容間的全面融合。部分電視民生新聞甚至存在只重視收視率、過度追求社會熱點、惡性競爭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電視媒體的權威性,降低了市場占有率。
2.受眾人群減少
在媒體融合時代,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利用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來獲取信息,并且,電視收視群體逐漸老齡化、部分受眾被分流到新媒體,導致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空間受到壓縮。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新聞信息傳播渠道及形式也日益多元化,但是,電視媒體未能充分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也未及時拓展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渠道,致使受眾逐步流失。
在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選題來源更加廣泛,這為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媒體間的深度融合不僅有效避免了民生類新聞內容的局限性與傾向性,更加凸顯出“民生”二字,也讓電視媒體能夠結合固定收視群體的特點,保證選題與群眾生活的貼近性,真正做到從群眾需要入手、探討群眾渴望什么、了解群眾在想什么。由此可見,媒體融合發展能夠助推電視民生新聞進一步反映時代精神,融入社會責任與義務,提高民生內容的含金量[3]。
互聯網時代與傳統傳媒時代最大的不同是人們不再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直接在網絡上瀏覽其喜愛的節目并進行評論,通過微信、微博、頭條號等自媒體平臺隨時發聲,因此,電視民生新聞需要積極創新內容傳播形式,吸引受眾關注。而媒體融合發展恰恰使得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方式和方法變得更加多樣,電視民生新聞不僅可以跳出原有的新聞傳播框架,調整報道視角,將鏡頭對準群眾生活,全面展現世間百態,還可以運用新媒體平臺做好網絡推廣,依托新聞工作室、抖音、快手、微博等完成新聞的精準推送,傳遞主流聲音與權威意見。
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電視民生新聞若想得到穩步發展就必須有機融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時事政治等內容,客觀解讀新聞事件,穩固受眾群體。在此背景下,新聞記者要從黨務、政務等多種活動中尋找與民生新聞相關的熱點內容,從生活小事入手,讓受眾感受到政策落實的效果,讓民生新聞成為聯系政府和群眾的紐帶。電視媒體在民生新聞發展過程中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能夠增強電視民生新聞的互融性,從而達到與受眾深入溝通,為大眾發聲,通過互動有效解決大眾關心的問題的目的[4]。
新媒體技術可以有效促進電視民生新聞的創新和發展,但是,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采編隊伍的技術水平還有待提升。部分新聞工作者缺乏學習意識,未能完全掌握新媒體技術,難以熟練操作、運用新技術,導致電視民生新聞的創新存在技術操作層面的短板。
目前,傳統的電視運作流程比較落后,新聞制作的投入成本較大、機動性不足,使得其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頻處下風。其中,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與運營模式一直采用既定的行業模板,很難與媒體融合時代的發展需求相契合,從而導致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缺乏新穎性,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傳統電視節目多采用攝像機拍攝、編輯機對編的制作模式,然后匯總當天的新聞資訊并在固定欄目、固定時間播出,編輯和審片程序較多、用時較長。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信息的數量激增,傳統編輯模式較為單一,導致電視民生新聞編排不合理,內容層次性與針對性不足,同質化現象嚴重,與觀眾的年齡層次和興趣愛好也未能有效契合,阻礙了民生新聞收視率的提升。
首先,電視民生新聞要優化采、播業務,并結合時段長度、技術運用與節目編排等需要,對民生新聞采用“間隔式”“散點化”編排處理,使用故事化播報方式完成報道。其次,大膽創新新聞報道方式,通過不同傳播形式吸引受眾,確保民生新聞與群眾生活緊密結合,比如,采用植入式、互動式、生活化方式將新聞“說”出來,在直播中采用SNG現場連線、DV拍攝、熱線參與、隨時插播等方式,保證民生新聞的時效性與過程性。最后,借助視聽雙通道提升信息傳播質量,增強屏幕吸引力,彰顯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優勢,激發受眾持續關注的熱情。
首先,可以有效整合無線通信、電視網絡和互聯網等平臺,實現手機、互聯網和電視平臺的同步直播;其次,在微媒體傳播背景下,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積極與受眾互動,并有針對性地采納受眾建議,有效提升節目質量;最后,在電視節目的傳播過程中,引導觀眾使用移動客戶端進行評論、留言,打造“移動+互動”的傳播模式,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互動性。
隨著媒體整合進程的不斷推進,電視民生新聞采集需要引入制作、播出分離機制,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堅持“內容為王”。一方面,要將節目的制作和播出成功剝離,通過公司化運作方式不斷集聚社會力量,為觀眾制作更精彩的新聞節目,提升民生新聞的收視率;另一方面,電視播出機構可以將部分節目委托給獨立制作人或獨立制作公司,拓展節目生產平臺,增加節目多樣性,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持續發展力。
首先,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提升自身專業素養,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做綜合型新聞人才;其次,必須轉變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斷學習掌握新媒體技術,打破時間、空間壁壘,將民生新聞第一時間傳播給觀眾;最后,在新媒體推送時要在小屏上做大文章,可以對新聞內容進行“分拆”與“深加工”,變“一條”為“多條”,以圖文或短視頻形式在微信、抖音等平臺推送[5]。
互聯網時代,要在海量信息中準確找到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依靠的是新聞編輯的判斷能力,因此,電視民生新聞編輯必須思路清晰、思維活躍、具有創新思維能力。首先,要完成民生新聞的選題范圍界定,巧用新聞鏈接進行補充,增強民生新聞內容的厚度;其次,要突出“快”,做好快采、快編、快發,巧設標題,吸引受眾關注;最后,要創新新聞表現形式,在新編輯思路下讓新聞動起來,提升民生新聞節目的收視率。
總而言之,在媒體融合環境中,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在借助技術外力的基礎上,都不能忽視民生新聞的存在價值和意義。電視民生新聞要始終把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放在首位,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結合新媒體的特點,開創新的傳播方式;要堅持“內容為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升電視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從而實現電視民生新聞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