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雋
百集主旋律黨史微紀錄片《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下文簡稱《百煉成鋼》)是2021年獻禮建黨100周年的重大主題創作,通過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四個篇章、十八個專題,既全景展現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歷程,又以翔實的史料敘述生動細節,自2021年3月29日上線播出以來收獲大量關注與好評。《百煉成鋼》是一部融合了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再現黨史事件的黨史微紀錄片,被眾多受眾尤其是90后受眾追捧。該劇突破主旋律紀錄片的一般創作手法,以充滿故事性和人性的情感表達講述歷史,顯得清新自然又真實感人。
主旋律紀錄片指主題要有效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國家意識形態的紀錄片作品。在新的社會文化語境下,我國主旋律紀錄片承擔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時代使命。[1]
近40年來,我國的紀錄片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破冰階段。20世紀80年代的《話說長江》猶如一股清流[2],成為我國紀錄片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使紀錄片逐步走出“形象化的政論”模式,正式進入到“文學化時代”。
第三階段,繁榮豐富階段。2012年之后,新時代的紀錄片創作進入主題多元、價值向善的繁榮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主流價值由政治擴展至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保護等各個領域,聚焦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的價值引領。新時代紀錄片以積極多元的創作方式生產了一批為受眾所熟知的作品,像《我們一起走過》《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內容豐富、百花齊放,為受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綜上所述,有中國特色的紀錄片在主題表達和形式探索中一直步履不停。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以人民為中心、以祖國富強為使命的主旋律感召下,一大批內容優秀、形式豐富的紀錄片脫穎而出。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題材視聽作品中,《百煉成鋼》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礎,以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作為創作基礎,既不完全是說教式政論宣傳片,也避免了讓紀錄片陷入主題單調等類型化生產的怪圈,在主題選擇、敘事策略、傳播方式中走出了有中國審美特色與藝術創作特質的不尋常之路,在主旋律作品的創作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百煉成鋼》這部黨史微紀錄片以100個歷史故事重溫中國共產黨的百年來時路,激發奮進前行、續寫新輝煌的磅礴力量。
《百煉成鋼》精心設計主題,將宏闊厚重的百年黨史與國家前途命運的緊密聯系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觀視野中講好黨的百年奮斗史,深刻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發揮黨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為全黨全國人民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真正地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從拍攝角度來看,關注個體百姓命運、小切口挖掘紀錄片深度是本片特色之一。
《百煉成鋼》中,《送瘟神》一集講述了血吸蟲病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之際,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問題,發出消滅血吸蟲病的戰斗號召,幫助人民解除疾苦,直至逐步建立起全國城鄉醫療網。《英雄年代》一集向受眾展示了一段1959年的奇特歷史影像,那時候的北京公共汽車上總是頂著個大包來回跑,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那時因為國家缺油,首都的公交車也只能燒煤氣,車上頂著的就是煤氣包,新中國建設所面臨的重重困難是現在年輕一代的受眾難以想象的。該集將英雄之名賦予一生在為大慶油田奮斗的鐵人王進喜,和千千萬萬個沒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努力建設國家的一代代共產黨人。此外,該片還從恢復高考、沖破計劃經濟體制、解決溫飽問題、家家戶戶奔小康等故事,以微觀視角展示個人、家庭、社會生活的顯著變化。一個個真實、接地氣的故事十分有代入感,當看到國家處于發展落后的狀況、人民群眾生活艱難困苦,受眾的心也被緊緊地揪著;當看到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國家發展和百姓生活越來越好,又讓人發自肺腑地感到欣喜與自豪。從這些小切口,受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黨與人民群眾的心連心,感受到黨對人民群眾真摯的情感,關心群眾生活、心系群眾冷暖,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回望百年征程,眺望前方的奮斗路,中國人民在黨的帶領下一步一個腳印,不動搖地前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不斷實現,在大的歷史背景與歷史事件中,也體現出個體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大主題。
每集只有八分鐘的微紀錄片如何將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講得直抵人心、激蕩心靈,這頗見功力。在“守正”的前提下“創新”,創新表達方式,用易讀好看的故事把堅實的歷史內核貫穿起來,使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大眾化。《百煉成鋼》創作團隊在提升內容品質、豐富內容表達、拓展呈現方式方面作了很多努力,讓黨史故事也能受到年輕受眾喜愛,產生廣泛共鳴。
(3)優化工藝方案 根據模擬結果分析,筆者將一次補澆改為兩次補澆并且延長補澆時間間隔。為了提高材料利用率,將冒口根部直徑減小至1100mm,相應地降低冒口高度,同時增加1:10錐度。二次補澆時型腔內溫度場如圖3所示,凝固結束時跟據縮孔判據預測的縮孔情況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縮孔位置是遠離鑄件本體的。調整后的冒口所需總鋼液重為11t,對應鑄件工藝出品率提高至62%,達到了預期目的。
黨史資料浩如煙海,要通過100集總計約800分鐘的系列微紀錄片展現難度很大。2021年9月1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召開的《百煉成鋼》創作座談會上,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偉介紹了《百煉成鋼》的內容選擇標準:一是選擇的事件有意義,能夠體現黨的信仰、黨為人民服務的情懷以及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勇氣;二是有故事,能夠通過形象化的視頻展示給受眾;三是有余味,受眾看完后能夠得到啟發,從歷史長河中探究歷史規律,從黨的不懈奮斗中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從紅色傳統、紅色基因中砥礪政治品格,補足精神之鈣。[3]
在人物選擇方面,《百煉成鋼》主要依據百年黨史上的歷史大事件來選擇代表性人物,主要有黨的領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等,講述他們的經歷、事跡,體現他們的情感與精神。從傳播角度看,黨的領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等黨史人物在網絡上是自帶流量、自帶話題的,這能夠極大提升作品在新媒體端的影響力。
《百煉成鋼》在創作上注重形式、語態的創新,常在每集開頭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疑來增強故事性,勾起受眾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娓娓道來、層層解密,內容跌宕起伏,簡短的黨史故事讓人看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而懸念的設置,則將更多受眾代入歷史情境中,如第二集《老漁陽里的秘密》從一個被上海租界警方密切關注的“神秘男子”說起,第三集《改造中國與世界》開頭即提出毛澤東為什么將入黨時間填寫為1920年,均有很強的代入感。再到后面,莊嚴隆重的開國大典上,接受檢閱的飛機、坦克型號五花八門,為什么連統一型號的裝備都沒有?鳳陽縣小崗村的農民們為什么要冒著巨大風險,義無反顧地在分田到戶的契約上按上自己的手印?上海申新九廠的工人們為什么要砸掉每天精心養護的機器,當時的國有企業又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鄧小平之后的中國會是什么樣,中國共產黨能否沿著鄧小平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一個個巧妙設置的懸疑開場,將受眾的注意力緊緊抓住,通過創新內容敘事、話語表達,深度挖掘黨史故事的看點和記憶點,將紅色故事講得精彩鮮活,令受眾全情投入,真切感受到紅色精神的深厚內涵。
《百煉成鋼》以珍貴的歷史文獻、歷史親歷者的采訪等豐富的真實史料再現革命故事,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力求將黨史故事講得史實準確、語言嚴謹、細節生動。在拍攝階段,攝制組克服疫情影響,行程遍布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廣東、河南、四川、貴州等十余個省市,挖掘了一批珍貴的歷史文獻、檔案,采訪了數十位歷史親歷者,拍攝了豐富的現場畫面,確保做到史實準確、語言嚴謹、細節生動、畫面到位。[4]例如,在第十六集《浴血堅持》這部短片中采訪了在革命戰爭中掩護和搶救陳毅同志的共產黨員周籃的兒子,口述采訪生動再現了在南方游擊戰爭中早期共產黨員的故事,體現了他們的堅韌不拔與頑強不息。
另外,運用大量歷史文物為引子,生動訴說黨史文物中的風云歲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際遇。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最早成員的合影、“一大”黨綱的俄文版(中文版已散失)、《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記載二七罷工英雄史實的小冊子《二七公仇》、在軍情十萬火急之時中共閩東泰南區黨委傳遞絕密軍情所用的六面密印等,讓受眾更加深刻地感受歷史痕跡、觸摸紅色記憶。在講述手法上,注重創新運用多種可視化手段,綜合運用動畫、沙畫、情景再現等新穎別致的創作手段,并利用技術手段將歷史情境與“增強現實”疊加,強化了視覺感染力與吸引力,讓受眾于深度體驗中感受烽火歲月,給人耳目一新的觀賞感受。
《百煉成鋼》運用豐富的視聽語言表達,創新全媒體傳播方式,精心打造出一部爆款網絡視聽獻禮作品,受到受眾的熱烈歡迎,還成為一些地方和部門開展黨史學習的優質視頻化教材。
《百煉成鋼》深刻把握網絡傳播規律,每集以8分鐘的時長生動講述一個黨史故事,十分契合網絡用戶高效、輕松地獲取信息知識的使用習慣。同時,一百集的規模在獻禮作品中又是少見的大體量,每個故事相對獨立的同時又相互連貫,以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各時期的重要事件,共同串聯起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既是適合網絡傳播的碎片化視聽內容,又構建起黨史學習教育的系統性工程,通過碎片化信息的有效整合,最終讓受眾收獲對百年黨史的立體化與系統性認識。另外,江蘇廣電總臺節目研發與用戶研究中心采用移動端線上測評方式,邀約以25歲以下年輕用戶為主的對象對樣片進行測試,使測評更貼近年輕用戶在移動端收看短視頻的場景,有效提升調研數據的精準性。測評內容涵蓋年輕群體了解黨史的主要渠道、觀看節目的期待、對節目具體要素的看法等,為制作團隊有針對性地完善內容、制定宣推策略提供參考。被測者對單集片名、故事主線、創意表現形式等給出意見,對內容制作水準、解說詞、背景音樂等要素進行評價,為節目制作提供更具體的參考意見。
《百煉成鋼》在策劃階段就突出移動優先,確立了“組合式產品+全媒體傳播”的方案,在8分鐘的核心產品之外,還有時長更短的片段剪輯,挖掘每一集的看點和亮點,以中、短視頻搭配產生新的組合效應。這些時長30秒至1分鐘不等的短視頻,如《時隔75年,李大釗唯一一段活動影像被找到》《中國共產黨首次亮相聯合國的代表是他》《中共歷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烈士是誰》在學習強國、快手等多個互聯網平臺廣泛傳播。除了在電視平臺如江蘇衛視、北京衛視等播出,還在學習強國、新華網、人民網、優酷、騰訊、百度、愛奇藝等網絡平臺陸續上線播出,讓主旋律產生更高頻率、正能量獲取更大流量。這種“出圈”是“小圈”向“大圈”的突圍,人群融合力度加大,傳播效果明顯增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9月,《百煉成鋼》網絡點擊量已突破30億,實現了重大主題宣傳的破圈傳播。
一要把握方向導向,樹立正確創作觀念。創作的精神內核要把握“以真理、信仰、意志、道德為靈魂,展現崇高精神”的方向導向,重大題材內容創作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信仰信念。
二要提高思想境界,豐富群眾精神食糧。創作者在提高創作水平的同時,不能落下思想境界的提升,做到表現形式創新、精神內涵豐富“兩頭抓”。無數實例證明——粗制濫造或缺乏精神內涵的作品終將被淘汰。因此,創作者應講述富有中國精神的故事,為人民群眾提供可以滋養精神世界的文藝作品。
三要堅持以人為本,觀照社會現實。國家重大題材精品創作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從平凡生活中發現樸實、崇高、深刻的話題。重大歷史題材應該從現實出發,在歷史征程變化中找準群眾視角,反映現實問題,突出群眾智慧和精神力量。
四要打造文藝精品,內容與時俱進。任何一個時代文藝創作都是艱辛的創造性勞動,創作者要學會尊重藝術規律,體現時代價值,用專注的態度、認真的精神,打造與時俱進的文藝精品,為人民奉獻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
《百煉成鋼》這部黨史微紀錄片通過歷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學精神的有機統一,實現了傳統主旋律紀錄片創作手法的突破,通過創新敘事講好黨史故事,通過全新風格的影像語言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的視覺呈現。這部紀錄片多維度全方面勾勒出了建黨百年祖國的繁榮發展,通過創新性的創作方法達到了人性真善美與歷史背景的有機統一,通過創新性的傳播方式實現了大眾收視熱潮與審美共鳴。這種嚴肅的創作態度體現了創作者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精準呈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預示了未來中國紀錄片的審美傾向和創作方向。
注釋:
[1]王宇明.新時代中國主旋律紀錄片的創作轉型與路徑探索[J].當代電視,2020(8):59.
[2]李晶一.新時代主旋律紀錄片的藝術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20.
[3]荔枝新聞.關注|傾力打造重大題材史詩之作!《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創作座談會在京召開[EB/OL].(2021-09-17).https://mp.weixin.qq.com/s/R4MV5mN9maAZsa9kWxd7Sw.
[4]來源于2021年12月23日《百煉成鋼》主題采訪,地址:江蘇荔枝廣場,采訪人:周雋、滕舒辰、季嘉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