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玉
(福建閩北衛生學校,福建 南平)
內科護理學理論較為枯燥乏味,中職學生學習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難以學好內科護理學。同時,作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衛生職業教育不能降低護理人才的培養要求。因此,內科護理學教師應積極尋求合適的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其臨床實踐技能。其中,病例教學法是一種基于臨床病例和教育目標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理論與實踐融合為基礎,通過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可培養學生的臨床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在臨床內科護理中已有一些研究。因此,筆者進行如下綜述。
病例選擇是病例教學法的前提。首先,對中職學生來說,其未來實際工作更注重實踐而不是研究,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該選擇經典診療路徑中的常見多發病例。同時,病例內容應反映相關內科的基礎理論和基本護理方法。其次,與教育內容的相關性也是病例選擇的目的,其能夠讓學生在分析中熟練運用內科理論知識,將所學知識與自己的想法相融合,提出自己的護理方案。而教師也應該注意有特色的病例表現形式,如可以在多媒體中插入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多種方式,以便學生直觀地觀看。再次,病例選擇中的成功病例,主要起著正面的教育意義,向學生展示正確的護理方式,指導學生從成功病例中學習;而教師也應該適量地添加失敗的病例,主要起著提醒的作用,讓學生明白如果是自己會從哪些方面避免護理失敗的發生。最后,針對內科癥狀較輕的疾病,教師可一筆帶過,必須進行詳細的信息收集和講解,而復雜、疑難、罕見的臨床病例,并非不重要,必要時,在征得患者或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應將其記錄在多媒體材料中,以彌補病例的缺失。
教師根據所學知識準備問題,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學生通過收集案例并思考,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識,并與臨床實踐進行良好結合。如在內科護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先提出如內科常見病高發的年齡、常見的臨床表現、如何正確觀察神志等簡單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應逐步轉化為相關疾病的常規護理和潛在的常見并發癥、個性化應急措施及專業前沿知識等有難度的問題。另外,大約80%的護理糾紛源于溝通不暢,護士的言語可能引發醫療糾紛,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合格護士必備的基本素質。因此,教師應該讓護士思考如何在病房與患者溝通,如何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從而為未來積極改善護患關系打下基礎。
教學開始前,教師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進行分組,每組4~6名學生最佳。這是因為學生太多,學生參與往往不夠;學生太少,討論氣氛往往不足。同時,在分組時,小組成員必須在知識面、教材理解深度等方面相互補充。教師在分發給各組病例后,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聯系內科醫生、患者及其家屬,促使學生與不同的內科醫護人員和真實的病例進行對話,并且鼓勵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實際病例臨床癥狀,調查和討論其易感因素、病因、護理預防措施,從而幫助學生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和解決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各組學生代表報告本組討論結果,以及評論其他小組討論的結果。筆者認為病例教學法在組織討論環節以開放性為特征,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它給了學生學習、討論內容的最大自由,能夠使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且有助于建立一系列互補、相互鼓勵的團隊合作思維模式。
在病例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學生參與,使學生有充分的討論、完善內科常見病例的護理基礎,以及確認學生表達正確結論。同時,教師可以糾正不恰當的觀點,幫助學生解決不懂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內科護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根據教學目標和討論分析的實際情況,將知識要點結合起來[1]。同時,在內科,很多患者的基礎性疾病并不嚴重,可怕的是并發癥。因此,作為考試的一部分,教師不僅要強調學生對特定癥狀的鑒別與護理,還要提高其對并發癥的護理意識,使學生樹立整體概念,綜合增強對內科疾病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最后,病例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不僅要通過理論和實踐考試進行評估,還需要在課程結束后通過調查問卷讓學生進行評價,從而讓教師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均得到提升。
病例教學法要求教師認真按照教學目標進行課堂教學,嚴格篩選整理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臨床病例,使之成為明確的教學主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運用客觀、生動的病例,創造生動、有趣、和諧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探討內科患者可能遇到的臨床問題和對策,用所學知識分析護理問題,正確解決護理問題。此外,由于病例本身沒有標準答案,教師需要用批判性思維培養內科護理學生。同時,病例教學法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一般需要多多參與培訓,需要與其他教師共同討論、交流、分享經驗,正確解決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完善教學工作和提高教育質量。
教師應選擇有代表性的臨床病例,以及在系統地解釋疾病的護理評估后,針對病例提出問題,以10分鐘左右的小組互動形式回顧病例,并鼓勵學生將被動記憶轉變為主動檢索。
此外,在病例教學法中,教師需要在課后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病例護理方案的研究,并與理論知識聯系起來。筆者認為,寫報告提升了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促進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獲取,從而收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內科護理學教學實踐性很強,學生需要具有實踐技能。病例教學法通過最大限度地利用精選的病例,讓學生進行直觀、客觀、深入的分析后,有助于學生深入探討感興趣的課題,以及利用病例教學法營造平等、和諧的氛圍,增強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的參與和合作意識[2-3]。因此,病例教學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病例教學法將理論知識、臨床實踐和分析思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在病例討論中,問題的答案可能不唯一。例如,一個護理問題的首優、中優、次優因素不同,那么實施護理措施前后就會有所不同,可以鼓勵學生從理論上進行分析,但不拘泥于理論,這樣有助于學生向實踐轉變,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
正確的臨床思維是一種抽象的思維,需要反復訓練,從各種辯證的角度來理解和確立內科疾病護理的本質,包括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進行護理措施的歸納、排除等。將病例教學法應用于內科護理學教學中,通過病例分析和討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主動發現內科護理學的原有規律,實現知識遷移,學會在臨床中實際應用逆向思維、辯證思維、發散思維等思維,從而更全面地分析和審視問題。
在對內科護理病例的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增加對患者臨床癥狀、身心痛苦程度的了解,從而樹立尊重患者、關愛他人的理念。因此,病例教學法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醫德。同時,在內科病例領域,教師教授學生正確的護理病歷書寫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病例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客觀、誠實、及時、完整、規范地記錄患者的病史和醫療活動,為醫學生準確、規范地書寫病歷打下堅實的基礎。
病例教學法可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這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包括主持人、裁判、聽眾等,因此需要很好地整合理論和實踐知識,且具備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控制課堂的能力[4-5]。同時,病例教學法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以及培養敏銳的思維,提高整體能力。
在中職內科護理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病例教學法,通過分組討論病例以及進行效果評價,可以有效解決臨床教學中學生學習不充分的問題,并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轉變師生角色,也有助于構建高素質的內科護理隊伍。但是,筆者發現采用病例教學方法需要較長的授課時間,對缺乏基礎的學生來說學習較為困難。因此,中職內科護理學教學的改革值得教師在未來的工作中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