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瀟
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的應對策略
羅瀟
(甘肅省蘭州市第三十六中學,甘肅蘭州730050)
音樂作為人們日常休閑娛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人們藝術修養的培養與提升有著重要影響作用。音樂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獲得藝術情操的陶冶,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而這也是基礎教育背景下的重要體現。但是,初中音樂教學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需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便合理應對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教學變化,提高初中音樂教學效果。故此,文章將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探索初中音樂教學的有效方法,提升初中音樂教學的質量效果。
初中音樂;素質教育;應對方法
現如今,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不但要求人才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具備較高的實踐技能,還要讓人才擁有良好的素質與個人修養。基于這一要求,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音樂教學對于陶冶學生藝術情操、提高學生個人修養有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素質教育大環境下,也是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初中英語教師應該順應素質教育的發展,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使其滿足素質教育發展的新要求。
因初中音樂教材課本都是已經濃縮的知識精華,導致在音樂教材中的知識并不十分完整。此種情況下,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組織中常常將音樂教材當成教學的唯一范本。基于此,這就需要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組織中把音樂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加深學生對樂理知識的了解程度,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念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作用,而教師應該牢牢把握此種教育作用,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強化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
例如,在組織學生鑒賞《黃河頌》時,初中音樂教師可以與學生互動交流,并引導學生思考“這首《黃河頌》描繪的是怎樣的情境呢?”等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將這首音樂播放出來,讓學生細細聆聽。同時,在鑒賞《黃河頌》時,教師還可向學生提出“這首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呢?”“你聽完這首歌有哪些感受嗎?”等問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發表相應的看法,強化學生的音樂體驗感。除此之外,學生鑒賞完這首作品后,教師也可運用電子黑板教學設備讓學生了解這首音樂作品的創作故事,實現音樂教學的延伸與擴展,并對學生進行愛國意識的培養,使學生能夠體會到黃河磅礴雄偉的氣勢,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素質教育要求下,強調初中音樂教師應該基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和技能這三個維度進行教學培養。為此,初中音樂教師要想實現教學目標,需要將德育教育和課堂教學相互融合,以便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與個人品質,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初中音樂教師不能用常規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根據教材課本的內容進行反復練習,需要注重學生對歌曲的感知與領悟。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歌手簡介、創作者個人經歷、時代環境等多個層面入手,以便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由于音樂學科與其他課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初中音樂教師可通過多層次教學達到教學目標,展現音樂教學的意義作用。同時,在教學方法方面,初中音樂教師也要重視經驗學習,可引導學生利用過去學習的唱法與時興唱法,強化學生的學唱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常規的“西方唱法”指導學生展開聲樂練習,根本原因是西方唱法與聲樂相類似,屬于美聲類別,能夠發揮較強的代入作用,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歌曲意境當中。又例如,教師在講解民謠作品時可引導學生對西方唱法加以鑒定,根本原因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音樂作品較粗獷、豪邁,擁有顯著的西方唱法特點。同時,教師還要圍繞教學內容,勇于嘗試新穎的教學手段,實現新舊教學方式的相互融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再例如,初中音樂教師在講解《大海與辛巴德的船》時,有效利用情境教學方式,借助電子白板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現與《大海與辛巴德的船》有關的圖片、視頻等教學素材,牢牢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從而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作品鑒賞活動當中。教師還可利用小組教學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對這首音樂的創作背景、演唱風格、情感內涵進行探討分析,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使學生能在組內討論中相互發表不同看法,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與學習興趣,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
音樂教育作為對個人素質培養的過程,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完成的,眾多初中音樂教師應該改變學生錯誤的學習音樂理念,再將學生引入到音樂知識學習階段。除此之外,初中音樂教師也要重視和學生的互動交流過程。在信息化大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使教師往往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需要教師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才能避免使音樂教學和學生相互脫節。與此同時,初中音樂教師也要注重信息更新速度,全面了解初中音樂教學的學術發展趨勢,掌握最新的音樂教學成果,并將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向學生傳播,嘗試在實際教育組織中引用現代教學模式,強化整體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使其滿足不同學生的基本需求。相比于其他學科,初中音樂課程還沒有統一完善的考核標準,初中音樂教師可在教學中適當融入課外因素,注重教育引導,才能使學生更加喜愛此課程。
例如,在教授《十面埋伏》時,初中音樂教師可運用電子白板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相應的教學視頻、教學資料,將學生的學習目光牢牢鎖住,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良好的音樂學習狀態。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無窮的,且音樂也是一種最美的語言,能夠跨越所有障礙。為此,教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嘗試運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設備、微課技術、電子白板等,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良好激發,加強教育引導,才能讓更多的學生喜愛音樂,使學生在音樂上找到情感共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素質教育指導下,初中音樂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優化傳統教學方式,確保學生全身心參與到與教師的互動之中,強化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不斷強化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讓學生體會到音樂表達的內在情感,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實現預期教學目標。這就要求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組織中積極嘗試新穎的教學方式,如小組合作方法、問題教學方法等,使學生在新穎教學方式的帶動下參與到音樂課堂之中,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情趣,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有效性。
例如,教師在組織初中音樂教學活動時,可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互幫互助、討論交流中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水平、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對樂理知識有所了解,深刻體會音樂情感。在此期間,首先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入手,以便將學生展開科學分組,并由小組成員選派出一名音樂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學習組長。其次,教師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設定音樂小組學習的目標與基本規則,由學習組長組織成員進行學習討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確保教學活動有序展開。以《鄉間的小路》音樂作品學唱為例。教師可為學生精心創設學習內容,向每個學習小組提出“這首音樂主要描述什么內容?”“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聽完這首歌曲你有哪些感受?”等問題,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并引導學生思考小組內不同成員的觀點或看法,強化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與感受力,使學生的音樂情趣獲得提升。通過運用此種教學方式,能夠使教學氛圍更加活躍,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音樂學習的樂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為了實現高效音樂課堂的構建,教師需要更新教學內容,注重改善音樂課堂結構。在課堂結構設計與教學內容編寫過程中,初中音樂教師應該將新舊知識相互融合,使學生通過鑒賞新流行音樂的基礎上,也能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歌唱與樂器演奏作為學習的重要路徑,也是強化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學校應該為學生配備專業的音樂教師,并在其中放置相應的音樂器材,以便教師為學生展現不同樂器演奏,形成愉悅的音樂教學氛圍,實現高效音樂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鑒賞《我的太陽》這首音樂作品時,初中音樂教師可組織學生欣賞這首作品,并播放有關的變調作品,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風格的同首歌表現方式,增強學生的音樂體驗感。同時,教師還可進一步解釋這首音樂作品表達的情感,并引導學生運用相應樂器進行演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實現高效課堂的建構。
在新課程改革指導下,初中音樂教材課本與教學模式發生巨大改變。為此,初中音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接觸經典音樂作品,還要讓學生了解大眾音樂文化,尤其是流行音樂。流行音樂作品簡單易懂,主要以體現個人情感、實際生活為主,風格變化多樣,便于讓學生理解與接受。為此,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組織中可引用學生熟知的流行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原動力,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為音樂課堂注入新鮮活力,提高音樂教學的整體質量。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唱《燦爛的陽光下》時,初中音樂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珍惜當前這幸福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可在教學之初為學生播放流行音樂《追夢赤子心》。因這一流行音樂與這節課教學主題相似,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同時教師也可引用適當的視頻片段,使學生在音樂旋律與愛國動畫的刺激作用下體會到革命先輩不懼犧牲、敢于拼搏的精神,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學唱《燦爛的陽光下》這首歌曲,讓學生在濃厚愛國氛圍的熏陶下深入理解歌詞的內容,能夠增強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與領悟能力。初中音樂教師通過合理引用流行音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活躍的教學氛圍,使音樂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在素質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加強學科資源的整合,已經成為初中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這就要求初中音樂教師根據課程整合的具體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選取其他學科素材,實現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有機結合,發揮課程整合的有效作用,讓學生實現不同學科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悟與理解能力,提高整體音樂教學效率。為此,初中音樂教師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實現音樂課程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一方面,音樂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在初中音樂教學期間,教師可合理利用互聯網收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圖片、作品等素材,為學生構建多元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充分感悟音樂作品。另一方面,音樂課程與語文學科的相互融合。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結合有關語文課本內容,進一步理解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讓學生與其形成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例如,初中音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一課時,教師可將其與語文教材課本中《草原》一課相互融合起來,并借助電子白板為學生展現草原相關的圖片、視頻等教學素材,使學生感受到大草原的美麗風光,激發學生對草原的無限向往之情,使學生積極投入到《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音樂作品學唱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在素質教育指導下,初中音樂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增強學生音樂鑒賞能力,使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獲得良好發展。初中音樂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為學生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產生對音樂作品的無限聯想與欣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喜愛音樂學科。在初中音樂教學組織中,教師可運用優秀的旋律與意義深刻的歌詞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認真聆聽,從而使學生深入感知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值得初中音樂教師注意的是,在教學期間需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展現教師的引導促進作用,使學生始終處于活躍的學習狀態,才能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
例如,組織學生學習《我們是春天》音樂作品時,初中音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聯想一下“我們在森林之中,聽到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聲,看到溪水潺潺流淌、風兒輕輕吹起樹葉”的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春日的美好氣息,使學生對生機勃勃的春日充滿向往,從而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在腦海中聯想美好春日的場景,自由表達出學生的不同看法。學生從多個層面展現思維靈感對音樂作品展開深入解讀,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感不斷加深,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指導下,初中音樂教學需要正視目前存在的教育問題,從而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使學生投身于音樂課堂當中陶冶情操,增強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使音樂教學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1] 張俊華.初中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應對策略[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001):157-157.
[2] 李情.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的應對策略探析[J].明日,2019(006):0126-0126.
[3] 向小瓶.淺談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的應對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004):1.
G632
A
1002-7661(2022)29-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