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夏暉
地方民歌在音樂課堂上的欣賞教學與傳承淺析
黃夏暉
(莆田青璜中學,福建莆田351111)
地方民歌欣賞教學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非常重要,對學生音樂視野的開闊、音樂素養以及愛國情懷的培養有重要作用。欣賞教育屬于一種美的教育,想要有效在初中音樂課堂開展地方民歌欣賞教學,教師就必須要與地方民歌特點相結合,通過多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地方民歌的魅力,從而愛上地方民歌,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發展,促進地方民歌的傳承與弘揚。
初中音樂;地方民歌;欣賞教學
我國的歌曲體裁有很多種,其中一個就是民歌,同時其也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有56個民族,產生了許多非常好的地方民歌,這些地方民歌也由于各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當地方言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音樂課程標準》也表明,要將民族傳統音樂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他們的民族意識與愛國情操。此外,文化傳承價值也表示,音樂是人類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智慧結晶與文化遺產,學生通過學習地方民歌,可以更全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音樂,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構建高效的地方民歌欣賞課,是初中音樂教師亟須思考、解決的問題。基于此,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分析了地方民歌教學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重要意義和存在的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地方民歌欣賞教學的策略。
在中華民族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地方民歌,它們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各個地方的民歌具有不同的深意,如陜北民歌的粗獷豪放、山西方言的鄉土氣息等,這些民歌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博大精深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各個地區人民的生活有一定掌握。民歌就像一幅人文生活圖,情感真摯、生活豐滿,可以吸引學生投入其中。通過對民歌的欣賞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欣賞民歌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
我國土地遼闊,地域環境豐富,地方民歌也各具特色,這些民歌不僅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還將他們的情感融入其中。通過學習各個地方民歌,可以到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不同的生活以及當地文化背景。比如山西民歌《楊柳青》《繡荷包》等,運用了大量方言,讓作品特點更加鮮明,一字一句、一腔一調都短小精悍,源遠流長;又如陜北民歌《腳夫調》,將陜北黃土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通過學習這些地方民歌,可以讓學生了解各個地方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地方文化,感受我國的風土人情。
隨著社會的進步,勞動人民也在不斷努力更新音樂藝術,讓地方民歌的類型越來越豐富多彩。音樂包含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與風土人情,尤其是地方民歌,開展地方民歌欣賞教學,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國家發展歷程、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的滲透,讓他們在學習民歌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的個人素質與民族意識。
中國地方民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民歌是最樸素的歌曲,也是百姓自己創造的歌曲,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相貼近。地方民歌的歌詞與曲譜難度系數比較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也比較低,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地方民歌的節拍基本上都是2/4、3/4、4/4,樂段短小,曲式結構完整。音樂教師在課堂欣賞教學中,先要將民歌技巧教授給學生,讓他們在民歌節拍、調式、曲式的學習上打好基礎,為后續的音樂學習奠定扎實基礎,做好鋪墊。
地方民歌的學習,可以促進地方民歌的傳承與弘揚。學生在學習地方民歌的過程中,可以了解民歌的情感表達,掌握民歌的背景文化以及創作意圖,使得民歌得到弘揚與傳承。
在本次調查研究中發現,不管是校方,還是教師和學生,對地方民歌的欣賞教學都缺乏重視度,導致地方民歌欣賞教學效率難以提高。
首先,校方方面。在經費、課時等保障方面的投入缺乏力度,大部分學校都將音樂課當作是“虛擬”課程,直接由語文、數學、英語等其他任課教師“霸占”,再加上經費也只是掛靠在其他方面,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狀態,地方民歌欣賞教學呈現荒廢趨勢。另外,在民歌交流活動方面,學校沒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再加上這類活動組織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與經費,所以學校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
其次,教師方面。通過與大量音樂教師的交談發現,一線音樂教師認為,在地方民歌欣賞教學中,還存在非常多的問題,并且無法避免。一是音樂設備老化,音樂教室缺乏。很多音樂教師都表示,由于設備不先進,導致音樂教學始終停留在過去階段,缺乏新意。二是學校在評價音樂教師的教學成效以及教學水平時,以音樂藝術為主,即他們在領隊比賽中取得的成績為實際參考。三是學校經常給教師分配一些臨時演出任務,并且他們對民歌的認知還處于初級階段,不知道如何有效實施,也沒有興趣和動力。由此可以看出,初中音樂教師并沒有真正認知民歌欣賞教學,對于學校組織的民歌教學培訓活動愿意參加,但是不知道參加以后對課堂教學有沒有作用,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另外,調查發現,很多音樂教師認為開展地方民歌欣賞教學非常有必要,可以讓學生對各個地區的風土人情有更多了解,增強學生的家鄉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但是卻無法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音樂教師對民歌缺乏充分的把握,且能哼出來的歌曲也寥寥無幾;還有的音樂教師認為創新在民歌欣賞教學中非常重要,但是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自己堅持一段時間后也放棄了。
最后,學生方面。本次調查主要是前期數據采集與收集,分析初中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了解他們在音樂類型、教學方法以及音樂態度方面的特點,并做出一個前瞻性預估,為地方民歌欣賞教學打下一個好的基礎。調查數據表示,對于音樂課,大部分初中生表示非常喜歡,通過音樂可以將自己的內心展示出來;也有小部分學生不喜歡音樂課,覺得教學方法太老套,整個課堂氛圍都非常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習興趣。另外,很多學生都比較喜歡流行歌曲,對于本地民歌沒有太多了解和情感投入,他們認為地方民歌有點落伍,也沒有流行歌曲那樣有吸引力,感覺長輩們才喜歡地方民歌,時代差距感大。
為使各地區各族人民能夠暢通無阻地溝通交流,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在今天,推廣普通話已成為國策。然而,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兩個方面,普通話得到大力推廣的同時,地方方言的生存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小,使方言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呈現出逐漸消失的趨勢。
地道的地方民歌一定要用地方方言表現自己的特色。方言作為當地的語言和文化特色,其在地方民歌中將當地的文化以及人民的思維充分展現了出來,從這一點上來看,民歌的歌魂是方言是很恰當的。然而在當今社會,青少年對方言持鄙視的態度,他們總覺得方言不好聽,在說方言的時候別人聽不懂很尷尬,也不愿意使用方言。因此,民歌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方言。
地方民歌都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再加上民歌背后的故事,使得民歌更加經典。因此,初中音樂教師在課堂欣賞教學中要講述民歌背后的故事,喚起學生的音樂認知,從而更積極地參與到民歌欣賞教學中。
比如在教授《澧水船夫號子》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這首民歌,讓學生體會這首民歌的旋律,體會旋律中包含的情感。然后,教師再給學生介紹一下這首歌,并講述一些相關故事。船工是我國一個古老的職業,在還沒有機動船的年代,船運大多是靠船工們的人力完成的。流經湖南的澧水沿岸曾經就有很多靠行船運貨為生的船工們,在他們的勞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澧水船夫號子》。
最后,教師再重新播放這首《澧水船夫號子》,并讓學生閉上眼睛跟隨樂曲的節奏感受歌曲的變化。這樣一來,學生對學習民歌的興趣非常高漲,課堂氛圍也非常濃厚。
我國地方民歌藝術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地方民歌在勞動人民的生活中不斷演變,用獨特的音符將勞動人民的情感、愿望、憂愁與歡樂表達出來。在我國民族音樂體系中,地方民歌藝術是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民歌藝術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如陜北民歌嘹亮高亢,給人以奔放之感;云南民歌清新明麗,給人以愉悅之感;新疆民歌歡樂活潑,給人以極高的美的享受。教師引導學生欣賞不同的地方民歌,可以將他們的積極情感調動起來,激發他們無窮無盡的想象,讓他們對地方民歌藝術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激發他們學習地方民歌的興趣。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欣賞地方民歌。第一,可以借助多媒體的豐富視聽設備為學生播放獨具魅力和特色的民歌藝術作品,通過視頻、文字、圖片等資料讓學生對地方民歌藝術有深刻分析。如在《放馬山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一邊播放歌曲,一邊播放草原牧民放牧生活的視頻與圖片,學習歌曲中趕牲口的吆喝聲,讓學生有更加豐富的直觀感受。第二,教師可以邀請當地民歌藝術家走進課堂,讓學生直接聆聽真實、純正的民歌藝術。
隨著社會發展,初中生的審美也發生變化,有部分學生認為地方民歌“老土”“難聽”,不愿意學習。那初中學生喜歡什么的音樂呢?通過調查顯示,在教授流行樂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漲。針對此,教師可以與流行樂結合開展地方民歌欣賞教學。如在講解《繡荷包(云南)》這首民歌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欣賞這首民歌,說說這首歌的內涵,以及云南民歌的曲調和特點,之后再播放山西民歌《繡荷包》,分析這兩首民歌的區別。最后,再引入表達愛情的流行歌曲,如《他不懂》《明天過后》等,對比流行歌曲中愛情表達與傳統愛情表達的特點。這樣,將地方民歌與流行歌曲結合起來,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還可以將學生學習與欣賞地方民歌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提高地方民歌欣賞教學的效率。
心理學表示,多重感官同時感知的學習效果要優于單一感官感知的學習效果。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聽、視等多種途徑參與到學習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
在以往的音樂課堂,教師通常是先介紹欣賞歌曲,然后反復播放,這樣就導致學生形成一種錯誤意識,認為音樂欣賞課就是簡單的聽歌而已,之后教師再詢問歌曲的相關知識,學生也是一問三不知。鑒于此,音樂教師要轉變方法,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將學生的多種感官都調動起來,對學習內容留下深刻印象。如在《采茶燈》這首地方民歌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上對歌曲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再對歌曲進行分段分析。首先,教師通過引導,并結合多媒體視頻,讓學生明白這首歌是福建民歌,表現了茶鄉歡樂的勞動場面;其次,讓學生模仿視頻中茶農的采茶動作,以及挑擔上山、下山的起伏行走動作,感受勞動的樂趣;最后,以音樂為背景,讓學生表演采茶場景。這種音畫結合的方式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理解的深度。
在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的深入使得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人能力,其中一個就是音樂能力,而音樂欣賞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有效途徑。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參與豐富的藝術綜合實踐活動,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形成音樂素養。為此,音樂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培養他們的音樂能力。
比如在《年輕的朋友》這首藏族民歌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重復播放這首歌曲,讓學生感受藏族人民非常熱情好客。但是,教師也可以轉變教學方法,設計出音樂小品劇本《我的朋友》,表演內容與表現形式由學生自己討論決定,然后在課堂上盡情表演。表演的學生以及看表演的學生都能從中體會到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
除此之外,音樂教師還可以安排一些游戲活動,如聽歌曲識地區。教師將各個地方民歌播放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辨別哪些歌曲是陜北民歌、哪些歌曲是四川民歌、哪些歌曲是山西民歌、哪些歌曲是江西民歌等,在游戲中提高學生的音樂語感。總之,在地方民歌欣賞教學中,音樂教師要設計多元化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開展地方民歌欣賞教學不僅有利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認知到傳統藝術的重要性,鍛煉他們的音樂創造性思維。因此,音樂教師要提高對地方民歌欣賞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欣賞教學活動,讓地方民歌走進學生的心里,實現優秀地方民歌的弘揚與傳承。
[1] 謝娉.淺談中學音樂課堂中的民歌欣賞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5):1.
[2] 田瑞雪.如何在中學音樂課中開展民歌欣賞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9(3):1.
[3] 尼釋丹.初中音樂課堂民歌教學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中國音樂教育,2021(1):7.
[4] 呂修艷.中國傳統民歌進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15(33):1.
[5] 郭爽.地方民歌與初中音樂課堂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20(8):2.
[6] 王兵.初中音樂課堂中民歌藝術的傳承與教學探討[A];教師教育論壇(第四輯).2019.
[7] 高秋玲.簡談初中音樂課中的民歌欣賞教學[J].中學課程資源,2018(3):2.
J642.2,D045
A
1002-7661(2022)29-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