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欣虹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 福建 福清 350300)
職業技術師范類專業是專門為中等職業學校(以下簡稱“中職學校”)培養專業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而特設的本科專業,是具有“職業性”“專業性”“師范性”融合特色的高等師范專業[1]。2019年10月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頒布了《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在課程建設方面提出了相互銜接、逐級遞進的認證指標,讓中職師資的職前培養有規可依。教師教育課程能切實滿足該專業學生獲取從教相關的知識與能力,也是最能夠體現“師范性”的課程。我們不能只重視專業課和實踐課的改革,即只追求“專業性”“職業性”的體現,而忽視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如何凸顯具有職業特色的師范教育,是亟待共同思考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從專業認證的視角,著力職業技術師范類專業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助力卓越中職教師的培養,促進新時代職業教師教育的發展。
依據2011年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教師教育課程從廣義上涵蓋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類課程,本研究專指教育類課程,下分為教育理論類、教育技能類和教育實踐類三類課程[2]。教育理論類課程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等;教育技能類課程包括教師口語、教師書法、微格教學等;教育實踐類課程,主要依托教育實習與教育見習。
當前我國職業技術師范類專業教師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不斷顯現。如,課程設置沿襲普通師范的“老三門”[3],專業見習與教育見習、畢業實習與教育實習界定模糊,重專業實踐輕教育實踐;課程結構不均衡,教育技能類課程占比較低[2];課程內容普教化,改名不改性,缺乏與職業教育的聯系[4];課程教學方法單一,多局限于課堂教學;課程評價方法陳舊,尤其教育實習、教育見習等實踐類課程監管不到位[5]。
此外,還存在教育理論類、技能類和實踐類課程各自為戰,單打獨斗,呈分離型結構的問題。三螺旋關系的重要特征是理論、技能與實踐的交叉與重疊,協同則是三螺旋關系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機制[6]。只有三類課程形成猶如三螺旋體,相互纏繞相互合作,才能促進理實一體良性循環,才是教師教育課程具備職業特色的突破口。如圖1、圖2所示。

圖1 分離型課程體系

圖2 三螺旋型課程體系
《標準》的量化指標:一是教師教育課程總學分不低于12學分,必修課不低于8學分,1學分相當于16-18課時;二是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時間不低于36周,其中教育實習基本要求不低于8周,卓越要求不低于10周;三是畢業生教師資格證通過率合格要求不低于75%,卓越要求不低于85%。
《標準》的質性要求:針對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五個方面提出基本要求、合格要求和卓越要求。總體而言,主要強調跟蹤對接中職學校課程,融入課程思政、師德教育、工匠精神,打造教師教育課程與其他課程深度融合的理實一體化課程;注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課外指導,掌握“三字一話”、技能示范、做中學、做中教等從教基本功;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與修訂過程應有中職學校的支持與參與;集中組織教育實踐,并與專業實踐有機結合,與其他環節有機銜接。
第一,以一個《標準》為依據,量化指標嚴格執行,質性要求調整優化,以第三級卓越教師培養為最終目標,引導職業技術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第二,以五大問題為導向,破解職業技術師范類專業學生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第三,以三螺旋型結構為目標,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學時與學分沖突等問題。第四,以教師資格證考試和教育實習為兩大抓手,以如何引導師范生考證作為教育理論類與技能類課程的改革方向,并重視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教育實踐類課程的改革,讓師范生畢業就能上崗,上崗就能頂崗。
第一,教育基礎類課程應注意解讀教學目標,不是簡單從名稱上區分職教與普教,或是力求有別于普教,而應保留普教的基礎知識教授,確保師范生教師資格證考試的通過與教師基本素養的形成,適量并入職教內涵、前沿研究、課程思政與工匠精神。第二,教育技能類課程作為理論與實踐銜接的關鍵課,應注重設計的模塊化,實行小班教學,增加師范生的主體參與和實踐體驗,提高學習效果。第三,教育實踐類課程應側重課程開展與過程評價,一是要強調教師帶隊,注重校內導師與中職導師雙主體評價而非總結性材料的提交;二是不以畢業實習代替教育實習,或以專業見習代替教育見習,推廣校-校合作頂崗教育實習模式。
第一,適量增加總學分占比,尤其是技能類課程占比;仔細斟酌必修課與選修課、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設置,必須適合中職教師培養目標;在學期安排、前后置課程設計、課堂與實踐教學銜接等問題上下功夫,努力使三類課程不分離,不脫節。第二,著力三類課程的交叉點和重疊點,落實理論類課程中的實踐授課方式和技能類課程中的理論授課方式,將理實一體的教學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加強三類課程教師間的溝通與合作,努力使三類課程有聯系,有紐帶。第三,借助教師資格證考試相關的筆試復習與面試訓練,自覺整合課程內容與課程實施,在不增加學時的前提下,努力使三類課程環環相扣,協同合作,形成良性循環。
職業技術師范類專業教育理論類課程與技能類課程擬列必修課6門,選修課4門,合計14學分。教育實踐類課程16周,合計12學分。具體課程安排表見表1、表2(p84)。

表1 職業技術師范類專業教育理論與技能類課程擬列

表2 職業技術師范類專業教育實踐類課程擬列
一是理論核心課程4門。“教育學”“心理學”用于夯實基本知識架構和基本理論素養,且符合教師資格證考試內容標準;“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概論”是向學生普及職業教育概況的課程;“專業教學法”是一門讓學生了解專業課程設置的構架、授課環節與方式的課程,不同的專業應結合專業需要。
二是技能類課程4門。“教師口語”和“教師書法”作為必修課,是師范生教育技能的基本訓練課程,且作為“微格教學”和實踐類課程的選修課程,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微格教學”作為選修課,前者是引導學生掌握并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實施的關鍵,后者則是作為綜合技能的嘗試運用,為實踐類課程做準備。
三是選修課模塊。“教師職業道德與法規”含有中職教師職業規范與師德教育;“德育與班主任工作”是中職教師的日常工作,且擔任班主任是大部分中職教師職稱晉升的條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對中職教師的工作對象——青春期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考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與“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致力于培養中職教師未來從教的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
四是教育實踐部分。教育實習、教育見習、教育研習,累計不低于1學期,其中集中教育實習不低于6周,教育實習結束后應安排說課與教學反思環節。這不僅是對前項教育實習的總結,更為學生考取教師資格證的試講環節做準備,另外,應注意教育實踐與專業實踐時間的錯位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