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芳
近年來,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全國高職院校建設和發展各有特色,形成了百舸爭流的良好發展態勢。高職院校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己任,培養了大量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關注社會經濟發展對畢業生能力素質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做到德技并修、一專多能、素質全面,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
高職院校必須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確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方式和定位。既要注重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也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培育具有家國情懷的素質全面的新時代青年和立志技能報國的大國工匠。
高職院校要通過更新辦學理念、改革教育管理和教學模式,優化專業課程體系,為高職生提供創新創業平臺等舉措,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與企業的深度產教融合,做到與企業人才需求高度匹配和無縫對接,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更好地承擔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使命和責任。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董志勇教授認為,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主要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愛崗敬業、守正創新[1]。這些內涵正是高職生成長成才的必要條件,也是高職院校開展學生核心素養研究和實踐的主要內容。近年來,工匠精神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熱烈反響。高職院校著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既注重培育學生的高尚的思想素養和專業技能,也注重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勞動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潛移默化地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和勞動精神。
家國情懷,是指個體對于國家、民族及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切之情,是對國家繁榮、民族強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熱切愿望和理想追求,是對國家民族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2]。在高職院校的傳統育人過程中,在過分注重技能的觀念影響下,普遍存在重技能、輕素質的現象,專注于職業技能的培養,卻往往忽視最基礎、最重要的家國情懷和紅色基因教育。青年學生作為民族振興的生力軍,一直以來都是國家人才培養戰略的重心,尤其是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學生在網絡信息的世界里,需要甄別真偽,明辨是非。進入新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社會環境,高職院校要積極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學生的頭腦,引領學生愛國愛黨,涵育深厚的家國情懷,用實際行動擔當技能報國的責任使命。
“一專多能”是指學生要同時具備專業技能和多方面的發展能力,“一專多能”素質的培養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和體現。 “一專多能”素質培養就是一種“專業+特長”的素質教育模式。在高職院校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我們往往忽視學生的性格、興趣和愛好,在“技術優先”理念的影響下,同一專業教學千篇一律,按照統一教學進度和統一教學方式完成教育學習,這一過程中很難體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特長的養成。千人一面的傳統教育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缺位,人的成長呈機器式發展。“一專多能”素質的培養,不僅要符合高等教育規律和學生成才規律,更要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從而實現學校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培養高職院校培養與社會發展所匹配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高職院校還要著力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以及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等,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愛崗敬業不僅是個人職業道德標準,也是實現自我、成就自我的基礎和要求。但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高職院校對于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存在著諸多現實困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成長于優越環境的高職生對于如何定位,存在勞動和踐行勞動觀念上的狹隘意識,短平快的社會節奏,學生有一味追求“來錢快”而忽略踏實勞作、辛苦作業的現象,亟需引導矯正。
高職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立足高職生實際,堅持系統規劃,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堅持精準施策,提升學生核心技能,堅持目標導向,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作為一所高職院校,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從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等方面,探索實踐了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3],培育高職生的核心素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系統思維和系統觀念出發進行規劃設計。要堅持系統規劃,樹立系統思維和系統觀念,立足學生綜合素質,把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到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全過程。
堅持系統規劃,要統籌理論和實踐,實現核心素養培育的手段協同。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包括學生的素質、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等方面內容,包含了學生成人、成長、成才、成事的全過程。可見,核心素養并非是某一種素養,而是涉及品德、能力、精神在內的綜合素養,體現了極強的系統性。因此,要強化理論引領,夯實理論基礎,通過人文課程、科學課程、心理課程等,引導學生樹立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和健康心理。要強化實踐鍛煉,突出參與體驗,在實踐探索中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健康生活,勇于擔當作為。
堅持系統規劃,要統籌校內和校外資源,實現核心素養培育的空間協同。培育高職生的核心素養,既要重視學校資源,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又要重視社會資源,發揮社會教育的協同作用,形成校內校外教育的整體合力。要立足學校優勢,開發核心素養課程,拓展第二課堂,創新教育形式,促進線上線下互動,提高學生對核心素養的理論認同。要主動對接社會資源,激活社會資源的教育潛力,聘請核心素養校外導師,共建核心素養實踐基地,聯合研發核心素養實踐課程,為培育高職生核心素養搭建平臺。
學院堅持系統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創新“六個一”綜合素質提升方案,即指導每位學生接受一期黨校教育,加入一個社團組織,培養一個興趣特長,擔任一任學生干部,組織一次集體活動,每周一次與親人深度交流,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全面助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2022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精準思維,做到謀劃時統攬大局、操作中細致精當,以繡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實、做到位。”[4]培育高職生的核心素養,要圍繞學生的關鍵技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堅持精準施策,要聚焦到專業,提高核心素養培育的差異性。高職院校專業眾多,涉及文、理、工、醫等,要把握個性和共性,聚焦高職生專業,體現專業的差異性,突出不同專業學生的思維個性,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核心素養培育方案。對文科生來說,要突出核心素養的實踐導向,強化核心素養的實踐效果。對工科生而言,要突出核心素養的理論導向,強化課堂教學,把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索有機融入工科實踐課程。
堅持精準施策,要聚焦到人,提高核心素養培育的針對性。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具體到高職院校就是要培養涵養家國情懷,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服務于立德樹人,基于學生個體的差異,結合學生成長的個性和思維特點,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則,制訂具有專屬性的核心素養培育方案。
學院堅持精準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創新規劃設計,形成“六個一”專業技能提升計劃,即指導每位學生確定一項專業技能,選定一名專業導師,參加一項專業競賽,參與一個創新團組,完成一項專業課題,發表一篇專業論文。導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實現對學生的一體化精準指導,包括畢業論文(設計)、專業實踐、技能競賽、課題研究、創新創業項目等內容,實現“一生一策”,多層次培育學生核心技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著力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戰略素養,著力健全完善戰略管理制度機制”[5]。培育高職生核心素養,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立足于高職學生的發展方向,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堅持目標導向,明確學生發展方向。培育高職學生的核心素養,能使畢業生具備更強的核心競爭能力,得到更好的自我發展,更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生力軍。通過培育高職生核心素養,鑄牢學生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堅持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明確核心素養培育的方向性,把核心素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
堅持問題導向,解決學生現實問題。培育高職生的核心素養,要樹立問題意識,針對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的客觀問題,提升核心素養培育的針對性。要通過調查研究,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聽取教師、企業、產業協會對核心素養培育的建議,征求高職生對核心素養培育的意見,優化核心素養培育結構。
堅持結果導向,強化學生實踐應用。培育高職生的核心素養,要結合職業教育的定位,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強化實踐應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得培養的學生能夠快速適應社會需求和崗位要求。
學院堅持把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作為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導向之一,創新學生“6S”職業素養提升計劃,即借鑒企業精益“6S”管理模式,創設以學生宿舍管理為實踐育人項目,將宿舍管理中的整潔、規范、打掃、清潔、安全、素質等六方面的要求,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宿舍管理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敬業愛崗精神、工匠精神和勞動精神,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實現技能成才,人人出彩。
注重高職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高職院校提升辦學質量的必由之路。學院積極探索實踐高職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創新路徑,從高職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等三方面著手,分別制訂了針對性的工作方案,創設學習實踐載體,每一個方面分別由六個具體項目組成,進一步明確了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學習實踐要求,既有規定的內容要求,學生又可以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自主選擇,學習實踐成效成為高職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依據。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改進,已經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高職生核心素養培育“666”創新路徑,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提升了貢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