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 方淑慧
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是新時代促進青年成長成才,推動社會建設,維護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 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1]。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更加要求青年對祖國產生情感、思想與行為上的認同,從而將愛國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至關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青年教育,尤其是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但客觀而言,當前愛國主義教育仍面臨諸多現實問題。
當前,思政教育工作者雖對愛國主義教育足夠重視,但在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時,往往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缺乏創新,教育效果不明顯。
從形式上看,愛國主義教育過于依賴傳統教育載體,青年對于國家發展道路、先進制度、科學理論和優秀文化處于被動接收與灌輸的狀態,青年心中有著對祖國最樸素的愛國情感,但卻無法“將樸素的愛國情感同所依存的現實社會制度和國家性質緊密結合起來,愛自己的國家”[3]對于愛國主義教育,也難以產生情感與思想上的強烈共鳴。
從內容上看,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缺乏創新性、解釋性與感染力。其主要體現于愛國主義教育話語老套,多用說教或呼吁的方式,強調愛國的重要性。但強烈的愛國情感,往往需要更有解釋力與感染力的教學內容,向青年闡明對于祖國我們因何而愛,如何而愛?只有增強愛國主義教育話語的創新性與解釋性,才能使青年真正接受和理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
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為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更即時的分享平臺、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更頻繁的文化交流。但同時,也為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沖擊與挑戰。
1.網絡負面信息與虛假信息影響青年判斷
網絡的即時性與交互性滿足了青年們分享與交流的需求。但同時,網絡的多元化與匿名化也導致網絡負面信息與虛假信息泛濫,影響青年對當前國家形勢和社會發展狀況的判斷。在網絡虛擬環境中,由于網絡匿名化,網民們為尋求宣泄和博取關注,夸大甚至捏造事實真相;由于話語權下移,各種碎片化、泛娛樂化信息層出不窮。青年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時期,極易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中聽信謠言、散播虛假信息,對社會問題出現錯誤判斷,對愛國主義教育產生逆反心理等。網絡負面與虛假的信息正在逐步動搖與瓦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中所蘊含的政治自信與國家認同,為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
2.西方思想文化沖擊降低國家認同感
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隨著傳播媒介和網絡技術的飛速革新,中國文化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我們有著更多的機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但與此同時,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伴隨著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和入侵。西方國家多通過發行和傳播含有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價值理念的書籍、電影、動畫,通過新興媒介對外傳播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以刻意引發沖突和思想斗爭的目的創造出“中國威脅論”“歷史終結論”等政治話語,而青年作為網絡世界最活躍的群體,最易受此類入侵影響。西方思想文化入侵,導致青年對主流文化與主流思想認同感降低,對中國道路、文化陷入迷茫與懷疑,對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帶來沖擊。
3.傳統文化影響力式微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5000余年的輝煌創造、道德傳承與文化思想的集合,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隨著科技發展、網絡技術進步和信息化的進程,當前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呈現出教育載體、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創新性的滯后與青年認知習慣與學習方式的新發展之間的矛盾。中華傳統文化感染力和影響力下降,也正瓦解著青年的民族歸屬感和國家認同感。
愛國主義熔鑄著民族精神,凝聚著青年奮進的精神動力。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應以培育青年對祖國的情感認同、思想認同以及將情感與動力外化于行的行為認同為目標。
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著力于培養青年樸素的愛國情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4]。從認識的發展規律來看,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要經歷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階段。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青年感性的愛國情感,讓青年首先感受到自己對祖國的一份與生俱來的深厚感情,引導青年對祖國、民族、人民和黨產生由衷的熱愛。
根據認識發展規律,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要經歷三個階段: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知行合一的愛國主義實踐。這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其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感性認識處于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則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依賴于前期的感性認識,而感性認識也將發展為理性認識。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二步,便是要將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進一步發展為理性的愛國主義思想認同。通過愛國主義教育話語的解釋力,提高青年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知水平,使青年明白,我們因何而愛國,我們愛著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引導青年學習基本政治理論,了解我國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從而堅定“四個自信”,對祖國產生真切的思想認同,即對我國道路、制度、黨執政水平等多方面的思想認同。
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既要營造愛國主義氛圍,培育愛國主義情懷,也要引導青年將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對祖國的深厚情感轉化為為國為民不懈奮斗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讓廣大青少年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5]。因此,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情感教育、思想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統一,教育青年要踐行報國情懷,做到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堅定“四個自信”,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勤奮刻苦,勇敢善良。勇擔民族復興大任,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既要繼承傳統,又要推陳出新,順應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的時代變化,必須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形式與內容上的變革,加強網絡空間治理,還要立足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形式,主要從創新教育載體和活用主流媒體兩方面考慮。
創新教育載體,既要充分利用傳統教育載體,又要充分發揮愛國主義實踐基地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利用我國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傳統節慶、國家公祭儀式等來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6]。利用革命紀念館、歷史博物館、名人故居等教育基地,讓青年更直觀、生動地感受到祖國的繁榮來之不易、祖國的文化燦爛輝煌,從而更加直接地喚醒他們的愛國熱情。“要運用藝術形式和新媒體,以理服人、以文化育人、以情感人”[7]。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還要大力發展小品、舞臺劇、電影等更符合青年特點和需求的教育載體。互聯網為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更便捷的傳播平臺,依托互聯網,建立起包含圖片、文字、電影、答題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主題的網絡教育平臺,使青年更主動、積極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活用主流媒體,就是要解決主流媒體對青年影響力逐漸下降的問題,推動主流媒體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增強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拓寬了現代社會生活空間、重構了媒體傳播生態,因此要根據青年的價值觀和認知接受方式,做活主流媒體的內容宣傳,“將愛國主義教育嵌入青年日常生活素材之中,將學理性較強的‘宏大敘事’轉換成鮮活生動的‘細小敘事’進行傳播”[8]。顯然,只有優化話語傳播方式,尊重青年的合理價值訴求,切實解決他們關注的現實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
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就是要增強愛國主義教育話語的創新性、解釋力與感染力。要完善愛國主義教育話語體系,增強其解釋力、感染力和凝聚力。這一話語體系的形成和完善一是要立足中國實際,不忘本來,堅定話語自信;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認識到青年的認知特點,以更具說服力的話語內涵和更具趣味性的話語表達方式,增強愛國主義教育話語吸引力。當代青年主體意識強烈,對于單方面的說教往往比較排斥。這就需要改變愛國主義教育話語的傳統表達方式,將愛國主義教育話語趣味化、生活化地傳遞給青年,最大限度地彰顯其活力。
互聯網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雙刃劍,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就要加強網絡空間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首先,要加強網絡空間內容建設。對于網絡上低俗化、民粹化、抹黑歷史、“偽科學”等內容,要敢于亮劍,堅定依法有效打擊,加強網絡空間內容管控力,提高準入門檻;要充分發揮網絡的宣傳教育作用,對于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的網絡作品予以鼓勵,開設愛國主義教育專欄,推送弘揚愛國主義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其次,要加強網絡空間制度建設。管理部門必須加大對互聯網企業、網絡社交平臺、各類娛樂APP等傳播媒介的監管力度。在制度層面上制定網絡管理細則,明確網絡行為規范,制定懲罰措施,對不利于網絡空間良性發展的一切內容和行為進行嚴厲處罰,為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順利開展開辟通道。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9]。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要求社科工作要高度重視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開展青年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同樣要立足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根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開展青年愛國主義教育,要充分利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引導青年了解我國優美的語言文字、悠久的民族歷史、豐富的地方習俗和詩詞、服飾、雕刻等燦爛文化。使青年更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同時,青年作為時代發展的生力軍,不僅應做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踐行者,還應做中華文化的創新者和傳播者。我們要引導青年“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10],使文化自信更具內生力和持久力。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將青年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具有強大的生機和活力,是社會建設和改革的突擊隊和生力軍。審視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確定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青年教育的要求和殷切期望,探究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進路,對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青年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