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欣
(黑龍江財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中提出在國內循環方面要“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在國際循環方面提出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綠色、開放、廉潔理念,深化務實合作,加強安全保障,促進共同發展”。共同發展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重點。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突破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要通過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國內經濟大循環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要融入到其中,必須在國內經濟大循環之中進行統一布局協調發展。
國內經濟大循環是針對于國際經濟大循環而言的,在經濟發展形式和發展路徑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別。在國內經濟大循環下強調經濟的循環發展,能夠穩定國內的基本經濟,在國際貿易外部風險增高的前提下依然可以保持國內經濟的平穩運行。國際經濟大循環則是強調國家上的經濟貿易循環。在以美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保護主義的政策下,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外部風險提高,對國內貿易增加不確定性。強化國際貿易,堅持自由貿易,為我國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經濟氛圍。因此,國際經濟大循環是為國內經濟大循環服務的,我們必須做好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準備工作。
在國內大循環背景下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注重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共同發展、協調發展。通過各區域之間的共同發展、差異性發展、共享性的發展,保證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能夠有效地落實下去,提高區域經濟的核心能力。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難點在于如何在國內大循環的背景下實現產業上的互補互助,提高產業競爭力。除此以外,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對以后的經濟發展格局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查研究,確保區域經濟能夠協同發展,能夠建立起多中心的經濟戰略區域中心,提高我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以及實現產業結構上升級,最終確保在國內經濟大循環的背景下實現共同富裕。
新冠疫情的暴發,對全球自由貿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貿易保護主義再次興起。世界各國為了應對疫情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封城”和“封國”的措施,傳統的國際貿易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國際產業鏈受到了較大的沖擊,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戰略必須作出適當的調整。雖然目前,國際上絕大部分國家面對新冠疫情采取了躺平的措施,但是我國處于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考慮,堅持“動態清零”的政策。在國際貿易受到打擊的情況下,必須強化國內貿易,構建起國內經濟大循環,促使經濟能夠得到基本的運行和保證。通過對區域經濟的發展,促使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的專業發展,從而使我國的經濟能夠得到平穩運行。
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迫使我們必須強化國內經濟大循環,促使區域經濟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避免出現金融性的危機和過度的通貨膨脹。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放棄了自由貿易政策,刻意打壓中國的外向型經濟,惡化了中國的外部環境。以往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戰略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整。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的興起,促使我國的國際貿易面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國際貿易風險進一步加大。在新的國家經濟環境形式下,要想保證國內經濟發展的穩定,避免發生重大的經濟動蕩,必須對以往經濟拉動的“三駕馬車”作出結構性的變革,強化國內的消費,保證國內經濟的平穩運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風險將進一步增加,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事情發生的概率將會進一步地提升。在這種背景之下,必須通過建立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模式,強化區域經濟的發展,拉動國內經濟消費,促使經濟的有效平穩運行。
傳統依靠投資、消費、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出口貿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經濟發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制定就是通過外向出口貿易來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在2006 年,出口貿易占GDP 比重的35.6%。出口貿易在維持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以往出口主要是圍繞低附加值的產品進行的,回報比較低,難以滿足我國經濟的發展要求。同時,受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國的廉價勞動力的影響,經濟結構發展模式必須進行不同程度的變革。在2019 年,出口貿易在GDP 中的比重占據17.36%。出口貿易比進一步下降。但是,我國的依然需要通過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在黑天鵝事件多發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外貿經濟環境將進一步惡化,單靠低附加值的產品難以滿足提升經濟,必須實現經濟結構上的轉型,向高附加值產品進發。在此背景下,需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通過內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使區域經濟能夠得到協調化的發展,實現產業結構上的轉移互補,最終實現經濟協調一體化發展。
國內區域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是國內大循環背景下,區域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的空間布局來看,我國絕大部分的產業都布局在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不完備,發展空間比較大。結構空間上的不匹配為產業轉型和對接提供了市場上的支持。隨著我國基礎設施的完善,東部沿海地區高新技術的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必將進行結構上的調整。基礎設施的進步則使中西部區位因素進一步提升。在國內大循環的背景下,經濟的發展將會更加注重國內經濟的互補、經濟的安全性穩定性。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我國工業全產業鏈的完整和國內經濟的穩定以及安全,必將會將東部部分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通過促使中西部地區多中心的發展模式,促使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國內經濟的平穩運行,減少國際貿易的尋求。
在國內經濟大循環的背景下,更加強調國內經濟的循環運行,在國內完成生產、交換、消費。在發展的過程中,必將更加注重通過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式,讓所有有條件發展的地區參與到國內經濟大循環的發展中去,促使我國國民經濟能夠得到平穩的運行。在發展的過程中,將會更加強調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避免因為區域經濟主體的缺失或者缺位導致國內經濟大循環難以形成完整的閉合,從而拖累國家經濟的發展。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將更加注重一體化的發展,無論東部地區或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還是發達區域、不發達區域都必須協調一體化參與到國內經濟大循環之中。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各區域中心必須發揮好領頭羊的作用,為協調發展做好基礎性的準備工作,確保各區域主體能夠參與到經濟發展中去。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一體化的發展,不同區域之間要協調互助,實現產業上的互補。若是各區域經濟主體不能夠一體化地發展,則會導致國內經濟大循環出現鏈條上的斷裂,拖累國內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確保各區域經濟主體參與到經濟發展中去,促使各個區域能夠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經濟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國內經濟大循環,實現共同富裕。
從經濟產業鏈運行來看,任何產業鏈條的斷裂都會影響經濟的發展,拖累整個經濟的發展。在整個經濟體系之中,必須確保任何區域都要參與到經濟發展中去。在產業鏈上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賴關系,從而實現國內經濟的大循環。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必須通過差異化的方式,讓所有的經濟區域都能夠參與到經濟中去,讓參與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各個區域都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產業鏈,提供自己的獨特需求,避免在經濟循環過程中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區域差異化的發展要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產業結構和產業產出,避免同區域經濟內的產業進行競爭、增加內卷,提高產業發展的運行成本。對于區域經濟差異發展來說,并不意味著產業鏈或者產業產出上要獨特轉型,而是要確保在整個經濟大循環下能夠確保自己的產業鏈能夠融入進取。在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注重對產業建構的調研,確保避免產業結構上的重復性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要確保戰略性發展和戰術性發展的不同。戰略性發展主要指的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戰術性發展則指滿足戰略性發展需要的技術或者方法。在區域差異性共同發展中,戰略性發展是重點,不能夠同企業區域經濟制定相同的戰略目標。在此基礎下,戰術性發展是為戰略性發展準備的,是為戰略性產業鏈做好保障。通過這種差異化的方式,促使區域經濟之間彼此相互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形成相互依賴的關系,促使我國區域經濟得到協調的發展,國內大循環能夠有效地實現。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單獨依靠個體產業優化發展難以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經濟戰略性的發展和戰略性的互補。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在確保經濟差異化共同發展的同時,必須強化區域經濟核心能力的發展。區域核心能力主要指的是在全國戰略性經濟產業發展中具有一席之地,是國家的支柱性產業,對于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區域核心能力在表現上即可以單一區域、單個企業,也可以是多區域、跨主體共建,從而形成整體的核心能力。比如,安徽合肥的家電產業、小太陽、汽車新能源發展就是一種區域性的核心能力。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必須關注產業鏈發展,通過區域產業集群或者通過大型龍頭企業來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實現綜合性的核心生產能力。從我國目前卡脖子技術來看,芯片產業的發展目前受到眾多掣肘,并沒有形成有效的核心能力,單靠個體的發展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技術上的突破,打破國外的封鎖。只有在保證系統能力完備、綜合產業配套的前提下,才能夠保證國家經濟安全才能夠打造核心產業能力對于區域核心能力而言,關鍵在于核心,即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產業環節,需要通過國家經濟戰略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撐。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須確保產業上的互補集群,為核心能力發展做好相應的準備。
國內經濟大循環背景下,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要求區域產業的互補互助,共同發展,同樣還需要各個區域主體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區域內的個體能夠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生存,刺激國內經濟循環發力,保證過國內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活力,促使區域內的產業能力進行不同程度的產業上的創新。在國內經濟大循環的背景之下,各區域主體之間必須在產業鏈上呈現生產與消費、互補和競爭、差異和同質這三種關系。通過這三種關系,促使區域經濟主體之間能夠有效地互動,提高經濟的活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必須建立注重市場的配置作用,通過市場價格信號的方式,以收益為紐帶,以合作共享為手段,以共享為機制,推動國內經濟大循環,促使區域經濟能夠得到一體化的發展。在國內經濟大循環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利用自己的區位因素、市場價值,在互利協作的基礎上,形成有效的利益分享機制,讓各個區域經濟主體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比如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區域主體進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從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要素稟賦入手,各個主體共同參與其中,分別解決電池、充電設施、發動機等問題,從而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完成國內經濟大循環。
在國內經濟大循環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通過補足短板的方式來進行,避免區域性經濟的落后影響到國內經濟大循環的發展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同時避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進一變大。在國內經濟大循環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重點之一就是貧困地區的發展,貧困地區發展水平直接限制這區域經濟發展的上限。長期以來,在區位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的發展模式下,貧困地區并沒有有效地參與到經濟循環之中,區域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甚至部分地區的貧困地區被排斥在國內經濟大循環之中,從而無法實現經濟的有效發展。生產、消費、交換三個有效的環節難以有效地聯系起來,促使經濟能夠得到有效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生產、交換、消費往往呈現不平衡的狀態,容易出現生產過多、消費較少等局面。在貧困地區,由于經濟落后,交通不發達,通信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出來的產品難以有效地流入到交換和消費的環節之中,經濟難以有效地發展起來。生產過多,深加工能力低,低水平地重復性生產導致產品過剩,生產出來的產能遭到了極大的浪費。而這些浪費的產能對于發達地區而言則是如獲珍寶。在國內經濟大循環的背景下,必須強化區域經濟之間的聯系通過轉移支付等多種方式對貧困地區進行經濟上的支持。除此以外,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幫助貧困地區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促使其能夠融入到國內經濟大循環之中,保證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共同富裕。在區域經濟的幫扶過程中,必須改變以往捐錢捐物的形式,要由輸血變成造血,通過產業發展的形式來促使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著重內循環差異的互補,避免產能過剩和同質競爭。在傳統的粗放型和能耗型經濟發展模式下,工業產能過剩、同質競爭、大規模的產業鏈低水平重復建設是較為容易出現的問題。部分企業為了謀求擴展,在發展的同時不注重市場的調查研究、批量上馬,同已有的企業進行存量上的競爭而不是增量上的開發。在這種區域發展模式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企業回報利潤持續下降,區域經濟增長點進一步下滑。內循環看似有效地運行,實際上利潤、技能、水平低,持續發展下去,容易進步一造成內耗、內卷,促使區域經濟難以發展起來,甚至出現結構性的區域風險危機。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產能過剩、同質競爭帶來的危險。差異化互補發展對于國內大循環背景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摒棄以往拿來主義的思想,要注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在進行產業轉移或者產業對接的過程中,必須做好相應的市場調研,避免低水平、重復性的建設,要適當增強差異化的建設,提升產品的競爭能力。從目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來看,重復性、地水平的發展依然要存續一段時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需要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山頭主義,確保全國經濟發展一盤棋,強化經濟發展的差異互補。
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或者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并不是意味著要同步發展,要是要共同發展。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確立共同發展的思想路線,確定通過發展核心能力提高區域經濟抗風險能力,促使區域經濟能夠高水平的發展。在長時間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區的技術和工業老化,產品創新不足,在新的外部區域競爭的影響下,產品的競爭力已經受到極大的影響,缺乏核心增長能力,提高區域經濟風險抵抗能力。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須通過強化核心競爭能力的方式,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實現經濟上的增量發展。在國內國際雙重壓力之下,不同區域經濟同在著力發展,區域發展外部環境將會越來越惡劣,區域之間的經濟競爭將會進一步強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必須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其他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進行產業結構上的調整,制定出符合本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在發展的同時,努力攻克卡脖子技術,促使我國國家工業體系具有完備的核心競爭能力。比如,目前我國芯片產業發展存在眾多掣肘,在國際上話語權含量較低。國產芯片廠商在技術上缺少關鍵IP 核的設計能力,SoC 設計嚴重依賴第三方,核心能力不完備威脅著我國芯片產業乃至整個電子通信產業和工業的安全。因此,必須著重面對國際風險,在國內經濟大循環的背景下,著重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突破卡脖子技術。
國內經濟大循環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內循環差異共享,推動區域經濟協調協作發展。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必須意識到全國經濟一盤棋,要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注重區域經濟上的差異共享,協作共贏。在國內經濟大循環區域經濟發展中,必須依托現有的城市群、經濟帶進行協同發展,創新合作機制。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利用好國內經濟大循環發展的契機,強化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主體之間的合作,促使在大循環之中合作共贏。在城市群發展中,各區域之間的城市要進行價格上的合作,促使區位稟賦要素自由流動。在經濟帶之中,各區域要協調互通,協商解決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等問題,共享公共產品的收益。比如在長三角經濟帶中,必須商量解決好水資源定價以及負外部性收費等問題。在區域經濟差異共享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好價格問題,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確保區域經濟之間能夠實現產品的有效互通交流。具體來看,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須突破現有的利益保護機制,通過有效的激勵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方式促使區域之間進行有效合作。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鑒和吸收部分區域經濟發展的優秀措施,查缺補漏。比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江蘇省把自身經濟融入到長江經濟帶中,突破已有的經濟區域發展范圍。在長江經濟帶中,積極建立國家級示范園,鼓勵省內外優秀企業共同參與其中,并且實現了產業上的互補互助,促使區域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產業鏈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
區域經濟發展必須立足于國內經濟大循環,確保國內經濟一盤棋,共同發展。在現代化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新冠疫情的暴發對原有的世界貿易體系產生了重大的沖擊。同時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的圍追堵截下,大舉經濟保護主義政策,世界貿易體系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依靠以往“出口、消費、投資”的“三駕馬車”必須進行結構上的調整,在保持出口消費的基本前提下,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類型,拓展高技術產品。要不斷的拓展國內消費點,通過擴大國內消費和產業互助來實現國內經濟大循環,提高國內經濟抗風險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大有可為。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區域經濟主體必須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其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發展區域經濟核心能力,提供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除此以外,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區域間的產業鏈互補互助,利益共通共享,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淘汰落后低水平重復性的產業,最終促使區域經濟能夠有效地融入到國內經濟大循環之中,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