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裕騰百諾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崗,朱麗麗,鄧興鵬
進入新時期后,工業企業飛速發展,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在可持續發展方針的影響下,我國正式頒布實施環境保護稅法,堅持“稅負平移”的原則,在環境治理工作中實現“費”到“稅”的改變。為了確保該項法律的貫徹落實,我國還制定了相應的實施條例,對違背排污規定、虛假數據等行為的懲處方式進行了明確。環保稅征收與排污許可證具有緊密聯系,為了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政府相關部門應考慮稅收執法、數據共享、環境影響評估等各項因素,實現環保稅收與排污許可監管的聯動,促進協同效力的發揮。
排污許可制度可以對企業排污行為進行規范,環保部門通過為企業發放排污許可證對其排污行為進行監管,該證的實質在于牢牢把握工業污染防治的關鍵,促進當代企業在節能減排技術方面的創新,使環境管理得到強化,增加更多污染治理設施,著重對污染物排放濃度、設施、排放量與管理規定等進行許可,達到細化環保管理工作、監督企業達標排放、有效控制排放量的目標。
現代工業發展中,不可避免產生環境污染,為了滿足低碳環保要求,應將生產產生的各類廢棄物進行處理后達標排放,因此達標成為治理污染源的基本要求,通過制定達標計劃,使工業污染源得到良好管理?,F階段,工業生產中普遍產生SO2、COD與氨氮等物質,加上不同工廠用于生產的成分復雜,一些帶有毒性的工業“三廢”對環境造成極大影響,污染總量逐年上漲。對此,急需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促進排污許可制度的貫徹落實,使企業深刻意識到節能環保的重要意義,推動環保責任的履行,自覺完善環境治理體系,有效改善環境質量,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多力量[1]。
企業環境守法以排污許可制為依據,同時這也是政府執法的工具。通過排污許可制的制定,使每個污染源都擁有一張“身份證”,不但可有效處理數據混亂問題,還可使環境管理更加高效。同時,還可通過自行監測、公布排污許可證,強化企業的治污主體責任。排污許可對達標內容進行明確,隨著該項制度的不斷完善,將達標界定為根據許可證規定進行污染物排放,后續達標逐漸引申為“達證”。因達標屬于工業點源環境守法方案的一種,還可幫助企業掌握達標手段。根據現有體系可知,達標是指國家或地區制定的排放標準,排污許可根據這一標準進行核定,屬于基礎性工作。在排污許可制開展中,應完善環境執法監管體系,為其提供長久可靠的支持。
現階段,國內環境管理工作處于短板,主要表現為企業違規排放現象時有發生、環境質量改善進度緩慢、排污許可制度不夠全面,給短期企業達標排放、區域環境質量提升帶來較大阻礙?!笆濉币巹澲兄攸c強調了排污許可改革,要求與達標計劃并駕齊驅,二者相互獨立又相互促進。在改革過程中,一是有效解決影響企業守法的各類問題,包括私自排放、弄虛作假、達標能力不符合等,二是完善環境守法的一系列政策機制,包括污染源信息公示平臺、企業紅黃牌管理等,通過提高環境執法力度,將關鍵問題逐一解決,促進排污許可改革的長效開展,為良好環境的建設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
在稅負平移原則下,針對點源污染的排污許可、稅務計算根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國內已經逐漸實現環保的“費用”改“稅務”目標。在排污許可的基礎上進行環保水管理,借助經濟手段,使前者能夠更好地開展。可見,二者間的協同和銜接十分關鍵。但從現實發展情況來看,二者的協同發展面臨些許問題,主要體現在大數據平臺機制不順暢、監管職能銜接度較低、與稅務部門相脫節等方面,具體如下:
排污許可或者環保稅收征管均離不開電源污染排放數據庫,包括信息共享平臺、歷史數據、監測數據等,但排污許可與環保稅收征管在數據采集、監管等方面相互獨立。當前,盡管國內已經正式創建了環保涉稅平臺,并納入實施條例內,但環保涉稅共享平臺尚未統一,不同地區的稅收平臺有待優化。在排污許可工作中,國內現已創建全國性的許可證管理平臺,將申請信息、許可信息、法規等公示出來,且較為完善和獨立??梢姡h保和排污許可的信息集成水平較低,大數據平臺機制不順暢,致使環保稅收管理、排污許可等業務協同性不足、信息共享受阻、利用率相對較低??梢?,將排污許可與環保稅收等信息進行優化重組,已經成為二者協同推進的重點所在。
從本質上看,排污許可與環保稅在職能方面較為相近,但在監管職能上卻很少有交集點,甚至出現脫節的情況,整體職能銜接度較低。將二者關鍵職能進行對比可知,在應稅污染物監測管理工作中,由環保主管部門負責稅收征管工作,由生態部門負責排污許可管理;在信息平臺維護管理方面,由環保主管部門負責稅收征管,由綜合許可管理部負責排污許可管理;在監督協調方面,由縣級以上政府負責環保稅收征管,由省政府生態環境部門負責排污許可管理??梢?,負責污染物稅收管理的部門表述有所區別,但本質上都是由生態環境部門主觀。在跨區域污染物排放管轄方面,二者較為顯著,稅收征管堅持便利性原則,排污許可則要做到協同管理,使二者能夠在不同區域實現相同管轄。在監管工作中,稅收監管始終由縣級以上政府負責,如在排污許可管理過程中出現爭議,則要交由省級生態環保機構進行解決。在協同性方面,存在效率低下、權力尋租等問題,缺少獨立機構對納稅申報相關問題進行解決,職能銜接不當、工作專業性較差。
如若企業違背許可,即便滿足國家許可,對于超過許可證要求的內容也需要繳納稅費。簡單來講,企業是否遵守排污規定,是否能夠根據許可證要求進行排污,與自身環保稅繳納情況息息相關。在這一問題上,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排污許可對污染物的管理與環保稅中的污染物類型不同,因后者未將揮發性污染物納入其中,但卻包含在前者中,導致稅收管理的污染物界定存在異議。另一方面,在排污許可執行方面,稅務部門知之甚少,單純按照許可證進行稅款收集,實際工作情況也尚未向公眾開展,公眾難以參與到納稅申報和排污執行中。環境綜合治理需要發動全員力量,一些單位沒有對排污許可落實情況進行實質性監督,與稅務部門協調不暢,為企業違規排污提供了可乘之機,但稅收部門仍不知曉。
在國內環境污染制度貫徹落實下,與環境綜合治理目標越來越近,排污許可證可以與環保稅的征收銜接起來,將所屬制度內容有機結合,創建監管審查聯動機制,才可順利實現污染規范化治理的目標。針對環保稅和排污許可在推進中存在的問題,應借助大數據平臺,促進雙方監管機制的完善,并根據排污情況與納稅申報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二者的協同推進。
針對點源污染排放大數據平臺機制不順暢的問題,國內生態部門專門頒布實施了《生態大數據建設方案》,提倡創建公共數據共享模式,促進市場監管與稅務之間的互利共贏。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環境治理離不開信息共享機制的創建,應結合真實的排放數據,在全國范圍內做到涉稅信息共享與排污管理,二者之間的銜接還體現在污染物類型、數量以及濃度等指標的監測方面,還要包括納稅違法排放、處罰標準等內容。在共享機制下,平臺功能需要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拓展和完善,包括數據采集、存儲、查詢和轉移等。稅務單位在信息傳遞期間應對欠稅、納稅申報等信息進行定期整理,傳遞給生態部門。在排污許可和環保稅的協同開展中,還要編制環保稅申報與管理的相關報表,圍繞全國排污管理平臺進行涉稅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此外,稅務機關在該平臺上向生態環境部門實時披露企業納稅申報動態,包括污染物類型、排放規范性等,便于環保部門針對點源污染物的總量進行監管。結合國內對污染物排放許可的執行要求,可將排污許可和涉稅平臺相結合,對數據進行統一存儲,針對各項排污信息進行集中管理,促進數據集成與信息共享[2]。
此外,采取分類管理,創建完善的技術體系。根據歐盟等發達國家的排污許可,對排污體系進行一體化、精細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實施分類管理,建設完善的排污許可技術體系,具體措施如下:一是面向重點行業制定排污許可技術指南,優化帶有行業特點的污染物監測方案,對不同區域污染排放情況進行技術規范,確定許可證申請與核發程序,逐漸由排污企業排放濃度超過主向濃度并重轉變,為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完善打好基礎。二是結合國內與當地行業標準,對污染物排放濃度值進行明確。三是向社會公示污染物排污分類管理名錄,結合行業類型實施差異化管理,對于污染影響較小的產業,對證件申領流程進行精簡。通過上述措施的開展,真正實現污染物排放的科學高效監管。
管理條例中指出,每個企業都要有各自的排污許可證,并要求環保稅的收取工作也要根據企業免征、減征等規定開展,可見創建排污許可與環保稅的協同監管機制已成為大勢所趨。該項機制應分階段開展,對企業環境責任進行加強,針對發證后出現逃稅、違規排污等情況的企業加大懲治力度,稅務機關也應根據生態部門的規定,針對企業提交的相關信息開展納稅主體識別工作。在生態部門上報的信息中未與納稅者相對應,當納稅主體第一次辦理環保稅時,應由稅務單位對其進行身份識別,并將采集的信息提交給生態部門。在企業環境治理工作中,排污許可證充當著身份證的作用,同時也是對企業節能減排的一種督促和激勵。與此同時,還應創建專門的監管委員會,針對排污情況進行督導,監管機制還應重視企業排污口處理工作,依靠信息化平臺對排放口進行集中監管,實現檢查、監督的聯動開展。在環保稅法中對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規定,如廢水、固體垃圾排放、存儲場所等,均要滿足環保規定。此類污染物的排放不計入繳稅范圍,至于是否可計入排污許可范圍內,通過創建協同監管機制便可得到有效解決。此外,以排污許可制度作為核心,重新梳理排污許可與現有制度間的聯系,使許可制度能夠與污染總量、環境影響等有效銜接,形成完善的責任管控體系,具體措施如下:一是以環評批復為許可證發放的關鍵依據。二是將排放限值與總量控制指標作為主要內容,詳細記錄排污類型、方式、清潔生產相關要求等。三是將環境保護、監管和評價相結合,在新建項目中貫徹落實,為開展環保工作提供抓手。
雙方銜接應根據實際排污情況而定,提供相同的污染物排放信息,以免出現反復申報的情況,緩解企業壓力,促進稅務征管水平提升。為避免排污許可進行分類管理,解決與環保稅中污染物類型不同的情況,可由各個行政區域進行污染物總指標分解,采用科學的監測方法進行完善,具體如下:
一是創建信息管理平臺,實現數據共享。生態部門應按根據許可證的內容開展監管工作,由專人負責執法信息錄入,促進環保部門間的信息的共享,將環境監測、普查、統計等信息整合起來,便于污染源的動態化管理。針對許可證內容落實情況,稅務部分應借助共享平臺隨時了解企業實際排放現狀,還可進行網上申報,根據統一技術規范進行申請與審核,實現全程痕跡化管理。通過將排污狀況和納稅申報有機結合,使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良好控制,整體排放量符合相關規定,及時在網絡上公開未按證排污單位的名單,并將其納入失信名單。鼓勵公眾針對無證或者未按照規定進行排污的企業進行線上舉報,將行政處罰信息通過信用公示系統進行公示,依靠社會監督建設排污許可監護平臺,對企業排污行為進行規范。
二是實施紅黃牌警示,嚴格退出機制。當前環境質量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失信成本較低,使其不重視污染違法行為。對此,在排污許可制度創新中,應創建紅黃牌警示機制,對沒有許可證或者有證但仍違規排放的企業進行黃牌警示,暫時扣留許可證,勒令其在一定期限內進行整治。對于整治后仍無法滿足環保規定的企業進行紅牌處罰,注銷其許可證,勒令其停業。作為企業,應實事求是地向生態部門匯報自身的排污情況,在納稅申報期間,稅務單位對實際排污情況進行檢查,并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將各項數據公示出來,確保公示信息真實可靠。對于實際排放情況與證件要求相背離、偷稅漏稅的企業,應由環保和稅務部門立即核查。在應稅排放量計算方面,要求實施條例應與排污許可制改革進行銜接,企業還要根據法律規定進行自我監管,尤其是從事火電、造紙等污染相對嚴重的企業。條件允許的企業應委托專業的第三方機構負責監測,派遣專人負責統計和數據存儲,確保與規定的排污核算要求相符合。
三是嚴格執法,加強后續監管。為高效落實排污許可制度,在制度實施初期,應采取雷霆手段達到警示效果。國內在排污許可改革中,相關單位應依法加強執法與聯合懲戒,促進排污許可制度的貫徹執行,還應加強排污許可證的動態監管,特別是在發證后,更要對各項管理要求進行貫徹落實。堅持“誰核實、誰監管”的原則,將許可證作為執法的關鍵內容,根據違規程度進行處罰,對于情節嚴重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向社會公示。作為稅務部門,在納稅申報審批期間,如若出現實際申報數額與生態部門報送排污狀況有背離之處,應以生態部門提供的應納稅務的污染物總量為依據進行稅務計算。
綜上所述,當前國內排污許可制度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將其與環保稅相結合,可通過創建信息共享平臺,與稅務單位相銜接等方式,從稅務申報、監管等方面出發,結合企業排放現狀,科學統計納稅申報來源,以排污許可管理作為納稅審核基礎,針對企業偷稅漏稅等行為進行懲處。為預防跨區域違規排放行為發生,還應鼓勵公眾參與監督,豐富污染源排放監督主體,使排污許可管理與環保稅二者發揮協同效應,共同維護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