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江都生態環境局 杭惠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進步發展,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城市化建設,將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其中。城市化建設繁榮發展,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在此過程中引發了許多環境問題,如水資源污染、噪聲污染、大氣污染等,直接或間接影響了人民生活質量,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技術落后、思想觀念陳舊等,這對于城市面貌的更新產生了消極影響,與為人民謀福祉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悖。因此,我國必須重視城市環境問題的改善,在城市環境管理過程中探索治理策略,力求環境污染的危害最小化,由此促進我國城市健康持續發展。
造成大氣污染的因素有多個方面,以下將從市政建設、交通、日常生活、工業等方面對大氣污染進行分析。首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針對北方居民來說,由于冬季溫度較低,人們仍然通過暖氣來取暖,需要將暖氣鍋爐燒熱,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煙霧,影響空氣質量。對于工業來說,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大多數企業會將產生的廢氣排放至空氣中,對空氣產生影響。除去以上兩種情況,城市道路交通所排放的尾氣以及市政工程建設所產生的有害氣體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氣質量,可以說造成大氣污染的因素繁雜多樣,同時危害也眾多,首先是大氣中存在的可吸入顆粒物進入人體的呼吸道后,會引發一系列呼吸道疾病,不僅會危害人的身體健康,也會對植物的生長產生影響,如果空氣中的部分有害顆粒物降落在植物的莖葉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有毒物質進入體內,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植物變異甚至死亡。當大氣中聚集大量的顆粒物,會降低大氣的能見度,造成城市交通狀況不佳、車禍頻發,對人們的正常生活也會產生影響。與此同時,當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成分增加,就會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造成冰川融化、生物死亡、海平面上漲等,甚至會淹沒海拔較低的一部分小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工業方面起步晚,由于工業會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大氣污染問題也出現得晚,與此同時,我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就相對滯后,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大氣污染防范治理工作才真正開始。
經過初期調查表明,我國目前環境質量較為良好、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較少,只占整體比重的百分之三,大多數城市達到二級標準,其余城市處于三級及三級以下。從我國整體來看,重慶、內蒙古、云南等城市的大氣污染相較于其他城市來說嚴重一些。但是近年來,我國開始逐漸重視大氣質量問題,不僅相繼出臺大氣治理的文件和法律法規,而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氣污染改善,可以說環境治理的前景良好。但是現如今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程度,導致環境質量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加劇。僅僅由國家從整體上加強治理是遠遠達不到理想結果的,需要從基層出發,從廣大人民群眾出發,讓人們意識到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許多國家在經歷過二戰之后經濟開始復蘇,相互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工業領域特別是重工業發展越來越快,隨著經濟不斷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才涌入城市,推進了城市化進程,工業化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隨之而來的著許多弊端,由于汽車數量增加,機動車尾氣大量排放,加上重工業所產生的工業廢氣、廢水等導致城市污染加劇。甚至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北歐等部分國家出現了酸雨污染等現象況,伴隨著大氣的遠距離傳輸,導致許多國家和地區皆受到酸雨的侵襲,不僅對這些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損失,而且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發生了爭執。基于此,國際上開始關注大氣污染等問題,通過搜集氣象數據,進行技術研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了解大氣顆粒物的變化規律,分析其來源,致力于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最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國在1979年改革開放后,首次頒布環境保護法,并在1987年通過了《大氣污染防治法》,之后對該法進行了修訂。雖然這一立法觀念看似與時俱進,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制定法律時僅僅關注某一制度,對于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并沒有嚴格落實等。另外,從調控方式這一方面來說,政府等相關部門主要靠行政手段進行調控,并沒有利用市場手段,調控手段較為單一。縱觀我國這些年來制定的相關法律,雖然條文眾多,但是并沒有標清每條法律法規所針對的具體部門、具體負責人,法律條文過于寬泛導致沒有針對性,一旦出現問題無從下手,不知道找哪一方面的相關負責人。
法律是能夠約束人們行為的有效手段,但是即便在出臺相關法律規定后,我國重慶、內蒙古等大氣污染較嚴重的城市環境質量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甚至大氣質量日益嚴重。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約束人們的行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對于環境質量的改善發揮不了作用,那么它就是一紙空文。因此,無論法律條文再與時俱進,如果現實中不能將法律落實到實際治理過程中,不僅對環境治理沒有任何益處,而且對于立法這一政策本身也是一種否定。例如,對于《大氣污染防治法》來說,相關法律只是對于“總量控制”這一制度作出了相關規定,但是具體怎么實施并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企業在排污時該以什么為標準,如何履行對于總量控制的監督程序,這些在法律中都沒有得到體現,這種沒有具體措施的立法是不夠科學嚴謹的,不會達到“總量控制”這一制度最初制定的目的。所以大氣污染相關立法難以真正落在實處是我國治理大氣污染的關鍵問題所在。
在治理大氣污染問題上,我國目前的參與主體主要是行政主體,由于行政主體本身對人們的約束力較高,通過其進行調控能夠使得企業產生的廢氣等按規定進行排放,大氣污染在短時間內能夠得到有效治理,但是大氣質量本身就不是能夠簡單達到高標準的,它本身是復雜的,同時也是特殊的,單單依靠行政主體的力量是無法徹底治理大氣污染的。但是我國環境相關的法律體系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例如,公眾參與條款就在不斷強化、不斷地進步。但是就整體而言,公眾參與目前仍然以宣傳普及為主,雖然公眾參與程度提高了,但是很多公眾仍然不夠重視大氣質量問題,更不要提大氣污染防治的具體措施和具體程序了。法律目前還沒有對公眾如何參與法律實踐、在哪一階段參與沒有實質性的規定。就目前看來,法律實踐中公眾參與只是表面的、被動的,僅僅具有象征意義,且可操作較低。
目前由于許多能源不可再生,瀕臨枯竭,能源問題已然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點,隨著能源的枯竭,可利用能源的數量不斷減少。對于我國來說,造成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國的能源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以及使用不合理,例如,我國的煤炭一次能源,經利用后發現真正用于發電的不足三分之一,其他資源直接燃燒,有害物質分布在大氣中,導致空氣中的污染物含量超標。我國將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工廠企業,有很多煤炭燃燒設備較為落后,年代久遠,技術水平較低,導致煤炭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能源消耗較大,造成大氣污染這一現象的發生。
造成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污染和汽車排放的尾氣造成的污染,使得我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是由于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私家車越來越普及,有的家庭甚至于人手一輛,導致汽車尾氣的排放更加嚴重。特別是在上海、深圳等發達城市,汽車尾氣的排放已然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我國要更新立法的理念,因此,以我國環境實際情況為依據,應在立法中樹立以下理念:首先是實效理念,所謂實效,就是要求立法不僅僅要在法律條文上得到體現,而且要注重法律條文在實際的大氣環境治理中得到落實,讓法律起到其應有的約束效果。其次是參與理念,應當構建多元主體的參與價值,而不單單依靠行政主體對環境進行治理,而是要呼吁社會中的所有人一同出力,共同治理大氣污染問題。另外是市場理念,即要求市場在環境治理中發揮作用,不單單依靠行政下達的命令進行治理,要發揮市場的資源調配作用,使得大氣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雖然我國工業化起步晚,環境問題出現時間較晚,但是我國環境治理的法規并未比他們落后多少,但是這種超前立法的理念并沒有得到有效實踐,當大氣環境出現問題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不僅僅是我國存在這種問題,但是隨著其不斷修訂,了解國家大氣的污染現狀,已在法律中體現出來,明確獎罰制度,發揮法律應有的約束作用。因此,有學者明確指出,現在的法律條文強調的是PM10、二氧化硫、酸雨等要重點進行防控,但是在實際生活中,PM2.5、揚塵才是使得大氣污染產生的重中之重。因此立法需要適應時代發展,不斷與時俱進,更加有效地對大氣污染問題進行治理。
對于我國而言,構建多元主體參與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換一種角度來說,大氣污染所影響的主體十分廣泛,對多方主體的利益都造成了影響,因此只要呼吁大眾,調動起公眾參與的積極性,這種全民參與是可以實現的。另外,除了參與實施,讓公眾進行全民監督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相關部門在制定好大氣污染防治的信息后可以向外公布,讓公眾通過電話問詢、聽證會等方式對其進行監督,鼓勵更多主體參與到城市管理中的環境保護問題上來。
樹木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將二氧化碳吸入自己體內,經一系列轉換成為氧氣后釋放至大氣中,對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大氣中的空氣成分發揮著顯著作用。因此,在城市中植樹造林是一種治理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且效率較高、實用性較強。另外,在樹葉蒙塵后,經過雨水的洗滌,可以阻攔吸附灰塵,從而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因此,綠色植被不僅能夠調節空氣中的成分,還能夠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空氣對于人類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因此,要加大大氣污染的治理力度,針對汽車尾氣,首先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對車輛制定全面的管理措施,避免超期服役車以及病殘車上道,這類車排放的尾氣對環境污染程度較高。另外,要不斷發展科學技術,致力于在排放汽車尾氣之前就能夠實現車內的凈化,努力改進燃燒方式,促進污染物的良性排放,或者安裝尾氣凈化裝置,實現汽車尾氣的達標排放。同時,可以呼吁廣大人民群眾使用無鉛汽油,但是這種汽油往往價格較高,對于許多人來說難以接受,相關技術部門可以開發氫氣、天然氣等綠色能源來取代傳統的汽油,進一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使得空氣質量達標。
根據本文的深入探究,我們發現城市管理過程中的大氣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不能“一曝十寒”,需要行政和市場的共同調控、政府和群眾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逐漸發覺到城市產生的巨大變化。但是隨之而來的大氣環境污染是無法避免的,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此來保證生態平衡,促進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并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完善大氣污染治理的管理機制,植樹造林,綠化環境,提高能源利用率,開發氫氣、電能等綠色新能源,廣泛使用太陽能,不斷減少大氣污染造成的各種危害,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為城市以后的發展鋪路筑石,奠定堅實的基礎,協調好城市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共同守護我們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