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生態環境局景東分局生態環境監測站 梁丹丹
全球環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的兩大重要科學議題和挑戰,而氣候變化、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成為阻礙可持續發展的三大風險源。2021年2月18日,在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到來之際,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布了首份綜合報告《與自然和諧共處:應對氣候、生物多樣性和污染危機的科學藍圖》。該報告集成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地球觀測組織(GEO)等機構最新的全球環境評估成果,分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提出應對策略,旨在協同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下降和環境污染三大危機,推動實現2030年議程及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實現,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可持續發展。
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為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進行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可維持并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功能,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碳儲量正相關,海洋、陸地每年固碳總量約56億噸,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柱。預計到2050年,通過植樹造林、重新造林、避免森林砍伐以及農業、牧場和森林管理等方案,全球可減少約1000億噸碳,相當于同期化石燃料排放量的10%至20%。二是減少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不利影響的活動(改變棲息地、過度采伐、污染和外來物種入侵等)也有助于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例如,通過保護和在自然保護地之間建立生態廊道來應對棲息地破碎化,可提高生態系統的韌性以應對氣候變化,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三是提供生物質能,并為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提供土地等。應對氣候變化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影響評估、控制和適應。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可以分為累積效應和突然效應。影響評估可用于識別屬性和評估脆弱性,以識別氣候變化的風險來源和目標,保護和更新生態系統,以減緩氣候變化,并增加生態系統碳元素,提供更穩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重要手段,通過評估傳統的生態保護和恢復技術措施,可以跟蹤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生態保護措施。具體可表現為:保護和恢復本地生態系統,保護和提升生態系統服務,預防和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管理稀有、受威脅和瀕危物種的棲息地,降低由于極端天氣事件及自然災害帶來的生態系統退化和物種滅絕的風險等。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國家主席習近平在COP15領導人峰會發表主旨講話時,引用《荀子·天論》中的觀點,將生物多樣性引向中國古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理念。宋朝張載對此做過形象闡述,“民吾胞,物吾與也”“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是說人與萬物的關系是同胞關系,仁愛的人是把自己與萬物平等看待的。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僅包含著樸素的生物多樣性思想,而且呈現出對人的終極關懷,是一個關聯世界的哲學命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發展。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智慧,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并交出了一份優秀答卷:過去十年,中國森林資源增長面積超過7000萬公頃,居全球首位。中國創造性地提出并建立了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這一做法成功入選聯合國15個精品案例。中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部分珍稀瀕危物種種群逐步恢復,大熊貓、藏羚羊等一批珍稀動物喜提“降級”“東方寶石”朱鹮從7只增至5000余只,巧家五針松從34株野生植株發展為5000余株,長長的“成績單”彰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格局與擔當。
早期開展的生物地理區劃未充分考慮人地關系,忽略了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壓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對人類的惠益,在未來的生態修復規劃中,應注意結合生物地理區劃和生態功能區劃。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生態修復規劃需要從生態與社會要素耦合的角度,納入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采用生物地理區劃、生態功能區劃相嵌套的手段,從生物地理和生態功能多個層次識別重點修復區域,識別導致生態系統退化的驅動因素,結合未來情景分析,預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進行變化環境下未來風險的預測。此外,以往的生態修復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忽略了人類健康,生態修復規劃對調節氣候變化和提供生態系統服務至關重要,應綜合考慮健康因素,以避免因人類與牲畜、野生動物接觸增加而引起潛在的大流行風險,實現后疫情時代的可持續發展。
落實“一個健康”策略,保護人體健康和環境健康。生態環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是保障人類生存安全與身心健康的基礎,控制氣候變化可以降低極端天氣事件、水媒疾病等風險發生的頻率,從而減少對人類生存安全的威脅;扭轉生態系統退化有助于保障糧食和水安全,獲取藥材和生物遺傳資源,并降低人畜共患疾病暴發的風險;減少環境污染是預防呼吸系統疾病、保障人體健康的關鍵。城市是極端高溫、洪水、大氣污染、水污染、傳染病等環境危機與人體健康之間矛盾最突出的區域,預計未來20年城市將大幅擴張。各國需要加強城市規劃,增強城市彈性,遵循NbS理念,既要保障人類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發展需求,也要增強應對氣候變化、人畜共患病頻發等危機的能力,具體措施包括向低碳經濟轉型、促進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擴大綠色基礎設施等,沿海城市需要進行合理規劃和改造,以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入侵淡水系統帶來的風險。
“《意見》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依據。”郝海廣指出,下一步應從多個方面著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一是加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持續提高全社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二是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把生物多樣性保護落實到各領域決策和措施中。三是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為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四是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調查,加大跨部門、跨區域聯合執法,建立健全生物技術環境安全評估與監管技術支撐體系。五是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保護前提下科學合理、規范、利用生物資源,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今年10月將在昆明舉行的主題為“生態文明:在地球上建立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會議第十五屆會議是聯合國首次召開關于生態文明問題的全球會議,表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全球重要性。中國將繼續大力支持多邊生物多樣性治理制度,與認真履行東道國義務的各方分享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做法和經驗,鼓勵私營部門、民間社會、非營利組織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發揮更大作用,并與各方合作,促進締約方會議第十五屆會議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圓滿成功,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締約方會議第十五屆會議將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框架”)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下的重要戰略規劃文件,作為會議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并制定今后十年或更長時間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計劃。中國將與各方合作,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相關的執行和保障機制,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中方將與各方合作,在公開、透明和黨派導向原則的基礎上,推動國際社會全面討論和磋商,努力擴大共識,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注入新的動力,推動2020年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介紹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邁向二世紀目標的宏偉藍圖,并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共十九大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長遠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聯合研究中進一步強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中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化,負責推進物質文明和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為生產和生活、健康和安全的生態環境、獨特的自然景觀等提供豐富多樣的需求,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社區的血液和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國際園藝博覽會、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首腦會議和第十五屆締約方會議領導人峰會上反復強調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共同建設地球上的生命共同體“建設美好和諧的家園”等舉措,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些宣言體現了中共中央和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決策,完全符合建設和諧美好家園的要求,明確了在新的發展階段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任務,我們必須充分、準確、全面地落實新的發展理念,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不斷促進生物多樣性的高質量發展,堅持優先重視養護、保護和自然恢復,不斷增強生態系統的復原力。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須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體系,提高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要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管制度,研究推進野生動物保護、漁業、濕地保護、自然保護地、森林、野生植物保護等領域法律法規的制定修訂工作,各地可因地制宜出臺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健全生物多樣性損害鑒定評估方法和工作機制,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制度,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將危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行為和整治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獵捕、采集、運輸、交易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等違法犯罪行為。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十年規劃,加快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網絡,完善生物多樣性評估體系,開展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發揮各級政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效機制。
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中國也在法治層面積極貢獻著中國智慧。秦天寶表示,中國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套有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治方案”。首先,在法律理念方面,中國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事實上是用更為先進、更符合中國特色甚至對各國有啟發意義的思想來引領生物多樣性的法律保護。其次,從中國法律和相關政策的關系來看,二者相互扶持、相互配合。秦天寶介紹,中國很早就出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等綱領性、戰略性、規劃性文件,以此來指引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特別是生物多樣性的法律保護。法律體系的不斷健全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大特色,除綜合性立法和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以外,生物安全法、野生動物保護法、草原法、森林法等相關法律都強調對生物多樣性的體系化保護,這說明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法律體系已較為完善。此外,中國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司法保障在國際上也較為先進。
我國近些年來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諸如,倡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維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念,組織全國各省份編制“三線一單”,開展自然資源資產清查與核算工作,嘗試將生態系統服務和自然資本的價值納入國民核算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家創新示范區,打造在社會、經濟和環境維度上特色高效的可持續發展范本。基于國家可持續發展需求,我國科研工作者要注重科學研究對決策的支撐,加強與國際生態社會系統研究動態和議程的銜接,結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