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 吳尚航
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農村整體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不斷引進優秀的人才。高校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較強的創新能力,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鼓勵和保留優秀的大學生到廣大農村施展才華,為鄉村振興注入無限生機和希望。
央視消息,2022屆的大學生人數將達到1076萬,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67萬。這是大學畢業生數量第一次突破了一千萬,而且是近年來數量最多的一年。目前,1076萬名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隨著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社會各界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紛紛擴招學生,增設新專業,大學生的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有的學生選擇更深層次的深造再次經歷“千軍萬馬共走獨木橋”,加入考研大軍,而有的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甘為“躺平”一族。在教育產業化的推動下,我國的教育步入了高速發展的時代。客觀地看,每年我國社會和各個產業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崗位選擇,但受傳統觀念、家庭觀念、就業城市和就業區域偏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將第一就業目光投向了中東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忽視了包括農村地區在內的其他類型的就業區域和就業崗位,造成的結果是一部分發達地區的崗位競爭趨于白熱化,其他欠發達地區則無人問津。大學畢業生能否就業,不僅關乎著他們自己將來的前途和發展,甚至關系著整個家庭的未來,還關系著國家的產業升級和國家的人才儲備,影響著國家的穩定和發展[1]。因此,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農村發展的空間不斷擴大,大學生在農村就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鄉村,可以通過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新時代創業舉措,助力鄉村振興,在廣闊的土地上大有作為,既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積累工作經驗,也減輕畢業后面臨的巨大就業壓力。
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量優秀的人才來支撐。制約鄉村經濟振興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才的匱乏[2]。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在于人才振興。建立一支素質較高、結構合理的鄉村人才隊伍是擺在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面前的一項急迫任務[3]。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開拓視野、全面發展的創新領軍型人才。培養具有文化素質、技術創新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的優秀大學生村官,培養一支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勁的動力的中堅力量。然而,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鄉發展水平、發展前景、生活質量等差距較大,因而很難吸引長期生活于城市的優秀人才,本地人才流失情況也比較嚴重。積極號召大學生群體投身鄉村振興,讓他們意識到廣袤無垠的鄉村也是他們大展身手的好去處,進而為我國鄉村地區注入新的活力與血液。大學生擁有發明專利、項目、專業知識,可以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土地、勞動力、農產品等資源,為農村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大學生的文化素養越高,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越準確、越快,把好政策直接傳達給老百姓、運用于百姓生活中。高校大學生在鄉村建設與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填補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緊缺的有效途徑。
創業是一個持續投入和學習的過程,創業者不能局限于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需要不斷了解前沿知識,時刻把握市場動態,持續的創業教育培訓是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必不可少的要素[4]。大學生文化程度高,技術好,知識面廣,頭腦靈活,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勇于創新。農村主動吸納專業對口的大學生,充分利用各大網絡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開啟農產品銷售新途徑,將農業生產和市場營銷知識結合起來。讓更多的大學生村官成為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的領頭羊、農民致富的領路人。高校學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充分發揮地方特色資源的作用,并通過合理的資源分配與調配,使其在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從而達到規模化、產業化的目的。以農業、養殖業為主的鄉村,在保證農業生產、主要農產品供應的前提下,利用網絡技術,可以提升本地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同時也能增加農民的收入。或者利用自己所學到的新技術,改造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促進農業的科技化和信息化,堅持以創新為主導的發展。在旅游資源較多的區域,可以根據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選擇差異化、精品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使鄉村旅游更有生氣。
職業能力就是從事一項職業且能做好這一職業所必備的素質。首先,由于長期在學校生活,投身鄉村振興的大學生自身缺乏社會閱歷;且目前的社會,城鄉之間仍有很大的鴻溝,大學生對農村工作、社會生活的外部適應不足,對自我認同的變化也缺乏內在的適應,因而缺少與農業相關的職業技能。因為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第一次參加工作,他們對勞動市場的運作機制并不熟悉,所以在沒有專業的職業輔導的情況下,很明顯地無法掌握市場的動態,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極易迷失方向。
其次,高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還不高。目前的高校模式下,大學生在學校里接受了較為完整、系統的教育,但在實踐中不能很好地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一些大學生在畢業后沒有充分掌握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無法真正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使農村的組織結構更加合理,對農產品的產銷方式也不夠了解,不能十分適應農村的發展。
大學生對農村的發展持積極態度,但是,農村社會的實際情況依然是制約他們直接參與農村建設的最大障礙。一是基礎建設不完善,工作環境差。部分地區地處偏僻、基礎設施落后、居住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給長期居住在都市中的大學生帶來諸多不便。與此同時,我國的醫療衛生、安全、教育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也不完善。
二是,當前,我國農村地區以農業為主,工業和服務業相對薄弱,制約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空間,同時也制約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發展。一些經濟、金融、商業專業的大學生,由于專業與農村實際的需求差距很大,很難到農村去發展。還有一些不習慣農村生活的大學生,他們選擇了鄉村振興,純粹是從眾心理和一時沖動,并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未充分將自己的能力在合適的領域發揮,這就導致他們的行為貶值。
三是薪資待遇偏低,晉升通道狹窄。在就業選擇上,多數大學生都會按照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去衡量,把薪酬多少作為選擇就業方向和地區的第一因素。而目前農村工作的薪資待遇較城市而言,難以達到他們的預期。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鄉村振興必須走與互聯網相結合的道路,有效整合鄉村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大學生作為具有互聯網思維、基礎技術、專業特長的人才,在創業中對接鄉村建設能夠感受到5G時代帶來的機遇[5]。以2021年為例,全球面臨新冠肺炎的影響,我們的鄉村振興事業也不能幸免。農業生產、運輸、銷售、農民生活等方面的問題都很難解決。大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創意,通過網絡直播,將農村的玉米地、瓜田、大棚等,當成變現的素材和特色,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促進鄉村振興,將大學生的創業價值發揮到極致。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來臨的同時,也給鄉村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同類產品的競爭非常激烈。如今,各行業都參與了直播,各地的農產品銷量都相差無幾,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們很有可能遭遇到有專業公司包裝下產品的惡性競爭。
大學生們在返鄉創業途中會經歷許多困難和問題。其中最先面臨的是,大部分大學生返鄉創業往往會受到各種偏見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尤其是來自家庭的阻礙,家人的反對無疑會加重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其一,保守傳統的鄉村“軟環境”對于農村籍的大學生影響根深蒂固,在面臨選擇時,他們傾向于規避風險較大、變動性大的返鄉創業項目,而且表現出較低的返鄉創業意向,這使得農村的人才流失嚴重,制約了農業農村的新時期建設與發展。
其二,對于城市戶籍的大學生來說,則要承受著兩方面帶來的壓力,城市的親朋好友不理解不支持,鄉村地區的村干部、村民不信任不重視,致使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大學生自我效能感降低,嚴重打擊其工作積極性。
高等學校要加強對大學生創業的宣傳,加強對大學生創業的理論指導,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的知識培訓,使他們更好地理解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要把大學生創業精神融入鄉村振興計劃中去,就不能僅限于剛創業的大學生,要從一年級起,把大學生創業振興農村的政策貫穿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讓大學生及時了解國家相關政策、重要會議精神、當地扶持政策、家鄉返鄉創業待遇傾斜政策等。將回鄉創業融入職業生涯規劃中,不斷構思完善回鄉創業的方案,以此為中心拓寬學生視野,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為大學生回鄉創業夯實基礎[6]。在與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專業對口的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查,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積極組織各種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中夯實基礎,在流汗中學會新知。對于專業與投身鄉村振興存在偏差的同學,應在相應的職業規劃課程中,進行霍蘭德SDS職業興趣測試、MBTI職業性格測試、貝爾賓團隊角色測試等,幫助他們認清個人是否真正適合投身于鄉村振興事業。
對國家來說,在“雙創”時期和“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要加強大學生村官創業教育,培養創業思維、創業品質和創業能力,使大學生村官成長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以大學生村官為代表的創業帶頭人,帶動和激勵農村創新創業的動力,促進農村科技創新的轉化和應用。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發揮農村發展戰略的“造血”作用,為農村發展尋找新的突破口,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基層是大學生村官的創業實踐平臺,是他們成長、實現自己價值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村官干勁足、學歷高、素質好、能力強,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政府、高校、社會共同努力,把大學生村官培養成“科技傳播者”“科技創新先鋒”“鄉村致富帶頭人”。鼓勵大批優秀大學生村官到基層一線去創業,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也為基層干部隊伍注入新活力。
農村基礎設施的薄弱是造成大學生不愿到農村工作的原因,也是造成農民工大量遷移的原因。當地大學畢業生在返鄉創業,有著其他城市創業者難以企及的條件。所以,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地方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各級政府要在農村基礎設施上投入更多資金,逐步發展農村公路、互聯網、物流中心等,只有這些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農村的后續工作就會有一個支撐點,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其他工作的基礎。同時也要通過相關政策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地方龍頭企業要加強對大學生創業的關注,要率先建設高校創業園區,并對其進行全面引導,并給予相應的財政支持。
大學生自己要明確自己的創業方向,把農產品電商、鄉村文化旅游、休閑康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新常態下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農產品電商企業的創業成本較低,經營方式較新穎,其競爭力較強。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將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投入到對人體有益的產品上。鄉村旅游滿足了游客擁抱自然、尋求心靈安寧的需求,大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充分挖掘鄉村特色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促進鄉村全面振興。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速,鄉村的環境更加宜人、空氣更加清新,大學生從事康養、老年產業不僅可以緩解城市的養老壓力,還可以為鄉村的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增長點。通過三個層面的合作,打造一條獨特的產業鏈,以應對同質化、高競爭壓力。
樹立正確輿論導向,應從鄉村振興主體人群入手,培養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正確觀念和動機。首先,學校應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思想指導,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鄉村創業項目和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其返鄉創業的信心。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動機與觀念,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農民、認識社會和認識生活,積累更多的社會與生活經驗,在返鄉創業或者農業工作中不斷進行實踐鍛煉,形成踏實可靠、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優良品質。
其次,政府要提供資源和政策支持,出臺鼓勵創業的稅費減免政策,完善返鄉創業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提高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社會認可度,形成良好的人文輿論環境。
最后,營造良好的“軟環境”氛圍。在某種文化氛圍的熏陶下該地區的人民一般也會具備相應的性格品質,良好的氛圍對于推動大學生返鄉創業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國家大力推行的鄉村振興規劃,是促進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共同致富的一項重大舉措。發展農村經濟,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有大批優秀的人才。目前,隨著大學生數量的增加,大學生和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在新形勢下,鼓勵大學生到鄉村就業、創業,是一種雙贏的選擇。要使大學生的創業就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必須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優化農村地區的營商環境、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建設互聯網信息一體化服務平臺等多方面同步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