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麗
1.吉林農業大學(吉林省長春市 130118)2.吉林省家政服務業研究中心(吉林省長春市 130041)
《師說》中寫到:“術業有專攻”,一旦選擇某一職業,就一門心思扎下去,心無旁騖,在細微之處積累經驗,在各自領域成為佼佼者。更有“藝癡者技必良”的說法。這體現了長時間專注于某一職業的重要性。每個人的學問技能各有專長,那么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才來做,專業與職業相符的人在工作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更傾向于聘用專業相符的個體從事相關職業。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耗費時間,然而如今社會,個體在選擇職業時或因為薪資待遇,或因為發展前景,而放棄專業相符的職業,導致專業的人才大量流失,這無疑浪費了培養專業人才的精力。而專業不符的個體從事職業時,可能會做出不專業的行為反應。對此,如何提高個體對與專業相符職業的承諾性,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要從關注學生職業承諾的培養開始。綜上所述,在學校人才培養中要注重職業承諾的培養,增加學生對本專業以及對口職業的喜愛和繼續的愿望,增加人才培養的有效性。職業承諾不僅僅出現在擁有一份穩定職業的時刻,還出現在職業院校學生的對口實習工作中,個體對職業的喜愛程度就已經產生。因此,本文在職業承諾內涵和理論基礎之上,討論了是什么影響了中職生職業承諾的產生,并進行了獻言建策。對此,本文在此背景下,對中職生職業承諾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影響因素分析,并給出了提升中職生職業承諾的對策建議。
職業承諾這一概念,目前有不少學者進行了概念界定,闡述了概念定義。國外學者Lee,Laurel,Parbudyal 指出職業承諾是指個體對自己職業或專業所持有的態度[1],對職業承諾的理解集中于職業情感層面,即員工對留在當前職業中的主觀愿望和對該職業的喜歡程度。London 將職業承諾定義為員工在對本職業認同的基礎上追求職業成功的動機強度[2]。Top,Becker,Kornhauser 等著力于職業承諾的代價和回報。
國內學者龍立榮從相關研究中總結到職業承諾是由于個人對職業的認同和情感依賴,對職業的投入和對社會規范的內化而導致的不愿變更職業的程度[3]國內大多數學者在研究職業承諾相關問題時,都會按照各自研究的主題定義相應的具體內涵。如胡維芳等認為職業承諾是衡量個人對職業的積極認同程度以及愿意承擔角色職責和履行義務的程度。[4]
由此可見,職業承諾的具體內涵說法不一,但總結來看:職業承諾是個體對職業的積極的認同感,并體現出對角色的責任感,將心理狀態表現為外在行為。職業承諾也是個體在追求職業目標時所表現出的處理問題的能力,高職業承諾的人比低職業承諾的人更愿意認同所從事的職業,對職業有著積極的情感,妥善地解決面臨的問題,情感上的聯系對個體的留職意愿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本文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中職生對職業只有淺薄認識,只限于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中對口實習工作的初步認識和實踐,那么中職生的職業承諾限于對職業的情感層面,是對對口實習職業的主觀意愿和是否喜歡的態度。
1.2.1 理論意義
一是職業承諾理論研究方面。本研究擴大了職業承諾研究的覆蓋范圍,豐富了研究成果。我國對職業承諾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涉及的職業范圍局限于某些行業,多研究教師職業承諾、護士職業承諾,近年來也有研究警察、新聞從業者、公務員等,其中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承諾的研究發表的文章不多。從目前的政策發布及社會人才需求來看,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承諾研究在我國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針對中職生的職業承諾研究,并對其影響因素和對策建議進行的探索,是拓寬學術研究領域、豐富理論研究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為之后的職業承諾研究奠定一定基礎。
二是中職生職業承諾研究方面。中職生,隨著“中學分流、優化職教”政策的實行,其群體會越來越龐大,是新型工業化時期必需的實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來源。目前關于中職生的研究文獻多為圍繞概念的定義和測量兩個問題展開,也有部分研究分析了影響職業承諾的因素,做出了提高職業承諾的對策,而針對提高中職生職業承諾的對策建議研究較少。一定程度上,本理論研究可以豐富對中職生職業承諾理論的研究成果。
三是中職生職業承諾研究成果來看,在當前物欲橫流的社會大環境下,如何讓中職生“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更好明確并完成自身的職能職責,是當務之急。提高中職生職業承諾水平,實現企業專業人才隊伍穩定、人心穩定的目標,是增強企業技術力和制造力,建設新型工業化社會的迫切需要。
1.2.2 實踐意義
一是職業承諾對個體職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職業承諾的個體,更傾向于專注于職業,這有助于職業精神的生成,例如工匠精神,即對職業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熱愛。
二是職業承諾還對學校的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具有高職業承諾,說明了學校人才培養的成功,更說明了學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性。企業會更愿意招聘此學校的學生,提升了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形象,有助于企業品牌建設。
三是職業承諾對社會經濟有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高職業承諾的個體有助于企業實現技術突破,增強企業產能效率。職業承諾還能夠預測員工的離職傾向,高職業承諾的員工不易改變職業,企業會獲得一個忠實肯干的好伙伴。通過職業承諾的研究,可以了解員工維持職業的主要原因,避免員工離職,對企業的管理以及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分析中職生職業承諾的影響因素,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承諾勢在必行。
王軍,韓曉寧(2020)發現年齡、編制等人口統計學因素,從業體驗、職業效能感知和外部機會感知等,是影響新聞從業者職業承諾的主要因素。[5]郝慧男(2020)認為個人因素、同事關系、工作待遇和工作滿意度四方面是影響幼兒教師職業承諾的因素。[6]
尚且沒有關于中職生職業承諾的研究,只有很少的關于中職生專業承諾的研究。周慧在其碩士畢業論文中以在校中職院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中職學生職業價值觀與成就動機對專業承諾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發現職業價值觀與成就動機對專業承諾有正向影響。[7]宋麗娜研究探討了企業實習情境和職業承諾的關系,證實了實習情境影響了學生對職業和企業的情感,影響了是否要留在企業繼續工作的意向。[8]傅仙玉對中職畢業生的就業焦慮與職業成熟度和專業承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發現中職生專業承諾總體水平不高,在性別和學科上存在顯著性差別,職業成熟度與專業承諾各維度之間顯著正相關,中職生就業焦慮狀態與其職業成熟度和專業承諾高度相關。[9]
通過文獻法整理職業承諾方面的資料,對有關因素進行研究論證。其中個人層面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人口統計學特征、組織歸屬、個人能力、自我調節抗壓能力等;組織層面的影響因素主要有:考評機制,工作壓力、組織文化、工作環境等;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外部環境誘惑、社會輿論壓力、規范、道德等。
2.3.1 個人層面
2.3.1.1 個人綜合能力不足
中職生一般是在實習情境中接觸到職業,從學校的書本知識轉到企業的正式生產實踐活動中,無論是知識轉變還是技能學習,都缺乏實踐經驗。學習能力不足,基礎知識不扎實,理論學習欠缺。中職生動手操作能力不足,機器操作不熟練甚至不會。中職生的人際交流能力不足,部分中職生與領導同事交流少,更不能學習到獨到的經驗。
2.3.1.2 缺乏組織歸屬感
中職生對于自身所處組織缺乏歸屬感,歸屬感是對組織的承諾、依戀以及忠誠;是個體對于特定組織價值觀和目標的內心認同。中職生在實習情境中,即使工作環境中有相熟的同學,但更多的是陌生的同事,不同于學校自由的氛圍,而是復雜的程序操作和嚴格秩序的執行。中職生會產生陌生感,對組織沒有內心凝聚力和向心力。無論是從新環境的適應還是自身發展的不確定,對組織沒有建立認同感和歸屬感,作為實習生的被動很難形成團結的氛圍,組織歸屬感隨之較弱,進而產生對職業承諾的負面影響。
2.3.1.3 自我調節抗壓能力較弱
中職生在實習工作中還可能會遇到技能操作不熟或任務困難的情況,在此情況下可能會表現懈怠,耽誤生產進度,那么就非常可能會受到領導批評,而產生悲觀消極的心態。在挫折和困難面前,中職生短時間內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負擔,缺乏足夠的技能經驗解決實習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工作熱情大幅度降低。
2.3.1.4 職業認知態度偏狹
一部分中職生的自我認知不足,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對目前的工作狀況不滿意,不從自身找問題,歸咎于同事和組織,個人能力不足卻歸因工作內容太復雜,組織要求太高,不能從自身的角度進行問題分析,不主動加強學習來適應工作,不主動檢討自身工作態度等等。這部分中職生存在的過多抱怨和缺乏自我認知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對其職業承諾產生負面影響。
2.3.2 組織層面
2.3.2.1 考評機制不夠完善
實習企業對待中職生的績效考核機制存在問題,沒有發揮出考核機制應有的作用。其中,考核的過程沒有進行充分的公開,致使考核評價結果公平性公正性有所欠缺。而且,有些實習公司對實習生和正式員工區別對待,對實習生不存在績效考核,這會使中職生對實習企業乃至職業產生失望的情緒。
2.3.2.2 企業文化建設效果欠佳
企業文化能充分激發中職生實習的熱情。企業組織文化建設需要企業員工的積極參與。調動全體員工對于組織目標的積極性,能夠將全體員工的力量匯聚于一處,增強文化建設的有效性。然而,企業的精神文化建設比較單一枯燥,應該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文化建設活動。中職生在實習中往往是被動參加各項活動,未能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很難發揮文化建設活動應有的效果。
2.3.2.3 工作負擔過重
中職生在實習工作中,非常容易遇到任務繁重的情況,隨著工作時間、工作負擔的上升趨勢。當個體承擔了過多工作任務,規定時間內不能完成工作要求時,會產生心理壓力。在企業工作中追求質量和速度的高壓環境下,無論是實習生還是正式員工,都需要面對工作量增大,任務壓力增強的情況。
2.3.2.4 工作環境
企業的工作環境決定了中職生對實習工作的第一印象,并對職業產生了初步認識。如果是惡劣嘈雜的環境,或者是需要長期熬夜,作息不規律,必然會使得中職生產生退縮抗拒的情緒,甚至是改變職業的想法。
2.3.3 社會層面
2.3.3.1 外部環境引誘較大
一是中職生主動尋求其他職業機會。“理性經濟人”的觀念,使一部分中職生在選擇工作時,首先考慮目前的薪資待遇,而將專業是否對口,未來的長遠發展拋之腦后。二是外部引誘較大。中職生在與周圍的親朋好友的交流過程中,會有其他工作的邀約或者是學歷提升的機會。
2.3.3.2 社會輿論壓力較大
一是中職生從事的職業公眾可能評價較低,職業因具有一些令人“丟臉”的特性而被公眾貶低、排斥,被污名化。職業污名感是從業者感知到的其職業被污名化的程度。從業者職業污名感越高,從業者越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擁有一個被貶低的社會身份。職業污名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體現在行為方面,如高離職意愿、高職業倦怠等。二是關于中職生本身的輿論導向并不友好。大眾對中職生存在著刻板印象,忽視了職業技能擁有者的優勢,認為中職生工作沒發展,一輩子碌碌無為,進而打壓了中職生的工作熱情。
3.1.1 樹立合理的職業目標
Bedeian(1994)認為對職業發展的感知能力影響個體職業承諾,即員工樹立積極的職業規劃、職業目標對職業承諾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在工作中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腳踏實地的努力實踐,會贏得他人的尊重,自己也會收獲信心和經驗,更能堅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中職生需要珍惜寶貴的實習工作機會,深入理解自己的工作意義,體會工作價值,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并設立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職業目標,增加對自身職業的工作投入,從而達成提升職業承諾的目的。
3.1.2 提升自我抗壓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工作壓力過大會對個體身心健康,以及工作績效帶來負面影響。從壓力倒U 曲線我們知道,中等水平的壓力可以提高工作緊張感和效率,有利于工作的完成。然而,過大的壓力,會對工作產生消極影響。當中職生在企業實習工作時,會面對人際關系、工作任務等各種壓力。中職生應正確看待工作中的壓力,遇到困難時,要調整好心態,抓住問題的中點,采用有效策略解決問題。
3.1.3 積極擺脫消極情緒
鄧珊(2021)研究表明,由于工作投入與情緒智力、組織氛圍等眾多因素有關。企業可以通過對員工進行情緒疏導和壓力應對的形式,提高員工的工作投入,從而提高員工的職業承諾水平。消極情緒會降低員工工作效率,易發生突發事件,造成企業經濟損失。消極情緒也會帶給周圍同事以及家人不好的情感體驗。因此,中職生應該積極面對工作中的挫折,將盡快擺脫消極情緒,避免消極情緒帶來的不良后果。
3.2.1 優化績效考核評價機制
組織在績效考核時要做到公平公開,對員工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員工對職業會產生正面的評價。在績效考核和優秀員工評比時,要將實習的中職生一視同仁,考核的過程充分的公開,使得中職生感受到企業的制度優勢,激勵中職生繼續此職業。
3.2.2 培植良好的企業文化
強化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理念,能夠幫助企業留住人才,提高企業的凝聚力,有利于企業的人力資源供給。良好的企業文化并不僅僅只是一個響亮的口號,而應該讓員工做企業文化塑造的主人,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產生歸屬感,員工會積極的工作,公司會獲得社會贊譽,也會發展更好。
3.3.1 正確看待中職生學歷
社會群眾應當正確看待中職生學歷。社會公眾要打破過去對中職生“沒前途”“被淘汰”的錯誤觀念。目前,我國各地存在技術人才緊缺的情況,而中職生是企業技能型人才供給的絕對力量。社會民眾需要對中職生報以正確的認識,減輕給中職生帶來的心理壓力,促使中職生提升職業承諾水平,爭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3.2 正確引導輿論導向
社會群眾要尊重每一種工作,社會應當強化對職業的正面輿論評價。每一種職業都是社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有獨特的價值。職業的作用是使自身價值得到運用,為社會貢獻力量。媒體要引導大眾持有正向積極的職業觀,引導社會民眾對某一些職業的支持和理解,為這些職業“去污名化”,營造正確的輿論導向和社會評價。
綜上所述,提升中職生職業承諾是職業院校亟需重視的問題,為加強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有效性,并實現企業技能型人才的供給。可通過中職生自身樹立合理目標、調節情緒面對壓力,企業優化績效考核、培植優秀企業文化,社會群眾正確看待學歷、媒體正向輿論導向等方式來進行推進。使中職生在學業和事業中求實創新,成為技能技術型人才,為我國科技實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