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偉
海安市南莫鎮中心幼兒園(江蘇省海安市 226681)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作為幼兒教師,我們需要用自身專業、獨特的視角去關注幼兒、了解幼兒、走進幼兒,不斷為幼兒的成長創設良好的環境、搭建成長的平臺。區域活動則是幼兒在園學習、交往的重要活動,其本質上具有教學的屬性,因此它具有教學的價值,即它應當如同集體活動一樣,具有目的性、組織性、計劃性,起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作用。為此,我們需要正確把握這樣一個最佳學習陣地,采用有效的觀察方式給予幼兒提供必要的支持,從而引發幼兒持久性游戲,通過同伴之間、師幼之間相互的交流、反思、碰撞、學習,促使幼兒的游戲水平獲得不斷提升。
為了全面了解教師參與區域活動觀察的態度,我們采用“不定時進現場”的巡查形式記錄教師的觀察情況。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教師參與觀察的情況各不相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45% 的教師能關注幼兒的游戲情況,但只是用眼睛看,卻未能及時用多種方法有效記錄幼兒的具體表現;二是30% 的教師未能持續性地進行區域活動觀察,存在走馬觀花的現象;三是在區域活動中,55% 的教師未能關注幼兒的發展需要,對幼兒當下的發展現狀、發展目標不明確,缺少區域活動的調整策略,未能給予幼兒必要的支持。
針對日常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我們進行了逐項剖析,解惑教師行為的背后,深入了解教師對于觀察的真實想法。為此,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從“了解的觀察記錄”“對觀察記錄法的理解與運用”“觀察培訓的方式”“班級實施觀察記錄”等方面由教師如實填寫。通過調查問卷分析:目前教師常常在自然環境下觀察幼兒,觀察和記錄幼兒游戲行為的方法還較單一,便簽、圖片和錄像為主,有些教師觀察經驗不足,往往會匆忙奔走于幼兒中間,不知道該關注什么。如何讓教師根據區域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和幼兒的需要,采取相應的指導策略,明確觀察內容,將有助于觀察時更加有的放矢,讓教師可以用專業的審視、聚焦的觀察和有效的評價,進一步提升觀察與評價質量。
立足我園的師資現狀,我園緊緊抓住“讀書”這一重要方式,聚焦“教師觀察能力的提升”這一重點,結合“集體讀”“小組讀”“個人讀”的方式,人人撰寫讀書筆記、分享讀書心得。組織教師挑選書單,根據教師集中研討的情況,以《幼兒行為觀察與指導這樣做》《聚焦式觀察》作為全園共讀書籍,啟動了讀書活動,確立了領銜讀書人,通過預先拋話題的方式,每2 周就書中的章節在工作群內組織教師進行交流。如在理論篇交流中,主持人提出了“你在實際觀察中使用了哪些方法,結合案例說明。”教師根據所學內容及工作實踐進行了分享,在交流中反思日常工作,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研討氛圍,有效轉變了教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我園緊緊抓住園本教研這一重要載體,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突出“區域”“資源”“深度”幾個關鍵詞,活動形式更加趨于開放、組織形式趨于民主。每次交流前,參研教師將交流材料發至工作群學習共享。通過線上的文本學習和線下的交流研討,讓教師在自學與評價中找準癥結,明確調整策略,讓觀察更有指向性,真正實現了專題研討的活動價值。
觀察是幼兒園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我園在征求教師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特邀市內專家針對“幼兒活動的觀察與反思”這一內容開展了面對面的專題講座,著力從“怎樣觀察”“觀察什么”“如何介入”進行了重點介紹,通過鮮活的游戲案例進行剖析,在學習與互動中讓教師明晰了如何在觀察評價中支持幼兒的學習和發展,不斷提升了教師的觀察反思能力。
通過多樣化地學習、實踐與共享,教師的專業水平、教育觀念得到了提升與更新。我們將持續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為目標,深入班級、走進兒童,及時了解教師當下的發展現狀,關注共性和個性問題進行有針對地指導與幫助,以此讓教師獲得成功感,從而激發教師參與研究的熱情,不斷提高實踐思考能力。
點滴成江河,行遠必自邇。我們就這樣一步步地推進,在學習中提升專業知識、在研討中確立實施策略、在引領中厘清研究思路,教師能嘗試采用多種觀察方法對幼兒的游戲情況進行記錄,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析,在平等的交流互動中觀察、發現幼兒的興趣所在和最近發展區,幫助幼兒提升游戲水平。常態化觀察已然走進了老師們的視野中,反思評價的學習氛圍日漸濃厚。
《指南》中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我們從與老師的交流中,找到了區域活動中問題癥結:一是班級中未能完全打破區域限制;二是教師未能在游戲中發現并鼓勵幼兒跨區活動;三是教師未能清楚關注區域間關聯的目的指向。對此,我們實施了以下策略:
研討活動以教研組為單位,從分析本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特點入手,就“主題背景下的區域間如何關聯”“如何在游戲中促進幼兒的交往能力”進行小組內研討,老師們能結合日常活動的開展情況,講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從老師的交流中,集中梳理出明確的認識:首先,在制定區域公約中讓幼兒知曉可以跨區進行活動;其次,由幼兒在制定計劃時自主確定區域人數,可根據游戲需要進行調整,教師不需要進行固定限制;再次,教師要做好持續觀察的跟蹤者,對于幼兒在區域中的交往情況進行集中分享,以此促進鼓勵幼兒探索多元的游戲內容。
為了幫助教師梳理經驗,提升認識,我園組織教師進行了智慧碰撞活動,各班就主題活動中區域間關聯的游戲案例進行線下交流。活動中教師緊抓“區域間關聯對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如,小2 班的游戲案例“餐廳里的故事”,孩子們在玩娃娃家的餐廳游戲時,發現餐廳里沒有雞蛋、番茄后,能從生活區尋求幫助;大2 班“美麗的項鏈”的案例中,美工區內孩子們用不同的彩珠串成了長短不一的項鏈,與表演區的孩子們進行了互動,除了用彩珠項鏈進行表演還可以做什么?美工區的孩子們繼續進行各種首飾的創作。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教師在實踐中思考,在推進中成長。
與其說交流是促進心靈的溝通,那么現場則是檢閱成效的活動基地。我們組織全園教師分組走進班級,觀摩幼兒參與各區域的游戲情況,帶著觀察記錄與班級教師進行了互動,同時聆聽各班前期區域聯動的介紹,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參與游戲中的積極狀態,也看到老師在此過程中的有力支持。
現以小1 班區域活動《娃娃家》為例。諾諾跟隨安安慢跑到臥室衣架處:“要遲到啦,寶貝們!”安安選擇一件粉色連體衫,拿掉衣架,將其攤平放在地上,諾諾選擇一件綠色裙子,將大頭娃娃放在一邊,衣服攤平在地上,拿起來拉開拉鏈,接著,左手抖動衣服兩下,站起來對安安說:“你幫我寶貝穿這件衣服好嗎?”安安拿了一件粉色的連體衫:“不行,今天不穿這件衣服,今天穿這個。”把衣架取走后,遞給諾諾:“好,穿吧,你穿。”安安將紐扣一個個解開,攤平扔地上,拿起娃娃試圖套娃娃的左手,未成功,抱起娃娃,將衣服扔在地上,對諾諾說:“你幫我的寶貝穿衣服,好嗎?可以嗎?”安安見其卷毛娃娃在地上,伸手去拿,諾諾迅速回來拿住:“哼,這是我的,我本來就喜歡,就喜歡。”安安將娃娃朝旁邊一扔,諾諾看著她說:“我喜歡。”安安撿回娃娃:“我也喜歡。”諾諾扔掉自己的娃娃,指著卷毛娃娃說:“那我們兩個一起來幫她穿衣服吧!”安安很快答應了:“好呀!我們、我們、我們快點吧!”在游戲分享環節中,老師引導幼兒發現一些問題,如:“娃娃、衣服都散落在地上,正確的做法是什么?”“給寶寶穿衣服的時候,在哪里穿、寶寶放在哪里?”等問題,幫助幼兒進一步明確角色意識,共享生活經驗。于是班級老師進行了以下調整:一是投放材料的適宜性。如適當增加一兩個便于幼兒為其穿脫衣服的娃娃,滿足幼兒為其穿衣的自主性游戲需要,更換毛毯的大小,方便幼兒進行折疊、平鋪。二是投放材料的多元性。除了提供娃娃、搖籃等能引發幼兒游戲行為的意圖材料外,循序漸進地增加一些貝殼、樹葉、松果、樹枝等開放性材料和自然材料,促進小班幼兒以物代物的表征能力的發展。
為了讓教師審議班級現有區域材料的有效性,我園設計了《班級區域材料清單》,從材料類型、材料名稱、數量、預設目標、建議玩法等方面全面梳理各區域內現有的材料,通過集中交流進行了分析:一是區域內出現了“僵尸”材料;二是區域內低結構材料不夠豐富、自制材料偏少;三是材料與主題活動的切合度不夠。針對提出的三點要求,各班級進行調整與充實。在第二次交流時,調整內容欄目內老師們加入了收集、自制后的材料,以及投放后幼兒使用情況的介紹。游戲中,幼兒對新投放的材料產生了興趣,并能創造出不同的玩法。
材料投放如何才能滿足幼兒當下發展的需要,我們在區域游戲計劃方面進行了跟蹤了解。根據各班級預設的區域游戲計劃,我們采用教研組相互檢閱的方式進行,對比各主題活動開展后,預設與調整內容的變化,從中找出了一些問題,如:戲劇游戲區的內容在兩個主題中都是相同的、表演區的重點內容不明確等。針對互查中的問題,我們組織教師進行了討論,老師們也發表了不同的觀點:孫老師認為區域計劃只是預設,我們在實施過程中要進行調整,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投放不同難度的材料;吳老師覺得需要就游戲觀察后的情況進行梳理,及時調整和拓展游戲內容,以滿足幼兒不斷探究的需要。在交流中,教師就如何投放游戲材料、怎樣進行材料調整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為了豐富教師對區域材料制作的經驗,我園購買了《區角腦圖》《解碼幼兒園區角游戲設計》兩類書籍,分發到各班、各組,讓書籍成為老師們提升經驗的助手。我園就前期各班在區域材料投放的觀察案例進行了交流。交流前,各班的案例發在工作群內進行初學習。交流中,各班老師就“材料投放后的跟蹤觀察”進行了闡述。如,小1 班就主題“秋葉飄”中科學區內投放的不同種類的樹葉、不同大小的圓木片、不同長短的樹枝進行了描述,在幼兒無法將木片放置在樹枝上時,教師進行了材料調整,增加了彩泥、泡沫等輔助材料,從而讓幼兒獲得了成功。大2 班則通過星級活動讓幼兒獲得不斷挑戰游戲活動的快樂體驗。通過持續地推進,教師知道了在觀察幼兒后如何進行材料的有效調整,在有層次性的材料投放中獲得自身的發展。
區域活動中的有效觀察是支持幼兒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園就“區域環境的支持”“區域活動的適時介入”展開了沉浸式教研活動,讓教師能朝著目標踏步前行。
一是創設適宜區域。我們深入到各班級了解區域的現狀,從“材料提供”“繪本投放”“區域設置”等方面進行現場指導。在交流中,教師提出:幼兒繪本、游戲材料需要隨著主題的變化進行調整,這部分的經費需要得以保障。為此,我們根據各班預設的主題活動集中購置了一批繪本,教師可以進行借閱;在材料提供方面,我們一方面要求教師收集低結構材料、一方面鼓勵教師自制游戲材料,這樣在節約經費的同時,避免了高結構材料偏多不利于幼兒參與游戲的持久性。通過多輪進班級區域的活動,我們發現各班無論是游戲材料、還是繪本投放都有了很大的改觀。
二是把握介入時機。我園組織教師就“游戲中的介入”進行了專題研討活動。各班老師能結合自己觀察到的游戲現場及自身的參與情況進行了集中分享。如,中1 班鄧老師在介紹班級開展的“兒童醫院”游戲中,當醫院里的醫生、護士里在交流沒有人看病時,鄧老師以病人的角色加入其中,與醫生進行了交流,隨后進行了看病、掛水、取藥的活動……在這樣的情境中,能讓幼兒持續地進行著游戲,同時點燃孩子們對角色扮演的熱情。在案例分享后,我們對教師如何介入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要帶著目的持續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情況;二是要學會等待,在幼兒游戲無法深入、游戲狀態不佳的情況再介入;三是當幼兒主動介紹游戲時,在耐心聆聽的同時合理引導幼兒深入游戲。
三是投放游戲記錄。支持幼兒自主學習應支持幼兒進行自我規劃。各班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易于幼兒操作的游戲計劃書。如,在建構游戲中,在活動開始之前,中大班幼兒自己規劃今天建構的主題,包括建構內容、參與人數、選擇材料、步驟方法等,根據建構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再建構。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學會自我學習,同時也知道規劃游戲內容。
游戲材料投放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的積極主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一段期間的沉浸研討后,教師在游戲材料投放方面有了目標和方向,在每個主題開展過程中,能對游戲材料進行有效的增減,充分發揮了區域材料對幼兒自主學習的重要價值,讓游戲材料能更好地為幼兒的成長服務。在環境、材料、時間及空間的支持下,幼兒能自主選擇、結伴游戲,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當遇到困難或發現問題時能通過自己的方式尋求幫助,積極嘗試解決問題。
四是拓展游戲內容。游戲分享是幫助幼兒提升游戲經驗、支持幼兒拓展游戲內容的重要環節。我園在隨班指導中重點關注了游戲分享環節,主要通過現場觀摩和案例分享進行探討。如,大1 班呂老師在介紹孩子們建構長城的過程中,在“如何將長城建得又高又穩”的討論中生成了“我是建筑師”的科學活動;玩影子游戲引發了“神奇的影子”的科學探究活動等。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和技能,也可以在游戲和游戲分享中得到鍛煉,它們的互為補充不斷豐富幼兒的游戲內容,提高幼兒分享經驗的能力。通過交流分享,我們梳理出以下三個策略,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1)引發問題,將游戲分享的話語權還給孩子。(2)適時退位,將解決問題的橄欖枝拋給孩子。(3)擴展回應,將分享的經驗梳理給孩子。(4)有的放矢,點燃幼兒刨根探尋的激情。針對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克服困難的信心、合作交往的能力等作為評價要素,我們采用靜態評價、動態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幼兒能在享受探究、交往表達中得以發展。
區域活動中蘊含豐富多元的教育價值,教師在區域游戲中的支持與關注,對于幼兒的發展需要至關重要。在學習研討中,教師明白了區域間關聯對幼兒交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在活動分享中,教師能抓住重點,有效梳理,幫助幼兒總結經驗,提升游戲水平;在區域現場中,教師能總結經驗,分析不足,為促進幼兒的交往能力創設了寬松的環境。
有效觀察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有一雙敏銳的眼鏡,只有看懂了幼兒的游戲狀態、知曉了幼兒的發展需求,方能為幼兒的成長創設有益的環境。在區域游戲現場,我們看到了幼兒處于主動探究的游戲狀態,自發解決問題,并能將已有經驗遷移到新游戲中;在開放的共享區域里,幼兒相互交流、共同合作、相互探索,提高了材料和空間的利用率,有效促進了幼兒間的相互交往。我們將保持這份鍥而不舍的研究熱情,在“區域關聯中教師的適時介入”“班級間的混齡游戲”方面進行深入地探究,不斷完善有效的支持策略,賦予區域活動別樣的生機活力,讓幼兒在自主愉悅的活動中獲得成長、體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