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淺析《周易》“蒙以養正”思想及解蔽途徑

2022-12-29 00:00:00蔣文匯

摘"要: “蒙以養正”出自《周易·蒙卦·彖辭》。本文首先回到蒙卦的卦爻辭理解“蒙以養正”的思想;其次通過“蒙”字變遷及在蒙卦中的含義探討何為“養正”,梳理出“蒙以養正”的內涵;最后通過蒙卦的啟示和西方啟蒙思想,給出中西兩種不同的由蒙轉明的解蔽途徑。

關鍵詞:蒙;養正;解蔽

中圖分類號:B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4225(2022)03-0021-09

一、蒙卦

“蒙以養正”出自《周易·蒙卦·彖辭》。《彖辭》以“蒙以養正,圣功也”來總結蒙卦。通過分析蒙卦的卦爻辭以及《易傳》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蒙卦的主旨在于講述《周易》的教化理念。然而,人們對“蒙以養正”的理解始終比較模糊,如“蒙以養正”所闡釋的“蒙卦”之“蒙”的含義是什么?“養正”究竟養什么,怎么養?要想理解其義,還需回到蒙卦中來。回歸文本,辨明本義,對于發揚“蒙以養正”的傳統教育精華尤為重要。

蒙卦上卦是艮,為山,下卦是坎,為水。單從卦體來看,意味著山下有泉水剛從地底冒出來,它還不清楚外界的情況,處于不明的狀態,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流向何處,這是初生事物的必然現象。故《象傳》曰:“山下出泉,蒙”,《序卦傳》也說:“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在山下只看到源源不斷的泉水,其水源被山擋住,且流水行程中遇到險阻。但水具有滲透性,會向低處流動,自己也能找到一條路。《象傳》還說“君子以果行育德”,尚秉和對此釋道:“君子法蒙象,果毅其行,養育其德”[1],就好比人本來是有潛力和智慧的,但是被蒙蔽住了。根據觀察前有山后出泉的現象,人得到啟示,把自身的智慧啟發出來,就成了啟蒙,用果決的行動養育德性。

蒙卦在屯卦之后、需卦之前。屯卦是誕生,誕生的時候都很蒙昧,所以需要啟蒙。《序卦傳》說屯者物之始生,物生成最初必是“物之稚”的蒙,所以蒙次屯“屯卦之生物幼小,故受之以蒙卦”[2]6。人在獲得啟蒙之后就會產生各種需求,“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程氏曰“夫物之幼稚,必待養而成”[3]329,需是飲食之道,潤益于萬物,所以次于蒙。胡樸安在1942年所著的《周易古史觀》提出一套特別的史記體系,將該書與殷周朝歷史相結合,解釋了卦的順序:“由雜居而定居,已入耕種時代,后為需卦。”[2]11綜上所述,蒙卦卦象的內容決定了蒙卦的卦名。

(一)蒙卦卦辭

蒙卦卦辭是:“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結合史實,當時的政治處于堯民無能民,舜無為而治的蒙昧時代,而民間盛行的是自商朝起就流行巫筮文化。“蒙”通常指代卦名。“亨”有亨通之義,也有“美”義,也有“享”義:“每當筮遇此卦,會進行享祀”[4]99。“匪”通“非”。“筮”,占決也。童蒙來求我,欲決所惑之事。占卜之事,念在初心,至誠一意求簽則告之,若再三求則是褻瀆,“能為初筮,其唯二乎”[5]96,將不告之。馬王堆帛書此處的“告”為“吉”,“瀆則不吉”直接將褻瀆行為與兇險聯系到一起。孔穎達疏“蒙”既然是微昧暗昧,意欲亨通,自然暗求于明:“匪我師德之高明往求童蒙之暗”[5]96。“利”,一般解釋為適宜。“貞”有二義,一是釋為占筮;二是《周易正義》云“貞,正也”。蒙之義,利以養正,所以《彖》云“蒙以養正”,而非“養正以明”。虞翻曰“童蒙謂五,艮為童蒙,我為二也,震為動起,嫌求之五”[6]105,用爻位來解釋是“童蒙”求“我”。程頤也用爻位來解釋:“六五為蒙主,九二為發蒙者……”[3]15,九二有剛健中正的德性處于下位,等待六五君主以誠摯之心來請教。六五爻處尊位,有柔順之德,正處蒙昧之時,與九二爻陰陽和合,因而都具中正之德,可以用九二陽剛之道來啟發六五的蒙昧。

《彖》復申其義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圣功也。”艮為山,坎為險,險被山止,止則未通,這就是蒙昧之象。“以亨行時中”的意思是以亨通之道來行進,得其時而且處得中正。“初筮”就是誠一而求決其蒙,“再三”則是煩數,來筮之意煩數則瀆慢。對于“志應也”,程頤認為“非二求于五,蓋五之志應于二也”[3]15,意思是處于下位的九二賢者需要童稚發蒙的六五君主尊重有德之人,請其出山。不是九二去求六五爻,而是六五爻的志向響應了九二爻。“志應也”體現了“我”與“童蒙”的互動。不單是“我”等待“童蒙”來求,而是彼此志趣相投互相感應。南懷瑾釋:“不是我去求童蒙,就是童蒙來求教于我”[7]52,也凸顯其相互感應的意味。尚秉和稱“坎”為“圣”。“圣功”是作圣之功。當時的政治若頻繁,則會擾民,作圣之功是理應告之民以謀生活之道,讓民自謀之,從由愚轉明,各自發展,自然亨通。未發之謂蒙,如果啟發了再加以約束就會“捍格難勝”[8]116,產生抵觸難以戰勝缺陷。所以純粹未被啟發的蒙昧狀態下培養正道,才是成就圣人的功夫。何為“圣人”呢?張載《正蒙》里解釋為“天聰明之盡者爾”,是天之聰明,在人者是有隱有現,有變有通[9]187。“蒙以養正,圣功也”的目的不是對童蒙者進行告誡,而是為了體現養蒙之道。

蒙卦卦辭勾勒了一幅用求簽卜筮的情形,借此來比喻學者與往教者的圖像,頗具教化意味。求簽占卜吉兇,一次是心誠,再三占卜那就是褻瀆神靈,所占的結果自然不準。而教化亦是如此,來學者第一次虛心求教,理應傾囊相授,但是若不專心求教再三詢問,那就是對往教者不敬,自然沒必要告之。

(二)蒙卦爻辭

初六爻“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初六爻處蒙之初,正是發蒙之時:“二照其上,故蒙發也。”[5]100虞翻注“發”為“動”,從爻位變化來解釋“發蒙為正”[6]108。本來初爻居于蒙之始,但是陰爻失了位,動陽得正就成了兌。《說卦》曰“兌,正秋也”。《周禮·天官·小宰》說秋官執掌刑法,所以“兌”為“刑”。《說卦》曰“致役乎坤”,所以“坤”就是“用”。《象傳》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說卦》曰“坎為律”,“坎”就是法,結合虞翻的解釋,就是發蒙得正。《周易正義》云“刑”雖然是“道所惡”,但是以“正法制度”,不可不刑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刑罰不可不施于國,鞭撲不可不施于家。“發”通常的解釋是“啟發”義。觀卦象,蒙卦六個爻,九二和上九兩個陽爻正好形成一個框,把六三、四、五四個陰爻包在里面。初六是在框外的,就好像跳脫了這個框,用“發蒙”把原來的框啟發出來。“刑”有二義。一是刑法的刑,利于用刑法來規范下層人民;二是模型的型,給他人當參考。善于運用刑法抑或是當作參照,都有糾正的意味。把蒙昧的框解開就是“用說桎梏”,“說”通“脫”,《說文》釋“桎梏”為“手足械”,意思就是脫去身上蒙昧的束縛。“以往吝”,“吝”,小疵也、難也。就是說若只用刑法治理,蒙昧下民只會畏懼而未受到啟發,教化不能得以實現,這樣就是可鄙的。凡事若太積極,急于追求成就,不適時適度,就會引起他人質疑。

九二爻“包蒙,吉。納婦吉。多子克家”。

“包”,《說文》曰“象人懷妊,巳在其中,像子未成形也”,后引申為包含、包容之義。游牧時代男女不用合作,而耕種時代需要定居,男女需合作,以多子為貴:“以包容民眾,以安其謀生活之常,使男女同居也。”[2]12虞翻曰:“坤為包”,之所以為吉,是因為九二爻所處于四個陰爻之間,“包養四陰”[6]110。“納婦吉”舊時以“納婦”為娶妻。程頤以“納婦”指包納婦人之善,與前人不同:“婦人之柔暗,尚當納其所善。”[8]119高亨的解釋也很有新意,把“包疑借為庖”[4]101,翻譯為廚人失明,廚事廢,為子娶妻,有人主炊事則吉。《象傳》曰:“子克家,剛柔接也。”男剛與女柔相接,生有克家之子。“克”是能夠的意思,指兒子能治理其家。虞翻曰“巽”為“婦”,所處的九二爻正好是“二以震剛接巽柔”,“二伏巽出,成陰得正,使初成震為子”[6]110,所以吉。程頤用爻位來解釋:“二與五,剛柔之情相接”,九二之所以能主持啟蒙功業,是因為六五對其信任,九二與六五一剛一柔性情相接合,才能施行剛健中正之道。

六三爻“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象傳》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取”即娶。“行不順也”是行為邪僻而不順。“勿用取女”就是說不要娶這樣的女子,哪樣的女子呢?虞翻說是位不正的“女”。兌為少女,但是因為初不正,發動已成兌,所以三爻是不正之女;程頤說處于六三爻這個不中不正位置上的,正是蒙昧昏暗的狀態,這樣的女子是“妄動者”;孔穎達認為是“女先求男者”[5]102,女之為體,應是正行以待命而嫁者;而胡樸安則區分了“婦”與“女”,女是不可為婦之時,就是未及年之女,所以不能取;近人認為是看見“金夫”有錢人,就忘記自己身份地位,主動奉獻的女子。“金夫”,南懷瑾用象數比喻來解釋,蒙卦內卦是坎卦,在先天卦方位屬于西方,屬金,其次是坎以中爻為主的陽爻與本卦的連帶關系,顯示出有男性為夫的現象;高亨說“金”是“銅”而非黃金,在周初,銅是珍貴財物;尚秉和提出“艮”也是“金”,“金玉滿堂,以屯之互艮為金”[1]48,認為“金夫”是一種美稱;與之相反,朱熹以“蓋以金賂己而挑之,若魯秋胡之為者”來釋“金夫”為浪子。雖然各執一詞,但“金”字最常見的解釋是乾、上九、陽和財富義。“躬”,自身。“不有躬”,不能保有其自身禮節。看到“金夫”就不能保其身者,抑或是失位多兇者,無所往而利。

六四爻“困蒙,吝”。

《象傳》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困蒙”,困于蒙昧。“吝”,不足也。程頤說六四爻是陰爻,柔弱暗昧,沒有陽爻的援助也不能自己褪去蒙昧。應該以之為羞恥。王弼曰“實”為陽,程頤也釋“實”為陽剛,指代陽爻。六四是陰爻,距離陽爻最遠,是愚昧之人,但又不靠近賢者,自然無法獲得智慧之明,就困于蒙中。六四爻上面是陰爻,下面也是陰爻,被蒙在其中而不見天日,且六四與初六都是陰爻,同性不相應。孔穎達認為:“遠于陽,處二陰之中,暗莫之發”,“陽主生息,故稱實”[5]111,“實”是九二之陽,遠離所以困于蒙。胡樸安認為“困”的是生活問題,娶妻組成家庭后有家事之累,若不自謀生活就會吝。“實”與“富”同訓,“獨遠實也”就是遠離富貴。

六五爻“童蒙,吉”。

《象傳》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虞翻曰艮是少男,“艮為童蒙”[6]111。“童”釋作“取其未發而資于人”[8]122,意思是取其沒有被啟發而借助他人力量。游牧時代是攘奪而食的時代,人的形體雖然不似孩童,但知識缺乏像孩童“唯蒙安于童”[2]13。人不僅能受到刑之教擺脫桎梏,也能聽上命,借助他人力量。《象傳》解釋的“順以巽”,從爻象解釋是此爻順序一變,成為陽爻,外卦就變成巽卦,再與下卦結合就是渙卦,就像陰霾被風吹散的現象。從字義來解釋,“順、巽”都是順。“巽”周古文像人跪于地上,后引申為謙遜之義,內心順從不違背。程頤將其一個釋“舍己”從,一個釋“降志”求。舍棄自己意志,降低自己心志取下求有德之士,就可以“優于天下”,治理天下游刃有余。六五爻是柔順陰爻居于君位,與下方的九二陽爻相應,既有柔順中正信任臣民的德性,又有親納賢才的度量與眼光,足以整治天下的蒙昧,所以吉祥。《周易正義》言六五爻雖居尊位,但其不勞己之聰明,像童蒙一樣“委物以能”以事委任于九二,且順于二,所以吉。南懷瑾從爻位處在變化中解釋這一爻,因為六五爻順接上九、下交九二陽爻,處于待變、將變、適變的階段,“與卦名道理相配,成為童蒙的象征”[7]57。

上九爻“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

上九爻是處于窮極之位的陽剛爻,若剛愎自用就會愚蒙至極。蒙卦卦體上半部分是“艮”,《說卦》曰“艮”為“手”。虞翻曰“體艮為手,故擊”,是因為“三行不順,與二坎同體”[6]111。“擊蒙”,孔穎達疏“擊去童蒙,以發其昧”[5]104,尚秉和說“艮手為擊,亦啟發之意”[1]49,是用以嚴厲的措施整治蒙昧者。自行攻擊是不利的,整治別人蒙昧是抵御叛亂。《象傳》曰:“利用御寇,上下順也。”虞翻曰“自上御下,故順也”[6]112。利于防御寇亂,是因為上下的心意都順從于他。上九爻不做剛暴之事,下面的人也脫去蒙昧的狀態,上之教下,下之從上,都會順利,這樣才是抵御寇亂的意義。程頤列舉舜征三苗,周公平三監的例子來說明“利御寇”。南懷瑾認為蒙卦既有上九爻作為面臨蒙頭一擊可能性的外防,又有九二爻中心的陽剛足以自守,所以才會有上下順的現象。

縱觀全爻,教化之義蘊育其中,存在于事物各方面。蒙卦以“刑”始,以“擊”終,用刑而脫桎梏,擊蒙使之御寇。可見面對蒙者,不管運用何種手法,不嚴厲不以為之教也。除去首尾爻,二三爻是在教家庭之事,九二爻教娶妻,六三爻教其勿娶女。六四爻是組成家庭后遇到生活的困境,六五爻是童蒙自己知道蒙,且安之而受教。

二、“蒙以養正”內涵

(一)“蒙”字變遷

“蒙”是形聲兼會意字。《說文·艸部》釋“蒙”為:“王女也,從艸冡聲[10]26。”“王女”在《說文解字》被注解為“又云唐蒙、女蘿”[11]26,“女蘿”在《廣雅》被訓為“兔絲”。艸為草,可覆小篆蓋于物品之上,有纏繞覆蓋寄生草本植物之意。冡兼表聲,《說文》曰覆也,隸變后楷書寫作“蒙”。“蒙”本義為兔草絲,由這個本義引申就有了“遮蔽”“覆蓋”“暗昧不明”等含義,如《尚書·洪范》曰:“蒙,陰暗也。”[12]191“蒙”也兼“萌”義:鄭玄云“蒙”謂幼小之貌。齊謂蒙為萌是也[2]6。孔穎達《尚書正義》疏:“性不通曉,則行必蒙圖,故蒙對圣也”,其在釋《尚書·伊訓》“具訓于蒙士”中“蒙士”曰“蒙:謂蒙稚卑小之稱”[12]165,即“蒙士”指蒙昧淺學無知之士,并且在給《易經》作疏時,也釋“蒙卦”之“蒙”曰:“蒙者,微昧暗弱之名”[13]55。

在語境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蒙”的語義隨之發生變化。“蒙”最初用作名詞義“女蘿”,后逐漸引申為動詞,作“覆蓋”義,隨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申,產生“蒙受、遭受”義,動詞“蒙”后來逐漸演變成表被動義的虛詞。與大多數被動標志詞一樣,“蒙”起初也是用在主動句中,然而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隨著“蒙”字句所處的句法結構形式和語境的變化,它的動詞性不斷弱化,最終失去了原來的詞匯意義,成為具有表示被動意義的虛詞。“蒙”字的語法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要放在具體的句法結構及語境中進行分析,才能體現“蒙”不同的情感性。

《周易》中出現“蒙”通常是把其看作一個名詞,以“動詞+蒙”的形式出現,如“發蒙”“困蒙”和“擊蒙”等。而“蒙以養正”中的“蒙”同樣是用作名詞。《序卦傳》中將“蒙”解釋為“萌”,作幼稚講,這與后文“物之稚也”是相呼應的。因此,蒙卦在《序卦》中突出的是一個“幼稚”的含義,即指向一種不成熟的狀態,而這樣的不成熟也就意味著需要教育引導使其成熟,這也就表明教育是促使人擺脫幼稚狀態的有效方法。所以按《序卦傳》,蒙卦的含義是指向教化層面的。

《雜卦傳》:“蒙雜而著”。“雜”,交錯;“著”,顯明。“著,古著字,雜著于物,所以為,蒙。蒙,昏蒙也。”[3]338蘇軾在《東坡易傳》卷九指出兒童蒙昧理智未開的兩個階段:“蒙正未分,故曰‘雜’;‘童蒙求我’,求人以自明,故曰‘著’”。意思是童蒙在“雜”時,處于明暗之際,而“求我”之際是童真昭著正可發蒙;李光地認為指人雖蒙昧而善理是顯明的:“在蒙昧之中,雖未有識別而善理昭著”(《御纂周易折中》卷十八引柴中行);朱熹從卦象取義,在《周易本義·雜卦傳》中言:“蒙坎遇艮,坎幽昧,艮光明也”;吳澄從爻象取義:“蒙九二雜于下卦二陰之中而為主,其上陽則止于坎險之外而光明,故曰著”(《易纂言》卷十二);尚秉和認為:“蒙二陽皆失位,故曰‘雜’,物相雜則文生。故曰‘著’”(《周易尚氏學》)。高亨亦有認為此指萬物之萌牙錯雜而顯著(《周易大傳今注》卷六)。胡樸安從殷周史時背景入手,認為“游牧時代男女雜居,遷徙不定,自蒙九二納婦之后則有固定居處”[2]11,是意味著由雜居轉為定居之意。

在蒙卦中,蒙的含義有如下幾層:發蒙—包蒙—困蒙—童蒙—擊蒙。

“發蒙”是跳出框框,能啟發人遠離蒙昧。高亨用“除去”來釋“發”,認為“發蒙”的意思是“除去黑暗之域,到達光明之域”[4]401。“發蒙”,不僅能為他人去蔽,除去知識的暗區,還會利用各種懲戒手段,督促人向上。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避免規范和法則意識的過度使用,防止因為過度而陷入“吝”的狀態。“刑”在上文也有“型”義,意味著我們也可以運用“型”,懂得給其他人做榜樣,成為好的參照物。發蒙就是少說多做,將自己言行一致做給他人看,引得大家共鳴,獲得他人贊同。若能經得起眾人考驗,自己的所作所為自然使人家當作參考、跟著學習。讓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受到好的影響,擺脫一些陳規桎梏,才稱之為發蒙。

“包蒙”是擁有謙卑心,包容蒙者。“包蒙”,是自身謙卑,擁有極強的包容心,才會引得周圍眾多懵懂之人將其包圍,向其請教。所以“包蒙,吉”,自然是好現象。有這樣的謙卑又包容人的人,就像是家中納了一位好妻子,自然也是吉祥的。擁有包容之心的成果是“子克家”,將這份謙卑不自傲的包容心傳遞下去。就好比由這樣好教者孕育出來的子女將來都能持家,能把家教傳承下去。當然光自身謙卑、有包容心是不夠的,就像教化中光由教者一個人發力是不行的。九二爻好比教者,那么還有一個六五爻的求教者當卦主,一陰一爻相互吸引,雙向互動,各在上下卦的中爻。主發蒙之功的九二爻處于群陰包圍之中。這相當準確地象征著,在任何社會的任何時代,開明之人永遠是少數。多數人生活在習俗之中,處于昏蒙或者半昏蒙半開明的狀態。所以更需要“包蒙”的途徑來讓人開蒙。

“勿取女”用在教育方面,就是要有教無類。比喻見到家庭富裕求教者,教者就對他額外對待,這樣的教者,不能向他學習。做人要時刻提醒自己是否足夠客觀,這樣才能脫離蒙昧。六四爻中的“無攸利”是說像六三爻這樣的人失去自己的本分,遲早失去利益。

“困蒙”是一種反向激勵,讓人遠離蒙昧。在教育中,處在六四爻位置的求教者始終困惑于自己到底應該學什么。父母應該只負責提供機會讓孩子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應該往哪方面發展,而不應該讓孩子困惑,讓孩子什么都學,學又生厭,不敢問老師,也不敢見家長,這就造成困蒙。“困蒙”就是讓人產生警醒,不應該使孩子處在一個被包圍的困境,而應該適合引導,讓孩子遠離蒙昧。

“童蒙”是一種樹立尊敬的學習態度。如果教育中沒有尊敬,就沒有尊師重道。沒有對于師者的崇敬,就會褻瀆師者的知識與尊嚴。首先學習態度沒有“敬”就會產生問題。其次體現了一個學習主動性問題,只有自己主動發問,上下求索,才能有收獲。與九二爻相應,六五“童蒙”尊重他的知識,樂于向其學習。在這樣的態勢之下,九二爻如果也以謙虛的態度回應之、包容之,則必然會有較為良好的教學相長的局面。童蒙不單指代孩童,而且是指一切求學者。一個人總認為自己無所不知,或認為自己什么都不知,都是困蒙。只有所有知有所不知,善于學習才會像蒙卦六五爻一樣,把“童蒙”變為一件好事。

“擊蒙”是用嚴厲的方式鞭策學習。該含義類似于“嚴師出高徒”,若能碰到好的教者,又能適當激發、喚醒求教者,自然會好好學習。“利御寇”就是說“擊”的方式、時機還有態度要合理,通過自身的學識與魅力教導受教者。“擊蒙”,是最后也是最嚴厲的手段,有利于突破蒙昧,只有突破至此,蒙者那被遮擋、不知何去何從的“智慧”山泉才會流出來。

(二)何為“養正”

“正”在《說文解字》釋為“是也,從止,一以止”。古代的“是”字,上為“日”,下為“正”。“日正為是”,強調太陽在頭頂正上方。“正”與中華先民觀察天象有關。古人從觀天象而得出什么為“正”,以此來指導生活生產實踐活動。而“止”,《說文解字》曰“下基也”,由“下基”又產生出“足”的初始含義,所謂“正從一足,足者,亦止也”;“止”由“下基”還有了“停”“息”等早期含義,故而,徐鍇注釋“正”又有“守一以止也”之訓。許慎認為“正”就是糾正,使恰當。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號“一”表示阻止錯誤。

從字義來看“正”是糾正,停止錯誤,那么何為“養正”呢?虞翻曰:“圣謂二,二應五,變得正而亡其蒙。”[6]107六二爻與九五爻相應,以二養五,五變得正,就是養正。《尚書·洪范》曰:“休徴曰圣,時風若;咎徴曰蒙,恒風若”[6]107,“蒙”與“圣”反,反蒙則為圣也;張載在《橫渠易說》里說:“引之中道不使之通,教者之過;當時而道之使不失其正,教者之過”[9]85,“養其蒙使正”[9]85來解釋“蒙以養正”。南懷瑾先生說“蒙卦不僅具有亨通的德性,而且有開始教化的象征”[7]52。他觀察初爻開始發動的跡象,猶如山下涌泉。起初泛濫無歸,必須加以規范,不能讓其任流之,而由此引出教育方法上的觀念,防止蒙童犯過的比喻。

童蒙“養正”,這種長養功夫具體來說包括存體、養用兩個方面。“蒙以養正”最關鍵的就是“德”的實現,開蒙亦是“君子以果行育德”。“蒙以養正”所在的卦辭主要側重由“蒙”向“德”的過渡。蒙卦卦辭出現了“元亨利貞”四德中的后三個,“不云‘元’者,謂時當蒙弱,未有元也”[5]97,“元”之所以沒有,是因為被蒙住了,泉源被山擋住,人的智慧因未開蒙所以看不到無所施展。蒙卦如何亨通呢?首先需要“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卦上卦是山,山有止意,下卦是水,水源源不絕。意味著人要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一生都不能停止不前,要不斷開蒙;下卦是水,水是坎險,人在開蒙過程中也要不斷警醒,不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都應該各守其位,恪職盡責。教化的基本原理在于教育不能強加于人,應該是學生向老師請教,人主動學習才會進步。學生第一次向老師請教,如果老師沒有予以好的態度回應,學生自然不敢再繼續發問。另外老師沒有預估學生程度,沒有予以適當的回答,學生聽不懂也容易產生抵觸心理;而老師在予以學生合適的回答后,學生再三問同樣的問題,就表示沒有恭敬之心,是一種褻瀆,這樣的情況老師也不應再告訴了。學習是只能自己主動完成的事,老師只能啟發,不能代勞。若從卦象來看,老師好比下卦,如水,滋潤萬物,但也可能起反作用,泛濫成洪。所以作為老師,還需要有施教者的心態,知道如何教授,該流才流,不該流要節制。學生好比上卦,如山,遇到不懂的要停下來思考,然后問老師,要有學習者的態度,不主動學習,就會止步不前。由下往上是往、由上往下是來,只有來求學,沒有去教授。來學者和往教者,涉及有來有往的含義。施教與受教是雙向互動的關系,施教要適當,求學要主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做輔助。

綜上所述,“蒙以養正”中“正”的內在邏輯有兩層。一是啟蒙之自主性的邏輯。往教者應當順以蒙者內在固有的,如孟子所言“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人皆固有之四心,加以擴充、發育。第二層是來教者和求教者各守其位,關系是正的。蒙者主動求學,教者按照蒙者自主性加以啟迪,甘于輔佐。總的來看,“正”是“蒙”的目的,保持“童蒙”的狀態是涵養所謂“正”。無論是保持“童蒙”還是涵養“正”,都是為了達到圣功的至高境界。“蒙以養正”是成就圣功的必要途徑。“養正”是一種養善功夫,人們既要把握先天純一至善根本,又要在實踐中下為善去惡的功夫,才能去掉蒙蔽于先天良知上的昏翳。“養正”是一個從童蒙伊始就要長養功夫的學習過程。一個人只有從幼年開始就注重“養正”功夫的學習修煉,成人后才能“成章而達”,具備健全人格。

三、由蒙轉明的解蔽途徑

尚秉和釋“蒙”為“不明也”[1]46。王弼曾在釋蒙卦卦辭時曰“夫明莫若圣,昧莫若蒙”,把“筮”用作化昧為明的手段。“蒙”與“明”相對,如何由蒙轉明呢?對比中西方的啟蒙思想,有如下不同解蔽途徑。

(一)中哲解蔽途徑

中國哲學的本質觀是生成性與養成性的,如何讓本質生成和養成就成為中國哲學的重要內容。“蒙”有借為“矇”,目生翳不明也的含義。所以從“蒙”到“明”才是中國古代思想中人本質的實現。王弼曰“養正以明,失其道矣”,孔穎達解釋為“言人雖懷圣德,若隱默不言,人則莫測其淺深,不知其大小,所以圣德彌遠而難測矣。若彰顯其德,茍自發明,即人知其所為,識其淺深”。“養正以明”就是若驕傲自大,自身已偏離正道,陷入昏蒙之狀態,也就失去了啟他人之蒙的資格。這也就要求開明君子之身,身正包括謙卑之心態。唯有如此,開明君子才能啟人以正道。“蒙以養正”,教化的根本目的在于開啟人的智慧,引導人走向正路。

《周易》給我們的解蔽途徑是“君子以果行育德”。上文所言,“蒙以養正”所在的卦辭主要側重由“蒙”向“德”的過渡。“發蒙”以懲罰手段或自成榜樣,開智以破蒙的桎梏;“包蒙”啟蒙需要教者謙卑,具有包容心;教育要求蒙者見賢思齊方可打破“困蒙”之局;受教者也需端正學習態度,“童蒙”問道必須以敬親師;“擊蒙”以嚴厲的方式鞭策學習。由此拓展出三個層次的中哲解蔽途徑。

首先是從個人身心出發。這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的基礎,也是實現“蒙以養正”現代價值的開端。一方面我們從童蒙“盡己”出發,擁有主動學習的求學心,并且在反思中不斷完善自我。不僅要在“發蒙”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完善個人品德,還要在“養正”的指引下,破除個人蒙昧,尊重他人,履行好自己的社會角色。當真正做到個人身心得到啟蒙,會發現“萬物皆備于我”的真正含義,達到廓然大公的大清明境界。另一方面我們不能讓“蒙以養正”之道游離于自身外在。當我們把“正蒙”當作一個解蔽手段進行看待時,已經把其當作一個客體。用這樣兩分的思維去思考其現實價值從一開始就是走不遠的。我們應該把“蒙以養正”內化于心,成為王守仁所言的“知行合一”,做到“蒙以養正”就是盡力而為做到真正的自我。

其次是在人際交往中體現。人要認識自己必須把自己推出去,外化于他人與天地萬物之間。如果一個人光由“蒙”向“德”的過渡是不夠的,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得到體現。人際關系范圍可細分為兩類:一類是橫向平級的人際關系。在這種橫向的平級關系中應該發揮自己的個人智慧,學習積極進取精神,對于可能帶來消極影響的因素自覺抵制。對待良師益友應尊重,主動努力學習,建立在覺悟基礎上的向其靠攏。而對待個別“不如己”者,首先應該“包蒙”,若進行好的引導無用,也應該消除對自己的消極影響,積極保持自己的人生追求。另一類是縱向上下級的人際關系。上下級的人際交往關系往往是出入社會不可避免又很難處理的復雜人際關系,有時“發蒙”與“擊蒙”的手段太過嚴厲,只有在其中保持積極肯定的價值導向,打破“困蒙”之局,發揮傳統“蒙以養正”價值觀的現代意義,與時俱進,從而實現政治認同與和諧。

最后是回歸自然的初始狀態。在現代,人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遠了,人們似乎把目光更多地轉向了自己。人忽略了人生在世是頂天立地的結構,只有在天地自然之間,與他人平行才能感受到腳踏實地的真實感覺。人與自然不應是兩分的,類似于桌子在教室里冰冷的感覺,而應該是孩子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蒙以養正”正是合乎天地乾坤的自然本性。其正好在天道這個看不見但應該讓人期待的應然世界里,成為向上的動力,提醒世人秉持虛懷若谷的態度相信天道,擁有積極向上的理想。也正好在地道這個看得見的現實世界里,使人腳踏實地。自然很公平,你用什么方式對待它,它就把你變成什么樣的人。“蒙以養正”主要通過去弊,摒棄雜念,把自己心中最內在自然的情感在反觀與體悟中呈現,從而回歸到最原始的澄明之境。這種最原始的狀態是沒有任何價值指向、情感偏向的本原狀態,真正做到如同張載的“民胞物與”、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和王陽明的“萬物一體”,回歸自己最本原的思想情感的自然狀態就是回歸并執守自己與天地的道德本性一致的德性心理狀態。如若你尊重、順應自然,它會形成積極的力量推動你進步,反之則會成為異化的力量,成為人的對立面。只有保護自然與自然保持相通相感、相輔相成的和諧生態關系,人類才能獲得長足穩定的發展。

(二)西方啟蒙思想解蔽途徑

“啟蒙”西文是“enlighten”,若按照詞根也有破除黑暗,到達光明的意思。而“啟蒙思想”抑或是“啟蒙運動”,本身就是由西文翻譯而來的概念,西文直譯是“光明的時代”,表達了西方啟蒙運動照亮了黑暗的中世紀。從蒙卦來看,啟蒙就是發蒙,通過教化讓處于黑暗的童蒙進入光明的狀態。在中國哲學思想中,啟蒙是一種教化,蒙是未開明需要去蔽,但若只按中文出發理解“啟蒙”,會造成較大誤差,會衍生出西文中沒有的含義,所以還需要回到西方啟蒙思想中來。

西方啟蒙思想誕生于人們對中世紀宗教發生動搖的時候,是新時代思想體系創造及形成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多方思想百花爭鳴,有反對信仰也有維護信仰,最終某一方將獲得主導地位,并在歷史發展中被認定為啟蒙思想。但它不同于中國文化所理解的教育思想,而是當下人所處時代的思考,并沒有誰是教育者的意味。因為在信奉基督教文明的民族意識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絕對平等,人并不具備對“他者”施教的權利與義務,只有萬能的上帝才是指引光明的智慧源泉。西方啟蒙思想是一個歷史階段性的產物,是從傳統信仰主義的文化土壤中生長而來,不能說之前中世紀的信仰就是愚昧而把啟蒙思想看作破除封建迷信的科學理性思想,啟蒙思想只是比之前思想更為進步的思想。

西方啟蒙思想分為兩大階段,這兩大階段分別突出兩種解蔽途徑:自由與理性。文藝復興時期的啟蒙是開始破除宗教權威,從人性的眼光及立場來觀察世界,這是一場全新的反省,是一種價值觀的顛倒。西方啟蒙思想所破除的中世紀的黑暗,實際是一種宗教權威的思想專治和語言霸權,它扼殺人的創造性,壓抑人性自由,進而阻礙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西方啟蒙思想是讓所有思想都可以暢所欲言、自由表達,是一種寬容思想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走出黑暗邁向光明,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中,人類才能獲得長足進步。笛卡爾哲學的出現則是西方近代啟蒙進入價值重組的旗幟。“我思”的人本主義以人的本質確立起理性主義,人的理性就是人的自我意識。對人自身的不斷反思,不是理性主義認識方法之外的另一個原則,而是理性主義本身更為深刻的要求。當啟蒙思想抑或是自由的精神變成實際價值的時候,理性便成為啟蒙的基本標準和核心概念。正是出于對理性的深刻思考,康德的《什么是啟蒙》成為理解啟蒙運動或啟蒙的一個經典文本。啟蒙就是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可以看出以康德為首的西方先哲對啟蒙的兩個基本的意義解讀:一是強調理性,二是認為啟蒙最終是自我啟蒙。盧梭曾言學習在于認識自己,而不是教育別人。哈貝馬斯也呼吁啟蒙是一種自我反思的主體性原則。

綜上所述,雖然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國家民族社會里,去蔽的形態和內容可能千姿百態,但把《周易》“蒙以養正”思想融入當代價值觀進行現代轉換,由己及人而最終回歸自然本真狀態,同時借鑒西方啟蒙思想所帶來的自由與理性的啟示,對構建當代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尚秉和.周易尚氏學[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胡樸安.周易古史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程頤.周易程氏傳[M].王鶴鳴,殷子和,整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4]高亨.周易大傳今注[M].山東:齊魯書社,1979.

[5]王弼,韓康伯,注.周易正義[M].孔穎達,疏.余培德,點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潘雨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

[7]南懷瑾,徐芹庭,注譯.周易今註今譯[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8]程頤.周易程氏傳譯注[M].孫勁松,范云飛,何瑞麟,譯注.北京:商務出版社,2018.

[9]張載.張子正蒙[M].王夫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10]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2]孔穎達,疏.尚書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3]孔穎達,疏.周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徐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福利视频|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国产xx在线观看|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国产主播喷水|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538国产视频| 欧美中日韩在线| 国产精品视屏|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国产视频入口|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亚洲第一成年网| 999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女人18毛片久久|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99精品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国产在线专区|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一区|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黄色a一级视频|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www精品久久|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精品第一区| 无码免费视频|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无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激情午夜婷婷|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国产毛片基地|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婷婷伊人久久|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欧美天堂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