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慧君(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富民完全小學)
從目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來看,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如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足、心理教育專業(yè)教師隊伍匱乏、教學方法不當以及心理暗示缺乏等,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明顯。基于此,作為一線小學心理教育教師,要認真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積極找尋破解路徑,大膽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目前,師資匱乏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最大困難。學校為了開齊開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只好由非專業(yè)人員兼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這些教師并未接受過專業(yè)的心理學訓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不懂心理輔導策略與技巧,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教育觀念相對陳舊落后,這些現實問題影響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效果,不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今天,仍有不少學校為了所謂聲譽,狠抓教學質量,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仍主要落在課堂教學上,落在提升考試成績上,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導致小學生出現厭學、缺乏學習興趣、情感脆弱、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等問題。小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健康發(fā)展,心理問題增多。同時,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的活動均以文化課學習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形同虛設,流于形式。另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缺位。不少家庭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缺乏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他們只看重孩子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多數小學普遍缺乏成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內容大都是利用網絡東拼西湊而成,內容空洞,課堂氛圍沉悶壓抑。大多數兼職教師對專業(yè)的心理健康知識并無深入了解,在課堂中只能按照搜集整理的素材按部就班地進行理論宣教,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單一。另外,不少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很少開展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活動。各學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只注重課本知識的講解,未能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中,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明顯。
1.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倡導教師以健康的心理、積極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感染學生,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標桿和仿效的楷模。心理健康教師要徹底摒棄“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切實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醒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要及時向教師求助。另外,心理健康教師要保護學生的隱私,鼓勵學生勇于向教師敞開心扉,將心理問題最小化。
2.優(yōu)化師資隊伍,提高教師專業(yè)心理素質
學校要多渠道、多途徑培養(yǎng)和打造心理教師隊伍。首先,開展心理專業(yè)知識培訓,或選派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研討會,或聆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題講座,或實地考察、學習兄弟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不斷拓寬心理教師視野,豐富心理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其次,倡導心理教師在課余時間加強學習,利用網絡資源、專家授課實錄、教師沙龍等途徑與形式,積累教育經驗,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1.營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首先,學校要注重打造校園精神文化,可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如國學經典誦讀比賽、書香班級評比、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倡導學生誦讀經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寬文化視野,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其次,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學校要設置“心理咨詢信箱”,完善和健全心理咨詢功能室及其設備,為學生心理咨詢提供保障。同時,充分發(fā)揮學校的宣傳櫥窗、黑板報、廣播站等陣地作用,向小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學校成為學生陶冶情操的精神園地,切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2.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氛圍
家庭是培育孩子的土壤,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和心靈依靠的港灣,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課堂。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可使孩子的心理更健康。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要積極創(chuàng)設愉悅、融洽的家庭氛圍,重視親子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不要“吝嗇”對孩子的夸贊,讓孩子感受家庭的溫馨,感受生活的幸福,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另外,家長要經常性與教師溝通交流,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發(fā)現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干預,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1.開發(f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學校要組織骨干教師根據當地實情,廣泛搜集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開發(fā)編寫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學生的心理成長提供引導。心理教師要利用校本教材,向學生講授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認識消極心理的危害性,引導學生自我分析,培養(yǎng)他們的健康心理。
2.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可以開展“健康從‘心’開始”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播放心理健康教育短片,讓學生參觀心理健康教育畫報展覽,使他們切實體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可以利用活動課、班團隊活動、興趣社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可以借助心理輔導功能室,通過沙盤游戲、放松訓練法等釋放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從而減少心理障礙和預防其他心理問題的出現。可以組織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娛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理地發(fā)泄情緒、調節(jié)情緒,不斷地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質。
3.學科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各學科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深入發(fā)掘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采用榜樣示范、情感感染、耐心疏導等多種方法,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助推身心健康發(fā)展,使他們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在習得課本知識的同時,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實現智育、心育齊發(fā)展。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較為艱巨的教學任務,工作成效直接影響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作為一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積極找尋破解路徑,為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品質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