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建強(江蘇長泰藥業有限公司)
稅收收入是國家依據法律法規向自然人、法人組織征收,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收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稅收收入在財政收入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企業所得稅作為我國四大主要稅種之一,2021年,其稅收收入為42021億元,占年度稅收總收入的24.33%。隨著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的推行,國家通過多種形式減稅的同時,加強了監管的力度,企業所得稅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稅務機關、企業等征管主體普遍關注的焦點,本文將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企業所得稅是對企業符合規定的所得進行征收的一種稅,在我國,企業所得稅征收的對象是境內的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不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與其他稅種相比,企業所得稅的產生較晚,距今僅有200多年的歷史, 其具體情況如下:
企業所得稅最早開征于1894年,但直到1937年,世界大多數國家才都開征企業所得稅。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美國為首的各國進行一系列所得稅稅制改革,此次改革以減稅為主,強調征稅的便利和效率,特別強調了稅收中性。整體上看,國外依據社會總體政治、經濟決定稅制結構,且兩者處于動態的變化等指導思想,對企業所得稅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描述,即出于吸引外資、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企業所得稅的稅率呈現下降趨勢,各國之間的稅率在一定水平上將逐漸趨同,國家間雙重征稅的問題將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緩解,小公司的所得稅稅率將普遍得到降低,以促進技術創新和充分就業。
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所得稅始于20世紀80年代。為解決外資企業所得稅繳納問題,國家于1980年、1981年和1991年分別頒布、修訂了《中外合資企業所得稅稅法》《外國企業所得稅稅法》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1993年,在《國有企業所得稅條例(草案)》和《國有企業調節稅征收辦法》的基礎上,出臺了《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并于1994年1月1日施行。2007年3月,《企業所得稅法(草案)》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通過,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所得稅稅制統一。之后,隨著國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中,國家對企業所得稅進行一系列的改革。結合經濟發展的調控需要,在稅率、減免領域和區域、計算方式、征納手段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在規范征管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企業所得稅調節經濟的功能,并于2018年對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進行了修訂。
首先,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會計制度未及時更新。從經濟發展層面看,我國企業所得稅在社會環境變化中得到不斷的更新,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企業所得稅的管理基礎各不相同,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管理的基礎就越好,制度更新和硬件的配置也就越好,企業的會計核算與納稅申報的差異就越小;而經濟基礎較差的地方,對會計制度的重視不足,更新會計制度的意識不強,對納稅申報的重視度不高,會計核算與納稅申報的差異較大。從企業管理層面看,管理層對會計與納稅的看法直接決定了兩者在數據上的不實。企業管理者管理企業的目的是實現年度經營目標,在數據上使企業價值的最大化,這在一定層面上也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在設計會計制度時必然考慮納稅因素的制約,表現上或是忽視會計制度建設,或是怠于會計制度管理,部分甚至沒有會計制度的建設,而由此也必然導致對納稅申報工作的倦怠,這些必然導致會計核算與納稅申報不實。從成本投入看,會計制度的更新會計需要一定素質的會計人員,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這些成本投入較大,進而大大簡化相關配置,進而導致會計核算失去其應有的監督職能,核算不實,當然導致納稅申報不實。
其次,會計核算制度、稅法發生變化,企業未有效實施。近年來,只要會計制度、稅法發生變化,國家就組織開展深入的宣傳、培訓活動,比如稅務部門組織開展的稅務宣傳和培訓,相關培訓機構開展的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但是面對眾多的小微企業,企業盈利能力、財務人員素質,以及信息基礎設備不能有效適應會計制度、稅法信息管理的變化,加之利益追求的本性和執行成本較高,使得部分企業不能按規定有效實施相關工作。 此外,我們應該認識到,國家新政策的發布到實際得到貫徹執行,實踐中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執行中由于對制度、法規存在的暫時性理解差異,這些需要不斷的溝通、協調、反饋和修正,因此,實際工作中,企業所得稅管理人員,應該正確認識企業未有效實施會計核算制度和稅法的原因,組織力量開展調查研究,以利于后續開展針對性工作。
最后,企業違反會計制度、稅法規定,未履行納稅義務。隨著經濟的發展,多元化的經濟主體,特別是眾多的小微企業,納稅人與征稅機關之間的沖突雖有緩和,但并未消除,一方面,部分民營企業納稅意識淡薄,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避稅、偷稅行為不斷發生,甚至為追求高額非法利益,惡意編制虛假交易,騙取退稅。一方面,納稅申報中信息化,企業所得稅匯算需要填寫的表格多達幾十個,這需要具備一定財務和納稅知識的專業人員才能完成,這與眾多的基礎較差的納稅人的實際存在較大差距,這使得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未有效履行相關義務。此外,我們應該看到,在國家依法治國理念的不斷宣貫下,在國家減稅降費改革的不斷深化下,納稅人的整體納稅意識在不斷提升的同時,因減稅降負和稅收規范得到的實惠也不斷擴大,扣除客觀因素,不履行納稅義務的義務人也趨于下降,因此,企業所得稅管理人員也要看到稅收管理水平整體提升的實際,看準短板,深入分析未履行因素,針對性開展宣貫和其他修正工作。
首先,實施目的差異。會計核算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和監督企業經濟活動的一種管理工作。依據《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等規定,會計核算制度的目的是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進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稅法的目的是調整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征納的權利義務關系,保障國家和納稅人的合法利益,維護正常的稅收秩序,進而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其次,實施原則差異,即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原則差異。權責發生制是會計核算的基礎,其要求無論款項是否收付,但其以實現的收付和已發生的成本、費用應當確認為當期的收入和成本費用,反之則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成本費用。收付實現制是稅收的基礎,即以實際收到或支出現金為基礎,確認當期的收入和成本費用。由此,在會計核算和納稅申報方面必然存在差異,會計核算的相關數據應該進行調整,以滿足納稅申報的要求。最后,具體規定差異。會計核算制度和稅法在目的和原則方面的不同必然導致具體規定方面的差異。比如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方面,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了固定資產的最低折舊年限,統一規定折舊方法為直線法,而會計核算制度規定固定資產應該依據與之相關的預期消耗方式,合理選擇折舊方法,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直線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等。業務招待費核算方面,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實際發生額的60%,但不高于當年營業收入的5‰,而會計核算制度規定,凡是實際發生且符合規定的業務招待費都可以納入會計核算。捐贈核算方面,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的12%的部分,可據實扣除,超過部分可在以后3年年度內結轉扣除,而會計核算依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在當年全部扣除,其他的差異。免稅收入核算方面,農、林、牧、漁初級產品等符合免稅、減稅條件的所得,依法免征或減征所得稅,即在計算收入時予以減除,而會計核算則將其全部納稅企業營業收入的范疇。其他如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減值準備等,也存在會計核算制度與稅法規定之間的差異。
首先,稅源信息基礎不足。目前,隨著國地稅的合并,“金稅四期”已開始運行,稅務機關對納稅人信息的管理實現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信息仍然存在不對稱問題,原因有三:一是納稅人處于信息的源頭,信息的真實性和滿足稅務機關管理的要求方面,稅務機關鑒別成本和梳理存在很大難度;二是各層級稅務機關信息使用的目的不同,導致對納稅信息的需求不同,兩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三是征納雙方的目的不同,稅務機關認為只要符合規定的稅收都應該及時繳納,而納稅人則是希望少納稅款,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次,納稅評估深度不足。雖然國家稅務局于2005年下發了《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對納稅評估指標、評估對象、評估方法、評估結果處理和評估工作管理等進行了規范,但是從法律地位看,納稅評估沒有被給予應有的法律地位,具體的工作程度徘徊于管理與稽查之間,評估工作結果不作為行政復議和訴訟的依據。實踐中,由于評估管理辦法給予的規定基本上是原則層面的,在評估戶數或比例、預警區域協調性、結論形式等具體操作層面沒有詳細規定,使得操作性存在不足。同時,雖然“金稅四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息來源不足、各部門信息共享不足等問題,但是也僅限于一定范圍內,距離監管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最后,基層稅務人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人員結構方面,稅務機關人員配置不合理,“重機關、輕基層”的現象比較突出,基層稅源管理人員老齡化嚴重,且部分數據顯示每個稅管員負責的企業所得稅平均管戶數量較大,工作的復雜性比較突出,難以有效開展精細化管理。在人員培訓方面,稅務機關雖然也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但就基層管理而言,缺乏針對性,培訓與實際管控存在較大的差距,培訓效果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在人員基礎素質方面,由于企業所得稅管理涉及會計、稅收、審計、統計、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很多基層稅務人員自身素質并不能滿足需求,不是缺少實踐經驗,就是管理理念和政策把控不足。實踐中,企業所得稅管理應該正確認識該短板,在考慮人員及其知識構成的基礎上,從整體層面考慮相關問題,考慮協同或者借助中介機構得到完善。
首先,樹立正確的差異觀。企業所得稅管理者要正確認識會計核算制度與稅法規范,在承認其先天差異的基礎上,加強相關制度、規范的宣傳,提高政策、法規的透明度,將法制觀念灌輸到企業、企業相關人員和稅務機關及相關人員。其次,以監管為手段,深入推進企業核算制度建設和執行工作,及時傳遞新的會計核算制度和企業所得稅稅法,提醒、督促和檢查企業會計核算制度體系工作;深入推進稅法服務進企業活動,在深入調查企業納稅情況的基礎上,有效開展稅法普法和納稅申報實操演練工作,促進企業及時準確開展納稅申報工作。最后,加大稅收處罰力度。以納稅評估、稅務大檢查和稽查等手段,協同相關部門有效開展稅收違法犯罪查處,在有效貫徹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的基礎上,加大對違反稅收規定的懲罰力度,以此警示企業履行納稅義務,樹立正確的企業利益觀。
首先,建立整體性的差異對比和調整規范。依據《會計準則》《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等相關規定,稅務總局應組織相關專家制定指導原則,編制指導性會計核算制度與稅法差異和調整規范,包括會計核算制度與稅法差異敘述、編制原則、使用范圍、整體對比和調整表、行業專項對比和調整修正表以及相關解釋等。其次,稅務總局下屬機關依據上級機關編制的規范,結合管區內企業特點,組織企業和稅源管理相關專業人員,細化對比和調整表、企業專項修訂表和相關解釋。最后,及時修訂會計核算制度與稅法差異和調整規范。稅務機關依據會計核算制度和稅法的變化,及時開展更新工作,使規范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監管要求。
首先,進一步深化以“金稅稅收系統”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嚴格貫徹國家稅務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在有效執行納稅人信息管理的基礎上,按要求積極開展橫向信息共享建設,降低納稅人信息真實性核實和梳理工作強度。統籌上下級監管要求,細化管理流程和內容,在提升上下級信息傳遞效率的基礎上,縮小信息不對稱程度。其次,進一步規范納稅評估工作。針對納稅評估工作短板,依托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優化納稅評估同其他部門工作的職責,根據國家政策和評估目的,細化短板指標規定,進一步提升納稅評估的可操作性和法律地位。再次,優化稅務管理機關人員配置和專業素質。調整稅務管理理念,綜合信息化程度、人員年齡構成、業務量、管理要求和專業素質要求,夯實基礎硬件配備,優化稅務機關人員配置,科學化管理基層稅務工作。最后,加大稅務人員培訓,提升稅務人員專業能力和素質。樹立以人為本的稅務管理理念,依據現代培訓理論,結合稅務機關實際情況,激發稅務人員積極性,針對性開展會計、稅收政策、法規的培訓工作, 提升培訓內容的可操行性和適用性。此外,稅務機關應進一步完善工資薪酬制度,綜合采取多種激勵手段,切實提升稅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管理效能。
綜上所述,企業所得稅產生距今僅有200多年的歷史,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其在稅收收入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管理因會計核算制度與稅法之間的差異、納稅人納稅主動性和征納監管基礎等因素而存在一些問題,稅務管理人員應在充分分析問題原因的基礎上,通過規范差異、細化管理和夯實征納管理基礎,進一步解決相關問題。在此過程中,稅務機關及其人員應發揮主動性,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基礎上,深入推進稅收服務工作,縮小征納雙方在企業所得稅管理上的認識差距,落實和規范差距調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