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房 佳 籍瑩瑩
教育家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重要途徑,而說話寫話則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反饋,更是體現學生思想與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師如何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以文本內容為憑借對學生落實說話寫話訓練,是所有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本文以落實教材課后說話寫話訓練為切入點,結合實踐,擬對第一、第二學段說話寫話教學進行初步探討。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圖文并茂、意境美妙的兒童詩,能有效激發他們對語言、音韻、節奏的感知,打開想象創作的大門。教師可以利用富有韻律感的兒童詩引導學生在學習兒歌語言表達方式的同時,聯系生活,發揮想象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落實語言文字運用。
如一年級上冊《四季》一文,以春、夏、秋、冬的順序描繪了四季的不同景象,課文插圖色彩豐富,語言趣味盎然。課后題是:“你喜歡哪個季節?仿照課文說一說。”在教學時,教師通過動作表演,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尖尖”“圓圓”“彎彎”的事物,帶領學生在感知形象的同時,感受疊詞的音韻美,并讓學生聯系生活進行詞語的拓展、積累,為后續說話練習打下基礎。
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同桌互讀、邊讀邊演的形式反復朗讀課文,主動發現文中的秘密:第一句是“誰怎么樣”,然后“對誰說或怎樣說”,最后以“我是什么”的形式結尾。學生自主探索出規律得到贊賞后,信心十足,這時,教師出示一些有季節代表性的圖片,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試著說一說。看到自己常見的景物,學生特別有親切感,幾乎不用教師點撥就能脫口而出,紛紛仿編出許多詩句。在這個口頭表達的過程中,學生聯系生活進行想象,根據課文組織語言的能力被充分激發。
在詩歌仿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進行仿編,也可以用課件的形式明確結構,幫助學生將精力重點用于推敲詞句、營造意境上。如二年級下冊充滿童真稚趣的兒童詩《彩色的夢》,描寫了小朋友用彩色鉛筆在白紙上畫畫時的豐富想象,表現了兒童對大自然的贊美與向往。教師由兒歌續編導入教學,出示“草芽愛做夢,夢是綠綠的;花兒愛做夢,夢是紅紅的;大海愛做夢,夢是_______;云兒愛做夢,夢是_______;小朋友愛做夢,夢是_______”,讓學生感受兒歌的韻律美,并在續編中產生創作欲望,為仿說練習做鋪墊。教學完第2、第3 小節后,結合課后習題,教師設計了語言訓練環節,抓住文本空白,通過補充圖片資料輔助遷移,引導學生想象森林不同時間的美。學生說道:“在蔥郁的森林里,小鳥們拉著手,請星星點亮夜空。城堡的最頂端,掛一個水晶球般的月亮,又亮又圓!”學生通過仿寫感受到語言文字營造的美麗畫面的魅力。隨即,教師又鼓勵學生聯系生活,自主進行仿寫,并及時對課堂精彩生成給予充分肯定。最后,鼓勵學生將彩色夢境用繪畫或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才能和興趣。
提供豐富的圖片資料,幫助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創作,是教師常用的啟發學生寫作的方式。然而,當教師出示課后題中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選擇其一進行表達時,就很容易出現簡單的場景很多人說、較難的場景無人問津的現象。這時,就需要教師提前做好學情調研,“授之以漁”突破難點。
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的課后題中給了學生四幅圖片,可以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寫幾句話。通過問卷調研,教師了解了學生選擇圖片進行寫話的情況。在訪談中,選擇第四幅圖的學生表示只能說出“成群結隊的海鷗在天空中飛翔”,不能用幾句話進行描述,其他學生也紛紛表示:“這里只能看出很多海鷗,寫出幾句話來表達實在不容易。”教師基于學情進行教學設計,在第3 自然段讓學生學習作者如何使用修辭手法來突出海底生物的特點,之后出示第三幅海龜圖,并鼓勵學生運用修辭手法生動描寫海龜特點。學生寫道:“大海龜在海底慵懶地散著步。只見它一會兒東瞧瞧、西看看,一會兒伸長脖子捕食。好愜意呀!”在教學完“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后,教師出示了第四幅圖,讓學生觀察一群海鷗的不同之處,有學生發現了海鷗的飛翔姿勢不同。隨即教師分享了兩段描寫海鷗的資料:“是誰為海媽媽頭上插了幾朵白色的大花?噢,是海鷗。它們在海面上展翅翱翔著,歡快鳴叫著。突然,一只海鷗急速俯沖向下,身子剛碰到海水又飛了起來,嘴里還叼著一條銀光閃閃的魚呢!”“海面上,成群結隊的海鷗正在飛翔。他們有的在海面上蜻蜓點水,有的在高空中竊竊私語,有的滑翔水面欣賞美景,還有的興致勃勃地捕魚……一只只海鷗成了海面上快樂的音符。”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想象著海鷗飛翔的動態畫面,再次看到這幅圖時,學生運用資料并將第4 自然段學到的排比句進行了遷移:“海鷗在海面上自由翱翔。它們有的急速俯沖向下,有的展翅鳴叫,有的滑翔水面欣賞美景。”教師對學生的寫法給予了肯定,并提供另一個排比句“時而……時而……時而……”,幫助學生進行仿寫,學生的表達又增添了幾分動態美。
當學生沉醉于海鷗不同的優美姿態時,教師適時進行點撥:“課前預習查找資料,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積累,還可以讓我們的表達錦上添花。”同一幅圖片,學生在“詞窮”到“享受”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預習時搜集資料、拓展課外閱讀的必要性。
對學生來說,語言能力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字詞的發展上,還表現在篇章能力的形成上。篇章意識不僅是指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還指一種思維方式以及分析綜合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文本謀篇布局的秘密,并借助關鍵詞、示意圖、表格、系列問題等方式,幫助學生搭建支架,梳理寫作思路,進而完成創作。
如二年級下冊的《蜘蛛開店》,課后第2 題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講給大家聽”。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學生的關注點由表達內容的趣味性向表達形式的反復性上轉變,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篇章意識。
反復結構文本自身的特點很容易被學生理解與接受,對學生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提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通過閱讀,學生不難發現文本內容每次都以“蜘蛛賣什么,賣給了誰,結果如何”的形式展開的。然而,后面的故事會如何發展呢?在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在討論中展開想象,豐富情節,發展思維。
充分交流后,教師引導學生巧借課后第1 題的示意圖,增加關鍵詞,列出自己構思的提綱,再試著把續編的故事生動完整、表達清晰地講給大家聽。有的學生說:“蜘蛛賣帽子遇見了大象、賣耳套遇見了兔子,最終決定不開店了,蹲在網上等蟲子自投羅網,日子變得很無聊。”有的學生說:“蜘蛛堅持賣襪子,蜈蚣一家都有了自己的襪子后,生意開始變得紅火起來了。”有的學生說:“蜘蛛決定把收費標準改成按布料大小收費,顧客們絡繹不絕,生意變好了。”……學生續寫的故事雖有不同的精彩,但相同的是,他們都能較好地借助示意圖運用反復結構進行表達,并為故事加上一個自己喜歡的結局。通過巧借支架列提綱,學生利用反復結構文本進行仿寫訓練,不僅豐富了文本內容,還增強了寫作的自信,提升了自己的寫話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學生的個性化、創造性學習提供條件。”關注說話寫話訓練,就是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及核心素養。小學階段是學生說話寫話興趣培養的關鍵時期,教師可以結合課后訓練點,以教材為基石,適時進行資料補充,借助語言的表達范例,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關注語言表達的特點和思維建構的模式,進而幫助學生積累素材、發現規律、明確結構、搭建支架、促進表達,讓學生不斷探索說話寫話的奧妙,在趣味盎然中進行創作,在自我突破中促進語用能力的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