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殿月 易茹
摘要:近年來,“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成為中央農村政策的關鍵詞,鄉村的發展和振興逐漸成為新的時代熱點。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必須堅持黨建引領。目前,農村黨建領域的典型不夠多、品牌不夠亮、發展動力不夠強等問題,仍是短板弱項。本文以揚州市廣陵區“環洲一號線黨建示范帶—沿江三鎮串點成線、聯動發展”為研究對象,分析和探索黨建引領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徑,以“紅色文化標識”“音樂公路”為切入點,進行紅色文化視覺設計助力鄉村振興實證研究。
關鍵詞: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旅游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14
0引言
揚州,自古就是一座水城。揆諸史乘,揚州應水而生,緣水而興。《尚書.禹貢》將天下剖分“九州”,其中位于淮河與東海之間的廣袤地域,謂之揚州。揚州城東南角,有三個鄉鎮——頭橋、李典、沙頭。從地貌上講它是沿江平原的一部分,三鎮由長江泥沙沖擊形成,也被本地人習慣性稱為“北洲三鎮”。北洲地形獨特,四面環水、南依長江、北傍小夾江、東臨夾江,西靠京杭大運河,三鎮大江大河環繞,圩內河道縱橫、水網密布,自然生態、水工建筑、人文歷史資源豐沛。在這塊土地上,50年代前曾有過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是新四軍長江游擊隊活動的天然屏障,1943年3月曾任“敵后武工隊”“長江游擊隊”大隊長的朱秀清在此就被任命為北洲區區委書記。本文緊扣“環洲一號線黨建示范帶”整體建設的目標,從視覺設計視角結合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等跨界融合,結合新時代大眾審美品位和實際需求導向,對廣陵區鄉村振興的方法進行研究與分析,通過打造鄉野環道的“網紅打卡地”,全力構建鄉村紅色文化生態圈等方法實施,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1廣陵區三個北洲小鎮開發現狀
1.1聚焦環境提升,加快補齊道路基礎設施短板
后疫情時代,自駕出行占比增加給公路供給和管理帶來新挑戰。針對自駕游、短途游、周邊游等疫情期間主要的出游方式,應加強景區配套設施供給,進一步完善道路基礎設施。廣陵區三個北洲小鎮,即沙頭鎮、李典鎮、頭橋鎮,每個鎮各有特色產業。這三鎮原先只有一條沿江高等級公路貫穿東西,那些不靠公路的村莊村民,從一個鄉鎮到另一個鄉鎮,常常要“兜圈子”。為改善村民出行條件,加速地區融合發展,2020年7月,廣陵區環洲“1號公路”開工建設,新建的環洲一號公路,使交通更加便捷。
通江路的兩側隨處可見的彩鋼瓦工棚早就不見蹤跡,彩色瀝青路寬闊平坦而不顛簸,“拆違、拆破、拆爛”之后,同步建起的還有農民游園、健身廣場、彩虹大道等設施,游人可以盡情享受“水驛春回、柳綠江南岸”的旎旖風光。
1.2做強生態旅游,拉近城鄉距離
農,天下之大本也?;鶎愚r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解決,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成功與否,關系著農村居民安居樂業與否。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天下穩。
李典鎮的農戶庭院美,瓜果飄香!庭院里,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成熟的石榴掛滿了枝頭,壓得樹枝彎了腰,翠綠的絲瓜藤隨風起舞,美不勝收。推看一戶院子門,地里的青椒、茄子、番茄、青菜,紅紅綠綠黃黃紫紫,小菜園的菜真好看。近兩年,廣陵區發動北洲三鎮村民自發整治房前屋后,清除垃圾,通過優化生產生活的生態空間,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素樸恬靜又有煙火氣息的江村庭院風景更是引來不少城里人駐足,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徐徐鋪開。
沙頭鎮更是農業“蔬菜基地”,其沿江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核心區正加緊建設總面積超3萬平方米的新一代高標準玻璃溫室大棚,這些大棚可實現無人值守的自動生產,農民只需在溫床上播種,灑水、施肥、溫控等植物生長周期的全部環節完全交給物聯網設備自動完成,讓農業科技創新,引領鄉村振興。
2黨建示范帶紅色文化視覺設計
2.1點亮服務中心,筑牢紅色陣地
黨群服務中心是基層黨組織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發動群眾的前沿陣地。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是鄉村黨建的主陣地,更是聯系、組織、服務群眾,促進鄉村發展的“橋頭堡”。集黨建活動、村級事務、日間照料、文化娛樂等于一體的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已成為村民喜愛的“會客廳”。環洲一號線黨建示范帶串聯了“三星村黨群服務中心”“沿江漁文化研學基地”“恒潤鋼鐵紅爐政治生活館”“新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慶豐村黨群服務中心”“田橋村黨群服務中心”等紅色陣地,通過醒目的黨建文化主題標牌設計,點亮黨徽、照亮民心。
以紅色文化為內核,以綠色旅游委依托,以休閑娛樂形式為開發理念,將綠色景區、休閑娛樂和紅色文化三者相結合,這樣既豐富了游客旅游內容,又潛移默化地擴大了紅色陣地的影響力,使游客更親近紅色文化,也實現了紅色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2.2分類紅色陣地,融入數字媒體藝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維、生產和生活方式也發生著極大的改變。數字媒體迎來了極佳的發展機遇,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其在滿足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需求下,將個性化、多元化需求融入其中,使產業集群與傳統文化在先進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實現有機融合,進一步推動了“黨建+技術”的蓬勃發展。
在恒潤鋼鐵紅爐政治生活館等特色紅色陣地,通過應用現代視覺藝術,將數字媒體和紅色文化宣傳相結合,將其成視覺化,通過視覺渲染完成“視覺感染—大眾傳播—價值認同”這一心理引導,讓觀賞者有革命精神的感染力和帶入感,使其在視覺設計的新奇中停下腳步,觀看革命歷史,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達到教育意義。對于親子游的家庭而言,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參觀,在家長的引導和宣講下,使新生代更易接受紅色文化的侵染。
3黨建示范帶助力鄉村振興的策略分析
3.1通過視覺設計感觀應用,塑造“環洲一號線”黨建示范帶獨特品牌
疫情,讓中國文旅業遭遇“生死劫”,2022年4月,國家衛健委更是在“五一”倡導本地游、周邊游??梢灶A見:一是疫情后,利用周末1-2天的本地游和周邊游快速崛起。這類景區因為路程短、時間可控,消費過程輕松便捷,將成為疫情過后最先恢復、回暖的地方;二是國家全力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和“美好生活”建設,自然類觀光游率率先回暖,鄉村度假游、康養旅游持續增長。疫情改變了人們對文旅產品的選擇,人們更多的選擇有體驗性、有參與度“真正的度假”,美麗鄉村建設,吸引了大批孩子和家長走進鄉村,親近自然,體驗農耕、采摘等勞動樂趣;而不是來回穿梭、走馬觀花式的觀光,以全家(老中少)三代為單位的出游比例大幅提升。
想要打響紅色文化旅,就需要思考如何塑造獨特的紅色文化品牌形象。廣陵區通過全國范圍征集環洲一號線黨建示范帶形象標識IP設計,點燃“紅色引擎”,此環洲一號線標識將運用于媒體宣傳推介、對外招商、會議展覽,以及適合名片、信函、宣傳紀念品、徽章等紅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中,通過現代視覺設計文旅升級,跨界融合打造“紅色+親民”品牌游。
為了豐富游客的駕駛體驗,廣陵區環洲一號公路的沙頭段打造了國內首條帶伴奏音的音樂公路,當汽車以35至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勻速駛過時,就會聽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兩段不同的美妙旋律。中國紅色音樂是中國紅色文化與中國音樂雙向選擇的結果。中國紅色文化的傳播需要音樂藝術形式,而中國音樂同樣需要中國紅色文化的精神能量。其創造主體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人民這一中國紅色音樂共同體,他們是中國紅色音樂的創作者、承載者、傳播者與受益者。對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情感歸屬、代際傳承與中國紅色音樂共同體的建構具有積極意義。音樂公路既可以作為紅色黨建示范帶,推進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宣傳沙頭鎮當地特色農業產業,吸引游客前去體驗、“打卡”,有力推動環洲一號公路的交通、旅游、產業一體化的區域全局性旅游發展戰略,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2實現城鄉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城市與鄉村始終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融合體,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過程就是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過程?,F在,多元、跨界發展成為各個旅游業的主旋律和風向標,中國旅游業進入了新階段,未來旅游業線上線下融合、OTA與傳統企業競爭加劇。旅游產業的多元和跨界融合,將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交叉,相互滲透,從而形成新的產業體系。
這里人杰地靈,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是個十足的“魚米之鄉”。通過環洲一號線黨建示范帶建設,助提產業發展“加速度”。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重挖掘鄉村紅色故事、紅色基地等資源,培塑特色鄉土文化,創作一批膾炙人口的紅色文化作品,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紅色家園”創建行動,鼓勵農民群眾主動參與“家前屋后”環境提升工程,分批、分時、分類建設一批“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小魚塘”,打造一批小微“紅色主題公園”“生態廣場廊道”等,全力構建鄉村紅色文化生態圈。
在沙頭段,既有現代農業科技的張洪程院士創新基地,又有“民國金融巨子”胡筆江故居,還有農家小院白墻黑瓦,江村庭院的一派豐收景象。沙頭段將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以“環洲一號線黨建示范帶”沙頭段建設為契機,積極推進與揚大農學院黨建共建工作,形成“黨建+人才”“黨建+技術”新模式。加大與張洪程院士團隊合作力度,建立江蘇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集成創新中心,圍繞水稻產業科技轉型升級重大需求及亟須解決的重大技術難題,開展優質水稻品種選育與篩選、水稻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展示、優質水稻生產技術研發與集成以及中高端優質稻米產業化品牌化開發等工作。通過院士賦能,黨員帶頭,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形成了以“院士稻米”為產業特色的鄉村品牌,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李典段、朱秀清烈士墓園被顯著標注在地圖上,新大洋造船、恒潤海工成產鎮融合的新典范;在頭橋段,名人故居眾多,吳大觀紀念館、義學園、耕讀園、懷德園、江南岸生態農莊、沿江漁文化研學基地、興業生態農莊、伏菇菇農民創業致富等,成為新的黨建示范點。
在頭橋段,將黨建示范點與名人故居結合,推動紅色旅游發展,頭橋擬定了一條紅色研學線路,并在紅色驛站展示相關村及片區的紅色遺跡、人文歷史,如薈豐園書畫苑、榴園、小夾江生態公園、言蹊花卉產業社區、一稻三蝦養殖示范基地、劉公閘公園(省級水利遺產)等,通過尋紅色足跡環節增加互動體驗。
環洲一號公路是一項民生幸福工程,通過“產業+黨建”為支點,深挖公路沿線鄉村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特色產業、生態旅游等資源,推動基層黨建創新與特色景觀驛站、全域美麗大花園建設“融為一體”,打造鄉村振興路上的“靚麗風景線”;推出一批鄉野環道“網紅打卡地”,全面叫響廣陵“黨建+農旅”“黨建+產業”新名片。
4結語
5G時代,將催生旅游行業無限的想象力,以數字科技為核心的消費模式將帶動在線旅游行業實現新一輪高速增長。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旅游供給和旅游消費方式發生了顛覆,旅游商業生態大變。通過旅游、文化、養老、農業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揮消費的“馬車”拉動效應。
將紅色文化宣傳、文物保護、旅游休閑、革命精神傳承及鄉村振興相聯系,應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塑造紅色文化“環洲一號線黨建示范帶”獨有的品牌聯想,增加記憶識別、知名度。
以美為媒,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未來還可以以“農業藝術”為切入點,通過視覺設計將新業態、新理念向農業生產、農產品售賣滲透和拓展,比如,以畫石頭、創意攝影等活動環節,增加鄉村旅游的互動性。以藝術助力鄉村振興,從精神層面而言,藝術是激烈者,能夠激發人們的內生動力;從物質層面而言,藝術是創造者,不同藝術手段與不同產業融合能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全面進行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走上紅色文旅融合的新軌道,激發廣陵美麗鄉村新活力。
參考文獻
[1]董強.廣陵潮.海上明月共潮生[J].百科知識,2022,(14):61-63.
[2]虞佳瑋.后疫情時代旅游市場行為意向變化研究[J].商展經濟,2022,(09):39-42.
[3]吳玉紅.視覺設計視角下紅色文化助力安徽大別山鄉村振興開發現狀與對策研究[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19,27(05):102-108.
[4]王鈺.龍鴻祥.世界版圖上歌詠:中國紅色音樂的海外傳播百年史[J].紅色文化學刊.2022,(02):91-101.
[5]方創琳.城鄉融合發展機理與演進規律的理論解析[J].地理學報.2022,77(04):759-776.
[6]王音.孫惠儀.讓黨群服務中心走進群眾心中[N].天津日報.2022-03-30(12).
[7]顧俊劍.農業農村經濟創新發展路徑探索——以揚州市廣陵區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2):147-148.
[8]趙婉婷.淺談數字媒體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應用[J].商業文化.2022,(11):88-89.
[9]劉晶.以美為媒,藝術賦能鄉村振興[N].中國美術報.2021-09-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