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能力提升工程2.0對中小學教師培訓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文章從政策要求、學校發展愿景、教師意愿三個方面分析中小學教師培訓的需求,對試點學校和教師進行調查分析。結合分析的結果,設計出包括培訓模式、培訓內容、培訓團隊、培訓資源庫和培訓成效五個方面的培訓體系,并指出培訓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能力提升工程2.0;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育教學能力;培訓體系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3)01-0042-08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已成為教師必備的專業技能和核心素養。為提升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1],我國教育部于2013—2017年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開展信息技術應用相關培訓。一些培訓存在學用轉換上效果不佳、個性需求難以滿足、學習動機不足等問題[2]。為順應教育信息化2.0的發展趨勢,建設新時代的教師隊伍,教育部于2019年開始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簡稱能力提升工程2.0),繼續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推動教師適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帶來的變革[3]。
一、中小學教師培訓的需求分析
(一)政策要求
能力提升工程2.0要求教育行政部門要以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為導向[4],結合多方力量,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1.以校為本,明確教師發展方向
培訓要立足于學校發展愿景,依據學校發展目標及規劃,明確教師發展的方向,整校推進,解決學校教育教學問題。
2.基于課堂,確立教師培訓定位
培訓要聚焦于課堂,要求教師學會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突破教學重難點。
3.應用驅動,強調教師培訓目的
培訓要與教師實踐應用緊密結合,依據教師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幫助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做到用以促學、學以致用、學用相長。
4.注重創新,支持培訓創新發展
首先,要探索新興技術在教育、教學、教研、管理、評價等領域的應用模式。其次,要升級教師培訓的支持服務,創新教師培訓的方式方法。最后,要創新培訓資源建設,通過研發培訓資源、加工生成性資源、結合開放教育資源,實現培訓資源共建共享。
5.精準測評,檢驗教師實踐能力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將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育教學能力分解成30個相對獨立的微能力,以成果為導向,要求教師在校本應用實踐后提交對應的應用成果,根據應用成果的測評結果,診斷、評價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二)學校發展愿景
學校發展愿景是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對學校信息化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的規劃。學校組織安排信息化基礎設施,設計、支持教師參與專業發展活動,引導教師在教與學過程中推動信息化應用[5]。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對學校信息化建設、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作全方位的現狀分析,明確學校教育教學應用環境發展定位,找準學校信息化發展方向,確定教師需要提升的微能力,將教師微能力的現有水平與微能力要求標準之間的差距問題轉換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目標。基于學校發展愿景,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還要制定并落實“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圍繞各發展目標制定操作性強、時間節點詳細、人員分工明確、活動資源豐富的工作措施,加強對教師的信息素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的關注度[6]。此外,“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充分體現了學校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教育信息化2.0對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有全新要求,校長及其團隊要具備規劃學校信息化發展方向、目標與路徑的能力[7]。
培訓要立足于學校發展愿景和“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避免出現學校不重視、實踐應用環境不強、校本研修氛圍不濃、教師學習偏離學校發展方向等現象。
(三)教師意愿
在培訓中,教師意愿一般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教師對信息化教育教學微能力的關注重點
因為學校發展和教師個人發展的目標不同,所以教師感興趣或急需掌握的信息化教育教學微能力也不盡相同,即教師對30個微能力的關注重點不同。培訓要圍繞教師關注的微能力選點來進行設計和開展,組織滿足不同教師關注重點的個性化培訓。
2.教師對泛在學習的需求
受教師專業基礎、學習風格和思維能力等方面差異的影響,教師的學習速度、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各不相同,泛在學習能為教師提供更好的學習支持服務。培訓要搭建信息技術學習平臺,幫助教師隨時隨地獲取學習信息、資源。
3.教師對培訓教學形式的接受程度
集中培訓可以彌補泛在學習不能與專家、區域同行面對面交流的不足。集中培訓的教學形式多樣,有專題報告、課堂觀摩、教學實踐、互動研討、小組活動等。由于教師對培訓教學形式的接受程度不同,若采用單一化的教學形式,會影響培訓效果。為滿足教師的意愿,培訓應是多種教學形式的有效結合。
二、試點學校及教師的調查分析
本研究選取102所學校作為試點學校,從學校發展愿景和教師意愿為切入點,調查學校發展定位、信息化教育教學微能力選點和教師期望的培訓教學形式,進一步分析能力提升工程2.0背景下中小學教師的培訓需求,為培訓體系設計提供依據。
(一)學校發展定位分析
調查102所試點學校教育教學應用環境發展定位,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得出以下分析結果:
少部分學校處于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對軟硬件設施設備的要求不高,無需網絡即可授課,以教師集體教學為主。
大部分學校處于交互多媒體教學環境,師生可離線使用信息技術交互工具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需要交互式電子白板等設備的支持,以教師集體教學為主。
少部分學校處于混合學習環境,對軟硬件設施設備的要求較高,需要網絡和計算機的支持,教師組織學習活動,學生參與集體學習。
只有小部分學校處于智慧學習環境,對軟硬件設施設備的要求很高,需要智能教育教學設備和數據互通系統的支持,學生實施個性化和差異化學習。
通過調查,了解學校信息化發展現狀,按學校發展定位分類設計、實施培訓,使培訓內容更具針對性,更符合學校的信息化發展。
(二)學校微能力選點分析
調查102所試點學校的8~10個信息化教育教學微能力選點情況,其中,多媒體教學環境學校微能力選點如圖1所示,混合學習環境學校微能力選點如圖2所示,智慧學習環境學校微能力選點如下頁圖3所示。
102所試點學校著重關注“B2微課程設計與制作”“A6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A3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A1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A5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等方面的微能力。由此看出,大部分學校希望教師能盡快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
在多媒體教學環境方面,大部分學校選擇A系列微能力,著重“A6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A3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A1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A5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B2微課程設計與制作”等方面的微能力,說明這部分學校希望提升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授課的能力。
在混合學習環境方面,大部分學校選擇B系列微能力,著重“B1技術支持的測驗與練習”“B2微課程設計與制作”“B6技術支持的展示交流”“B9自評與互評活動的組織”“B5學習小組組織與管理”等方面的微能力,說明這部分學校希望提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工具組織自主、探究、合作等學習活動的能力。
在智慧學習環境方面,大部分學校選擇B系列和C系列微能力,著重“C1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C4支持學生創造性學習與表達”“C3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B1技術支持的測驗與練習”“B9自評與互評活動的組織”等方面的微能力,說明這部分學校希望提升教師活動設計和學生自主學習、合作研創的能力。
通過調查,了解不同發展定位的學校需要本校教師加強和提升的微能力情況,在分類培訓中加重這些微能力的內容比例,設計針對性強的培訓活動。
(三)教師微能力選點分析
調查102所試點學校共14 670位教師的3個信息化教育教學微能力選點情況,調查結果如下頁圖4所示。
調查結果顯示,教學設計維度的微能力選點占比總和最高,其次是學法指導維度的微能力選點,學業評價的微能力選點占比總和最低,說明在四個維度中,教師側重選擇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情分析這三個維度的微能力。
從學情分析維度上看,“A1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微能力占比最高,“B1技術支持的測驗與練習微能力”占比較少,結合學校選點情況,可以看出多媒體教學環境中教師大多選擇“A1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微能力,混合學習環境學校和智慧學習環境的教師大多選擇“B1技術支持的測驗與練習”微能力。
從教學設計維度上看,大部分教師選擇“A3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和“B2微課程設計與制作”微能力,說明教師對演示文稿和微課程等資源制作的過程、方法、應用比較感興趣,體現了教師對信息技術常用技能的需求。
從學法指導維度上看,大部分教師選擇“A6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A5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和“B5學習小組組織與管理”微能力,說明這部分教師希望提高自身使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導入、講授和設計學生小組學習活動的能力。
從學業評價維度上看,大部分教師選擇“B9自評與互評活動的組織”微能力,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活動,說明這部分教師希望提高自身的活動組織能力和學生的評價能力。
通過調查,了解教師感興趣或急需掌握的微能力情況,結合學校微能力選點,加重這方面微能力的培訓力度,能有效幫助教師更快掌握相關微能力的知識和技能。
(四)培訓教學形式分析
筆者抽取3 184位教師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頁圖5所示。
大部分教師希望通過觀摩名師教學展示課,學習典型經驗,拓寬教學思路,并通過自評、互評、專家評等方式參與案例評析活動。此外,教師也希望通過實地參觀考察、與專家同行研討互動等方式吸取寶貴經驗,提升專業素養。部分教師希望通過聆聽專家的講座、報告,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方法與技術,在專家的引領下明確提升的方向。
通過調查,了解教師對培訓教學形式的接受程度,在集中培訓時,希望多設計滿足教師感興趣的培訓教學形式和活動,這能有效調動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提高培訓效果。
三、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設計
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結合102所試點學校及教師的調查分析結果,圍繞信息化教育教學微能力,筆者設計出能力提升工程2.0背景下小學教師培訓體系,如圖6所示。
(一)構建自主選學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模式
培訓體系構建以自主選學為主、集中培訓為輔的培訓模式,通過點面結合、以點帶面,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1.自主選學,推動教師微能力學習
借助“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建立教師自主選學平臺,允許教師在平臺上選擇3個微能力課程進行學習,利用泛在學習方式實現教師個性化學習、差異化學習。
2.集中培訓,助力教師信息素養提升
在教師自主選學的基礎上,組織相關骨干教師集中培訓,幫助骨干教師拓寬信息技術前沿理論視野,汲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經驗,在返崗實踐中引領帶動學校其他教師專業技術的發展。
(二)圍繞信息化教育教學微能力設計培訓內容
以30個信息化教育教學微能力為核心,以提升教師信息素養為目標,培訓分別設計自主選學微能力課程和集中培訓活動。
1.自主選學微能力課程
自主選學設計30個微能力核心理念、方法工具、示范案例等方面的微課程。其中,核心理念微課程介紹微能力以及微能力在實踐中需關注的問題和建議等內容;方法工具微課程介紹微能力實踐使用的信息技術方法和工具;示范案例微課程則展示、評析微能力測評優秀案例。
除此之外,自主選學增設政策解讀、教師個人研修計劃制定等通識微課程,梳理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邏輯框架,幫助教師更快融入培訓。
2.集中培訓活動
依據學校愿景及教師實際需求設計集中培訓活動,以教師選擇較多的微能力為重點,設計專家解讀、案例評析、課例展示、小組研討等教學活動,加深教師對微能力的理解程度,抓住微能力實踐關鍵點。同時,設計信息技術前沿講座,介紹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發展與技術變革,更新教師的信息化教育教學理念,提高骨干教師的引領能力。
(三)組建多方合作的培訓團隊
為使教師在培訓過程中獲得更好的學習支持服務,培訓組建“管、研、培”多方合作的培訓團隊。
1.管:培訓管理
培訓實行班主任制,管理人員運用“互聯網+”手段完成學務管理、技術支持、學情監督等工作,保障培訓順利、有序開展。
2.研:培訓研究
培訓設立首席專家,在首席專家的指導下,集合培訓規劃、政策解讀、教學研究、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專家以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一線教師,共同研發微能力課程資源,確定集中培訓課程內容、形式及考核方式。
3.培:培訓授課
在集中培訓過程中聘請指導能力強且在政策解讀、教學研究、信息技術等方面有一定鉆研的專家和一線教師進行授課,配備培訓助手,提高學習支持服務水平和質量。
(四)建立優質培訓資源庫
培訓建立預設性資源、生成性資源、開放教育資源三方有效整合的優質培訓資源庫,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1.建設預設性資源
充分發揮培訓團隊的研究專長,深入研究、分析每個微能力的要求和目標,打造優質的微能力課程資源,重點建設實訓操作類的方法工具微課程和符合測評要求的示范案例類微課程。
2.加工生成性資源
收集、整理集中培訓的生成性資源,如專家授課視頻、課例展示視頻、教師經驗分享材料等,經篩選、加工后,按類別添加到資源庫中,不斷優化、完善培訓資源庫。同時,合理運用微能力測評活動,遴選優秀的微能力測評案例,補充到微能力示范案例微課程中。
3.利用開放教育資源
有效利用各級開放教育資源,鏈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前沿課程,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
(五)精準測評有助于突顯培訓成效
教師自主選學微能力課程,掌握微能力的要求、技術、方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教學中,經過與研修共同體的交流互動,提交信息化教育教學成果。學校考核評審人員對教師提交的成果進行精準測評,最終評定等級。通過精準測評,可以清楚了解教師是否學以致用、學習成效是否符合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能力發展的目標。
四、中小學教師培訓實施需關注的問題
培訓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為保證培訓順利實施,需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培訓組織者、學校和教師對培訓重要性的認識
能力提升工程2.0背景下的中小學教師培訓不是孤立、單一的信息技術應用短期培訓,而是將信息化教育教學微能力貫穿始終,集培訓、教研、測評于一體的長期項目。因此,要提高培訓組織者、學校和教師對培訓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學校對培訓的重視程度,加強培訓組織者對培訓規劃、設計和組織的能力,提升教師培訓的積極性,提高教師主動接受培訓的意識。
(二)切實關注學校、教師的實際教育教學需求
教師培訓既要滿足國家對教師職業發展的需求,又要結合教師的實踐需求[8]。因此,提前對學校發展愿景和教師意愿開展調查分析,從學校、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出發,對培訓內容、形式設計尤為重要。通過調查分析,根據學校信息化發展現狀、學校發展定位等情況,對參訓學校實行分類分批培訓,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內容,加大學校、教師關注的微能力課程內容比例,在集中培訓中多設計教師希望參加的培訓教學形式活動。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拓展培訓的方式
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采用線上直播或“線上直播+線下集中培訓”的方式,達成培訓目標。當難以組織集中培訓時,可用直播方式,設計專家講座、報告和在線交流討論等活動。當難以組織參訓教師進校觀摩時,可用雙向遠程互動方式,利用互聯網,組織參訓教師線上觀摩課堂教學并當場與授課教師交流互動。這種方式還可以用于抽選的參訓教師進校展示課堂教學。
(四)加強培訓過程的監測管理
能力提升工程2.0背景下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是一個長期項目,因此,其需要完善的監測管理機制,從學校、教師兩個層面對培訓過程實施監控。在學校層面,根據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建立學校檔案,記錄學校信息化發展現狀、學校發展定位、信息化教育教學能力發展目標和微能力選點等情況,及時了解學校發展愿景及規劃實施情況。在教師個人層面,根據教師學習進程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際情況,建立教師個人檔案,記錄教師微能力課程學習時長、校本研修活動參與次數、研修計劃成果和3個微能力測評成績等信息,做到精準把控、及時干預,為教師提供個性化服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EB/OL].(2013-10-25)[2022-09-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310/t20131028_159 042.html.
[2]閆寒冰,苗冬玲,單俊豪,等.“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方向與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19(1):1-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EB/OL].(2019-9-30)[2022-09-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 493.html.
[4]劉增輝.能力提升工程2.0將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專訪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宋磊[J].在線學習,2021(8):41-44.
[5]閆寒冰,鄭東芳,肖玉敏,等.信息化變革中校長角色的個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5):112-118.
[6]秦丹,張立新,來釔汝.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系統框架及編制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9(8):57-64.
[7]雷勵華,張子石,金義富.教育信息化2.0時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內涵演變與提升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21(2):40-46.
[8]郭婉瑢,馮曉英.教師培訓項目要素對培訓成效的影響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12):87-94.
[作者簡介]廖婧,廣西開放大學教育技術中心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教育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責任編輯 李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