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質量發展導向下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既是高質量就業創業的迫切需要,更是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要求。目前,部分高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還存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有待優化、產教協同融合需要加深、師資建設需要強化、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有待完善等不足。對此,高校應該結合地方實際需求,優化調整創新創業課程結構,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多方參與,強化師資建設,完善評價體系,從而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3)01-0068-04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升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以下簡稱雙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雙創教育質量不但關系到高校學生的就業質量,而且關系到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當前,雙創教育已成為高校培養雙創人才的重要途徑,更成為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性舉措。認真反思在高質量發展導向下高校雙創教育面臨的困境,進一步探索雙創教育的有效策略,對于提升高校雙創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質量發展導向下高校加強雙創教育的重要性
高質量發展導向下高校加強雙創教育是雙創政策對雙創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高質量就業創業的迫切需要,更是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校雙創人才培養的實踐要求。
(一)雙創政策對雙創教育的新要求
創新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高校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陣地。2018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對新時代高校雙創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為此,高校應該積極加強雙創教育,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二)高質量的就業創業對雙創教育的迫切需要
高校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要陣地,肩負著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培育高素質人才的重任。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校加強雙創教育能夠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因而,高校要緊隨發展形勢,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多元協調、多方聯動的協同育人局面,不斷適應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創業的實際需要。
(三)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校培養雙創人才的實踐要求
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產業升級不斷加快,客觀上要求相應的人才技能水平不斷提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對創新型復合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的新態勢為高校改革發展提供了新的助力[1]。這就要求高校關注產業發展新動態,瞄準行業企業發展的新動向,及時調整創業課程體系和創新實踐內容,促進雙創教育與時俱進地發展,為適應技術變革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二、高質量發展導向下高校雙創教育改革存在的不足
高質量發展導向下,部分高校雙創教育改革存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有待優化、產教協同融合尚需加深、師資建設需要強化、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有待完善等不足。
(一)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有待優化
當前,部分高校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有待優化。有的高校設置專業課程尚未打破學科壁壘,多學科尚未實現融合發展。有的高校構建的學科課程教學體系存在不完善之處。例如,課程設置的實踐性與層次性不夠,設置的專業課程很難滿足現實社會的實際需求,沒有充分適應大學生實際能力的發展需要。還有的高校設置的雙創實踐課程較少,缺乏實踐創新平臺和實踐項目,雙創教育尚未充分融入專業課程教育中,專業課程之間的資源、優勢共享和特色融合能力有待提升,交叉學科發展比較遲緩[2]。
(二)產教協同融合尚需進一步加深
目前,部分高校雙創教育產教協同融合需要進一步加深。一方面,部分高校匯聚政府、行業、企業等多方面力量的能力不夠強,協調各方資源的能力不足,多方協同、多元聯合的產教協同還有待深入,校企合作尚未實現預期效果,充分利用相關行業企業的資源深化課程內容、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措施有待進一步落實[3]。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專業建設中融合產業發展,并配套相應的實訓設施、師資力量等教學資源的能力需要加強,專業群適應當地經濟產業發展的能力有待提升,雙創服務平臺建設還需要進一步推進,產教協同融合的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大。
(三)雙創師資建設還需要強化
當前,部分高校雙創師資建設需要強化。有的高校吸引高層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需要加大,人才引進的制度措施、渠道流程等有待完善。有的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教授職稱的教師比例不高,缺乏由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和行業企業導師共同組建的師資團隊。特別是校外雙創導師指導學生大多采取不定期的企業參觀或講座的形式,但難以保證時間,也容易出現根據個人經驗指導學生的現象,難以保證質量[4]。還有的高校缺乏具備豐富企業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專業的雙創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四)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還有待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雙創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方面,有的高校缺乏評估和監測人才培養質量的渠道和措施,對于影響雙創人才培養因素的綜合分析不夠全面;有的高校缺少評估雙創教育的科學運行機制和完善的制度體系,對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提出可行性強的指導意見不多,大多更看重結果,對質量評價因素之間內在的聯系考慮不夠全面。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評估雙創教育簡單地沿用以往評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課后作業的方法[5]。一些高校直接以畢業生創業率簡單評估雙創教育質量,對雙創教育的特殊性認識不夠。
三、高質量發展導向下高校加強雙創教育的策略
高質量發展導向下高校加強雙創教育應該結合地方實際需求,優化調整雙創課程結構;加深產教融合,推動雙創教育多方力量的參與;強化師資建設,增強雙創人才培養能力;完善評價體系,鞏固雙創教育的質量。
(一)結合地方實際需求,優化調整雙創課程結構
高校應優化調整雙創課程結構,根據地方需求,充分對接所在地方行業和產業發展需求,尤其是特色產業、新興產業與支柱產業的需求,緊密結合重點專業與本校特色專業,形成高水平專業群體系。第一,高校應著力依靠學科專業創新建設一批一流專業。首先,要圍繞產業鏈布局優化專業結構,建設基礎扎實、資源充足、社會需要的優勢專業;其次,要充分調研論證本校特色專業、教學條件和師資配備情況,有針對性地優化并重組相關專業,構建一流專業群,推動學科專業的集群化建設與特色化發展[6]。第二,要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加快建設協同育人平臺。要推進校際協同與校內協同,構建人才、技術和物質資源共享機制,不斷推動一流教材與課程的建設,加快建設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的、分層次的雙創課程體系,針對行業企業不同的發展需求精準建設融入型與專業型兩大課程體系。對于融入型課程,要根據本校學生實際情況,面向不同年級分類型、分層次地開設創業通識類融入型課程;要針對不同學科專業精準匹配相應不同的雙創課程。對于專業型課程,可以為具有創業意向的學生設立創業實操課,推進課堂教學和項目實操緊密結合。例如,針對行業企業在發展中對融資管理人才的需求,可以為有創業意愿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設置企業管理、風險評估及規避等課程。
(二)加深產教融合,推動雙創教育多方參與
新時代,高校提升雙創教育質量要進一步加深產教融合,推動各方共同參與。第一,高校要積極爭取并多方吸納社會資源,促使行業企業充分發揮作用。高質量發展的導向要求高校精準對接區域性人才需求,促進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充分融合,進一步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此,高校要努力凝聚多方力量,形成由政府、企業、高校和相關社會組織構成的多元育人格局,努力爭取行業企業等社會各界的辦學資源,充分發揮多方主體在雙創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此外,高校要積極通過多種渠道吸引雙創教育基金,推動雙創教育走上良性發展軌道;政府也可以鼓勵相關企業、機構等開設創業基金項目,給予創業學生經濟支撐。第二,高校要加快雙創教育實踐平臺建設,深化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合作[7]。首先,高校要積極聯合行業企業共同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技術創新實驗室,促使行業企業和高校形成育人共同體,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鼓勵更多的企業主動參與高校雙創人才培養。其次,高校要大力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和技術創新實驗室,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多種類型的創新競賽與創業活動,實現以賽促練、以賽促教;結合專項雙創項目,打破學科專業的限制,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學生的跨界培養。
(三)強化師資建設,增強雙創人才培養能力
基于高質量發展的導向,高校加強雙創人才培養工作,應把強化師資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第一,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完善師德師風長效建設機制,將工作落到實處,進一步完善宣傳教育、監督考核、獎勵懲處與組織保障等機制。第二,高校要完善人才引進制度,進一步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要結合本校雙創教育的實際情況,逐步引進適合本校發展的高層次人才,科學、全面地評估高層次人才與本校優勢專業、地方特色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契合程度,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制度、評價社會化與市場化制度,提升引進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的協同水平[8]。第三,高校要對雙創教育教師定期組織專項培訓,進一步提高雙創教育教師的專業水平、業務素質和實踐能力。高校可以定期召集雙創教育教師團隊參與國家或地方組織的創業導師培訓項目,也可以在校際之間探索建立聯合培養雙創師資的機制,為師資培養凝聚強大合力。高校要為雙創教育教師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持,加快設立專項研發基金,充分調動雙創教育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此外,高校要進一步加大對雙創教育教師的考核獎勵力度,不斷激發教師的工作動力;要依托項目和成果等要素,檢驗雙創教育教師的工作成效,并根據其取得的實際成果與業績進行獎勵。
(四)完善評價體系,鞏固雙創教育質量保障
基于高質量發展的導向,高校提升雙創教育質量,應該不斷完善評價制度。第一,高校要加快建立和健全質量評估制度,促進質量評估的多元化,推動對雙創教育監測的常態化。一方面,要健全專業評估機構、學校、學院與社會多主體評價相結合的,著眼產業發展需求的教學評估機制。在此基礎上,高校要積極與政府、企業等聯合制定第三方評價制度,切實將第三方評價作為評估本校雙創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校院兩級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學校、學院和專業學科的質量保障[9];要構建集評價教師、評價教學、評價學生、評價課程于一體的評價機制,促進雙創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評價和反饋實現持續改進。第二,高校要不斷完善多元化質量評價機制,進一步提高教學監控質量。要建立和健全雙創教育成效目標管理、過程監控和結果評估制度,不斷提升課程教學水平與雙創教育發展水平的評價機制。譬如,高校雙創教育評價指標應包括學生、實踐教學和育人質量三大類。針對學生的評價指標,可以從學生雙創知識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愿和創業意向等方面進行設定;針對實踐教學的評價指標,要從雙創教育氛圍營造、雙創教育師資團隊建設、創新實踐平臺和實踐教育設施供給與利用等方面進行設定;針對育人質量的評價指標,要從雙創教育課程教學質量、教材編制、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科學設定,不斷提升高校雙創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丁凱,張銳,張強.“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路徑[J].江淮論壇,2019(1):185-192.
[2]楊婷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型生態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1(21):42-44.
[3]馬廷奇.一流學科建設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3):3-10.
[4]雍莉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2(3):48-53.
[5]張永杰,吳鈴,羅忠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構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22(2):50-56.
[6]繆昌武.雙創教育驅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耦合邏輯、策略及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0(16):18-23.
[7]董慧.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路徑探索——基于“兩鏈對接 四鏈融合”的實踐思考[J].中國高??萍迹?022(3):62-67.
[8]徐偉明,肖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路徑[J].科技管理研究,2022(6):76-82.
[9]魏澤,張學敏.高校創業教育內源力:實然表征、生成邏輯與機制構建[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38-144.
[作者簡介]蔚燕舞,西安思源學院創業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發展教育。
[責任編輯 孔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