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音樂教育是社區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作為美育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習者藝術審美情趣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創新開發研究是提升社區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抓手和關鍵因素。文章通過對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現狀、發展及特征的分析,提出在終身教育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雙重背景下,創新開發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策略與路徑。
[關鍵詞]社區教育;社區音樂課程;創新開發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3)01-0064-04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學習需求日益提高。黨和政府始終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社區教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社區教育助力社會治理的視閾下,提出新部署,擘畫新藍圖,邁出新步伐,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立足新時代,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成為教育發展的目標。基于此,亟需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渠道更加暢通、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的終身學習體系。開展社區教育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途徑,正在從基礎建設走向內涵發展,而社區音樂教育又是社區教育類別中比較重要、社區居民參與率較高的分支,其課程創新開發是強化社區藝術教育內涵建設的有效依托,也是社區教育提質增效的重要措施。
一、相關概念的簡述
“社區”屬于社會學的研究范疇,指在一定行政區域內,“結成多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群體,從事多種社會活動,并產生一定社會心理認同感和歸屬感的人所構成的區域社會生活共同體”[1],是構成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區教育”是社會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路徑之一。所謂社區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有組織地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旨在提高社區全體成員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體現教育社會一體化的教育活動[2]。
“社區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是社區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包括各類音樂教育在內的,集各種教育內容、方法、組織形式、主題和對象為一體的全方位教育形式,它也是一種群眾性教育,即為了滿足社區群眾的音樂教育需要,由社區廣大民眾參與,面對廣大民眾的教育[3]。
課程是指教學科目及其內容的實施與進展過程,“社區教育音樂課程”是一種具有區域性、組織性、藝術性的音樂教育活動,是為滿足社區持續發展與社區居民音樂學習需求,有利于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目標實現的各類社區音樂教育資源的總和。社區教育音樂課程以社區為依托,以音樂學習者為主體,以美育教育為中心,是社會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在社區教育教學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種區域性音樂(課程)教育教學活動,從內容上看,涵蓋了音樂常識、音樂素養、音樂技能(聲樂和器樂)等理論與實踐;從時間軸來看,包括了青少年教育、成人繼續教育、老年教育等;從物理空間來看,包括但不限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從教育屬性與功能上來看,社區教育音樂課程是引領與開展社區音樂教育的依托與途徑,是推進社區音樂教育科學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發展現狀
社區音樂教育是社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國內一些地區的社區音樂教育起步較晚,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相對不足,教學模式相對單一。
當前,我國社會化音樂教育發展迅速,對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開發研究,有利于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可以提升社區居民生活質量與音樂素養。社區教育音樂課程作為社區音樂教育的重要資源,其整合、優化、編制、開發在一定場域范圍內,是根據區域的地方文化與風土人文特征,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社區音樂課程。目前,部分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創新開發與優化設計,結合區域音樂教育的新發展、新態勢、新任務及學習者的新需求,與漢語言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文口述等進行了有效融合,有利于提升學習者參與社區音樂教育的積極性,體現了社區教育的個性化、全納性與平等性,打通了社區音樂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受區域限制、文化結構等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部分地區的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缺乏多元化交流合作渠道,課程服務對象的覆蓋面不夠廣,社區教育音樂課程資源相對匱乏,教育與社會的互動協同缺乏完善的聯動機制、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導致社區教育音樂課程資源的開放性、持續性、廣泛性受到限制,有效的音樂教育資源利用率不夠高。這制約了社區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三、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特征
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創新開發,即對社區音樂資源的課程體系進行重組與構建,充分發揮社區音樂教育的功能,使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教育背景的社區居民能夠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權和音樂課程自主選擇權。
社區教育音樂課程在整合運行與創新開發過程中,根據社區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學習模式、學習進程、學習路徑、成果轉化等,形成了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顯著特征。
一是基于社區教育非強制性學習特點,社區音樂教育一般具有非學科化的特征。
二是由于社區學習者的教育需求、年齡結構、知識層次存在一定差異,社區音樂教育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因此,社區教育音樂課程具有動態調節的特征。
三是基于地方經濟文化不同,呈現地方差異性,學習者對課程學習存在多元化需求,因此,社區教育音樂課程亦具有地方差異的特征。
四是基于社區音樂教育與藝術實踐均來源于生產生活,又服務于群眾生產生活與各類藝術實踐,因此,社區教育音樂課程具有群眾性和生產生活化特征。
五是基于不同學習群體與學習者個體對知識技能的學習需求、認知能力與學習時長等不同,即使同一門課程設置也會顯現難度的差異化,因此,社區教育音樂課程具有難度階梯性特征。
四、社區教育音樂課程創新開發的路徑
立足于社區教育,在音樂課程創新開發與實踐中,基于不同的地方特色,通過完善教育目標,幫助社區居民在生活化場域中找到音樂的位置與空間,幫助社區居民了解音樂創作與課程設置,特別是課程開發創作與課程設置應貼合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創新和開發,是社區音樂教育內涵式發展與提質增效的關鍵和重要依托,也是實現社區音樂教育服務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一)明確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編制研發各階段的目標任務
在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編制與創新研發的每一個階段與環節,都會產生基于一定條件的課程物化形態作為課程產品,如音樂教育的課程政策、教學大綱、方案,音像資源、音樂曲譜、社區居民創新自制打擊樂器等,共同形成社區音樂教育的構成要素。在課程開發前,應對社區開展音樂教育的需求與學習意向進行調研,使音樂課程建設具有針對性和精準化。在過程中,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標準研制,設計適合不同學習群體的學習方案,強化開放性、廣泛性、科學與可持續的課程開發機制,并通過社區音樂教師的教學組織,將知識的物化形態向音樂教育形態轉化,不斷提升社區教育音樂課程受眾的覆蓋面。
(二)構建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研發團隊
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研發團隊是社區音樂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保障和基礎。充分整合教育系統、社區音樂教育領銜人、一線教師、社會工作者、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音樂志愿者等,構建并動態整合音樂課程研發團隊。完善師資隊伍結構、拓寬交流合作渠道,可以解決部分社區音樂教育的局部性、片面性、扁平化和單向化等問題。加快推進社區教育音樂課程資源建設工作,并為社區音樂教育創新開發與社區音樂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三)堅持德育浸潤社區教育音樂課程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社區音樂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立德樹人具有重要的意義,應強化社區音樂教育與立德樹人雙向融合與協同發展。在社區教育音樂課程開發中融入德育要素與“課程思政+思政課程”理念,創新設計“情境式+體驗式+場景化”模式,通過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不斷提升社區居民道德認知水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推進社區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生根。
(四)強化地方優秀音樂文化融入社區教育音樂課程
結合社區音樂教育的規律,挖掘整合以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成果,融入“音樂案例教學”“音樂課程項目化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模式中。在設計和開發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過程中,結合地方的文化特色,凸顯社區音樂教育實踐的地方性與文化性,并以融媒體等路徑創新課程呈現模式,將地方優秀音樂文化根植于學習個體的審美情懷中,形成特色鮮明、覆蓋面廣、居民滿意度高、應用效果好,具有示范性、指導性、操作性與可復制孵化的社區音樂教育精品課程,為社區音樂教育提供資源補給。
(五)構建數字化社區音樂教育資源
目前是我國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數字化在社區教育領域中已被廣泛應用。基于此,將數字化音樂學習元素嵌入社區音樂教育,是助推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有力支撐,也是助力線上線下混合式社區教育場景構建的路徑。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實現優質化、數字化社區教育音樂課程建設,推動社區教育音樂課程資源優化配置,探索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數字化模式,創新構筑數字化音樂課程與公共產品建設,延長數字化服務鏈,為學習者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教育支持服務。
(六)挖掘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價值意蘊
在傳統文化中,音樂是重要元素與關鍵載體。發展社區音樂教育,營造社區藝術文化氛圍,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路徑。在創新開發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過程中,整合提煉歷史典故、文化淵源與地方特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方文化特色融匯貫通,充分體現課程的價值意蘊。如設計開發“紅色音樂黨課進社區”“紅歌聯唱聯奏”“重陽音樂節”等,強化課程、教育與社會的協同聯動機制,提升社區教育黏性。將社區音樂教育與紅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合力,創新多種課程開發渠道與載體,潤物細無聲地對社區居民進行音樂教育,進一步陶冶道德情操,增強文化自信,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提升民族凝聚力。
五、結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社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教育化”的大背景下,社區教育已逐漸融入終身教育體系,成為創建學習型社會的一種重要方式[4]。音樂作為一種具有一定功能性的社會互動方式與人類交際手段,社區音樂教育對良好社會風尚的培育有著潛移默化的助推作用。
社區音樂教育與立德樹人的雙向融匯,是服務于全民終身學習的路徑之一。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創新開發,基于教育現代化與數字教育化,融入“互聯網+社區教育”的創新教育理念,以開放性、發散式、合作化的原則,嵌入育人素材,匯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方文化特色,植入相鄰藝術類拓展訓練,實現跨學科教學,滿足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學習背景、全齡段社區居民的學習教育需求,發揮社區教育音樂課程的獨特價值與功能實效。社區教育音樂課程是開展社區音樂教育的依托,既要立足于社區,又要面向社區音樂教育前沿,不斷提升社區音樂教育的內涵、層次和水平,并在社區音樂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提出新目標,實施新舉措。
[參考文獻]
[1]李小纓.社區音樂課程及其開發的研究背景[J].藝術評論,2016(9):83.
[2]岳杰勇.中國社區教育的發展歸因與推進策略[J].成人教育,2006(10):20-21.
[3]張晴.社區音樂教育淺談[J].理論界,2003(3):101.
[4]李碩夫,郁正民.地方高校參與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策略分析[J].音樂創作,2018(10):188-189.
[作者簡介]張曌曌,江蘇開放大學社會教育處副處長、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社區教育。
[責任編輯 韋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