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眾對2023年春節檔電影整體評價較高,透視出春節檔電影產業背后的抱團發展現象,同時也呈現出積極影響和消極作用。大頭公司與中小公司將中國影視產業鏈解析為上游的投資制作階段、中游的宣傳發行階段、下游影院放映和IP開發階段,兩者形成完全不同的博弈路徑,也對自身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有著不同的應對措施。從2023年春節檔電影的發展情況審視中國影視產業轉型,不難發現未來中國電影要注重引導主流價值觀,喚醒民族文化認同感,以及促進影視發行結構創新。
一、2023年春節檔的電影總體情況
(一)2023年春節檔電影整體評價
根據國家電影總局調查結果顯示:觀眾對春節檔電影的平均滿意度為87.1分,6部院線電影全部進入“滿意”區間。這是自2015年開始檔期觀眾滿意度調查以來、歷年春節檔期觀眾滿意度調查的最高分,同時高居歷次調查各檔期滿意度第三位。①影視文化行業內容為王,影片的內容不僅體現電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體現電影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及綜合影響力。充滿正能量的影片內容、緊跟時代步伐的電影工業技術、良性的觀影服務與配套產業政策等,共同構成電影產業“又快又好”發展的基石與根本。在外部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巨大作用下,在社會潛在文化需求的大爆發下,通過2023年春節檔電影的樂觀景象,不難看出中國影視行業在后疫情時代正式啟航并飛速發展。
(二)2023年春節檔電影產業抱團發展
近年來,由于疫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大影視公司資金短缺、生存困難,不少影視企業紛紛倒下,剩下的大頭公司相互參與投資對方的影視項目。2023年春節檔不乏影視公司的抱團現象:據新浪新聞報道,《流浪地球2》出品方和聯合出品方數量達39家公司,《滿江紅》也有22家。《流浪地球2》早在籌劃期就吸引了眾多資本入局。不僅有萬達、華策、阿里、華誼、英皇等老牌民營電影資本,還有中影、上影、珠影、峨影等國有電影集團。②貓眼專業版顯示,除導演郭帆的“郭帆(北京)影業有限公司”之外,參與《流浪地球2》投資的有導演、演員吳京的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導演路陽的北京自由酷鯨影業有限公司、導演饒曉志的深圳市一怡以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③除了《流浪地球2》,中影集團均有參投春節檔7部電影。2023年春節檔上映的幾部主要影片均由中影集團出品發行:《流浪地球2》由該公司主出品方發行,《滿江紅》《無名》《熊出沒·伴我“熊芯”》《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為其參與出品并聯合發行作品,《深海》《交換人生》為中影集團參與發行影片。中影集團《2021年股東大會資料》中列出清單:對《流浪地球2》及《獨行月球》等3部電影計劃投資17.2億元;對《滿江紅》等17部“主流商業片”計劃投資16.9億元。影視行業內部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抱團發展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勢必對未來中國影視行業造成多重影響。①
1.積極影響
謀求發展、抱團取暖、資源互助和風險分擔使大頭公司的抗壓能力增強且效益共同分配,互通有無。影視產業鏈更加緊密、內循環加速資源共享且互利共贏,乘數效應發揮作用,使得大頭公司的實力整體提升。在收益相同的情況下,參與利益分配的公司越少,剩下的公司牟取的利益就越大。相反,參與利益分配的公司越多,在收益相同的情況下,剩下的公司牟取的利益就越少,有利于產業資源互補共融與利益相對公平分配。
2.消極作用
大頭公司企業規模巨大、資金融合總量多、名氣旺、知名導演和優秀演員數量多,對影視資源逐漸形成壟斷趨勢。小微企業資源匱缺、資金缺乏、市場拓展困難、經營成本上升,新興公司興起較為困難。市場中超過半數的電影制作難以回收成本,更無法形成利潤來源[1],使公司經營更加困難。伴隨著一些小公司的倒下,小眾導演、路人演員、群眾演員的生存更加艱難,不利于影片創作與制作的正常循環,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影業技術的進步和影視業生產力的發展,甚至阻礙了影視業的發展趨勢。
3.新的工業美學范式
建設攝影棚與影視基地,實體拍攝、后期剪輯、制作的電影產出模式逐漸改變。有了好的劇本與投資之后,整合相關資源,直接在綠幕前表演,添加動作捕捉,然后在電子平臺上增設山川河流、浩瀚星空、戈壁綠洲、宇宙沙漠等自然背景與人文背景,構成“數字資產+基本表演程式+數字美術+虛幻引擎+數字放映+智能管理”的電影工業美學范式。
二、中國影視產業鏈分析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為中國電影產業鏈的融資環節注入新活力。[2]影視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銜接更加緊密,影視公司的抱團發展延伸至整個電影產業鏈上中下游。
(一)上游的投資制作階段
一部影片的投資回報率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加持下,能更好地估算出預測值,并由互聯網迅速傳播,吸引更多的投資商以更高效的方式推敲商酌、計算收益、進行眾籌,易于為中小公司的優秀電影籌集更多資金。以《滿江紅》為例,影片一經問世,便在各大平臺引起軒然大波,觀眾對于《滿江紅》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于張藝謀導演的新一輪電影藝術展現的期待。張藝謀名氣在一部部經典電影中得以提升,又反過來影響了觀眾對電影的關注。張藝謀簽約的20多家公司,聯合投資制作此次《滿江紅》,股市幾乎都有所上漲。抖音、微博等平臺網站本身擁有大量用戶,都在向影視行業的上游進擊。北京抖音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字節跳動)就在2020年春節檔聯合出品影片《唐人街探案3》,獲得了較大經濟效益。
(二)中游的宣傳發行階段
此階段已經不再局限于通過互聯網對影片進行宣傳,在另一程度上,也對大型的影片公司、優秀的導演、演員們進行了一定的宣傳。反過來,在影片知名度逐漸增加時,由該影片公司制作的、某導演執導的、某演員演繹的作品更容易受到一些投資方的關注,從而獲得資金,進而創造出更好的作品,獲得更高的收益,層層疊進,良性循環。
(三)下游影院放映和IP開發環節
直接和消費者進行銜接,是電影投資獲得收益的主要步驟。近年來,電影生產逐漸朝IP產品化方向制作系列電影,系列電影是母元素的延續,銜接了母電影的故事架構和文本立意。在“互聯網+”時代,IP電影在創造了經濟、文化效益的同時,也體現了當下電影產業的發展趨勢。[3]IP在互聯網加持下,以文化消費為核心,構建“游戲+音樂+短視頻+媒體宣傳矩陣”的多層次立體協同平臺。[4]
(四)加速推進的“院線制”改革
在政府主導下,中國電影成功引入“院線制”改革,使得原有縱向分離的電影產業結構、產業類型逐漸轉變為由投資、制作、發行、營銷、放映構成的“縱向一體化鏈條”;由實體影院、文旅綜合體、影視直播平臺、轉播頻道、文創衍生品消費網站等構成的“橫向文旅空間網絡”。各個市場主體互相競爭,互相激勵,互相博弈,互相容通,最終的妥協與調整極大改善了民眾的影視消費水平。[5]
由此可見,電影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劃分不再那么明顯,互聯網影視公司和傳統影視公司、民營和國營的制片廠、電影制作公司和放映公司等聯合一線,電影產業鏈整合日趨明顯,構建上中下游順暢的常態化電影產業鏈成為大勢所趨。
(五)應對措施
第一,兩種博弈路徑。大頭公司有知名制片人、導演,以創造話題的劇本吸引銀行貸款、互聯網金融投資,通過抖音、微博等平臺大量宣傳,導演與知名演員的名人效應進一步為影視帶來正流量,搶占黃金檔期,提高收視率;中小公司集資能力差,但資金少意味著票房回收壓力較小。應深入挖掘本土資源,由周邊環境輻射,依靠市場靈活性,推出多樣題材、富有地域特色的影片,以線下宣傳為主結合部分線上宣傳上映相關影片。黃金檔期集中扎堆,空余檔期壓力小。兩者形成完全不同的博弈路徑(如圖1所示)。
第二,無論大小公司,都應積極探索新出路,融入正常的產業循環。一是大公司提高對于反壟斷風險的防范意識,注意加強反壟斷管理,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守住紅線。同時打開創新、創作新思路,不因循守舊,積極發掘新興的導演、演員人才,拓寬影視創作思路;二是小公司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創作出高質量的好作品。做好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將資金花費在最需要的地方。同時要另辟蹊徑,找尋適合自己的創作經營方式;三是中小公司投入的小成本電影較多,要想在市場博弈中贏得票房和民眾口碑,就要立足于精良劇本,進行多樣化營銷并合理運用檔期[6]。
第三,無論大小企業,要想在影視領域進一步做大做強,都應完善產業鏈、抓住當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機遇,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一是要培養復合型人才,將電影的發展同互聯網的發展連結起來,創造出符合網絡傳播特質的作品,培育更多的網絡影視,完善產業機制;二是領導者要大力推進金融和影視產業的融合發展,結合互聯網金融的優勢,最大程度拓寬融資渠道、最大力度降低融資成本、最有力地構建多元化的融資體系;三是重視影視產業鏈的發展,建立連鎖化、上中下游齊發展的發展模式;四是提升電影工業化實力,發展國際市場,進入國際主流電影產業,重構全球電影格局[7];五是以電影為核心IP,延伸實景旅行、線上游戲和線下“劇本殺”等體驗經濟與相關產業鏈,深挖游戲、解密、團隊破冰旅行等“懸疑/探案”類文旅消費潛力。
三、從2023春節檔看中國影視產業轉型
(一)將引導主流價值觀和最大程度激發最廣大人民的精神共鳴放在首位
2023年春節檔幾部電影主題鮮明、敘事多樣、題材類型豐富多元,在“合家歡樂,恭迎兔春”中取得“票房口碑+藝術品質”的雙贏效果。以春節檔為轉折點,未來中國電影向更快更好更健康轉變將成為必然。影視公司應該加強對作品的精心打磨,注重市場靈活性,加強與消費群體的互動。新冠病毒感染平穩過渡到“乙類乙管”,乃至發展到以后的“無疫情生活常態”,影視行業逐步恢復發展,并進一步走向壯大,相關企業要始終謹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達民眾情感、反映民族文化,創作屬于民族、屬于民眾、屬于時代的藝術形式。應將引導主流價值觀和最大程度激發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共鳴放在首位,不能一味地追尋經濟效益而制作噱頭、不能過分夸大影片超越內容的精彩技術。扎根于中國大地,立足于人民群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電影行業遵循電影創作、市場營銷與工業美學規律,不斷呈現多樣化的電影類型,不斷走向多維度的創作空間,不斷傳遞影視正能量,涌現更多的集藝術性、思想性、教育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優秀佳作。
(二)全面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新創作喚醒民族文化認同感
春節檔電影是現今中國人在民間春節習慣中除尋親訪友、美食休閑之外的文化大餐。在闔家團圓與親子活動中,通過影視作品,中國人可以增強精神、奮進勇氣、團結一心、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建設美麗家庭與美麗中國。[8]《深海》填補了國潮風格動畫在故事題材上的空白,為世界帶來了一場“中國風”動畫的視覺盛宴。于國產動畫電影而言,從電影IP出發,從單一的影視票房消費不斷向網絡游戲、廣播電視、文創衍生品、主題公園體驗等延伸[9],在文化消費中體驗文化,提升民眾的文化獲得感與文化自信心。《滿江紅》通過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構建傳統家國精神和民間戲曲相互融合的傳播道路,探索出傳統戲曲更廣闊的未來。王府四合院、手扇銅鏡,搖滾豫劇、京劇打板、擊缶倒計時,在林林總總的道具與配樂中重現宋“刀八色”和宋朝軍隊習俗,將宋金時代的暴力美學體現得淋漓盡致。《滿江紅》濃厚的“國潮”味道實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改造和民族精神的再傳承,映射著“民族情感文化共同體”的價值,創作出屬于全體人民的“國潮”作品。這些對未來影視行業轉型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即影視制作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出發點,推陳出新,制作屬于中國人民自己的、折射民族文化本體的、滿足民眾文化需求的好電影。兼顧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增強文化自信、喚起民族自信,喚起中國人民自我文化的認同感,讓人們在“我者”的故事中反思自己、體驗獨特血脈。
(三)從影視發行結構角度創新,不斷提升放映軟件、制作技巧并合理換擋
2023年春節檔爆發的“報復式觀影”大潮,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院線電影的強勁復蘇。同時,也應注意持續三年的疫情對電影行業造成的影響會緩慢消失,呈現滯后效應。傳統電影產業因為產業結構的脆弱性所遭遇的沖擊和挑戰,勢必引發商業模式、消費結構等的較大變化。影視市場是多元而又殘酷的,觀眾日漸成長的多元影視審美,會使其更加注重自己的消費選擇權。要從影視發行結構角度、影視產業鏈角度大膽探索和創新,合理分配生存空間和利潤,維持整個影視行業的生態平衡,實現均衡化、多元化、持續化的發展,才能平穩地擺脫新冠病毒感染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下一次產業和行業新發展做好充足的鋪墊。
提升放映軟件技術、制作技巧、合理換擋等是影視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深海》在美術特效上體現了濃厚的中國味道,標志著“粒子水墨技術”的成熟,實現了中國電影動畫特效在世界舞臺上的彎道超車,為中國特效動畫行業帶來了無盡的發展空間。《流浪地球2》在中國科幻電影中具有較大突破性,是未來中國科幻電影體系建設的一次大膽嘗試與建設,標志著中國科幻電影上了一個新臺階。《流浪地球2》鞏固了中國人對太空探索、科技追求的熱情,強化了科技知識的普及。要充分利用群體情緒順應季節檔期并且合理換擋,合理宣泄大眾文化情緒,打造節日檔期。[10]
結語
疫情的沉淀使影視業同樣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速了影視業的發展進程。大量信息新技術被提煉、整合到電影工業體系中,從電影敘事到電影制作、從電影工具到電影界面、從電影前端中端到電影末端消費的立體性自我迭代。基于電影本體語言的開發,整合整個電影產業體系,加強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形成適應語境變化的跨界人才培養體系。[11]
【作者簡介】" 張祖群,男,湖北應城人,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影視文化產業與藝術設計等研究;
劉仔依,女,湖北十堰人,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學生。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重點項目“基于文化遺產的通識教育‘雙向’實施途徑”(編號:22SZJY0214)、2023年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培養綜合改革項目“藝術設計碩士培養改革與人才培養提升”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孫曉燕.小型民營影視制作企業G公司的財務狀況分析與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21:1-61.
[2]張言坤.中國電影產業鏈的現狀與優化路徑[N].中國電影報,2022-09-21(11).
[3]張思陽.“漫威”模式對我國IP電影產業鏈優化的啟示[ J ].時代經貿,2022(07):156-160.
[4]張琦,劉慕聰.融合時代下我國電影工業發展路徑分析[ J ].戲劇之家,2022(15):136-140.
[5]周勤,萬興.轉型時期政府主導下的中國電影產業縱向變革的原因和績效分析[ J ].管理世界,2005(12):65-70,94.
[6]吉平,高博.國產小成本電影生存策略探析[ J ].電影評介,2013(14):76-79.
[7]尹鴻,陶盎然.從走向世界到影響世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 J ].南方文壇,2021(05):5-11,28.
[8]劉丁鑫.春節檔喚醒電影春天[N].光明日報,2023-2-8(15).
[9]劉夢雅.2020-2021年春節檔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研究[ J ].電影評介,2021(05):88-93.
[10]白莎凡,周飛飛.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國產電影的檔期選擇[ J ].電影評介,2015(09):72-73.
[11]張玉梅,于園媛.探索中國風格視聽語言的電影美學[N].光明日報,2022-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