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村振興與貴州影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對鄉村振興戰略也有了新的表述,規劃和建議要求各級政府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各級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著力點,更是中國每一位農村百姓樸素的愿景。“鄉村振興”是中國共產黨執政過程中又一偉大的創新理念與舉措,而這一理念與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鄉土重建》中的許多觀點不謀而合。[2]鄉村振興與發展的科學思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初見端倪。
貴州影視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貴州在國內享有“多彩貴州”的盛譽,這也一度被打造成貴州的旅游口號和宣傳語。雖地處西南邊陲,但此處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和紅色文化。貴州全省有56個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8個民族世代在這里比鄰而居,和睦相處。各族在民族藝術、建筑風格、民族服飾以及生活理念等方面也各不相同,由此衍生出了許多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造物思想;[3]貴州風景秀麗,移步易景的自然風光為影視作品的拍攝提供了絕佳的攝制環境;長征時期,貴州有67個縣市留下了紅軍的足跡,遵義、婁山關、四渡赤水、烏江等地是許多紅色文學與影視作品常常關注的地方。
貴州文化資源雖較為豐富,但在影視產業發展方面也面臨同其他邊遠省份同樣的尷尬處境。貴州文化產業基礎薄弱,雖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但并未將其充分整合,使存量資源變為了活態的發展資源。影視產業鏈條也并不完整,雖有肖江虹等知名作家在進行本土化創作,但文學作品想要成為影視作品還有相當長的生產距離,對本土題材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拍攝、宣發,往往需要借助省外的其他專業團隊,合作中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隨著貴州影視行業近幾年的發展,雖已成長起一批相關制作團隊,但還存在專業性低、流動性強的問題。[4]與周邊產業融合度不強也是貴州影視行業發展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影視行業作為典型的文化產業,應該充分發揮高附加值的優勢,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與升級,由此形成互相滋養、閉環生產的良好發展態勢,可貴州本地即便有一些落地的影視項目,如都勻的影視小鎮,實際運行中還是缺乏充沛的內生動力和清晰的發展思路。培養起來的傳媒影視人才出走流失也是造成貴州影視行業發展懈怠的原因,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等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實際,開辦了與影視行業相關的各類專業,也取得了不同的辦學成績,為貴州影視行業的發展補充了新鮮的血液。然而專業影視人才引進困難,本土影視人才缺乏等問題,都成為貴州影視行業發展與人才供給之間的不平衡的原因。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和時代坐標上,貴州影視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央在十四五規劃中著重強調,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貴州省委在貴州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到,要大力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上創造新經驗,將多彩貴州建設為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強省。圍繞時代背景和人民需求進行創作,推動寶貴的精神財富轉化為創造物質源泉的不竭動力,是每一位藝術工作者應該把握的創作理念。許多影視公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拍攝農村題材的作品,貴州本土衍生出了許多優秀的影視作品,由貴州宏遨影視傳媒公司拍攝的《筑夢之路》就是其中之一。貴州影視行業圍繞鄉村振興的工作實踐進行創作與拍攝,與鄉村建設與發展環節中的各個產業有機結合,是貴州影視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二、電影《筑夢之路》的助農價值
《筑夢之路》是貴州農村題材影視作品的代表之作,也是貴州人民進行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一個濃烈縮影。此劇作為藝術作品,除了對全國勞模張明富等劇中的脫貧攻堅典型人物進行了細致的刻畫描寫之外,還較為寫實地重現了脫貧攻堅工作中貴州政府與人民的一些具體思路。此劇的拍攝彰顯了貴州影視的助農價值,無不在為貴州接下來的鄉村振興工作提供科學思路、繪制更美藍圖。通過筆者的調研梳理不難發現,《筑夢之路》的拍攝與播映,描繪了鄉村治理的新圖景,為鄉村發展提供了新范式,為鄉村文化的構建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內涵。
(一)描繪鄉村治理新圖景
在鄉村發展與振興的進程中,總會面臨一些現實問題,考驗著基層群眾組織的治理能力。關于這個問題,電影《筑夢之路》給出了一定的答案。村民們背地里偷偷在給雞吃的無公害飼料中摻雜激素飼料時,村主任王偉平沒有動用法律手段與違反約定的村民對簿公堂,村民組長老崔要拉陳桂芬去村祠堂對置也被王偉平攔下。最后他自掏腰包將送給村民的雞收回,讓工人把受污染的雞蛋一一銷毀,之后又在各種事宜上以身作則,最終感化村民,凈化了村里的經商空氣。修路的材料被包工頭動了手腳,包工頭跑路后被主任女兒追到,并扭送至公安機關;村里因為種種原因并未按協議在開發商規定的工期內完成工程,老崔最后東拼西湊將違約金補齊;這幾個細小的情節,都在說明現代鄉村同時存在著“法治”和“禮治”兩種元素,都為鄉村問題的治理和長久和諧的發展發揮了作用。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到,中國鄉村長期存在“禮治”思維,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5]劇中的“法治”思維在此無需贅述,而村主任王偉平在處理村務時堅持以“禮”和“理”服人的“禮治”思維,已然發揮了事半功倍的治理功效。“禮治”一詞在現代發展進程中雖較為陌生,但確實存在于鄉村振興的實踐過程中,并與“法治”思維同時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電影《筑夢之路》恰如其分地詮釋了“現代禮治思維”在鄉村振興中充當的角色,為各地開展鄉村振興事業描繪了一幅鄉村治理新圖景。
(二)提供鄉村發展新范式
關于鄉村發展新路徑,電影《筑夢之路》在劇中時有體現。村主任自購雞苗發放給村民,要求村民使用無公害飼料喂養;李書記外出學習考察,引進還原土豬項目,利用村里優質的自然環境,為豬提供綠色健康的生長環境;回鄉大學生王曉蕓和崔濤利用所學知識,開發村里的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民宿,并積極爭取大學生創業貸款;這些都是可以借鑒的鄉村發展新模式、新范式,或許無法照搬,但其思路值得各地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充分學習。積極整合農村的土地、文化、生態資源,推動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旅游農業、觀光農業、影視農業、科技農業、文化農業等,增強傳統農業的科技性、經濟性,通過為百姓增加收入,提高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這便是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發展新思路。
(三)豐富鄉村文化新內涵
鄉村振興,文化為先。鄉村振興的核心是鄉村文化、鄉村共有價值的振興。鄉村振興戰略也對鄉村文化的傳承與重塑提出了更高的時代要求。所謂文化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是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它是人類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鄉村由于特有的地理構造和生活習慣,在意識形態方面有一定的封閉性。隨著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城鄉界限逐漸被打破,多種思潮和文化對鄉村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和解構。重塑優秀的鄉村文化,對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有著事半功倍的推動作用。在電影《筑夢之路》中,當村內出現問題和矛盾時,年老的村組長站出來要發揮作用,年輕的村支書站出來要為新項目做擔保,但是大家都不買賬。唯獨事事沖在前頭,凡事都做表率的村主任王偉平站出來時,大家才會考慮其發言的合理性。在現代鄉村社會中,年齡與職務分量的失靈,只認賢者聲音的現象,筆者認為這是“新鄉賢文化”的體現。劇中許多村民偷喂有害飼料,拒絕參與還原土豬項目,村主任王偉平和女兒王曉蕓帶頭表率,精心養殖,最后獲得效益,并成功帶動大家參與。這是一組明顯的矛盾,最后的結局也預示著健康農耕文明的回歸,健康綠色的發展理念,必將為農村和農民帶來長久而又深遠的利益。鄉村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蓄水池,時至今日,依然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文化涵養和智力支持。鄉村文化的演變與中國的社會變遷有著緊密的關聯,無時無刻不在為城鎮與鄉村自身的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情感動力。此劇的拍攝,通過藝術化的手法豐富了現代鄉村文化的新內涵,為鄉村文明的自我進化提供了方向。
三、貴州影視提升助農價值的策略分析
貴州影視的發展,諸多涉農影視作品的拍攝,為脫貧攻堅事業營造了氛圍,貢獻了智慧,提供了方案。如今國家發展邁入新時期,鄉村振興事業如火如荼,貴州影視發展也迎來新機遇。如何通過影視行業的發展提高助農價值,以影促農、文旅結合、培養人才、政企攜手或許是接下來我們要努力的重點方向。
(一)以影促農,文旅結合
影視既是一種現代藝術手段,又是一種附加值極高的文化產業。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影視與鄉村早已發生了千絲萬縷的內在關系。讓影視為農村、農民、農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和效益,這是二者互動的應有之義。國內許多影視小鎮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但也存在農民參與度不高,百姓收入不多,小鎮建設破壞當地原有生態與文化的現象。貴州乃至全國許多地方都不缺少文化和生態資源,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忽視農村實際利益、農民本質需求和農業發展客觀規律等問題,本末倒置的發展思維為鄉村振興事業的步伐增加了沉重的包袱。筆者在溫州考察時發現了一處旅游景點,當地在保護和發展原有農業的基礎上,深挖當地文化資源,整合當地民俗故事、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發揚當地的狀元文化、農耕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利用這些無形的文化元素與基因來美化村莊環境,制造有形的景觀藝術,為影視作品拍攝提供了環境。[6]重塑鄉村特色,傳承和發展生活美學以及鄉村文化的集體記憶和活力,此舉充分意識到了文化是農業與影視業結合的有效橋梁,這樣既保護了村莊原有的產業基礎和農民的勞作習慣,又發展了當地的旅游業,增加了老百姓的收益,最后還通過影視劇的播映對當地的風土人情進行了推介,實現了良性循環。這是我們應該鼓勵的新型影農互動關系。
(二)鄉村振興,人才先行
無論是貴州影視行業還是貴州農村的發展過程,都面臨著人才匱乏,甚至本地培養出來的人才大量外流的尷尬局面。哪怕有時引進外來人才,也會因為專業氛圍不濃厚,文化觀念有差異等現實問題出走。既熟悉影視行業又懂鄉村發展,還具有鄉村情懷與文化視野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尤其是通過影視為鄉村發展助力,我們必須要注重人才的培養。我們可以借鑒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作為,將新聞與傳播專業劃分出幾個方向,其中就有生態文明傳播方向。貴州的相關影視高校也可以嘗試設置與鄉村發展有關的課程科目,甚至是專業方向。使學生在深刻把握影視傳播規律之余,具備一定的農業發展知識、鄉村振興情懷。當然人才培養出來,我們還要想辦法留住。正可謂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三)政企攜手,通力合作
隨著影視行業的蓬勃發展,具有貴州元素或者貴州本土出品的影視作品更是不在少數。但這些影視作品的余熱并不充分。就拿2002年上映的電影《尋槍》來說,這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便是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青巖古鎮拍攝的,但是卻鮮有人知,哪怕置身青巖古鎮之內,也很難發現二者之間的聯系。筆者在調研某傳媒公司時,該企業負責人直言,要想解決此類問題,還需要政府和企業形成合力。在拍攝前,拍攝團隊與政府相關部門之間應盡可能地通過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進行溝通,充分解構當地的風土人情,無論是飲食、文化、語言、還是服飾與手工藝品,都可充分恰切地在影視作品中呈現。拍攝出精品后,政府的宣傳與文旅部門也應該樹立品牌與營銷意識,充分利用這些影視作品的藝術魅力和價值,在各種宣傳渠道上,強化作品與當地的關系,引導觀眾向游客身份轉化。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影視企業為主要力量,對影視作品的周邊話題、周邊產品、周邊概念進行充分開發。
結語
任何一項復雜的人類事業,都需要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維度共同發力。真正的鄉村振興一定是資本、技術、政策、新興農業勞動者以及繼承發展的優秀文化等合力促成的,這仍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現代鄉村的發展離不開現代的技術和智慧,影視行業的發展便是能夠助力鄉村振興事業發展的現代力量之一,我們要引導影視行業為提振鄉村經濟、完善設施建設、重塑鄉村文化、發揚基層民主、吸引外來人才發揮積極作用。貴州影視行業要努力探索影視與鄉村之間的關系,提高影視的助農價值,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加積極的力量。
【作者簡介】" 季運龍,男,山東濰坊人,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生;
胥宇虹,女,江西臨川人,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廣播電視和影視文化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松梅.十九大以來的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綜述[ J ].特區經濟,2021(07):103-106.
[2]胥宇虹,季運龍.新時期儺戲藝術的現代發展實踐與策略[ J ].戲劇文學,2021(01):71-74.
[3]李衛紅,蔣海軍.多元影像空間提升多彩貴州區域形象注意力——基于SWOT分析的“影視黔軍”發展研究[ J ].電影評介,2019(08):15-18.
[4]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潘魯生.鄉村文化建設要因地制宜[ J ].中國政協,2020(21):44-45.
[6]潘魯生.鄉村振興與手工藝價值回歸[ J ].美術觀察,2020(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