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的寶藏》創作背景與條件
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的政治地位在國際社會中逐步提高,科技水平與往昔不可同日而語,軍事實力亦日益增強,文化軟實力也愈發受到重視,因此,近年來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紀錄片如雨后春筍般綿延不絕。《國家寶藏》將文物與歷史小故事相結合,呈現出一部歷史回溯的劇集;《舌尖上的中國》以傳統美食的制作過程為引子,勾勒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形態;《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幽靜的基調講述匠人之心與文物之魂……這些紀錄片對國家形象的構建均有其新穎之處,但構建策略太過零散,難免缺少總體線索與清晰合理的分線索。《中國的寶藏》對這個問題的處理顯然更為恰當,它以“藝術”為總切入點,每一單集介紹一種藝術,每一種藝術都通過古物或傳統禮儀來進行具象化呈現。例如,第一集的習俗藝術介紹了大克鼎、花轎、卻扇禮等;第二集漢字的藝術介紹了王羲之的《姨母帖》和書法愛好者的街頭練字;第三集著重突出中國歷史上的市場藝術;第四集以制造藝術為連接點呈現中國古今樣貌;第五集以無人機、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凸顯科學與藝術的相輔相成之效;最后一集飲食藝術則使視線回歸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使觀眾可以觸摸到一個文明古國的成長基石。
從近代到新時期,中國國家形象雖有自我建設,但大體上來說始終處于被西方國家“他塑”的位置,而《中國的寶藏》則以藝術形式和文物歷史為工具打造了一個新式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形象,這更有利于中國打破西方“他塑”的困境,從一個更為宏觀的國際化視角出發展示新時代的中國風姿。國家形象塑造關系中國國際地位,事關中華民族復興進程,歷來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國家形象來源包含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方面,與經濟因素不同,文化因素對我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呈現出明顯的滯后性和不一致性。國家形象這一概念所對應的對象首先應當是外部世界,對當代而言,即是國際世界,而走向國際的中國應以民族文化為基本支撐點,《中國的寶藏》在世界性平臺展示民族歷史與文物靈韻,如此便將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都納入了中國形象的建構過程中。
《中國的寶藏》自播出以來廣受好評,不僅在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面向全球播放且重播三輪,而且在中國豆瓣評分高達7.1分①,觀眾對這部紀錄片的認可源于鏡頭的苛刻與真實,更源于從鏡頭中呈現出的中國形象構建的過程。在短短六集的時長中,代表著不同藝術領域的文物在克制的、真實的鏡頭里重現千百年前的光輝,并且逐漸在這一鏡頭語言中構建起一個明晰高大的國家形象,即曾經的文明古國與當今的泱泱大國。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借蘇格拉底之口言明一個完美國家需要具備的要素,“既然國家是完美的,那它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公正的。”[1]智慧、勇敢、節制、公正,這四種國家美德缺一不可,均在劇集中以人物或物品的方式呈現到觀眾眼前;最后一種美德“公正”使國家中的每個部分各司其職、盡心盡力,國家的基石足以牢固,因而產生了分工式的有機團結,團結意味著統一,而這種統一是真正的血脈相連、文化相依的統一狀態,處于國家中的公民在一個具有歸屬感的空間中才能更加自由地成為更美好的自我,從而進一步表征國家符號的豐富內涵。
二、國家形象生成:符號學系統的運作
羅蘭·巴爾特用兩個描述層使意義從語言學層次轉向文化層次:首先是“直接意指層”,語言符號的“所指”即文字或其他符號形式的字面意義,這種字面意義被社會普遍認可,不會產生太多爭議;而在“含蓄意指層”,神話的“所指”則是隱秘的意識形態價值觀。[2]該節目的編導團隊通過運作兩個描述層來重現“神話”系統,也就是指生成國家形象以四種形式的城邦美德構筑國家符號。在“直接意指層”里,鏡頭語言、畫面構圖、背景音樂、人物形象都是能指,這些事物是具體的,人們對它們的認知往往具有廣泛的一致性,例如,婚禮上的遮面扇指向禮儀藝術,飯桌上的珍饈指向飲食藝術;進入“含蓄意指層”,某些藝術形式展現“智慧”,某些又展現“勇敢”,這一層所指更接近社會價值體系,它更抽象,所以也更適宜于形成文化符號。
(一)“智慧”符號的形成
紀錄片通過重現傳統禮儀藝術、飲食藝術凸顯中國式、若愚般的大智慧。智慧意味著一種理性、清醒的判斷,這需要邏輯清晰的辯證思維,也需要廣博的知識底蘊,而這種美德正是古老的中國散發出來的永恒光輝。真正的智慧是知道并且承認自己的無知。在第一集民俗藝術中,節日飯桌上為逝去的先人擺上的幾副碗筷,在方鼎中點燃的幾支香以特寫形式出現,具體的貢品寓意中國人對祖先的敬畏與尊重……這些在今天看來很可能被稱為“迷信”的行為,卻實實在在地傳達了中國人對于不可知事物的敬畏。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人對民俗傳統的發揚繼承、對祖先力量的敬畏尊重是一種真正的、極具謙遜特質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對真知灼見的不懈追求。例如,在飲食藝術這一集中,主持人探訪到杭州良渚文化,得知這個二十一世紀偉大的考古發現源于一些被碳化的稻米粒,是中國的考古學家們從這一微小的事物探知出新石器時代良渚古城曾儲存二十萬公斤糧食的真相,考慮到很多觀眾可能對這一數字并沒有一個明晰概念,于是導演讓專家進入鏡頭對其進行更詳細的闡釋,即這些稻米足以支撐一個擁有兩萬人口的城市生活一個月之久。專家在社會中屬于一個符號,意味著知識和權威,紀錄片借專家展現國家的智慧。智慧的含義是從現象抵達本質,當我們獲得“二十萬公斤稻米”這一現象時,中國的考古學家們則由此得出了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已經具備了供給城市的能力之本質,于是中國的城市歷史向前推進至新石器時代。玉琮王以一種人首獸身的面貌出現在良渚古城,更加凸顯了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審美藝術水平之高,農業種植水平的提高給予了新石器時代的中國人更多精力與時間去孕育智慧與藝術。中國考古學家們的智慧光芒使得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祖先的辛勤勞動成果被重新挖掘。從古到今,中國人的智慧匯集為一條巨大的河流,即國家的智慧,它為我們整個民族供給養分,如若一盞明燈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
(二)“勇敢”符號的形成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勇敢是抵御外族,是有底氣堅定正確信念,是敢于嘗試。《中國的寶藏》中的文物承載的是中國先人面對外族、時代變遷時的勇敢特質,物體作為符號表征出的意義自然而然地轉嫁到擁有這些物體的國家民族身上,于是勇敢作為難得的國家品格定格了中華民族。綿延萬里的秦長城在干凈而純粹的紀錄片鏡頭中散發出蒼涼而剛硬的美,這一被視為世界奇跡的古建筑物由千千萬萬名中國將士一同鑄就,它的存在不只是一道雄偉的風景,更是對中國國家之勇敢品德最好的注解——古時中國以長城為界,保衛好自己的疆土領域,但同時也不輕易侵犯他人領土,這種“分界”式的勇敢極具現代大國風范。大禹治水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中國人對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奉獻精神贊嘆不已,但我們可曾想過大禹的這種奉獻精神之動力源于何處?毫無疑問,是對正確信念的不懈堅持造就了英雄一般的大禹,而這正是另一種形式的勇敢,是敢于堅持真理的勇敢。清朝乾隆皇帝感念大禹的勇敢,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宣揚國家形象中的勇敢特質,命工匠制成大禹治水圖玉山清玉雕,治水的艱險在玉雕中被一一描繪,于是大禹的身姿也顯得更為挺拔,中國人的勇敢特質便從這栩栩如生的藝術品中流露出來。國家的勇敢還體現為主動走出舒適圈的積極姿態,近年來我國實行深化改革開放政策推動了國力的快速增長,而這一選擇恰好與歷史中各個階段的中國姿態相吻合。例如,唐朝時期的墓穴壁畫闕樓儀仗圖描繪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各色人等、三彩釉陶瓷吸收異域風格、瓷器銷往世界各國……這些現象無一不展示出歷史上的中國主動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戰的勇敢與無畏。
(三)“節制”符號的形成
如果說智慧與勇敢是兩種適用于部分人的國家美德,那么節制便適用于國家中的全體公民,因此也是理想國家形象最為普遍的特征。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信奉節制觀念的國家,從春秋時期的中庸之道、克己復禮到宋明理學,無一不在強調人對欲望的自我克制。《中國的寶藏》里有一集講述主持人受邀參加一對新人的成婚儀式,這對年輕人采用了唐朝的卻扇禮——團扇遮掩在新娘的半邊臉頰,若隱若現,頗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韻味,但這一禮儀在現代語境下卻能夠被闡釋得更為深刻、更為古老,即新人對于愛意的克制,從而延伸為人對欲望的合理節制。如,科技的藝術一集里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江岸兩邊是綿延的山脈,蒼勁的樹干在宣紙上顯得格外突出,江上頭戴斗笠的人棹一只小舟,安然立之,一股隱士之味油然而出,這種幽靜恬淡、隨遇而安、不為欲望所累的風格一直都是中華民族本身的氣質所在。
(四)“公正”符號的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警察授旗儀式上的重要訓詞中提到要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3]。社會公正雖已是中國社會的實存常態,但仍舊需要傳統歷史文化作為有力證據以完善中國形象。涂爾干認為社會具有兩種團結類型,“由勞動分工導致的團結……以個人差異為基礎,是一種有機團結。”[4]在論述了前三種國家美德之后,第四種國家美德作為一個概括式的存在出現,也就是說,之前的一切美德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最后一種美德,即公正,而公正這種社會體系指向的則是一種有機團結的社會狀態。
公正意味著使國家的各部分保持彼此分明,這個概念有些晦澀難懂。我們以《中國的寶藏》為例,其制作形式和制作內容都達到了“各部分分明”的要求——六集內容分別介紹民俗、科技、制造、飲食、漢字、市場、科技六種傳統中國文化,部類清晰、均衡分配,從而形成了一種形式意義上的“公正”體系。此外,這部紀錄片中提到的很多文物也體現了“公正”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對這一理念的堅持使得中國得以實現大一統并且綿延千年而不衰。例如,藏于西安古城內的商鞅方升、半兩錢幣、銅權這三樣文物,是秦始皇用于統一度量衡的工具,如今它們的意義不再只是工具那么簡單,它們所象征的是一個四崩五裂的國家走向大一統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這三件物品雖則漸漸古舊,但其留下的精神價值卻歷久彌新,那便是對一個標準的向往,對保證每個人能夠擁有應有權利的渴求。
在介紹《秀石疏林圖》這一元代名畫時,研究員著重突出了“臥游”這一古畫觀賞的方式,其實這也隱含著對“公正”的追求,大幅空間被呈現在畫卷內,每一處細節都在觀賞者的眼角余光里獲得了存在的意義,每一處景致、每一個人物、甚至于每一塊石頭都在竭力呈現出這個藝術世界的和諧狀態,這些事物在各自的位置上展現出最美好且合適的姿態,這種和諧因為空間在同一時間中的延綿而獲得了更為悠久深厚的意義。
三、國家符號的實際功效:個體的全面自由發展
《中國的寶藏》通過對國家美德和有機團結的國家狀態的展現構建了中國形象,在這一理想形象的形成過程中,組成國家共同體的個體公民同樣得到了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機會。公民的基本素養與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形象的重要標志,而這部紀錄片涉及的各色人物特質與當代中國形象極為吻合。公民的“自由”得到保證,因此個體能夠得到“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全面”的指向對象從個體形象延伸到國家形象層面,于是得到“全面”發展的中國亦能夠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元代趙孟頫創立書畫同源的理念,以提、挑、頓等楷書手法繪制墨竹,足見其觸類旁通之智慧與典雅閑適的文人雅興。榮寶齋肖剛寫一個“人”字拋卻萬千雜念,最終只留外形卻已達無形之境界,楊泳梁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制作VR展現古代風景畫,字體設計師行柯重新詮釋漢字,將篆書融入美術字設計中,成功打破了當代字體的局限性,北大團隊以無人機技術保護修繕長城,韓希孟將詩畫與刺繡相結合,成就顧繡之輝煌……這些出現在《中國的寶藏》里的人,無論古今,不論是不起眼的普通人還是千秋名家都用自己的智慧、勇敢成就了中國這個國家文化的輝煌,而國家的輝煌又似一盞明燈,為他們的發展照亮了方向。
第一集里,主持人前往廖家祠堂參加清明祭祖儀式,鏡頭跟隨主持人的目光聚焦于一本流傳多年的廖家家譜上——廖家族長的妻子與女兒名字都被記錄在冊,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言,這一舉動幾乎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變革行為,這意味著在中國宗族社會文化中女性地位得到了大家庭的認可。而對女性的認可與尊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主要觀念之一,這折射出新中國對男女平權的重視程度和對人生而平等理念的信奉。正是這一觀念使得中國女性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桎梏,漸漸走上突破自我、奮力向前的道路。在幾千年封建文化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國女性在短短幾十年內解放至此,與這樣一種理想的國家形象與有機社會狀態的聯系密不可分。另外,第一集末尾那場“后現代”婚禮中的新人盡管出鏡不多,但導演明顯對這兩個形象的表征功能期冀頗大:通過展現在一個安樂和諧的國家氛圍中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新人來折射整個青年群體的開放特質。這一場“后現代”的婚禮將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各種禮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在現代語境下依舊適用的婚禮文化。
柏拉圖認為,只要“我們性格中的各部分都完成各自的職能,我們每個人就都將是一個公正的人。”[5]國家符號有利于促進個體靈魂內在秩序的穩定,個人內部因得到合法滿足而感到滿意的和諧狀態更易形成。在飲食的藝術一集中,主持人受邀參與了一個中國家庭的滿月酒宴席,宴席舉辦場地西湖樓被視作世界上最大的中餐廳,能同時容納4500人進餐,龐大的空間象征著一個理想的家國,而這個空間中的陳家人因個人意愿得到滿足而感到歡欣愉悅,一個代表好運的紅雞蛋或許最能象征這家人對于自己所處狀態的安然滿足。因此,空間與人共同構成了一個符號表征體,這成為個體均衡發展的現代中國之縮影。
結語
《中國的寶藏》系統介紹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六種藝術形式,具有歷史厚重感的文物出現在鏡頭中,再由畫外音來介紹這些文物的由來與對于中國形象構建與表征的重要意義。可以看出,在文物身上承載的不僅是古代獨特藝術的靈韻,更是整個歷史長河中古老中國形象的變遷與形成歷史。
【作者簡介】" 鄭其寶,男,江蘇南京人,南京傳媒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講師,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動畫藝術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5][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張造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08,102.
[2][法]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M].王東亮,等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85.
[3]本報評論員.扭住執法公正這條生命線不放松[N].人民公安報,2020-08-31(001).
[4][法]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