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運用SWOT分析法,對河南內鄉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內外部因素進行分析。經研究表明,動植物資源豐富、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建設良好、自然教育活動豐富是其優勢所在;自然教育隊伍不健全、缺乏品牌效應是其劣勢;相關支持政策的不斷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提出等是其面臨的機遇;保護與發展矛盾依舊存在、行業制度體系不完善、戶外不安全因素多等挑戰也必須高度重視。提出打造專業團隊、加大宣傳力度、研發精品課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強化各類保障等策略,以期為保護區自然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寶天曼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SWOT分析;科普宣傳;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S-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4-0033-04
Abstract: The author uses SWO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nature education in Baotianm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Neixiang, Henan Provinc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ts advantages are rich in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obvious regional traffic advantages, goo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rich natu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its disadvantages are unsound natural education team and lack of brand effect. The continuous introduction of relevant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it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ill exist, the imperfect industry system and many outdoor unsafe factors must also draw great attention. Some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building professional team,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developing high-quality courses,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all kinds of security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education in protected areas.
Keywords: Baotianman Nature Reserve; nature education; SWOT analysi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實踐的、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教育[1]。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直接目標是建立以人健康發展和自然健康發展為基礎的人與自然聯絡[2]。因此,良好的自然教育活動應該是自然繁盛、生態健康,參與者身心、人格和學業等良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2014年8月,在廈門舉辦第一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標志著中國自然教育進入發展期,隨著自然教育受到政府部門持續關注、肯定與支持,各地紛紛開展了自然教育活動,與之相關的研究也層出不窮。例如,劉彩紅[3]分析了珠三角濕地自然教育現狀與發展策略;唐霞[4]以石門國家森林公園為例,分析了如何在森林公園經營中實現自然教育功能;程馨玫[5]探討了我國城市公園綠地開展自然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林強峰[6]分析了風景區規劃如何體現自然教育理念等,以上研究是在風景名勝區、城市公園、森林公園和濕地等自然保護地開展的,針對自然保護區的自然教育工作尚缺乏系統研究。本研究運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評估河南寶天曼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的內部優勢、自身劣勢、外部機遇及遭受的挑戰,并提出其合理對策和建設性意見。本研究可為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1 "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概況
河南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秦嶺東段伏牛山南麓、河南省西南部內鄉縣境內,以保護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動植物為主,為同緯度生態結構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和河南省生物多樣性的分布中心[7]。寶天曼是河南省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河南省首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原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精華區[8],獲“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野生動物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林業和草原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優秀科普基地”“河南省環境教育基地”“河南省首批研學基地”等多項榮譽,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開展自然教育提供了適宜場所。
2 "研究方法及分析
本次研究運用SWOT分析法(態勢分析法)[9]。通過對寶天曼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的內部優勢、自身劣勢、外部機遇及遭受的挑戰進行分析,提出其合理對策和建設性意見。
2.1 "優勢(Strengths)分析
2.1.1 "動植物資源豐富
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區內天然森林保持著過渡帶山地生態系統的原始狀態,分布棲息有植物3 231種,其中大果青扦、紅豆杉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67種,有南方紅豆杉、珙桐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9種,野大豆、連香樹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58種,紫斑牡丹、香果樹等國家珍稀瀕危植物36種,刺楸、川桂等河南省重點保護植物75種;有脊椎動物359種,其中金雕、大鯢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4種,中華虎鳳蝶、紅腹錦雞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72種;有昆蟲2 257種,其中以本保護區作為模式產地而命名的新種119種,為同緯度生態結構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和河南省生物多樣性的分布中心,生物多樣性為開展自然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2.1.2 "區位交通便利
內鄉寶天曼地處河南省西南部,位于鄭州、西安、武漢3座城市的中心位置,距南陽機場60 km,境內客運鐵路有寧西鐵路,高速有滬陜高速、內鄧高速,公路有312國道、省道248、249,便利交通為開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2.1.3 "基礎設施建設良好
由于寶天曼開發較早,在縣城已建設了寶天曼自然博物館,展覽面積3 000 m2,利用13 600件動植物標本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寶天曼的豐富資源。為進一步豐富科普宣教內涵,在寶天曼保護區、實驗區依托沿線的氣象站、測流堰、固定樣地和坡面徑流場等眾多科研監測設施,建設了河南省第一條全長1.8 km的專業科普廊道,2020年再次對該廊道進行改造升級,打造親水平臺1處,水土保持試驗箱4個,科普標牌及樹銘牌180個,極大地拓寬了自然教育的知識涵蓋面。同時在保護區、實驗區打造全長1.2 km森林研學線路1條,精心布設數年輪、土壤形成、動物腳印和枯木逢春等研學設施,提高了公眾參與感和體驗度。此外,在局機關建設總面積200 m2的寶天曼展覽館,利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寶天曼的神秘和多彩,進一步提升自然教育趣味性和生動性。
2.1.4 "自然教育活動豐富
近年來,保護區利用生物多樣性日、愛鳥周、野生動植物日和世界環境日等重大生態節日,累計制作主題展板310 塊,張貼橫幅650條,發放宣傳折頁3萬張,共計110萬人次社會群眾接受了生態文明知識教育。多次舉辦“寶天曼常見植物”“你身邊的世界生物圈”“紅外相機里的野生動物”等不同主題知識講座22場。2019年5月,寶天曼攝影活動榮獲河南省生態環境廳授予的河南省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專題攝影展優秀組織獎和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專題攝影展一等獎。數次與鄭州春野學校、和悅自然等自然教育機構合作,組織“親近大自然”“樂山親水”等自然體驗活動。通過舉辦知識講座、征文大賽和攝影大賽等活動,積累了豐富的自然教育研發和管理經驗。
2.2 "劣勢(Weaknesses)分析
2.2.1 "自然教育隊伍不健全
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缺乏自然教育專業人才。目前保護區雖有高級工程師2人、中級工程師2人、碩士研究生6人、本科生6人,但大多數從事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和科研監測工作,沒有進行針對性的培訓,科普講解技巧、團隊帶領經驗和活動實踐經驗等方面也有待提升;此外前期宣傳教育工作、中期課程路線規劃設計、后期人員食宿場地安排,以及設施、經費、組織和安全保障等[10],缺乏專業管理人才。
2.2.2 "尚未形成獨特品牌效應
寶天曼自然保護區雖開展過自然教育,但品牌效應有待提升。保護區是中國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社區居民沿襲著漢代的祭祀祈福的習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下第一團”內鄉宛梆,起源于寶天曼自然保護區腹地夏館鎮。在開展課程設計和編寫同時,沒有更深入地融合當地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以至于游客在體驗自然的過程中沒能深刻品味寶天曼的歷史與文化積淀,“以文化人”的目的不明顯。因此,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尚未形成獨特的品牌效應。
2.3 "機會(Opportunities)分析
2.3.1 "自然教育已逐漸成為主流
從國家政策來看,自然教育順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國策,具有親自然、重體驗、助成長的特點[11],可以與研學旅行、生態旅游和戶外拓展等進行多方面融合,因此更容易被公眾接受。從社會背景來看,80、90年代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比例比較高,認同自然教育理念,更愿意讓自己孩子接受自然教育來提高知識面、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動手能力[12]。調查數據顯示,幾乎半數自然保護地的開放程度在10%以下,從自然保護地類型來看,自然保護區的開發程度最低[13],自然保護區是指保護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及有特殊意義自然遺跡區域[14],在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尚屬新興事物。因此越來越多人到保護區參與自然教育[15]。
2.3.2 "相關政策推動及部門扶持
中國MAB(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先后發布了通知,從政策上推動了自然教育有序發展[16]。中國林學會成立了自然教育總校,努力建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自然教育體系[17]。同時,隨著南陽成功晉級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自然教育在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政策推動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使其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肯定與支持。
2.4 "威脅(Threats)分析
2.4.1 "易引發環境問題
由于缺乏相關法律規章制度約束,有些與之相配套自然教育產業注重經濟效益,缺乏保護意識,破壞自然生態,嚴重違背自然教育目的。同時,加之自然教育受眾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難免會出現破壞植被生態、影響動物棲息地等問題,容易引發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退化,打破了自然教育可持續發展原則。
2.4.2 "戶外風險因素大
在2019年中國自然教育發展報告中指出,開展自然教育受眾人群按年齡段可劃分為兒童、少年、中青年、老年,其中兒童占比數量最大,尤其針對兒童和老年人來說,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地勢險峻、線路復雜、叢林密布、地質災害和突發天氣變化等一些不可控安全因素必須考慮在內,勢必加大了自然教育活動的開展難度。
3 "策略與建議
3.1 "打造專業自然教育隊伍
與南陽師范學院等周邊高校合作,在保護區內外選拔素質修養高、專業知識強、理論水平扎實、工作經驗豐富的自然教育人才定期開展組織學習培訓。首先培養從業人員價值觀,確保有尊重自然、感恩自然的心態和情感;其次培養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確保有良好的課程設計能力和教學技能;再次培養從業人員團隊協作與執行力,確保有良好講解技巧和帶隊經驗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從業人員安全控制和危險防范技能,確保有排查安全隱患和急救常識的能力。提倡從多方面打造專業自然教育隊伍,提升服務水平。
3.2 "提升自然教育課程品質
依托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獨特的自然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精心設計、打磨自然教育課程。開發“森林水庫知多少”“種子的智慧”“地下工作者”“夜觀動物”“十個一研學”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優質課程,提升課程趣味性;編制“樹葉拓印”“昆蟲別墅搭建”等課程,讓更多人參與其中,提高參與度;創建“環保小衛士”“植物也有感覺”“聽我說謝謝你”等示范引領課程,用實際行動擴大受眾者接受自然教育廣度和深度。結合當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宛梆等類似人文歷史和風土人情編寫高品質自然教育教材,把人文歷史與自然教育進行有機融合,進行本土教育、本土認識,通過自然教育增加公眾對生活環境的認同和歸屬感,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3.3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廣泛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在“國際濕地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節日,積極組派科普工作者和學術專家,進保護區、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農家開展“六進”自然教育活動,不斷豐富群眾保護環境相關法律知識,規范守法意識,提高守法自覺性。邀請周邊學校學生、社區居民到自然保護區參觀,向野外保護站同志學習紅外相機的安裝方法和工作原理,傾聽野生動物監測工作。開展尋找同一種植物不同顏色的葉片;聆聽鳥鳴、流水聲和風吹樹葉等自然聲音;感受薄荷、茅草等氣味;品嘗花蜜、桑葚等植物果實;觸碰樹葉厚薄、凹凸等體驗活動,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上讓大家養成“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發展”理念。邀請中央電視臺、《河南日報》等10多家新聞媒體對保護區自然教育工作進行全方位的跟蹤報道,借助新聞宣傳的有力推介,提高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3.4 "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在前期開發基礎上,對原有的秋林飛瀑游、原始森林游和奇石險峰游3條主題線路進行提檔升級,通過懸掛樹銘牌、設置科普知識櫥窗、修建綠色步道和拓展生態長廊等,提升可進入性。在活動場所設置防護欄、警示牌和應急通道等安全標識以及“十要十不要”安全行為準則和操作規范,構建安全防控體系。積極協調有關政府部門、社會企事業團體組織,成立自然教育基金會或委員會,強化組織保障和經費保障,集中力量辦好自然教育。
4 "結論與展望
寶天曼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在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機遇同時,也需克服內部劣勢和外部挑戰。首先應當遵循可持續和體驗性原則,在內容方式上,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策略,挖掘特色資源,打造精品課程;完善各項設施保障、經費保障、組織保障和安全保障,全力將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打造成引領和示范行業發展的自然教育特色樣板,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綜上所述,在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首先是活動主題要明確,可設計參觀游覽、自然體驗、科普講解、科學考察和社區活動等不同主題,激發參與者興趣;其次是合理安排活動地點和路線,針對地點多且密集情況,可以串聯起來設計一條活動線路,車程最好控制在30~60 min之間,針對地點多且分散情況,可以在不同時間開展,避免過多車程時間;再次是依托保護區內豐富的自然資源,發覺本地特色生物、傳統特色文化設計課程,確保活動內容豐富;通常來說,保護區離城市較遠,因此合理安排游玩時間,能更好地提升體驗樂趣;另外在選取時間段上也應該靈活安排,早起觀鳥、夜觀動物當天不宜安排過多的其他活動,夏天炎熱可以適當增加休息時間等;活動開展形式也應該注意勞逸結合,活動剛開始時,設計一些簡單上手游戲,激發大眾學習興趣,活動結束時,設計經驗分享會、心得交流會,也可以在合適條件下設計頒獎環節,提升大家的參與感。與此同時,教育機構、社會團體、從業人員、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凝心聚力,在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力量配備、志愿者隊伍招募、安全要素保障、宣傳教育力度上下大功夫、狠功夫,助力自然教育,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走進自然、體驗自然、擁抱自然、感恩自然。
參考文獻:
[1] 劉靜.自然教育理念背景下的小學校園軟質景觀設計研究——以成都市區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7.
[2] 李萍.中國自然保護區現狀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9(2): 191-194.
[3] 劉彩紅.珠三角濕地自然教育現狀與發展策略[J].濕地科學與管理,2022,18(5):35-42.
[4] 唐霞.自然教育在森林公園中的應用研究——以廣州市石門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林業與科學環境,2021,37(1):45-52.
[5] 程馨玫.城市公園綠地自然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初探[J].現代園藝,2022,45(15):16-23.
[6] 林強峰.自然教育理念下風景區規劃探討分析[J].現代園藝,2022,45(15):25-37.
[7] 葉永忠,劉世榮.河南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8] 陳強.河南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現狀與前景[J].養殖與飼料,2022(2):146-151.
[9] 馮科.陜西長青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J].林業建設,2018,2(1):27-30.
[10] 羅偉.江西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SWOT分析[J].湖北林業科技,2022,8(4):78-80.
[11] 羅惠寧.貴州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J].貴州林業科技,2021,12(4):56-59.
[12] 程躍紅.基于SWOT分析的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策略建議[J].中國林業教育,2020,9(5):13-17.
[13] 自然教育標準[J].江蘇教育研究,2014(11):21-26.
[14] 姜誠.自然教育:需要盡快補上的一課[J].環境教育,2015(12):77-79.
[15] 王清濤.基于SWOT分析的自然教育基地建設研究——以河北武安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生態經濟,2020,52(4):17-20.
[16] 溫志滔.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探析——以廣東羅浮山為例[J].農業科學實驗,2020(3):91-93.
[17] 張干榮.廣東蓮花頂森林公園開展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J].林業科技情報,2019,51(3):1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