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燒番塔活動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具有較強的觀賞性。燒番塔活動廣場一般設計為中心型,分為核心操作區和外圍觀賞區2大區域。核心操作區直徑一般為番塔直徑的4~5倍,中心放置塔體,周邊可放置鑼鼓助興;外圍觀賞區大小根據該村的游客承載力決定。佛山仙崗村燒番塔廣場在設計時應兼顧實用性、觀賞性和藝術性,是燒番塔文化傳承與景觀營造的典范。
關鍵詞:燒番塔;鄉村;文化傳承;佛山;景觀營造
中圖分類號:G12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4-0148-04
Abstract: As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activity of Burning Fan Tower has a strong appreciation. The Burning Fan Tower activity square is generally designed as the central type,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areas: the core operation area and the peripheral viewing area. The diameter of the core operating area is generally 4~5 times the diameter of the tower, the tower body is placed in the center, and gongs and drums can be placed around it; the size of the outer viewing area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ourist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village. The design of the Burning Fan Tower Square in Xiangang Village in Foshan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practicality, appreciation and artistry, thereby can be a model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Burning Fan Tower.
Keywords: Burning Fan Tower; village; cultural inheritance; Fosh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番塔在廣東省內各區域的稱謂各有不同,但塔體建筑的搭建方法、功能作用相似。燒番塔活動一般在中秋節或重陽節舉行,燒番塔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南漢遺俗的傳承,也是鄉土精神的紐帶和文化記憶。
1 "燒番塔民俗
中國方志中多個縣志都提到“燒番塔”這項民俗活動。具體有《南海續志》《肇慶府志》《陽江縣志》《新會縣志》《高要縣志》《四會縣志》《高明縣志》《西寧縣志》和《東安縣志》等。
1.1 "燒塔(燒番塔、燒梵塔)習俗的來源
廣東燒塔習俗繼承了南漢遺俗。民國十四年《陽江縣志》引《南海續志》載:“南漢時,‘上元’、‘中秋’輒登塔燃燈以兆豐稔,號曰‘賽月燈’。里巷亦壘瓦為塔,集薪燔之,火遍三城,亦奇觀也。今其俗尚存云。則邑俗亦南漢之遺也?!?/p>
燒塔在廣東省內各區域的稱謂不盡相同,在江門市新會、肇慶市高要等地區均稱為“燒梵塔”“燒梵■”;在肇慶市四會等地區則稱為“燒番塔”;在潮汕和閩南地區稱為“燒蟻塔”;在順德稱為“燒奔塔”;在佛山稱為“燒番塔”“燒花塔”。具體可見清道光《新會縣志·卷二與地·風俗》載:“八月十五夜賞月,兒童設■塔■雞蹲鴟為供,取礫砌塔,實薪焚之,謂之燒梵塔,飲月下謂之?!鼻宓拦狻陡咭h志·卷四與地■·風俗》提到:“中秋賞月(舊志)以月餅相饋餉,兒童拾瓦礫砌,浮屠空其中,實薪焚之,謂之燒梵塔(府志)?!泵駠端臅h志·編一·風俗》:“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以月餅柚子相饋,遣具牲■果餅祀神及祖夜祀月,謂之拜月光。對月飲酒,食石螺、芋絲、餅柚等,謂之賞月,為小女兒剝熟芋,拋棄之,曰剝疵癩,兒童賽柚燈、燒番塔、打鑼鼓,各樂其樂焉?!?/p>
1.2 "燒塔(燒番塔、燒梵塔)承載的節日
各類方志中提及“燒(番)塔”活動主要在重陽節及中秋節開展。其中佛山高明等地方志提及“燒(番)塔”活動在重陽節開展, 如清光緒《高明縣志·卷之二地理·土俗》:“重陽登高飲菊酒,謁祀祖墳,小兒放紙鳶為樂,將霜降,小兒相聚拾瓦片砌成梵塔,空其中焚薪燒,火光從瓦隙激射萬道星光,如浮屠金碧輝煌燒紅,毀塔以煨芋,謂之打芋煲,兩手執瓦片叮當相擊,口中呢喃似咒,走出村外將瓦片棄去送芋鬼。”
廣東省內肇慶高要、四會、東安、云浮、茂名、江門新會和陽江等地方志則提及“燒番塔”“燒梵墖”屬于中秋節活動,如清道光《肇慶府志·卷三與地·風俗》:“中秋賞月以月餅相饋,餉食螺剝芋,兒童拾瓦礫砌浮屠,實薪其中焚之,謂之燒梵■,婦女剜柚作燈?!鼻宓拦狻段鲗幙h志 ·卷三與地下·風俗》提到:“八月望啖月餅,煮芋剝栗剖橘以賞月,兒童以礫磊浮屠,實薪燒之以為戲,間制柚子花燈,燃之夜行(探訪冊)?!鼻宓拦狻蛾柦h志·卷一地理志·風俗》:“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以果餅新芋薦先親朋,互相饋遺招邀飲玩,至月影沉西乃罷;兒童以瓦礫壘塔,實柴薪燒之,劇觀為樂。”清道光《東安縣志·卷二風俗》也提到:“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親友饋送月餅瓜果糖飴等物,團聚飛觴,至月影沉西乃罷;兒童以瓦礫壘塔,實柴薪燒之,劇觀為樂?!鼻骞饩w《茂名縣志·卷一與地·風俗》:“八月望夜賞月,剝芋擘柚謂之剝疵癩兒,小兒積瓦片為小塔焚之,沃以膏。”清嘉慶《翁源縣志卷之四·與地·風俗》:“中秋置酒夜飲賞月,兒童兢結瓦塔焚燒?!?/p>
燒番塔今天已經成為村落鄉土精神的紐帶,作為村民共同的文化記憶,承載著村民的精神信仰和信念。
1.3 "“燒塔”建筑形式與“浮屠”的關系
“浮屠”是佛教術語,其中一種含義是“佛塔”。清道光《高要縣志·卷四與地■·風俗》與清光緒《高明縣志·卷之二地理·土俗》中均看到用“浮屠”來描述“燒塔”,前者提到:“中秋賞月……兒童拾瓦礫砌,浮屠空其中,實薪焚之?!焙笳咛岬剑骸靶合嗑凼巴咂龀设笏掌渲蟹傩綗?,火光從瓦隙激射萬道星光,如浮屠金碧輝煌燒紅,毀塔以煨芋,謂之打芋煲,兩手執瓦片叮當相擊,口中呢喃似咒,走出村外將瓦片棄去送芋鬼。”
由此可推測,“燒塔”的建筑形式可能是由佛教造浮屠(佛塔)衍變而來,人們借助仿照佛塔建設的燒塔,通過把各類助燃放入塔中進行燃燒,寓意通過煙花火光,把所有厄運和疾病沖上天空,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生活安康。
2 "燒番塔的非物質文化傳承
各地都十分重視“燒番塔”文化的傳承。各地的“燒番塔”文化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度有先有后,有些地區“燒番塔”已經成功申報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有些屬于省級、市級或區級,或者正在申報中。
2.1 "“燒塔”的國家級非遺代表
國家級非遺代表:江西省吉安市“中秋燒塔”2014年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燒塔活動分為6個階段:尋柴—砌塔—祭禮—暖場—燒塔—封塔[1]。村民會在中秋節前將塔搭好,用磚塊鋪砌一個底座,用磚或瓦片做塔身呈“品”字形向上疊加。塔根據形狀不同分為“圓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燒塔時先把稻桿引入塔內,加松香、白酒等引火燃燒,使涌動的火焰沖天而出。
2.2 "“燒塔”的省級非遺代表
省級非遺代表:廣東省肇慶市“燒番塔(鼎湖)”被列入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燒塔活動分為4個階段:砌塔—暖場—祭禮—表演+燒塔[1]。砌塔和燒塔的過程與吉安燒塔類似。其塔底層四周一般設置4個爐口,用于放入柴草類燃物和點火。壘建時每一磚塊需連接交疊,每往上壘高一層就往內逐步縮小,留出許多小洞。燒番塔主要以雜草、大糠和木糠碎點燃,當塔身燒至通紅時火苗開始從小孔外冒,這時便向塔身拋灑粗鹽、木糠碎和硫磺,各種材料因預熱而散發出啪啪的響聲和五彩繽紛的火焰。
2.3 "“燒塔”的市(區)級非遺代表
市級非遺代表:佛山市南海區松塘村“燒番塔(松塘)”、仙崗村“燒番塔(仙崗)”分別于2010年、2012年被南海區人民政府列入第三、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者均在2017年被列入佛山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燒番塔(松塘)”活動分為5個階段:尋柴—砌塔—暖場—祭禮—燒塔[1]。仙崗村“燒番塔(仙崗)” 用磚■按圓錐形砌筑而成。底部直徑約2 m,頂部直經約1 m。底部東西兩邊各留有1個邊長約80 cm的方孔,中間部位留1個1 m見方的物料添加口,番塔上半部分留有從多小孔,作通風透氣。燒番塔活動開始前,先在塔內填滿崗草、木糠等燃燒輔助材料。燃燒時由幾個年輕人不斷攪動塔內燃燒的輔料,使火焰夾帶星火向上升,最高可達百米。
3 "燒番塔活動場所需求與景觀營造
3.1 "燒番塔中心型活動場所與分區
燒番塔活動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具有較強的觀賞性。當整座塔燒紅時,大量火花從塔周圍的孔洞中噴出,火苗集中在塔頂,形成很高亮的火光,在夜色中呈現的視覺效果非常壯觀。這一活動近年來吸引著越來越多外來者進村觀看和參與。各村落需要建設“燒番塔”活動適用的空間,滿足游客需求。燒番塔活動多為四面/兩面燒火,操作人員在各個物料添加口通過竹竿或其他長條形物體攪動燃燒的物料,因此,燒番塔活動廣場一般設計為中心型廣場,分為燒番塔核心操作區和外圍觀賞區2大區域。核心操作區直徑一般為燒番塔直徑的4~5倍,中心放置塔體,周邊放置鑼鼓助興;外圍觀賞區大小根據該村的游客承載力決定。
中秋節除了以燒番塔作為主體活動,還會有其他慶?;顒?,如玩燈、猜燈謎等,也需要在場所中劃分好功能區域。
3.2 "燒番塔場所園林建筑營造
燒番塔在燃燒過程中,會不斷有燙熱的火花從高空跌落,該活動深受兒童喜愛,容易產生安全隱患。因此在燒番塔活動廣場中需要設置安全的觀賞區域,可以使用透明材料制作園林建筑頂棚,達到既安全又能觀看全景的效果。
3.3 "燒番塔文化小品與氛圍營造
活動用的燒番塔是一次性使用構筑物,每年中秋節前搭建,節后拆除。對于想了解燒番塔活動文化的游客來說,需要一個一年四季都能了解此獨特文化的燒番塔文化氛圍。因此可以在燒番塔活動廣場周邊營造永久性的燒番塔文化展示雕塑小品和介紹性景墻。
3.4 "燒番塔文創產品設計
燒番塔文化除了可以表現在硬質景觀建設上,也可以表現在文創產品軟實力上[3]。好的燒番塔主題文化創意產品,能提升鄉村的文化價值,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并為鄉村帶來旅游資源升值和直接的文創產品銷售利益。需要設計師在考慮產品實用性的基礎上,對燒番塔的民俗進行寓意升華、提煉視覺形象。如帶有祝愿寓意的燒番塔造型的學習用品、燈具和各類裝飾品等等。
4 "佛山市仙崗村“燒番塔”廣場景觀營造案例分析
佛山市南海區仙崗村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古村,有八百多年建村歷史,現存歷史傳統建筑依崗而建,呈座北向南的半環形狀,面積29 145 m2。建筑群保留了廣府傳統建筑以禮制為中心的建筑特點,形成以陳氏大宗祠為中心,以低井坊、水巷坊為核心明清時期民居建筑群,長庚里、圣堂大街等晚清民國民居建筑群。傳說,東晉道教大師葛洪仙翁在此結灶煉丹而得道升仙后,在此遺下煉丹用的仙缽。村內曾建有“葛仙祠”,里面供奉葛洪及其妻子鮑姑塑像,“仙崗”地名由此而來。
燒番塔是仙崗村建村至今仍然保留下來的珍貴的民間傳統習俗。每年的中秋節,這里作為佛山市南海區活動主場地,舉辦大型“燒番塔”活動。仙崗村的“燒番塔”是該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了更多人了解這一習俗文化,也為了更好地為每年的燒番塔活動服務,仙崗村修建了以番塔文化為主題的仙子湖廣場。采用雕塑、小品等方式在廣場內營造了眾多文化景觀節點,打造具有文化展示與科普功能、兼顧市民休閑娛樂、彰顯燒番塔文化特色和田園景象的番塔文化園。
4.1 "番塔雕塑廣場
采用“磚砌燒番塔+人像青銅雕塑”的形式,生動地營造出眾人燒番塔攪動火苗的場景(圖1)。番塔雕塑廣場在東、西兩側各設置1個番塔(圖2),2個番塔在樣式上略有不同,其中一個搭配場景雕塑,另一個單純展示塔體結構。番塔均采用“下實體上鏤空”的方式,既展示出番塔的結構,也呈現出構成美感。2個番塔的地面鋪裝均采用同心圓的設計形式,突出番塔主體;設有雕塑場景的番塔的地面鋪裝,設計有北斗七星圖案,既活潑又突出主題。廣場一側道路種植鳳凰木,開花時節,鳳凰花散落地面,與番塔的紅磚相互輝映,形成整體和諧的暖色調(圖3)。
4.2 "村落傳統文化的景觀滲透
鄉村文化的傳承除了活動廣場,還包括村落美德故事、能表達美好村風的村標語等??梢酝ㄟ^雕塑故事場景重現、村頭大樹底和散落各處的文明標語和宣傳欄體現。雕塑場景可以從古村流傳的歷史故事中選取,更能形成鄉村的凝聚力,故事村落標語的內容應以家風、村規為主,貼近村民的日常生活,采用的材質應為樸實的天然材料,如石頭、木材等,既能體現淳樸的民風,又能體現出設計感。佛山市南海仙崗村的景觀設計如圖4至圖6所示。
參考文獻:
[1] 許純漫.鄉村燒奔塔民俗活動的空間構成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22.
[2] 嚴炯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秋節燒番塔)傳承人陳富元 追求塔尖上的絢麗火光[N].西江日報,2021-08-05(004).
[3] 吳超琴,王娟.民俗文化在鄉村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順德青田村燒番塔為例[J].西部皮革,2021,43(1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