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詳細介紹蛋雞養殖場幾種常見的疾病,通過專業的調查與研究,精準找出凈化養殖場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其措施主要包括定期開展雞舍消毒、強化飼料營養搭配結構、加強雞群免疫力度、完善養殖技術方法及挑選專業飼養人員等,從而有效增強蛋雞養殖場疾病防治效果。
關鍵詞:蛋雞養殖場;疾病;防治措施;飼料搭配;雞舍消毒
中圖分類號:S83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4-0052-04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in detail several common diseases in laying hens, and accurately find out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purify the diseases in laying hens through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measures mainly include regularly carrying out chicken house disinfection, strengthening the structure of feed nutrition, strengthening the immunity of chicken flocks, improving breed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nd selecting professional breeders, which are designed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laying hens.
Keywords: laying hen farm;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eed collocation; chicken house disinfection
在畜牧養殖產業高速發展的當下,蛋雞養殖場的發展規模逐漸擴大,隨著蛋雞養殖數量的逐漸增多,其在不同季節會出現多種疾病混合感染,給蛋雞養殖帶來很大的影響,急需對蛋雞養殖中幾種常見的疾病防治進行科學化探究。
1 "蛋雞養殖場幾種常見的疾病
1.1 "病毒性疾病
雞新城疫是蛋雞養殖場中病毒性疾病之一,引發該類疾病的病原為新城疫病毒。出現該疾病后,應及時觀察病雞的狀況。在發生雞新城疫后,病雞會出現較為嚴重的呼吸道癥狀,且發出呼嚕聲,同時伴有鼻竇炎、結膜炎等病癥,其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流鼻涕、咳嗽,呼吸時還會產生“咯咯”等很特殊的聲音。若病雞的新城疫疾病較嚴重,還會排出綠色稀糞,逐漸出現脫水消瘦,繼而產生散發性死亡等不良情況。若想徹底控制雞新城疫,要對蛋雞進行新城疫抗原抗體檢測,根據結果,分類作出相應的防疫、免疫措施,同時保證良好的養殖場環境,加強分類飼養管理,防止新城疫在養殖場大面積傳播,盡快凈化養殖場,減少蛋雞發生新城疫疾病的概率,保障養殖場內蛋雞的整體養殖質量。
雞新城疫的病理變化,潛伏期在3~5 d,可分成最急性型、急性型與慢性型等。出現最急性型新城疫后,病雞常出現沒有任何癥狀的死亡,該情況多發生在新城疫病的流行初期或雛雞中。急性型新城疫病的病理變化是病雞突然不食或減食,體溫達到43~44 ℃,肉垂與雞冠都呈現紫黑色、深紅色等,部分病雞的喉嚨、咽部和口鼻等還會聚集大量黏液,且黏液會從口中緩慢流出。部分病雞還會在較短時間內產生腿麻、翅麻等神經性癥狀,并在發病后期體溫快速下降,引發死亡,從發病到死亡的持續時間僅2~4 d。慢性型新城疫病的初始癥狀與急性型相似,其病理變化不同,即病雞在出現腿麻與翅麻后,其頭頸會向某一側扭轉,在經過反復發作后,產生半癱瘓或癱瘓狀態,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可持續10~20 d,出現該類病理變化的病雞多為免疫有效期將結束、疫苗接種質量不高或在成年雞中。鑒于雞新城疫疾病的流行性,在出現該類疾病后,隨著死亡率、發病率的逐漸增高,給蛋雞養殖場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1.2 "細菌性疾病
呼吸道疾病是多種病原引起的疾病,該類疾病的病原常見為細菌、病毒混合感染。下文重點研究細菌引起的疾病。雞群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傳染源為康復以后的帶菌雞、病雞等,而病雞在身體康復后,其體內病原仍可生存50 d,帶菌雞在呼吸時,可通過飛沫污染墊料、槽具、飼料及水源等。在蛋雞感染了呼吸道疾病后,潛伏期多在19~36 h,其臨床癥狀多表現為食欲減退、眼神呆滯、眼睛腫脹濕潤、呼吸道與鼻腔中的分泌物增加、咳嗽和氣喘等,有此類癥狀時,盡快分類防疫,加強臨時免疫,合理進行針對性治療,防止群體感染,甚至疾病惡化。為防止蛋雞呼吸道疾病,按免疫計劃做好疫苗免疫,當受到威脅時,及時做好緊急免疫。做好日常的防護措施,如合理營養搭配、保持清潔的飼養環境、減少養殖密度、勤通風和補充維生素等,防止一切誘發因素產生。
蛋雞養殖場極易在秋冬或早春季節發生傳染性鼻炎。一旦發生傳染性鼻炎,主要特征為傳播快、來勢猛,只需3~5 d可致整群感染,而患上該類疾病后,病雞將出現呼吸困難、眼睛周圍的肉垂腫大、臉部腫脹和飲食減少等癥狀,致使蛋雞的生長緩慢,產蛋量下降,甚至出現薄殼蛋、粗皮蛋和異形蛋,嚴重影響經濟收入。在出現傳染性鼻炎后,養殖人員須及時有效地制定防治策略,快速將病雞與健康蛋雞進行分類隔離管理,減少把病傳染給健康雞,保障蛋雞健康狀態。在治療雞傳染性鼻炎時,要采用合適的藥物治療方式,規范用藥,注意休藥期,這樣既可有效治療疾病,同時又可防止藥物殘留影響蛋雞的健康。
由傳染性鼻炎的病理變化可發現,雖然該類疾病的發病率較高,但死亡率較低,即傳染性鼻炎出現的早中期極少有病雞死亡,而在病雞逐步恢復過程中,其死亡率卻突然增高,引發該類死亡的主要原因為病雞的繼發感染。部分死亡病雞的病理特征多包括2~3種疾病,傳染性鼻炎中的病雞多死于多種疾病,如雞白痢、雞大腸桿菌病與慢性呼吸道感染等的混合感染。病雞在產生傳染性鼻炎后,其主要病變特征為黏膜腫脹充血、鼻腔存在大量黏液,竇中存有滲出物的凝塊,在出現皮下與臉部水腫后,可產生較嚴重的氣管黏膜炎、氣囊炎與肺炎等。在出現傳染性鼻炎后,鑒于該類疾病內部較強的傳染性特征,若未對病雞進行合理診斷,且沒高效隔斷病雞與正常雞群,會給蛋雞養殖場帶來較大損失。
1.3 "寄生蟲類疾病
寄生蟲病對蛋雞養殖威脅很大,尤為嚴重的一類寄生蟲當屬球蟲病,若不合理有效地控制,則會造成很大面積的損傷。球蟲病的病原體為球蟲,其會寄生在蛋雞體內,受多種環境要素影響,不同類型的寄生蟲病會對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嚴重減緩蛋雞的生長、降低產蛋量。養殖場在出現球蟲病后,發病機制為球蟲卵囊寄生養殖場的土壤中,而雞群采食了污染的水源、飼料和墊草等,蟲卵侵入到機體,從而導致機體各臟器損傷,出現球蟲病特有的癥狀,如出現食欲減弱、羽毛蓬松和精神沉郁等癥狀。該類疾病最有效防治措施是在蛋雞未發病之前做好疾病預防工作,加強疫苗免疫,嚴格執行養殖場消毒制度,管理好出入車輛,防止混淆使用拉糞車輛和飼料車,做好糞便無害化處理。
感染球蟲病后,其病理變化為病雞逐漸消瘦,且黏膜與雞冠較為蒼白,而內臟變化多出現在腸管中,無論是病變程度還是病變位置都與球蟲性質有關。比如,在感染大型艾美耳球蟲病后,病雞的小腸中段遇到較大損傷,使腸壁增厚、腸管擴張,腸管內部物體較為黏稠,其顏色為淡紅色、淡褐色或淡灰色。而對于感染了柔嫩艾美耳球蟲病的病雞來說,該類球蟲主要損傷病雞的盲腸,即兩側盲腸都變得較為腫大,是正常盲腸的3~5倍,而腸腔內又帶有暗紅色的新鮮血液,且盲腸上皮出現嚴重腐爛與變厚趨勢。當病雞遭遇多種球蟲的混合感染時,腸管則變得更為粗大,大量出血點都分布在腸黏膜中,腸管內部的腸上皮細胞出現紫黑色血液。在出現雞球蟲病后,該類病雞都會出現食欲與精神不振等不良癥狀,若未能進行及時救治或疫苗接種不力,都會極大降低病雞存活率,感染球蟲病的蛋雞,其死亡率高達80%,應利用科學手段進行預防與治療。
2 "蛋雞養殖場疾病有效防治措施
2.1 "定期開展雞舍消毒,科學防治病毒性疾病
若要提高蛋雞成活率,養殖人員需要做好蛋雞傳染病防治工作。首要工作是制訂完善的雞舍消毒計劃。除此之外,養殖人員還應注意季節變化,防止因氣溫突然升高或降低導致雞群患病。具體可以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發酵3方面的措施做好消毒工作,殺滅病原微生物。
其一,通過物理殺毒法,確保雞舍處于干燥、通風狀態,每天早晚均需對雞舍消毒,發現蛋雞表現出相關癥狀,懷疑患有傳染病時,應立刻對其進行隔離觀察,對病雞曾經接觸的食槽等所有器具進行消毒或焚毀處理,及時切斷傳染源。其二,通過化學消毒液消毒。進入秋冬季之后,禽流感、雞新城疫等病毒性傳染病理論上會進入高發期。可交替使用2種或2種以上消毒液進行環境消毒,如,選擇84消毒液、來蘇兒和百毒殺等。其三,通過生物發酵法消滅病原微生物,如雞糞發酵法。雞糞是多種病原菌的載體,如果不能科學處理,將會大幅度提高雞群患病的概率。基于此,可采用生物發酵法進行無害化處理。比如將雞糞收集后集中運抵發酵池中,加入生物菌使之分解。一般來說,雞糞生物發酵分解過程中,受生物菌分解作用的影響,池內溫度會逐漸提升并保持在60~70 ℃之間,連續10 d便可以基本滅殺糞便中帶有的病毒、病菌和蟲卵,從而實現無害化處理。
2.2 "加強飼料搭配,合理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防治細菌類疾病
除了做好環境管理工作外,加強飼料管理,有利于蛋雞保證充足進食量,可以提高抵抗力,抗病御寒。所選的飼料應利于新陳代謝,高效的熱量轉化。此外,蛋雞的采食量相對偏高,故蛋雞飼料中的蛋白質和磷元素、鈣元素的含量可以適當調低,降低攝入量,避免發生營養代謝性疾病。養殖人員在配制飼料時,還應充分考慮“應激”問題,即務必確保一段時間內的飼料飼喂的穩定性。需要更換飼料時,必須循序漸進,給予雞群一定的適應時間。此外,發現雞飼料出現霉變情況時應立刻集中銷毀,防止發生真菌感染。
養殖人員在確認蛋雞感染革蘭氏陰性菌時,可使用青霉素鈉、青霉素鉀2種抗生素藥物。這2種抗生素一般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機體內,標準為每千克體重1~2萬單位,每天注射1次,連續注射2~3 d。如蛋雞有腸炎、肺炎等疾病時,可使用的抗生素藥物為氨芐青霉素。為提高治療效果,可與鏈霉素聯用,肌注和靜脈注射均可。若病雞感染結核桿菌,進而誘發尿道炎癥、副傷寒、敗血癥和結核病時,可使用的抗生素藥物為硫酸鏈霉素,用法用量為:每1只蛋雞每天早晚分別口服0.5~1.0 g藥物,或按照體重10 mg/kg的標準,每天早晚各肌肉注射1次。需要注意,硫酸鏈霉素藥物不能長時間使用,否則會受損蛋雞機體的聽神經、腎臟生理功能。
2.3 "增加雞群免疫力,改善飼養環境,防治寄生蟲類疾病感染
若要降低雞群患病概率,提高雞群的免疫力至關重要。為達到這一目的,飼養人員應做好飼養管理工作,為雞群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具體而言,①應做好雞舍防寒保溫工作。適合蛋雞生長的環境溫度介于13~25 ℃之間,最低溫度應控制在8 ℃。基于此,蛋雞養殖基地不適合建設在晝夜溫差較大的地區,否則會出現大規模呼吸道疾病。②養殖人員還應動態監測雞舍內的空氣質量,雞舍空氣二氧化碳含量必須控制在0.3%以下,一氧化碳和氨氣的質量濃度必須低于10 mg/m3,空氣中懸浮的塵埃物不得超過3.4 mg/m3,雞舍內綜合濕度應該控制在50%~70%之間。如果雞舍內空氣濕度過大,空氣中的懸浮塵埃會增加,會提高雞群患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因此,每間隔一段時間,養殖人員需對雞舍進行全面通風,并做好保暖工作。③進入深秋時節后,由于每日自然光照的時間會降低,故每天都應分早晚進行2次補光,使雞舍每日受到的光照時長至少達到14 h(光照強度至少達到10 lx)。
為避免機體感染寄生蟲病,養殖人員應對雞群的生長情況進行追蹤記錄。通常來說,寄生蟲病是一類慢性消耗性疾病,蛋雞感染寄生蟲后,普遍會表現出消化障礙、機體消瘦和貧血等癥狀,以及互喙和啄肛現象。此外,病雞所產的蛋的體積會明顯縮小,蛋殼及蛋黃顏色也會明顯變差,出現薄殼蛋,總體產蛋量會降低。如感染小腸球蟲之后,病雞的腸道會出現嚴重傷損,腸黏膜上皮細胞、組織會脫落,病雞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如果不及時驅蟲,病雞會反復患腸炎疾病,導致養殖成本提高。病雞感染蛔蟲之后,雞冠顏色會逐漸變淡,直至呈現出蒼白的特性。此外,病雞的體型會逐漸瘦弱,羽毛松散、雜亂和失去光澤,翅膀長時間搭落在身體兩側,行動十分遲緩,采食量降低。當病雞出現上述癥狀時,意味著極有可能已經感染了寄生蟲,藥物治療方法如下:①針對球蟲感染,可使用的藥物是樂暢桉樹精油。在前3 d,將100 g精油和適量青霉素藥物混入200 kg清水中飼喂病雞;在后4 d,將100 g精油和適量維生素K3混入400 kg清水中飼喂病雞。持續用藥1周,間隔1周后再次按照上述劑量標準飼喂病雞。②針對蛔蟲感染,可使用的藥物是鹽酸左旋咪唑。劑量標準為在每千克飼料或飲水中加入20 g藥物,使雞群自由攝取,每天2~3次,連續3~5 d,驅蟲效果好且安全性較高。
2.4 "完善養殖技術,預防各類疾病發生、發展
發現疾病后積極救治固然重要,但做到“預防為先,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原則,不斷完善養殖技術,盡量避免蛋雞發病,才是確保養殖效益最大化的根本。若要達到上述目的,可采用的方法如下。①養殖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需為養殖場配備專門的雞群養殖器具,如自動喂食器具、消毒器具等,對該類器具需實行分隔處理,防止器具內部出現更多病毒,為雞群養殖質量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②建設養殖基地時,養殖人員應提前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將水源與雞糞排放區、糞便發酵池等間隔開來,中間應有明顯的分隔帶;其二,為防萬一,應設置專門的隔離地帶,水源流入流出管道、病雞糞便排放區和病雞食槽等均應單獨設置,絕不能與常規雞群生活區存在任何交集。
2.5 "挑選專業飼養人員,規范飼養管理,做好培訓工作
參與飼養蛋雞的人員在上崗前必須接受培訓。管理人員應向其明確養殖場相關規定,從根本上保證蛋雞養殖質量。具體的培訓內容如下。其一,飼養人員必須詳細掌握與蛋雞常見傳染病相關的知識,包括疾病癥狀、防治方法等。其二,不斷強化飼養人員的責任意識,避免其出現僥幸心理,發現任何疑似傳染病發生跡象時都應引起重視并及時上報,絕不能視而不見。其三,飼養人員的任何操作都應嚴格遵守養殖基地的飼養管理流程,不能缺少任何一項、不能擅自更改順序。比如要求每日對雞舍通風2次,確保雞舍時刻處于干燥狀態。飼養人員務必按照日程規劃表,分早晚2次進行通風,將雞舍內因沾水而長時間無法瀝干的物體取出并更換,確保雞舍內條件達到相關要求。
2.6 "增加疾病防治針對性,科學防治常見蛋雞疾病
2.6.1 合理預防雞新城疫,精準把控免疫流程
防控雞新城疫病屬綜合性工作,要做到監測、治療、免疫、消毒、防疫與飼養管理等內容相結合,不可僅依靠疫苗來預防該類疾病,只有實行全方位管控,才能最大化降低該病對蛋雞養殖場的危害。其一,要強化獸醫衛生與飼養管理,關注飼料中的各類營養成分,縮減病雞的應激性反應,全面增強雞群的健康水準。其二,要實行封閉飼養制度或全出全進的飼養管理方法,對成年雞、育成雞與雛雞進行分場飼養。其三,推行嚴格的防疫消毒舉措,防止污染與病毒的侵入,并依照蛋雞養殖場的實際情況設置免疫程序,對病毒毒力、疫苗種類與母源抗體水準實行充分考量,確認疫苗接種途徑與最佳劑量。此外,還要開展雞群的免疫監測工作,定期調整此前的免疫計劃,讓雞群擁有抵御病毒的能力。在關注發病雞群的具體狀態時,要依照其病癥的發展狀態,合理投用抗生素,提高蛋雞免疫力防止細菌感染。
2.6.2 "科學控制雞舍環境,強化病雞免疫程序,防治細菌類疾病
蛋雞感染細菌類疾病,主要原因為雞舍環境不佳,要對該場所進行合理的消毒與清洗,并明確雞舍清理程序,即一清、二沖、三燒和四噴。具體為:在對雞舍進行“一清”時,應徹底清理雞舍中的污染物與糞便;“二沖”則為利用高壓水槍來徹底清理打掃后的雞舍;“三燒”為將晾干后的雞舍用火焰消毒器進行火焰噴燒,噴燒須全面覆蓋雞舍中的殘留雜物、墻壁、隔網、底網與地面等;而“四噴”則要在完成火焰消毒后進行2%的次氯酸鈉、0.3%的過氧乙酸或2%的火堿溶液噴灑消毒,在完成上述工作以后,要對該雞舍進行消毒熏蒸,并封閉48 h,再閑置2周,待重新審查合格后,才能讓雞群進入到對應的雞舍中。此外,在開展雞群的免疫接種時,要切實明確疫苗免疫程序,即雞只的首免與次免時間需分別為25~30 d、120 d左右,在完成疫苗接種后,可高效保障蛋雞產蛋期,若在中期階段開展免疫工作,則免疫期在6個月左右。
2.6.3 "精準控制球蟲病源頭,加大疾病預防力度
一方面,蛋雞養殖場中的蛋雞在感染了球蟲病后,應精準控制該疾病的發病源頭,對雞舍環境實行必要控制,使雞舍始終保持通風、干燥狀態,并定期清除堆放的糞便。要定期對雞舍中的水槽、料槽和籠具等進行消毒,使雞群飼養中的水源與飼料始終保持清潔狀態。在開展消毒工作時,可使用3%~5%的熱堿水、熱蒸汽或沸水,消毒頻率應保證在1周1次。若想增強雞舍消毒效果,還要將農樂溶液與球殺靈進行合理融合,可快速殺死該環境中的球蟲卵囊。另一方面,在進行球蟲病的預防時,可在雞群飼料中混入氯苯胍,其質量濃度應保持在30~33 mg/kg,并連續使用1~2個月;還可在飼料中加入80~125 mg/kg的莫能霉素,以增強雞群抵抗力。當雞群感染球蟲病后,可用藥物治療的形式,即使用妥曲珠利溶液,該溶液的使用頻率為1次/d,連續使用2~3 d,且融合在500 kg/瓶的飲水中;若采用復方磺胺-甲氧嘧啶,可按0.03%的拌制比例,讓病雞連續食用5~7 d。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專業性防治,可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提高養殖場中蛋雞機體免疫力,提高養殖質量,避免各類疾病的發生,降低養殖損傷,全面提升蛋雞養殖場的集約化養殖效果。
參考文獻:
[1] 秦炳坤,黃立勇,黎蓉蓉,等.疾病防治的用藥原則及注意事項[J].中國畜禽種業,2022,18(1):184-185.
[2] 高鳳輝.疾病防治中用藥注意事項[J].吉林畜牧獸醫,2021,42(11):47,49.
[3] 劉遠見.疾病防治及存在的問題[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1(8):198-199.
[4] 王昊.疾病防治用藥原則與防控技術[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0(1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