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適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對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打破傳統培養模式給部分農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帶來的桎梏,積極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方法與機制。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改革建設從實踐基地建設、課程體系升級、學生實踐能力、專業認可度和考核方式5個方面入手,以政府、企業作為2個支撐點,構建校政企三方協同育人培養的新模式,以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的新工科人才培養為目標,共建實踐教學平臺,開展校企合作,完善教育教學體系。旨在為培育優質新工科人才提供建設依據。
關鍵詞:新工科;協同育人;實踐基地;農業機械自動化;專業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04-0096-04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urgent demand for the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professional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to break the shackles brought by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to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om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will actively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mechanism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ty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starts from five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the upgrad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degree of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and the way of assess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as the two supporting points. We should construct a \"new mode\" fo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compound and applied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jointly build a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and carry ou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mprov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construction basis for the high-quality cultiv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autom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fessional reform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展示了將我國打造成為農業強國的信心與決心。農業強國不僅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同時也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從“復旦共識”到“天大行動”,再到“北京指南”的新工科建設“三部曲”,拉開了新工科建設的序幕,分別為新工科建設畫好了“施工圖”、打好“基礎樁”、發出“開工令”[1]。高校、政府以及企業應在新工科背景下,按照“目標共同、機制共同、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原則建立統一的協同教育平臺,培養新工科教育目標下德才兼備的愛國型人才;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人才;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2-3]。
當前,部分高校農業專業在滿足新工科教育理念方面還存在一定距離,部分高校實踐基地的投入力度相對較小、教學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課程體系滯后、學生對專業的理念存在偏差、教學考核體系單一化,這就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為新工科人才培養匯合作之力。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責,是為國家輸送優秀人才的重要保障。以西華大學為例,學校高度重視校政企三方聯合協同育人,聯合政府創建實踐基地、開展校企合作、全面升級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專業認同感、完善考核方式,共建協同育人新模式,進而實現政府、企業、高校和學生的共贏發展[4]。
1 "新工科背景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新要求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興起以及新興產業的突飛猛進,傳統農機專業不可避免地受到強烈沖擊。為解決農機工程專業學生無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快速迭代更新而造成嚴重滯后于產業行業發展的需要[5],新工科背景下對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路徑、培養舉措,以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培養的人才應具備科學基礎厚、實踐能力強、圍繞機械專業知識為中心的多學科交叉知識、能適應新技術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變革加速的大環境,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符合時代發展需求。
2 "新工科背景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存在問題
2.1 "農機專業實踐基地建設有待完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基地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作為一門應用型、實踐型極強的專業,將課本的理論知識與實踐過程有機結合是實現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加強完善建立高質量實踐基地是當下的首要任務[6]。目前缺乏多元化、長期穩定運行的校內校外實踐基地,且實踐基地投入的設施設備不足、更新換代慢,抑制了學生實踐熱情和學習興趣,難以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造成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相脫節。
2.2 "農機專業人才理實結合能力亟需加強
農業機械化工程專業在應用性、實踐性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實驗條件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課堂實踐參與度[7]。當前,課堂教學中仍然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且理論部分講授較多,忽視了實踐部分的內容,削弱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造成了理論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無法培養出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社會需要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因此,應從理論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入手,兩手都要抓,將理論與實踐融合為一,提升對實際操作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教學參與度,培養農機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勝任專業相關的工作。
2.3 "農機專業人才培養知識體系落后
中國農業正步入一場科技革命,生物農業、精準農業和電商農業已融合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空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涌現[8],傳統農機人才培養知識體系嚴重滯后于農林產業結構重大調整步伐,農機專業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大影響。目前我國多數高校農機專業人才培養知識體系單一,缺乏現代信息技術等現代農業知識,涉及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的課程偏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不足,學生能夠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空間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能力相對較弱;研究的對象較為單一,強調產前、產中、產后,缺乏全產業鏈理念,導致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之間的匹配度低,造成人才培養知識體系與產業結構調整“脫節”。
2.4 "專業認同感有待提升
當前,部分學生對本專業還保持著老舊的觀念且專業基礎薄弱,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程度較淺,部分學生畢業后不愿去工作地點偏遠、環境艱苦的工作崗位[9],導致農機學生學農不愛農,造成了農機人才的流失,從某種意義講也是一種教育資源浪費。在新農科和新工科背景下應加強學生知農、愛農教育,為鄉村振興培養能實踐、能應用、能留住、能創新和能創業的知農愛農的卓越人才。
2.5 "教學考核方式過于單一
教學考核評價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不僅能夠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也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試卷來評定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且考試內容多為教材的基本概念,只需在考前一周進行突擊惡補,也能夠拿到不錯的分數[10]。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造成的機械學習不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造成“遇考暫會,考完即忘”的現象。無法客觀評價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情況。
3 "新工科背景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協同育人實現方式
3.1 "聯合政府建設“1+N”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實踐基地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以實踐基地為平臺,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融合,有助于為國家、企業培養高質量農機人才。西華大學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為推動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在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成立四川現代農業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和四川省經濟與信息化廳指導的四川省農機裝備產業聯盟,在校內新建農機專業本科實訓平臺和作物種植試驗基地,采用團隊-田塊捆綁式運行機制,進行農業生產實操,激發了學生在實操過程中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鍛煉了團隊精神。此外,學校與宜賓市政府合作共建西華大學宜賓產教融合科技創新中心現代農業及食品加工裝備研究中心。以“振興農機”作為學校發展重點戰略,明確指出強化研究院條件保障,加大設備投入與配套設施補齊力度,2020年建成集教學、科研、培訓與成果展示于一體的500 m2農機綜合樓,優先保障15 000 m2實驗場地,宜賓校區550 m2農機科研試制車間即將完工。建設的實踐基地充分保障了學生對實驗的基本要求,經過長期的實踐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快速融入工作的能力。
同時,西華大學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師積極參與由四川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處組織的“四分”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任務研究,調動師資力量及相關學生統籌協調工作組和全省各市州農機化部門,聯合國內農機化專家和省農機院、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等單位骨干,采取多種方式,實現省、市、縣三級聯動,產、學、研、推、用全產業鏈互動,分析了短板和提升貢獻潛力, 立足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發展到哪,機械化就跟進到哪,進一步優化種植業領域機械化發展的目標任務、短板弱項和實現路徑。為扎實推進“十四五”乃至中長期四川農機化工作提供了決策依據,此過程中使廣大師生得到了較好的鍛煉,更深層次地了解了四川農業發展情況。
3.2 "聯合企業培養實踐技能
校企合作是進一步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的關鍵。企業有著先進技術、先進設備的獨特優勢,可彌補學校部分設施設備、技術上的不足。加強雙方合作關系可以利用各自優勢來填補對應的不足,實現合作、共贏、共享、發展的目的。西華大學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鼓勵學生走進企業,參與項目設計、接觸真實生產場景、體驗真實現場氛圍,掌握最新前沿科技。與四川川龍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吉福瑞農業機械成都有限公司、宜賓林竹產業研究院等項目參與單位建設協同育人示范基地,共同探析新時代農機人才協同育人培養模式,邀請經驗豐富、資歷較深的企業技術人員進入校園,共同參與新工科人才培養方案,講解最新前沿技術,傳授相關技術經驗,參與大學生畢業設計指導、課程實習等環節。打造成為既有理論又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全面提升校企協同育人水平。
以吉福瑞農業機械成都有限公司為例,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學生到生產企業進行集中學習、參觀了高效全自動蔬菜育苗播種流水線、大棚深松旋耕機、火焰除草殺毒機、自走乘坐式有機肥撒肥機和自走式基質塊蔬菜移栽機等先進農機裝備,使學生掌握了最新前沿科技。與此同時,企業派出具有多年研發及農機駕駛經驗的工程師對學生進行指導,此過程中學生在工程師指導下對部分農機具進行實操,使其切實感受和了解與專業相關的部分社會工作及農機具使用樂趣,印證和鞏固己學過的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知識,樹立實踐觀點、勞動觀念,建立工程意識。
3.3 "全面升級農機專業課程體系
在新工科背景下,學科專業之間的滲透融合是當前的發展趨勢,由學校牽頭物聯網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城鄉規劃、金融科技、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等專業構建專業集群。整合各專業前沿知識,確定專業之間互補性與互容性,形成體系,打造融合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經營管理和服務的跨學科專業交叉課程體系。支撐農機專業改造提升,促進農機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通過建立多學科交叉課程體系,學生能夠整合各專業學科前沿知識,不僅精準對接了行業的需求,也能拓寬學術視野,激發創新思維。
除專業知識模塊,同時重點打造通識教育課程模塊,該模塊由核心課、必修課和選修課組成,其中選修課分為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立足于人才的全面發展[11],專業選修體現專業特點,重點以培養專業技能為目標,公共選修課體現完善補充跨學科知識,更加全面學習。高質量的通識課程教育可以加強專業人才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高度融合,拓寬專業教育,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3.4 "提升農機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
堅定不移地把知農、愛農作為人才培養的主線和目標,最終把學生培養成為強農、興農的關鍵人才。按照“強教育、顯特色、重實踐”的思路構建知農愛農新型農機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強教育:西華大學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四川農業機械學院”,緣起于毛主席“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著名論斷。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紅色基因。在此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與農業思想教育進行融合納入育人全過程。讓學生政治思想得到升華,強調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其“三農”情懷,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熱情和民族產業復興的使命擔當,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融合互動。
顯特色、重實踐:充分發揮“院系一體”科教育人的特色和優勢。一是組建學習小組,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由于農機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有些實驗環節需要團隊的協作才能有效完成,教師通過有序的引導,根據學生自身優勢進行任務分工,讓學生參與實驗環節全過程,提升學生溝通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二是實踐教學,利用學校作物種植試驗基地的優勢,讓學生到試驗基地開展勞動實踐教育,開展種植模式對比試驗,在實踐教學過程當中,引導學生嘗試對專業問題進行分析,由理論性人才轉向實踐應用型人才,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充分結合。三是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利用暑期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三農”發展,投身于“三農”事業,利用所學知識加以應用,加強體驗感,掌握現代生產技能,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實踐人才,進一步培養學生“三農”情懷,加強知農、愛農的教育,以達到強農、興農的目的。
通過強教育、顯特色、重實踐的構建模式,讓學生的政治思想得到了提升,學生能主動圍繞“三農”問題進行規劃學習,激發了為振興中華而刻苦學習的精神,構筑學生的“兩愛”意識,提高了專業的認同感。
3.5 "考核方式多元化,建立健全的考核評價體系
精確透析人才培養的真實情況,建立健全的考核評價體系是關鍵一步[12]。完善教學考核方式,轉變觀念模式,將以往重結果輕過程的觀念轉向既重結果也重過程,打破以期末試卷來評定學生學習好壞的思維模式,全方位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新的考核評價體系改為平時成績(70%)+期末測試(30%)。平時成績由課后作業(10%)+課堂討論(20%)+章節測驗(20%)+實驗報告(20%)4部分組成。
課后作業:依照每堂課對應課程目標,布置相應內容題目,根據學生對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進行評價,客觀地給出對應分值。通過課后作業,學生能夠在課后再次聯系知識,打牢基礎知識。課堂討論:根據課堂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依據各個小組回答的活躍性、正確性及上臺演講能力等給出相應分值,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參與課堂全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章節測驗:能夠有效地把握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的情況,及時地反饋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教師也能夠實時掌握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實驗報告:在實踐過程中對學生操作的正確性、規范性作出評價,在實驗報告中對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給出相應分值,有利于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嚴謹客觀的科研精神。期末測試:將以往典型的應試考核轉換為全新試卷結構,在新的試卷結構中,題目設置為論述題,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這種考核方式解決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既減輕了期末復習壓力,也使學生思維得到發散,完善后的考核方式重視了學生學習能力和對實驗過程的環節,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突出了對實驗方案的設計與細節的把握,規避了學生投機取巧行為。把學科知識、專業技能與協作互助的能力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
4 "結束語
在黨的二十大和新工科的雙重背景下,西華大學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構建了校政企協同育人培養新模式,充分發揮出各自最大優勢。創辦實踐基地的建設,為協同育人做好了準備;集結企業平臺優勢,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升級了農機專業課程體系,精準對接行業需求;轉變的觀念以及全位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保障了所培養的優質人才能夠滿足新工科背景下對農機人才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 石定芳,吳能表.新農科建設驅動下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21,22(1):44-50.
[2] 薛松,劉天琳,劉真真.新農科視閾下地方農業高?!半p創”實踐育人共同體構建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22,23(4):25-30.
[3] 朱明濤,余俊,曾永賢.新農科背景下“園藝植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園藝,2022,45(19):194-195,198.
[4] 張玉蓉,王亞軍,卜旭東,等.新工科建設要求背景下對傳統工科課程改革的思考——以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6):33-35.
[5] 文進,趙春霞,陳海霞.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大學教育,2021(9):21-23.
[6] 談重芳,馬若男,龐會利,等.新農科背景下作物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以鄭州大學農學院為例[J].焦作大學學報,2022,36(3):88-92.
[7] 郭國業,龐發虎,楊柯金,等.“新農科”建設背景下的植物組織培養實踐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觀察,2022,11(28):101-104.
[8] 閆立龍,曲建華,王一帆.新工科背景下農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建設思路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2,8(23):83-86.
[9] 周蕓蕓,金晨鐘,劉秀,等.新農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在農學類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8):278-279,282.
[10] 魏松紅,高萍,王妍,等.新農科背景下植物保護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18):56-58.
[11] 彭錦星.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天津農學院學報,2022,29(2):88-91.
[12] 王新榮,張霞,杜佳興.基于OBE理念的課程考核方式與教學改革研究[J].南方農機,2022,53(21):169-17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