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德彪西的時代背景與生平
(一)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音樂源于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與當時的文學與繪畫藝術一脈相承。19世紀70年代, 印象主義繪畫開始出現,當時的一批 畫家將繪畫的主角換成了光線,他們在每一天 的不同時刻對一些自然景物進行描繪,更加強 調色彩與光線,避免顯而易見的輪廓。19世紀 80年代, 象征主義詩歌開始興盛,馬拉美等詩 人用一種較為含蓄的手法來寫下自己內心真實 的隱秘。他們想要讓讀者在撲朔迷離中領悟作 者的寫作意圖,強調詩的內在節奏與旋律形成 的音樂效果。印象主義音樂受象征主義詩歌的" 影響也許更大,但是從名稱上來看,其與繪畫 似乎有更加密切的聯系。
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音樂上的“印象主義”一詞實際是從繪畫借用過來的,印象派音樂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他好比是從浪漫主義時期跨往現代派的一座橋梁。法國著名鋼琴大師依風·勒費布在其回憶錄中說: “德彪西的觸鍵是無可比擬的,人們不會忘記他演奏的音質是如此柔和并深切,他用一對絲絨般的手撫揉出如此悅耳動聽的音樂,使人徹底忘記鋼琴原本是一種打擊樂器。”[1]
印象派畫家所要捕捉的是光影感覺,而德彪西就像這些畫家一樣,他也嘗試捕捉事物的 印象或情緒,不同的是,他使用音樂語言將它們記錄下來。他在管弦樂、鋼琴這兩個領域的創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其音樂風格特點與之前的古典和浪漫主義音樂有著許多差別。兩首《阿拉伯風格曲》創作于1880年,是德彪西早期最先出版的鋼琴作品,充滿明快情緒,相當優美。
(二)德彪西的生平介紹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1862-1918),法國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開山鼻祖。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繪畫藝術的熏陶。他出生于巴黎附近的圣熱爾曼,在音樂方面有著極高的天賦,7歲學習鋼琴,1873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開始接受傳統的音樂教育。他經常在鋼琴上尋找新的音響效果,他想要的是打破陳規,開辟全新的領域。
1880年,德彪西到俄國擔任柴可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鋼琴師。借由這個機會,他開始接觸許多俄國音樂大師的作品,這些新穎的作品對富有創造精神的他產生了極大影響,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礎。22歲時, 他獲得羅馬大獎,不久之后開始表現出對于德國音樂傳統和瓦格納哲學思想的抵制,與當時流行于歐洲的瓦格納式的浮夸格格不入。他反對龐大的音樂形式,認為古典奏鳴曲式是過時的。1890年以后, 他加入巴黎文藝沙龍,在這里認識了許多藝術家,他欣賞他們的詩歌,并為他們譜曲。從這時起,他的音樂開始帶有印 象主義的色彩,之后逐漸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德彪西的鋼琴音樂作品有《版畫集》、兩集《前奏曲》、兩集《意象集》;管弦樂作品有《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三首》等;歌劇作品則有《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本文重點探究的是最先得到出版的兩首《阿拉伯風格曲》其中的第一首。
二、《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的創作特點
(一)阿拉伯風格
“阿拉伯風格”[1] (Arabesque)原指用于中世紀時期的阿拉伯建筑上的裝飾性花紋,所以又叫“花紋”,在音樂上是指那些旋律富有華麗裝飾的作品。
兩首《阿拉伯風格曲》是德彪西早期出版的作品,雖然還不是完全典型的印象派風格作品,但是其輕快流動的旋律與個人情感濃厚的浪漫主義音樂相比已經是大相徑庭,開始呈現出一些印象主義音樂的雛形,從中可以體會出作曲家對于音樂本質初始的理解。
(二)曲式結構
《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采用的是“ABA復三部”曲式,曲式結構圖如下(見圖1)。
此時為德彪西開始創作的早期階段,所以使用的是傳統的三段體式結構 ,但是其中的段落劃分并不是特別明確,所以他的作品會顯得更加自由。
(三)調式調性
《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由E大調、C大調、E大調組成,樂曲中還使用到了五聲音階的元素,例如在6、7小節中右手下行的三連音模 進旋律與左手均勻的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相呼應。德彪西在作品中加入東方五聲調式,在聽" 覺上并不會覺得突兀,反而為作品增添了一絲獨特的異域魅力。
(四)節奏、速度與力度
作品中大量運用三對二的不對稱音型,右手使用三連音對應左手的八分音符,加強了音樂的動力性,但又不會顯得緊張急促。
在速度方面,統計得出作品中標注“stringendo”漸快2次,“pocomosso”稍快一些1次,“mosso”快速2次,“Temporubato”彈性速度1次,“atempo”回原速5次,“rit”漸慢8次。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樂曲的速度變化較為頻繁,與古典主義時期的均勻、統一的速度特點不同,這種更加自由的速度變化,正體現了印象主義" 音樂朦朧神秘的特點。在力度方面,統計得出作品中標注“f”強4次,“sf”突強1次,“pocoapococresc”逐漸加強2次,“semprecresc”一直漸強2次,“p”弱與“pp”很弱加起來出現的頻率則高達17次。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作曲家更加青睞在較弱的聲響范圍之內塑造音樂形象,而這也正是能夠很好地表達朦朧的另一種方式。
三、《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的演奏技巧
(一)觸鍵方式
1.雙音練習
樂曲中出現了許多由三度和聲音程構成的雙音,在彈奏時首先要注意兩個手指需要同時快速準確地觸鍵,并且“站穩”,體會右手手臂力量自然落在指尖的感覺;其次,在彈奏時應該使用手指的力量主動彈奏,切勿使用手腕來壓彈琴鍵;最后,要注意這段雙音是以高聲部旋律音的連奏形式出現的,所以需要將手指力量更多地集中于小指指尖,可以將右手的重心整體向小指的方向傾斜,用手腕靈活的力量將其他聲部的音符一筆帶過。
2.三連音及三對二練習
首先要進行分手練習,將三連音的節奏彈奏得十分均勻,然后進行雙手三對二的練習,先以慢速練習,兩手熟練協調之后再提速,最后根據樂譜上的力度標記以及速度標記做出相應的調整。彈奏時觸鍵一定要靈活輕巧,連續的三連音聽起來要像一條潺潺流動的溪水,輕盈且流暢。
(二)踏板的應用
在這首作品中,踏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用好踏板將會為樂曲的音色增色不少;相反,若用不好踏板,即使指尖功夫再好,彈奏出來 的聲音也會大打折扣。在此將這首作品中應該用到的踏板方法歸納為四點。
1.依據和聲功能來更換踏板
在遇到和弦進行時,不管是分解和弦還是柱式和弦,彈奏不同的和弦都需要更換一次踏板,以此來保證所聽到的聲音清晰明了,而不是混亂不清的。
2.迅速地更換踏板
當音程或是和弦出現頻率極高時,如果踏 板更換的速度太慢,聲音就會十分混亂,所以每出現一個不同的和弦或者音程時,都要用快速輕踩的方式來切換踏板,以確保所彈奏出的聲音干凈連貫。
3.根據長音更換踏板
樂曲從第95小節開始進入尾聲,出現了右手保持一個長音,左手以三連音為一組連續行進的情況,這時應該依據右手的長音來更換踏板,左手的三連音在彈奏時觸鍵要快速且輕盈,最重要的是聲音較右手來說要弱下來,這樣才能使右手的旋律長音一直延續(見圖2)。
4.柔音踏板
柔音踏板能夠幫助演奏者彈奏出更弱的聲音,并且可以使音色變得柔和,這正好與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朦朧含蓄的特征相契合,所以彈奏時可以運用柔音踏板使樂曲的音色更加豐富。
(三)氣息
整首樂曲在速度與節奏方面變化較大,所以根據這些變化應該做出相應的氣口處理。作品從第5小節開始進入主題,在第4小節快要結束時,應該呼吸做一個準備后接著引出主旋律。
樂曲中還有許多地方應該根據樂譜中的力度、速度等標記(還有不同的情緒)來做出不同的氣息處理。這樣才能夠將所彈奏出來的音樂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四、德彪西的音樂藝術風格
(一)標題性
標題音樂[1]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和17世紀,在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作曲家想要在音樂中抒發自己個性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情感。這個時期的作曲家對于“標題”二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到 了印象主義時期,作為一位極具創造力的作曲家,德彪西更多地通過音樂來表現一些人物或自然景象。
除了兩首《阿拉伯風格曲》,德彪西還有 許多作品,例如《亞麻色頭發的少女》《水中倒影》《月光》等。這些樂曲都通過標題來闡明作者的創作內容與意圖,通過象征、模仿等手段來模擬自然音響,音符是他的畫筆,音樂是他的畫卷,這位天才作曲家完美地將繪畫與音樂融合在一起。
(二)印象主義特征
為了表現別致的音響效果,德彪西將旋律變成短小的、片段式的主題動機,多用象征、 模仿等手段來體現主題。曲式結構上,傳統的三段體式依舊會出現在他的作品當中,但是段落劃分的界限并沒有那么明確,所以聽起來會顯得既有邏輯,但又不失自由。擺脫傳統的大小調體系,他在樂曲中使用五聲調式、全音音階、中古調式。對于和聲,他追求的不只是傳統的和聲功能,而是想要通過一些前所未有的組合排列方式使音樂色彩更加豐富,從而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音響效果,所以他會經常在作品中使用很多不協和和弦以及特殊和弦等。為了用音樂打造出一個飄忽不定的光影世界,德彪西會經常使用極弱奏的手法,在節奏速度上的變化也會更加自由,使旋律的流動性變強。
五、結語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法國出現了一種 與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截然不同的樂派——印 象主義樂派,這一樂派的出現對近現代音樂的 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被公認為印象主 義樂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彪西為之做出了巨大 的貢獻。德彪西的音樂與印象派繪畫十分相似,帶給人抽象、含蓄,如光影般不停變幻的感官 體驗,拉近了音樂藝術與自然景物之間的距離,讓世人真正地可以用心去“聆聽”大自然的美 麗。他是天生的音樂家,能夠利用得天獨厚的 靈敏雙耳創造出正確的音樂色彩。他將畢生精 力投入在音樂藝術的“革新”上,在作品技法 上使用了許多現代音樂的元素,豐富的色調變 化使音樂變得更加自然、動聽。
德彪西創造了一個朦朧、瞬息萬變的夢幻 世界,為20世紀之后的作曲家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就像是一股清流,將傳統音樂推向了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他開拓了音樂的更多 可能性,從他指尖流淌出的音樂就像是一首首 澄澈優美的詩歌,也像是一幅幅朦朧抽象的圖 畫。本文對《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為演奏者體會德彪西音樂的獨特風格 增添一些幫助。
[作者簡介]趙宇, 山西原平人,燕山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