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中國美術走向現代的偉大變革時期的開拓者之一的林風眠,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中地位非凡。此前學界對于林風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他的具體藝術手法的采用,例如:林春華認為他是創新中國畫色彩的先驅之一;韓立朝認為裝飾性是林風眠將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民間傳統美術結合起來的一個主要突破口,同時也是林風眠繪畫最主要的風格特色;在李青看來,林風眠的戲曲人物畫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研究的典型案例。這些研究都聚焦于林風眠繪畫的局部特征,但缺乏對林風眠繪畫藝術發展歷程的整體把握,故而顯得研究視野較為單一。因此,本次研究筆者將通過援用事例、文獻資料展開論證,立足于對林風眠的藝術人生發展的縱向梳理和對他藝術語言的橫向局部考察;運用文獻參閱、比較的研究方法嘗試體系化地對林風眠作品中所體現的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特征進行研究,從而幫助我們正確認識林風眠作品中的創新性與現代性因素,加深對20世紀中國美術風貌的了解和認識。
一、現代主義美術特征
西方現代繪畫誕生于19世紀中葉,于19 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發展,是所有反對傳統美術特征的繪畫流派的總稱。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象征性、抽象性、荒誕性的特點,摒棄了傳統繪畫寫實和模仿的作畫理念,將繪畫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受到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生活的影響,反映了西方人在這個時代復雜的人際關系和豐富復雜的內心情感,人們可以通過作品感受到畫家消極、悲觀、失望的情緒。
現代主義繪畫的美術特征之一是表現形式由具象轉為抽象,西方現代主義畫家認為抽象更能體現事物的本質,更能通過形式語言去表現人們復雜的精神狀態,從而取得更好的藝術效果;二是作品的創作內涵由對現實的再現轉向了對主體的主觀感受,畫者認為其所描繪的對象僅僅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思想和情緒的載體;三是表現形式和內涵上的荒誕,現代繪畫已不局限于對客觀事物的表現,在形式和內涵 上都表現出一種怪誕的意味。
二、現代藝術思潮對林風眠的啟蒙
林風眠的藝術求學之路可謂是從東方來到 西方,又從西方回到東方。他出生于廣東梅縣的貧農之家,其父是一名石匠, 工于宋體碑文。
得益于自身異稟的天賦和環境的熏陶,林風眠1917年從梅州中學畢業后順利考入上海美術學院,通過自身勤工儉學在1918年赴法國留學。1920年,林風眠就讀于法國第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écoleNationaleSupérieure d’ArtdeDijon),但不久又轉學至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1](écolenationalesupérieuredes Beaux-artsdeParis),并在各大博物館研習美術。[1] 此時的歐洲畫壇正是立體主義、表現主 義、未來主義等現代主義藝術盛行的時期,林風眠深受其影響并創作出了大量具有現代藝術 思想的作品,例如《柏林咖啡館》《平靜》等。這些作品都具有筆觸強烈、色彩沉郁等當時典型的現代主義藝術風格特征。
林風眠在法國求學期間受兩名教師的影響比較大,其中一位是第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院長楊西斯(Yancesse),另一位是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柯羅蒙(FeenandAnnePiestreCoemon)教授。楊西斯在林風眠沉浸于西方的當代美術思潮中時,曾批評他對藝術的學習太過膚淺:“要做一個畫家就不能光學繪畫,美術部門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藝——什么 都應該學習。要像蜜蜂一樣,從各種花朵里吸取精華,才能釀出甜蜜來。”楊西斯的批評成 為林風眠藝術觀念的一個轉折點,此后,林風眠游歷于羅浮宮、東方美術館和陶瓷博物館之中。這也促使了林風眠逐漸開始系統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各個種類與民間藝術,并憑借自身出色的藝術認知能力,廣泛吸收歐洲藝術精華并結合中國傳統藝術進行整合、揚棄。從此,“調和中西”的繪畫主張在林風眠的心中悄然扎根。回憶起這段歷程, 林風眠曾感慨道:“說來慚愧,作為一個中國的畫家,當初,我還是在外國、在外國老師的指點下,開始學習中國的藝術傳統的。”[2]
三、林風眠對現代主義美術的接受
林風眠矢志不渝地追求藝術的獨特語言,他突破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限制向西方學習,認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程式與風格“束縛了自由思想的感情與表現”[3]。林風眠利用西方的構圖 形式表達中國精神。回國后,林風眠雖然很少再創作油畫,但在他以中國畫材料所創作的作品中不難看出鮮明的“西方因素”,對此,我們可以從線條、色彩以及構圖中一一探尋。
(一)線條
線條是最樸素、原始的繪畫語言之一,且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最原始的繪畫無論是阿爾塔米拉洞窟還是拉斯科洞窟中的壁畫都是由最基本的線條構成。林風眠創作的仕女系列可以使人聯想到法國野獸派畫家馬蒂斯。誕生于后" 印象派之后的野獸派的藝術表現更為主觀,尤其是在線條與色彩上。馬蒂斯的畫線條粗獷," 并且他擅長使用曲線,而林風眠在創作仕女系列時多用曲線勾勒仕女形體,整體線條優雅靈動、飄逸灑脫,仕女神情嫵媚動人,柳葉細眉、櫻桃紅唇與細長的頸部是中國女子的典型形 象;衣紋的線條是飄逸的,是虛實相間富有節奏的,給人以輕盈透亮之感;平整柔和的曲線勾勒出衣下人體的輪廓,再施以重巒疊嶂般的虛線營造出衣服的層次感,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韻味。林風眠借鑒了馬蒂斯的創作理念,即用線條表現主觀情感,試圖用一些粗獷的線條更加準確地表達形體的變化,甚至讓線帶上了塊、面的感覺。以此更好地為他所想展現的東" 方韻味服務。
(二)色彩
通過賞析林風眠的畫作可以發現,林風眠突破了傳統水墨畫的語言體系,將色彩完美地融入水墨畫之中,突破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筆墨的桎梏,對中國傳統繪畫進行了革新。首先, 林風眠對繪畫的材料進行了改進,在繪畫的工具、材質進行了全方位的試驗,之后又對硬筆、軟筆、生宣、熟宣等一一進行了嘗試,最終選用了中國傳統的毛筆、水墨等。他在宣紙上應用了西方印象派的光色和水粉畫的表現技法,運用了色彩和水墨的組合方式,通過對色彩的靈活運用來表達自身的情感。[1] 林風眠的繪畫吸取了雷諾阿的松動、塞尚的統一與節奏和莫奈的鮮艷明朗的特點,例如他的作品《農舍》與塞尚的《栗子樹與農舍》的色彩表現手法如出一轍。林風眠作品的色彩還受到了野獸派的影響,注重色彩的表現力,偏好使用艷而濃的顏色和“粗獷”的筆法創造出強烈的畫面效果以展現個性。林風眠對馬蒂斯的色彩主張深諳其道,例如他的風景畫《秋色》即是在中國畫傳統構圖上大膽使用明艷亮麗的色彩,遠處層巒疊嶂的山巒在色彩的渲染下更顯縹緲逶迤,中景的房舍與樹林大膽使用明艷的色彩,金秋氣息盡現,裝飾感濃厚。故有人這樣評價林風眠: “他吸取西方色彩光影變化的華麗,服役于自己畫面的裝飾效果,他用塊面與線的有機結合創造了錯綜復雜、瑰麗多彩的形象世界。”[2]
(三)構圖
林風眠晚年作品的構圖主要借鑒了畢加索立體主義時期的風格。立體主義追求幾何形體排列組合形式所產生的美感,將主體分割為多個面,并在空間中重新布局。[3] 林風眠晚年作品的主要特征是空間的壓迫感與幾何割裂的構圖,給人極強的視覺沖擊力。例如他的作品《水漫金山》, 這幅四聯畫是其最具典型性的戲曲人物畫,作品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巧妙地將西方現代主義美術中立體派的時空觀念與中國傳統水墨寫意的手法熔于一爐,表現白娘子率領眾水族與法海在金山寺鏖戰的整個場景。時空矛盾成為林風眠構思的焦點,他嘗試運用立體主義分析呈現時間的意念,通過壓平折疊空間,將主體人物白素貞和青蛇與同她們混戰的蝦兵蟹將放置在同一平面上,對畫面中的人物動作加以解構,再重組結合,畫面中含有明顯的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的雙重元素,主要人物的動態、衣裙和整個的東方意味晰然可辨,眾多人物重疊交叉成一片,人形、幾何形與黑白色線錯落碰撞,形成兼有抽象構成因素的復雜結構。
四、結語
作為中國第一批留學國外的知識分子,林風眠“中西融合”的藝術思想為中國繪畫開辟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路。在保留中國繪畫傳統特色和獨特韻味的基礎上,他借鑒融合了西方的先進觀念和創作思想,創建了中國繪畫新的審美體系。他廣泛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精神和形式,同時重視中國本民族的藝術特點,用以表現中國民族題材,取得了重大成果。林風眠的作品體現出極強的現代性,并伴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發展,為中國繪畫走向世界舞臺和發展現代藝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作者簡介] 白浩哲,男,重慶大學藝術學院碩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學理論。劉瑜,男,重慶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理論。
[1]" "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是由法國文化部管轄并屬于高等專業學院性質的法國國立高等藝術學院,是世界最為杰出的四大美術學院之一。
[1]" "出自馮松、羅滔《梅州市志》, 方志出版社2011年出版。
[2]" "出自林風眠《回憶與關懷》," 《新民晚報》1963年2月17 日。
[3]" "出自林風眠《中國繪畫新論》,1929年出版。
[1]" "出自郎朗《林風眠對“中西融合”藝術風格的探索》,《美術時代》2021年第8期。
[2]" "出自鄭朝、金尚義《林風眠論》,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0年出版。
[3]" "畢加索立體主義時期是1910—1915年,詳見朗渤洋《畢加索作品的造型語言研究》,《藝術評鑒》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