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逐漸變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它在維持文化多元化、凝結民族精神、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越來越得到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必須一代又一代人開創性地傳承下去。
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的古老文明聚集地,蘊藏著燦若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些文化瑰寶不僅體現了武漢的文化底蘊,更是武漢與眾不同的城市名片。現如今,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仍存在著內核流失、發展模式老化等問題。如何創新傳承方式,形成持續的“造血”功能是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當務之急。
一、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概況
武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遍 布于13個下轄市的行政區域。截至2022年6 月,武漢共有各類“非遺”代表性項目816個,全國共有各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08人, 各類“非遺”生產性保護與展示基地17處, 省級“非遺”傳承示范基地4個。另外,湖北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但數量龐大,而且涉 及層面相當廣泛。按照中國的“非遺”名錄劃 分體系,武漢共有10個系統的文化無形資產,其中包括13門民間文學專業、4個傳統戲劇課程、7個民間藝術課程、4個民族音樂班、6種傳統體育、娛樂和雜技項目、9個傳統藝術課程、14個民族舞蹈班項目、8種傳統醫藥、4項民 間風俗(見圖1)。
二、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保護與研究方法
繼承與保存湖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深入推進華中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的建立、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存、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開展有著重要作用。
(一)對不同種類的“非遺”予以分類發展
武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品類十分豐富,應根據項目自身特征予以分類發展,量身制定具體的傳承保護策略,而不應采取一刀切式的打包處理。
1.民間文學類
對民間文學類“非遺”可通過與其他文化方式結合加以傳承,如結合影視制作、教學培訓等著書立說。由于大多數民間傳說都是源于民間故事代代相傳,這些故事往往幽默風趣,膾炙人口,形象生動活潑,并且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知音傳說、木蘭傳說、黃鶴樓傳說等。
2.傳統表演藝術類
對傳統的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可以選" 擇結合傳統節慶民俗表演方式、“非遺”主題公園方式、與景區聯合方式以及公益表演方式等。由于此類“非遺”項目重點在于藝術表現,現場環境更加生動,富有趣味性,有觀賞者參與,我們要把握這些因素,結合該類“非遺”的特點開展研究。例如漢劇、楚劇等“非遺”項目在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節日舉辦社區表演活動,既有趣又富有傳統文化味道,并且還能夠邀請觀眾加入,和觀眾交流。
3.手工技藝類
對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如木雕船模型技藝、蘇恒泰制傘技藝等, 可以采用結合“非遺”主題公園的模式,利用主題公園的開放性場地,把漢正街里各色各樣的技藝類“非遺”項目結合裝置置于其中,打造特色物質人文景觀建筑,同時吸引游客來觀賞、游玩、參與非物質文化表演類節目,并由“非遺”傳承人制作相關“非遺”手工紀念品。
(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與培訓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下來,火起來”,核心問題是在培育傳承人上下功夫。武漢的眾多“非遺”工程項目令世人驚嘆,而祖輩的手藝如果遇到年齡或技藝斷層,就有失傳的風險。面對“非遺”藝術成就的嚴苛要求,能以" "過硬的本事擔得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的寥寥無幾。而想要繼承發揚“非遺”的光彩,并不能輕而易舉。毋庸置疑, 掌握“非遺”技法的過程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更要潛" "心鉆研數年乃至更久,長年累月地細心鉆研、
雕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 明確提出了“加強‘非遺’傳承人群培養”的倡議。可以說,加強“非遺”文化傳承,關鍵在于人,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人迫在眉睫,也勢在必行。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藝術的創新運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火起來”,更要拓 展所涉及領域,更要主動地擁抱創新科技,釋放出新的生命力。我們可以發現,由于高新科技和傳統“非遺”的有機融合,“非遺”的影 響力已經完全打破了傳統局限,并且通過互聯網、VR(虛擬現實技術)等, “非遺”IP已 經在年輕族群中逐漸變為時尚國潮品牌。例如,某網絡主題游戲與號稱“天下第一苗寨”的西 江千戶苗寨的三個“非遺”傳承人聯名合作, 在游戲的劇情、角色、建筑、服飾的設計中采 用了苗族的人文元素,讓更多年輕人在玩網游的同時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在讓來自中華民族古老的人文精髓走進大眾日常生活的同 時,也以數字時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下去。
三、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當代設計實踐
對于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既要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總體原則,也要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與整體性。應在借助新科技手段對“非遺”項目予以保護完善的情況下,保持武漢市“非遺”的文化特色風格。應根據各個“非遺”項目類型的不同特征與狀況,制定不同方案、措施合理進行傳承發展;對發展程度不同的“非遺”項目要區別對待,對目前比較穩定的“非遺”項目也不能忽視,爭取全面均衡發展。結合武漢“非遺”項目分布的地理位置,我們經過大量調研和走訪,選取了淮鹽巷、蘇恒泰油紙傘店、新安書院、謙詳益綢布店、寶慶碼頭等,經過復原、改造等方式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非遺”精神。
(一)淮鹽巷項目更新設計
一條長兩百多米的古老小巷,它的興盛與變遷同武漢的“鹽文化”傳承密切相關。清代 咸豐年間, “淮鹽局”就設在這里,不少販賣淮鹽的商人為了辦事方便,也多在此集居,淮 鹽巷因此得名。這段時期,也是淮鹽的鼎盛時 期。辛亥革命后," “綱鹽”制度被廢除。后期,漢口鹽逐漸被外來精制鹽所替代,淮鹽巷逐漸 成為生活居民區,鹽商已不見蹤影。前些年淮 鹽巷經歷過全面整修,舊有的雕花木過街樓全部換成磚混建筑。現在的淮鹽巷已經埋沒在漢" 正街煙酒批發市場內, 雕花木過街樓也已不見。淮鹽巷位于漢口漢正街中段,江漢一橋橋頭東 側,原長江食品廠的門面后面,如今只能通過斷壁殘垣依稀辨認出當時的繁華(見圖2)。
如何再現淮鹽巷的“鹽文化”是該項目的 核心。作為武漢市曾經販鹽經商鼎盛時期的標 志,淮鹽巷的存在和發展也見證了武漢市近代 城市經濟發展的歷史。淮鹽巷的保護和傳承有 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在更新的設計方案中,記憶中的淮鹽巷雕花木過街樓被復原了。它也 是淮鹽巷市井生活的載體,加上漢劇表演藝術 活動的加持,使得原有巷子的繁榮盛況再次活 靈活現地呈現于大眾面前。觀眾、游客既能欣 賞“非遺”漢劇的魅力,又能再次尋回雕花木 過街樓的記憶(見圖3)。
(二)謙祥益漢繡項目設計
謙祥益絲綢商店原本位于漢正街690號永寧里(現多福路),原占地3865平方米,是一個百年品牌,2004年因漢正街拓寬改造從漢正街第一大道原址拆除。謙祥益作為武漢近代紡織文化的代表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改造方案擬在謙祥益綢布店舊址采用漢繡元素進行再設計(見圖4),裝置靈感來源于繡品中“繡繃”的基礎變形,以絲綢的流線型結合“時裝T臺”的概念,配以穿上漢繡制品的模特,將古代刺繡技法與現代走秀結合,打破以往枯燥的“非遺”室內展示方式,讓群眾在觀看表演的同時也能領略漢繡的魅力。
(三)新安書院項目改造
漢正街新安書院目前只保留了長約40米、高約9米的建筑遺址。朱紅色的油漆斑點隱約可見。雖然新安書院的完整建筑空間沒有保留太多,但是以新安書院命名的新安街保持了古街的形象,是漢正街的重要歷史街區。
在新安書院項目設計方案中,我們利用恢復的書院院落空間重現知音傳說的故事。院落空間設置有木質榫卯結構的裝置,與夯土材質的院落建筑外墻交相呼應,營造出書院的古樸之風(見圖5)。榫卯結構的裝置中間,間隔布置有亞克力板動態投射海報,讓游客在參觀古代書院的同時也能領略虛擬數字技術營造出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動態意境。
武漢市有著眾多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蘊含的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已經成為武漢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和現實意義。但如今這些技藝所涉及的實體或是倒閉消失或是慘淡經 營,令人惋惜痛心。所以我們有必要、有責任 去改變這種現狀, 使其獲得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社會層面,
既要加強對大眾的“非遺”普及教育,也要以多種新技術方式開展“非遺”主題傳播活動,
并且讓“非遺”技藝傳承人能夠獲得更多的來自社會和行業的助力與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在延續光輝的同時,開創性地傳承下去。相信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會有更多人才" "加入“非遺”傳承人的隊伍,加入保護“非遺”的隊伍,讓“非遺”更好地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時代新活力。
課題項目:湖北美術學院校級科研立項課題“基于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當代設計探索”,項目編號:2018XJ17。
[作者簡介]吳敏,男,漢族,湖北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展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