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在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認同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傳播與普及。中國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末,且在十九大以后得到蓬勃發展。一方面是由于國家政策方針的引導;另一方面是隨著經濟與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的富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普及成為人民的內在精神需求。
一、研究的現狀及困境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傳保護公約》,從此, 以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日活動為主體的非物質文化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中國是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公約締約國,2005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了“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自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名錄,并逐步向各自所轄市、縣擴展。尤其是國務院、教育部、文化部出臺了有關戲曲保護、曲藝保護、戲曲進課堂、傳統音樂進課堂等一系列舉措后,“非遺”表演類項目迅速進入了人民的視野。
以湖南省為例,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共有湖南省表演類項目 40項,其中傳統音樂項目15項、民間(傳統)舞蹈項 目8項、傳統戲劇項目11項、曲藝項目6項。其中,傳統音樂有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號子、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瑪歌、新化山歌、江河號子、花瑤嗚哇山歌、湘西苗 族民歌、蘆笙音樂、薅草鑼鼓、嗩吶藝術、土家族民歌、漁歌、瀏陽文廟祭孔音樂,民間(傳統)舞蹈有土家族擺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毛古斯舞、龍舞、桑植鼓杖舞、南縣地 花鼓、棕包腦、土家族撒葉兒嗬,傳統戲劇有 高腔、湘劇、巴陵戲、荊河戲、儺戲、木偶戲、花鼓戲、祁劇、皮影戲、陽戲,曲藝有絲弦、長沙彈詞、祁陽小調、湖南漁鼓、鼓盆歌。學界目前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湖南省的表演類項目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七類。
第一,針對某種“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研究,公開發表的相關論述有《湖南江華瑤族長鼓舞申遺成功后的傳承保護研究》《生產性保護語境下新化山歌的傳承與發展研究》《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活態傳承研究》《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生存現狀與開發對策研究》《桑植民歌傳承方式研究》《現代文明沖擊下靖州苗族歌鼟的傳承與保護研究》《“澧水船工號子”何去何從?》《澧水船工號子的保護、傳承與弘揚對策研究》《澧水船工號子及其保護淺說》《變遷與重構:土家族打溜子傳統文本與現代" 演繹》《碰撞中的神秘:土家族打溜子的技法特性探析——兼談土家族打溜子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常德絲弦的傳承與保護研究》《對常德絲弦傳承的調查與研究》《土家族打溜子的傳承與變遷研究》《花瑤嗚哇山歌傳承與保護措施初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場域的再生產——基于花瑤民歌·嗚哇山歌的保護實踐所引發的思考》《湘西苗族民歌的現代傳承與保護初探》《湘西苗族民歌的保護與開發初探》《湘西苗歌傳承與保護的思考》《我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山嗩吶藝術探析》《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與整合傳播——基于湖南岳陽洞庭漁歌的考察》《洞庭湖區民歌民俗傳承》《洞庭漁歌傳承和改編研究》《洞庭漁歌傳承方式研究》《土家族擺手舞保護模式研究》《湘西州土家族擺手舞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苗族鼓舞的傳承與發展》《南縣地花鼓舞蹈的藝術特征及其傳承探究》《湖南益陽南縣地花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湘劇高腔音樂現狀及其發展對策》《新時期湖南花鼓戲發展中的癥結與對策》《漫議湖南花鼓戲的傳承與振興》《湘楚“祁聲”遺風遺韻——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祁" 劇”的音樂特征與傳承保護》《論張家界土家族陽戲的傳承與保護》《湖南梅山儺戲傳承現狀與思考》《“非遺”長沙彈詞傳承現狀、困境及對策的實證研究》等。
第二,針對“非遺”中某個類別的傳承與保護研究,公開發表的相關論述有《湖南省曲藝類“非遺”的保護與開發研究》等。
第三,針對某個區域的某個“非遺”項目 的傳承與保護研究,公開發表的相關論述有《湖南土家族民歌傳承的傳播學研究——以石門縣土家族地區為例》《湘西土家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初探——以湖南湘西永順縣雙鳳村為例》《湖南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以吉首市鳳凰縣為例》等。
第四,針對傳承人的個案研究,公開發表的相關論述有《湖南桑植民歌傳承個案研 究——以民間歌手向佐絨為例》《梯瑪歌的傳承與變遷——以彭繼龍的表演為例》等。
第五,“非遺”項目的學校教育普及研究,公開發表的相關論述有《苗族歌鼟在地方高校 中的傳承與思考》《常德絲弦的傳承從娃娃抓 起的實踐研究》等。
第六,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研究與推廣,公開發表的相關論述有《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微信公眾號傳播研究》《“非遺”類專題片的制作研究——以〈土家族擺手舞〉為例》《新媒體時代的湖南湘劇傳播研究》《論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影像傳播——以澧水船工號子為例》《岳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字化保護與研究——數字文化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數字時代下湖南皮影戲保護與傳承問題的思考》等。
第七,“非遺”的普及路徑研究,公開發表的相關論述有《湘劇藝術普及與推廣的路徑》等。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 雖然湖南省“非遺”表演類項目研究中有關湖南地區某種“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的研究相對比較多,但其他方面的研究明顯薄弱,且這些研究存在三個方" "面的不足:其一,忽視了討論湖南省“非遺”
表演類項目普及路徑,現有的研究主要以單個“非遺”項目的傳承與普及為主,沒有研究“非遺”表演類項目具有共性的普及路徑,導致目前普及方式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其二,對“非遺”傳承人的關注還極度缺乏, 導致湖南省“非遺”表演類項目普及缺乏針對性、有效性;其三,科學技術與文化產業結合還不夠緊密,導致湖南省“非遺”表演類項目普及缺乏可操作性。
二、研究的建議及方案
湖南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非遺”表演類項目的現狀調查與普及對策研究,有助于讓湖南人民,乃至全國人民,了解湖南“非遺”的表演類項目,了解湖南“非遺”表演類項目的傳承人,了解異常豐富的多民族、多地區的湖南傳統文化,讓文化回到人民心中去,也讓“非遺”項目如同我們百姓餐桌上的餐食與水,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讓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惠及于民。
人是一切藝術的締造者,湖南省“非遺”類表演項目對策普及首先要以解決傳承人實際需求與困難為主要考察方向??疾旄黜椖康膫鞒腥饲闆r,確立相關聯絡員,建立溝通與交流平臺,著重探討制約“非遺”項目推廣與普及的因素以及改善湖南省“非遺”表演類項目普及的具體途徑。湖南省“非遺”表演類項目傳承人分布于全省,有些還在比較偏遠的地區,并且語言溝通存在障礙,這也是對策研究需要關注的。
任何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其獨特的生活環境,傳承基地是“非遺”表演類項目得以傳承的重要場所。從目前湖南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情況來看,湖南花鼓戲以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為平臺,為本項目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理論研究方面,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研究人員足跡遍布湖南省大小鄉村,已初步完成湖南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遺”表演類項目的相關調研,出版專著與專業學術論文百余,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果。
在新時代科技快速發展的形勢下,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世界與自身認識需求的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成為“非遺”表演類項目實現大眾普及的重要手段。自此,與自然科學知識普及有關的專項基金、網絡數據庫、學術交流平臺、科普短視頻等層出不窮??萍疾堪l布的全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科普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國家資助經費逐年增加。2016年全國" 科普經費籌集額為151.98億元,其中政府撥款115.75億元;2017年全國科普經費籌集額為160.05億元,其中政府撥款122.95億元;2018年全國科普經費籌集額為161.14億元,其中政府撥款126.02億元??茖W普及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質的有效途徑,構筑大科普體系,推進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普及的相互融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是“非遺”表演類項目研究工作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使命。
湖南省“非遺”表演項目的對策研究要注 重學校與社會的對接、舞臺與大眾生活的銜接。要構建“研臺—講臺—舞臺—平臺”四臺聯動 對策體系(見圖 1),即以科研、教學、實踐和“互聯網+媒體+大數據”為一體,實現科技與文化相融合、科研與科普相配合、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三位一體,同時考慮不同人群需" 求來制定推廣形式與對策,滿足受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實現科研人員、學生、普羅大眾、專業表演人員的相互協作。
優秀的傳統文化本就來自民間,是人民在勞動中創造的,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茖W普及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就是讓基于民間、超越民間的藝術形式,再次回到人民的生活中去,進入人民的生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項目、省級項目不單存在于音樂研究者的研究報告中,而且要讓它們“活起來”,走進新的時代;讓人民不只是優秀音樂文化的創造者,也成為優秀音樂文化的傳承者與發揚者,實現科技與文化相融合、科研與科普相配合、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三位一體推廣形式,為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賦能。
三、結語
從湖南省“非遺”表演類項目的研究現狀 來看,缺少對于科學普及相關對策的研究。在 實際的操作中,常常只關注對于某個樂種或者 某個傳承人的傳承現狀與所面臨困難的研究。實際上,絕大部分傳承人或者樂種在文化傳承 的現狀與所面臨困難方面是有共性的,比如:傳承人年齡大, 后繼無人;傳承基地資金不足,不足以支撐“非遺”表演類項目創造性人才的 培養;傳承模式過于單一,沒有充分利用現代 化網絡媒體平臺等。對于這些共性的問題,從國家與政府層面進行科學的規劃與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所在。同時, 加強學術研究與大眾生活的對接,利用科學技術讓傳承模式從單一走向多元,實現科技與文化相融合、科研與科普相配合、線下與線上相結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換為湖南“非遺”表演類項目系統性、科學性、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普及體系的構建提供新的途徑。
基金項目:2021 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資助“湖南非遺表演類項目的普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CX20210430。
[作者簡介]許加琪, 女,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 院博士在讀, 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史、“非遺”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