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音樂以ACGN(次元文化)同人音樂起家,是網絡二次元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網絡原創音樂形態,自 21世紀初起源以來,二十年間歷經初長成、初發展、趨成熟、迎轉型四個發展階段,至今已形成產業鏈。近年來古風音樂借力新媒體技術不斷豐富傳播形態,借勢國風文化興起不斷擴大傳播范圍,逐漸擺脫小眾標簽,向國風音樂演變升級,以越來越多元的形態出現在大眾視野,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古風音樂的界定與內涵
“古風音樂”是一種飽含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的流行音樂形態,具體表現為“歌詞具有古典詩詞歌賦之美,曲調基于中國民族調式,編曲將流行音樂元素和中國民族樂器進行融合”。嚴格來說, 古風音樂并非一種獨立的音樂形態,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標簽。古風音樂中的“古”字是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表示非現代的、有歷史的、古老的、傳統的,古風音樂在詞、曲、視覺設計等方面都體現著“古”的元素。
從歌詞創作來看, “古風音樂的詞作可以包含歌詞、念白、文案等形式,創作方法多為古典詩詞的引用或古典詩詞的思想情感、典型歷史故事意境、典型歷史文化意象等方面的化用,且慣用古代器物或符號襯托、強化詞作的仿古效果”。
從曲調設計來看,古風音樂多用中國的五聲調式,配器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比如古箏、揚琴、二胡、笛子、琵琶等,偶有歌曲會少量使用鋼琴、小提琴等西方樂器。很多古風音樂中還會加入一些戲腔、念白。
從視覺表現來看,古風音樂演唱會、嗶 哩嗶哩古風音樂視頻等大多會使用中國傳統意象、中國傳統文化相關元素進行視覺設計,演出時歌手、伴舞者一般會身著漢服等古典服裝或使用中國傳統工藝配飾,舞臺設計會出現亭臺樓閣等傳統元素。古風專輯的視覺設計通常也使用桃花、書法等中國古典意象相關元素。
相較于古風音樂在詞、曲、視覺設計等方面的復古性, 其創作和傳播過程則極具現代性。古風音樂起源于網絡,其從詞曲創作、編曲配器到演唱演奏、舞臺呈現的生產制作過程以及從上傳到分享再到擴散的傳播過程,均通過網絡完成,可以說互聯網構成了古風音樂從生產到傳播的整體生態基礎。
二、古風音樂的發展背景
古風音樂以ACGN同人音樂起家,其產生與發展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振興、網絡二次元文化的風靡以及網絡原創音樂的崛起,同時廣泛吸收各類文化資源作為發展養料,創 作數量和質量持續增加和提升,在不斷的“出圈”和“融圈”中形成了當前較大的影響力。
首先,古風音樂的產生與發展,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振興。“古風音樂”是一種 飽含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的流行音樂形態,自創作伊始即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無論歌詞、曲調、視覺設計等均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和富有詩意的中國音樂美學特性。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實施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綜合利用多媒體資源,創新文化表達方式,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2018年,“古風音樂”得以脫離圈層限制向“國風音樂”進化,進一步涵蓋了包括民樂、傳統曲藝、詩詞歌賦、傳統文化等在內的更多中華文化元素。
其次,古風音樂的產生與發展,還得益于 以ACGN為主要載體的網絡二次元文化的風靡。一方面,以ACGN同人音樂起家的古風音 樂,一直以來以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等為基礎 而進行同人衍生創作的比例很高,網絡二次元 文化的唯美、浪漫、熱血風格也深深影響著古 風音樂的創作思想;另一方面,網絡小說、網" 絡游戲、古裝動漫、漢服等二次元相關產業的 迅猛發展也極大地助力了古風音樂的發展。根 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的用戶規模 達到5.02億,占網民總數的48.6%;網絡游戲 的用戶規模也達到5.54億。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漢服愛好者人數達689.4萬,市場 銷售規模達101.6億元。古風音樂從國內二次 元風潮中汲取了發展動能,不僅依托二次元產 業形成源源不斷的素材來源,也通過毗鄰圈層 的重疊聚合擴大了古風音樂的受眾范圍。
最后,古風音樂的產生與發展也得益于網絡原創音樂的蓬勃發展。21世紀初, 網絡成為國內音樂發展的新陣地,網絡原創音樂開始崛起,心然、EDIQ等一批古風音樂創作人開啟了古風音樂創作之路。近年來,QQ音樂、酷狗音樂、網易云音樂等頭部網絡音樂平臺也主動參與內容建構,并扶持原創音樂。截至2021年年底,入駐網易云音樂的獨立音樂人的數量超過40萬,共創作了約 190萬首音樂曲目。根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年底,國內網絡音樂的用戶規模已達到7.29億,占網民總量的70.7%。古風音樂作為網絡原創音樂的一種類型,也借勢從小眾破圈到大眾。
三、古風音樂的發展脈絡
本文以典型事件為界,將古風音樂二十年發展歷程分為初長成、初發展、趨成熟、迎轉型四個階段:2003年,古風仙俠游戲《仙劍奇俠傳》經典配樂以大氣磅礴的古風特色受到追" "捧,標志著古風音樂自成一派初露頭角;2007年,國內首個古風音樂原創團隊“墨明棋妙”成立,以團隊運作方式推動古風音樂創作邁向專業化、原創化發展階段;2013年,國內首個大型線下古風音樂會“金陵秦淮夜”舉辦,標志著古風音樂由線上走向線下,開啟線上線下多元渠道蓬勃發展的階段;2018年,古風音樂" "迎來轉型,開始擁抱主流媒體,向“國風音樂”這樣一個更大的概念和范疇擴展。
(一)古風音樂初長成(2003—2006年)
相關研究大多將2003年視為古風音樂開端之年,通常將古風仙俠游戲《仙劍奇俠傳》的經典配樂《蝶戀》或主題曲《仙劍問情》當 作古風音樂的開端曲目。這一時期,古風音樂作品多采用依曲填詞的創作方法,主要根據“國 產仙俠、武俠游戲的純音樂填詞而來,或者填 詞翻唱具有中國古典元素的中文流行歌曲和日 本歌曲,偶有游戲官方根據游戲配樂或游戲劇 情制作的歌曲”。歌手和創作者多為非專業的 草根音樂人, 憑“熱愛發電”,以“自娛”為主,音樂制作水平相對有限, 作品歌詞文學性不強,多通過中國仙劍聯盟論壇等游戲社區、分貝網等音樂社區傳播。基于網絡平臺,創作者和聽 眾形成特定的小眾圈層——“古風圈”,圈層 文化的屬性明顯。(二)古風音樂初發展(2007—2012年)
2007年1月6 日,墨明棋妙原創音樂團隊作為國內首個“古風音樂”團隊成立,以團隊運作方式推動古風音樂開啟專業化、原創化發展之路。墨明棋妙團隊規模達數十人,成員之間分工明確,秉承“萬有引力向古風”的創作思想,深耕古風音樂創作。隨后, “平紗落雁”“千歌未央”“鸞鳳鳴”“滿漢全席”等古風音樂團隊相繼成立。這一時期,古風音樂" "的制作水準大大提升,開啟了原創時代;創作題材日漸豐富,除與游戲緊密配合外,還開始與小說、電視劇等廣泛結合;創作動機也由“自發性”向“商業化”轉變,由“娛己”向“娛人”轉變,并且開始重視音樂版權問題。
(三)古風音樂趨成熟(2013—2017年)
2013年10月5 日, “金陵秦淮夜”作為國內首個大型線下“古風”音樂會在南京人民大會堂拉開帷幕,標志著古風音樂開啟線下發展模式。此后每年都有大規模的古風音樂盛會上演,如2014年“太古遺風”古風音樂會、
2015年“結繩紀”古風音樂會和“鳳鳴·天下”古風音樂會、2016年鳥巢心時紀古風音樂會、
2017年“暖冬古風音樂季”等,全國各地也會舉辦一些小型的古風音樂會/演唱會。與此同" 時,小說、廣播劇和電視劇中的古風音樂開始出圈,如2016年衍生自小說《魔道祖師》的古風劇情同人歌《同道殊途》廣受追捧。至此,古風音樂的創作風格更加多元,并注重與流行音樂融合;售賣音樂專輯、舉辦音樂會成為古風音樂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風音樂”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四)古風音樂迎轉型(2018年至今)
2018年,隨著《國風美少年》《最潮中國風》《國樂大典》等國風綜藝節目的推出以及眾多以國風為主題的音樂節、慶典活動的舉辦和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潮流盛行,古風音樂進入轉型發展階段,開始向大眾傳播實力破圈。這一時期,音頻怪物、貳嬸、奇然等“古風圈”音樂人開始登上《國風美少年》等以“國風”為主題的網絡綜藝節目舞臺以及四川衛視“花開天下”跨年晚會等以“國風”為主題的電視綜藝節目。越來越多的專業音樂生產者加入古風圈,李玉剛、周深等主流歌手開始演唱古風歌曲;QQ音樂、酷狗音樂等頭部音樂平臺也加大國風音樂品牌的布局, 如QQ音樂發起了“醉國風”原創音樂征集計劃,酷狗推出了原創國風品牌“國風新語”。由此,古風音樂借勢進入大眾視野并向“國風音樂”大概念擴展,被賦予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四、古風音樂的傳播路徑
古風音樂發端于網絡, 依托網絡不斷發展,隨后由線上傳播延伸至線下傳播,并伴隨與游戲、動漫、綜藝、影視劇等的融合傳播進一步發展壯大,進而逐漸破圈,由小眾傳播走向大眾傳播。總體來看,古風音樂主要有線上傳播、線下傳播、融合傳播三種傳播路徑,每種傳播" 路徑各有不同的傳播方式,呈現出不同的傳播" 特征。
(一)線上傳播:音樂平臺和社交平臺并行,由小眾平臺向大眾平臺轉移
古風音樂線上傳播包含音頻、視頻、直播等類型。音頻是古風音樂萌芽時期的主要傳播方式。創作者將古風音頻投放到5sing、網易云等音樂類平臺或貓耳FM、克拉克拉等廣播劇手機應用程序,或是以歌曲專輯的形式存在。早期古風音樂的傳播媒介集中在游戲論壇、網文小說、分貝網、5sing、YY語音等平臺。2012年11月, 酷狗音樂收購5sing并將其打造為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原創音樂基地,成為2015年之前傳播古風音樂的主要媒介。2015年以后,古風音樂傳播擴展到酷狗音樂、QQ音樂、網易云等主流音樂平臺,并依托平臺算法更加精準地觸達目標受眾。
古風音樂在社交平臺上的投放推動了其從 音頻傳播向音頻、視頻多元傳播轉變。2015年前后,奇然、滿漢全席等古風音樂圈頭部藝人及團隊開始在嗶哩嗶哩投稿,古風音樂有了視頻化的傳播內容。微博、嗶哩嗶哩、抖音等社交平臺成為古風音樂的傳播重地:在微博,古風音樂原創團隊及歌手發布作品宣傳、歌會預告、活動通知等內容, 與受眾之間形成強互動、廣傳播;在嗶哩嗶哩,主要是歌曲、演唱會、歌會等的視頻傳播,傳播者既有音樂團隊及歌手的官方渠道,也有粉絲個人視頻錄制上傳;在抖音,古風音樂作為短視頻內容配樂也掀起一股潮流,《芒種》《紅昭愿》《錦鯉抄》等爆款作品更直接推動了古風音樂的出圈。
直播則是古風音樂互動傳播的重要方式,通過即時互動收獲更多流量和更高黏性。如在YY、酷狗、LOOK直播等直播平臺,古風音樂歌手與粉絲通過語音或視頻聊天、演唱歌曲等方式進行雙向互動,此外也會組織類似生日歌會、專場音樂會等的專題直播。
(二)線下傳播:漫展、簽售會、演唱會等形式多元并存
古風音樂線下傳播包括漫展、簽售會、演唱會等形式,通常不拘泥于一種形式,而是多種形式并存。2012年,墨明棋妙原創音樂團隊在北京麻雀瓦舍舉辦了第一場線下古風音樂演出,開啟線下傳播模式。近年來古風音樂活動時常以漫展的一部分來呈現,例如2020年元旦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辦的“螢火蟲動漫游戲嘉年華”,就融合了簽售會、聲唱會、漫展三種形式。線下傳播使得古風音樂受眾與創作者之間的連接和互動更加緊密,有助于提升受眾黏性,收到精準營銷的效果。
(三)融合傳播:古風音樂借力游戲、動漫、綜藝、影視劇破圈
早期古風音樂多集中于游戲和動漫領域,主要借助游戲、動漫的熱度實現各圈層融合傳播。近年來,古風音樂借力熱播電視劇、熱門綜藝節目等大眾傳播媒介實現更大范圍的破圈。如古風音樂作為《陳情令》《知否》《清平樂》等熱播劇的配樂和主題曲被電視觀眾熟知;2018年愛奇藝國風綜藝節目《國風美少年》中不乏《錦鯉抄》《哪吒》等具有濃厚傳統文化元素的古風歌曲。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2月底, 《國風美少年》在愛奇藝的累計播放量達15億次。四川衛視“2022年花開天下·國韻新年演唱會”全網累計直播播放量破2000萬人次,其微博話題閱讀量超5億,更收獲了來自《人民日報》、中青網等主流媒體的正面評價,古風音樂及古風歌手出圈效應顯著。
綜上,當前古風音樂正在向國風音樂演變升級,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這也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必然結果。現階段,國風音樂正在聚攏越來越多的受眾,2020年酷狗音樂用戶中 已有1.32億國風音樂受眾,2021年嗶哩嗶哩 國風音樂愛好者人數也超過1.77億。與此同時,國風音樂的供給端持續升級,近三年來國風音樂創作者以每年30%的平均增長率不斷增大,國風音樂創作主題的范圍也更加廣泛, 在游戲、“非遺”、國漫、網絡文學等多個領域推進“國風+”模式,通過跨界聯動方式不斷向主流文化圈層延伸。
[作者簡介]張英杰, 女, 漢族, 山東淄博人,中國音樂學院博士在讀, 研究方向為中國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