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華
習近平人民群眾觀的形成及時代價值
丁麗華
[上海交通大學]
習近平人民群眾觀的形成不僅有豐富的理論來源和實踐依據,更關鍵的是在其為民服務的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其形成過程可以分為萌芽時期、發展時期和成熟時期。考察習近平人民群眾觀的形成,對于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真諦、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人民群眾觀;形成;時代價值
群眾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對社會發展起著決定作用”的唯物史觀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思想中都有深刻體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首次系統闡述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人類解放的學說。這一學說把人的解放問題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論證了人類解放道路何以可能、何以展開。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以往人類解放經驗進行總結,明確了人的解放的基本內涵,提出只有在以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生活中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列寧強調:“勞動群眾擁護我們。我們的力量就在這里。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不可戰勝的根源就在這里。”[1]我們黨來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在人民群眾中不斷發展壯大,人民群眾是我們黨最強大的后盾、最牢固的靠山。
一百多年來,在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1927年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明確了農民群眾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偉大作用,指出革命要放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之后更是鮮明提出了只有群眾才是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銅墻鐵壁[2],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實意的擁護,才能贏得革命的勝利。除了樹立鮮明的群眾觀點,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還積累了大量的群眾工作方法,其中“一般和個別相結合,領導與群眾相結合”是共產黨員進行任何工作都必須采用的方法,“只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如此無限循環,才能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3]。理論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在一次又一次為群眾服務的實踐中不斷升華,達到認識論的高度,被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群眾觀的同時,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概括,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主要體現在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大力肯定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的做法并在全國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出“三個有利于”是人們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幫助人們正確地對待社會主義,把人們從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桎梏中解放出來,推進改革開放順利進行。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將社會主義本質歸納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進一步細化了馬克思所說的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進入新世紀,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的大背景下,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闡明了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后,胡錦濤在借鑒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經驗基礎上,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繼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礎上,習近平的人民群眾觀逐漸形成。他多次提到“政之所以興在于順民心,政之所以廢在于逆民心”[5]。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問題對于一個執政黨來說,是一個根本問題,我們黨最大的優勢就是時刻保持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翻開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扎根于人民這方沃土的黨群關系史,從而為習近平人民群眾觀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與發展。習近平人民群眾觀不僅有豐富的理論基礎,更有深厚的實踐基礎。無論是在梁家河插隊,帶領村民解決吃飯飲水燃料等問題;還是在地方擔任領導,實施新發展思路和規劃;乃至后來成為國家領導人,擘畫國家發展藍圖,習近平都經常深入基層,與人民群眾保持緊密的聯系。在河北省正定縣擔任書記的3年多時間里,習近平就睡在辦公室里,他的床鋪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兩條長凳支起一塊木板,鋪上一條打滿補丁的舊褥子。在吃飯問題上,習近平總是與大家一起吃“大鍋飯”,并說明一起吃大鍋飯的好處:一是邊吃邊聊,相互交流,體察民情;二是可以相互監督,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三是可以談論工作。[6]擔任中央領導后,他到基層調研更像親人到家里做客,帶頭做到不封路、不清場,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黨的領導是通過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來體現的,而我們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眾中去,并且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聯的關系,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7]習近平在大量的工作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群眾觀點,進一步豐富了其人民群眾觀。
習近平出身于一個革命家庭,他的父親習仲勛被毛主席稱贊為群眾領袖,母親齊心也是一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習仲勛一直保持平民本色,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搞特權。習近平的姐姐齊橋橋考中學時以0.5分之差與心儀的北京101中學失之交臂,只能去上家附近的河北北京中學。習仲勛要求女兒住在學校里,為了避免學校的照顧,讓她改隨母姓并將“革命干部”的家庭出身改為“職員”。青年時期的習近平來到梁家河插隊,由于年齡偏小,生活環境艱苦,他在第一次探親假中跑到姨姨和姨夫那里。姨姨和姨夫當場就教育他,當年他們搞革命的時候都是想法設法地往群眾里鉆,你不鉆,群眾工作怎么能搞好。成長于這樣的革命家庭之中,在耳濡目染下,習近平自小在心中就埋下了為人民服務的種子。
1969年,年僅15歲的習近平毅然決然選擇到梁家河插隊,在梁家河的七年中,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后被選為村支書。他重視農田基礎建設,帶領人民群眾打壩、修梯田;他建設普及沼氣,打深水井,解決了陜北農村老大難的燃料問題和村里人喝水灌溉的問題;他辦代銷點、鐵業社、縫紉社,解決群眾的日常需求;他貸款買柴油機磨面,騰出更多的勞動力用于生產;他還辦夜校,組織群眾在農閑時間學習,宣傳黨的政策思想。雖然生產勞動任務很重,但是習近平仍然保持著閱讀的習慣。2013年5月,習近平“五?四”青年節參加團日活動的時候說:“我到農村插隊后,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8]習近平在離開梁家河上大學之前,光《資本論》就通讀過三遍,做了18本厚厚的讀書筆記。濃厚革命家庭氛圍和七年知青歲月使習近平心中那顆“為人民服務”的種子逐漸生根發芽。
1982年,習近平離開北京,先后到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擔任領導。每到一個地方,習近平都深入基層調研,“當村委書記就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就跑遍所有的鎮,當省委書記就跑遍所有的縣市區。”[9]只有時刻與人民群眾保持緊密聯系,了解人民群眾的第一需求,才能真真切切為群眾辦實事,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執行。在這期間,習近平前往清華大學,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職研究生,系統學習和閱讀了馬克思等經典作家的重要論著。通過深入的理論學習和長期的工作實踐,習近平的人民群眾觀進一步充實與提高,上升到方法論的層面。
在浙江任職的四年期間,習近平發表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的232篇短論(后被整理出版為《之江新語》一書)集中反映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群眾觀思想,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為民、務實、清廉”這六個字。首先是“為民”,為官者必先為民,為民回答的是方向性、根本性的問題。其次是“務實”,務實就是要時刻保持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在工作中勤做敢干,真抓實干,真正落實好各類民生項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清廉”,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手中往往都掌握一定的權力,一定要常思權從何來、權為誰所用,在對待人民、對待權力時心存敬畏;要自覺遵守規章制度,主動接受組織的監督,歡迎群眾的來訪,同時要不斷加強自律,嚴格要求自己,時刻警惕身邊的腐敗因子,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習近平的人民群眾觀在其主政一方的工作實踐中形成發展并逐步深化。
在當選為總書記的第一天,習近平就發表了題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0]的公開講話,把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使命概括為“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和對黨的責任”。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圍繞著新的奮斗目標奮發前進,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政治上,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經濟上,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在民生上,“十三五”期間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任務,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同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事業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并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納入新發展理念[11];2017年3月生態文明建設被正式寫入根本大法。藍天、碧水、青山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在反腐倡廉工作上,一方面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反腐敗制度安排,設立國家監察委員會。另一方面,“打虎”“拍蠅”“獵狐”的反腐懲戒行動一個接著一個,“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等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繼展開,取得了預期的實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推出一系列深化改革、擴大民生福祉的措施。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到脫貧攻堅任務順利完成;從國家監察委員會的設立到“美麗中國”目標的提出;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提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12]的歷史經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在做大蛋糕的同時,更公平地分好蛋糕,推動共同富裕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朝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邁進。習近平人民群眾觀經受住了來自實踐的考驗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升華和發展,逐步走向成熟。
習近平人民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當代中國國情結合的最新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黨情、國情、民情的深刻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為民服務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進一步升華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學習考察習近平人民群眾觀是怎么從萌芽到成熟的這一歷史過程,有利于我們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當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俄烏局勢日益緊張,國際形勢動蕩不安;國內一方面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情況,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考察習近平人民群眾觀形成的歷史過程,有利于廣大黨員干部了解和學習習總書記是怎樣與群眾交流、為群眾服務、保持同群眾的密切聯系;有利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自覺克服和改正身上的官僚主義習氣;有利于激發廣大黨員干部的工作熱情,投身于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最廣大實踐,加強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是由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決定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我們黨是無產階級政黨,人民性是其根本屬性,黨執政后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當代中國的發展歸根結底來自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所有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都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訴求,經常深入群眾之中調查研究。考察習近平人民群眾觀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不移地為人民服務,引導領導干部切實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于推動改革開放和發展穩定上來、用于干事創業上來、用于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上來,從而真正把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落實到人民群眾的心坎上,贏得民心。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3.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81.
[3]毛澤東.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5]管仲.管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3.
[6]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在正定[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9:160.
[7]習近平.擺脫貧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2.
[8]習近平.中國有夢青春無悔——習近平五四青年節參加主題團日活動側記[DB/OL].(2013- 05-06)[2022-04-03]. http://theory.people. com.cn/n/2013/0506/c49150-21374090.html.
[9]汲廣運,徐東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1-2.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
[11]高健,徐偉悅.生態文明實踐:《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的新時代理解[J].漢字文化,2018(S1).41-42
[1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07).8-11
(責任編輯:胡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