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華
摘要:數學學科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不易理解,在數學學習中面臨諸多困難,難以完成學習任務,還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教師應立足教材內容,引入趣味性資源,將數學知識以形象有趣的方式進行呈現。這契合學生年齡特點,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較好地掌握數學法則、原理,提高教學質量。文章從數學特點出發,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對基于新課標的數學趣味性教學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策略;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6-0117-04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尤為重要,既能夠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又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知識應用能力。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對認知思維水平要求比較高,而學生正處于認知思維發展的起始階段,還不能夠完全理解枯燥、晦澀的數學概念或定理,學習會面臨一定的困難。加之學生生性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無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學習上,很容易忽略知識細節。面對這一學情,教師要根據新課標要求,立足學生學習需要,增添趣味性資源,喚醒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基于新課標的數學趣味性教學策略進行探析。
1.趣味性教學概述
趣味性教學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展開,體現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如游戲教學、情境教學等。趣味性教學需要借助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有效的師生互動等,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驅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2.數學趣味性教學重要性
趣味性教學契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將其應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喚醒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傳統數學課堂枯燥無味,數學知識晦澀難懂,學生在學習中常常面臨極大的困難。趣味性教學模式的應用,為數學課堂增添了大量的趣味性因素,有助于喚醒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數學學習動機。第二,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數學作為一門嚴謹的學科,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要求比較高。趣味性教學的應用,能活躍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第三,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新課程改革明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要求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學習,并在主動探究中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趣味性教學借助趣味性游戲、生活情境等,能促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第四,有助于提升數學教學效果。趣味性教學模式的應用,摒棄了傳統單向輸出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趣味性的課堂活動中,產生積極參加的動機,在活動中勇于探索,進而實現高效學習。
1.教學方式缺乏趣味性
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存在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滯后的問題,習慣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將更多關注點放在基礎知識的傳授上,采取“題海戰術”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這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枯燥的學習氛圍中,師生缺少必要的互動與交流,導致學生很難提起學習興趣,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思維發展受到阻礙。
2.學生自學時間有限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單向地將課本知識灌輸給學生,以完成預定的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往往忽視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給予學生自主思考、提問質疑的機會,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有效發揮。部分教師不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缺乏針對性指導,導致學生不能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兩極分化的問題愈發突出。學生缺少自學時間,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難以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成績。
3.情感教育缺失
新課改倡導情感教育,即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良好的情感教育把課本中枯燥的知識轉化為有趣的具體現象,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學貼近生活,能更好地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數學學科有著豐富的情感內涵,教師應充分發揮其優勢,積極開展情感教育。然而,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教學而教學,不重視情感教育,導致數學教育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1.創設趣味性數學學習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將學生置于特定的學習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究數學知識、理解數學原理,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同時,情境要體現趣味性,為數學課堂帶來有趣的探究內容,最大限度喚醒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基于此,數學教師在開展趣味性教學時,應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創設情境,也可以借助圖片、視頻、實物等,將數學知識直觀形象地加以呈現,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教師在情境中融入趣味性因素,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探究活動。為此,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思維特點創設趣味性數學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的探究方向,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對“50以內的加法”這一知識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先通過“考老師”的活動進行新課導入,即讓學生出題,由教師回答。在互動過程中,學生會思考老師是怎樣獲得結果的,為何與我的算法不相同等問題,從而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通過直觀、趣味的方式創設數學學習情境。例如,在對教學結果是10的加法進行教學時,教師可在黑板左側畫上6只鳥,并提問:“黑板上畫的是什么?共有多少?”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在鳥的下面寫上數字6,然后在黑板右側畫4只鳥,并提出問題:“黑板上共有多少只鳥?怎樣進行計算呢?”此時,學生會積極思考與回答,教師可在黑板中間的位置寫上“+”,引導學生計算“4+6=?”。在學生完成計算后,教師在黑板右邊寫上10。這種趣味化教學,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還能顯著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與效率。趣味性學習情境的創設,使得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形象,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2.組織趣味性的數學游戲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基于學生喜歡玩的特點,教師在開展數學趣味性教學時,應立足教材內容,將數學教學與游戲融合起來,使得學生在游戲化的學習中,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游戲化教學的運用,并不是改變數學教學的相關目標與內容,而是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變。因此,教師在運用數學游戲開展教學時,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游戲設計,豐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度。為此,教師需要對學生感興趣的游戲進行了解,將學生喜歡的游戲融入教學活動中,真正做到寓教于樂。為保障游戲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還應明確游戲規則,科學把控游戲時間,以免出現“主次顛倒”的現象。另外,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對數學游戲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例如,在“表內乘法”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對“7的倍數關系”進行學習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趣味性數學游戲:讓學生坐在地上圍成一個圓圈進行報數,在遇到“7”和“7的倍數”時,要立即做出積極響應,站起來喊“到”。學生如果在游戲中出現錯誤,則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如表演一段才藝,或是背誦一首古詩,或是唱一首歌曲等。趣味性數學游戲的融入,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喚醒了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為高效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數學魅力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性分析,根據“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給學生布置相應的探究任務,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活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完成了抽象知識的轉化,能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小學生具有好動、精力旺盛等特點,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多個感官參與,學習興趣會更加濃厚,學習效果會更加顯著。教師在進行實踐活動設計時,要注重實踐活動的合理性,實踐活動要與教學內容相符合。教學實踐活動要求在有限時間內達成教學目標,教師要通過精準控制實踐活動時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例如,在“認識物體”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從家中帶來飯盒、乒乓球、水杯等物品,或帶領學生制作一些簡單的物體。例如,在“三角形穩定性”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硬紙板和圖釘制作三角形和四邊形,硬紙板與硬紙板的連接處用一個圖釘連接。做好以后,教師讓學生用手拉三角形和四邊形的邊,看看圖形發生什么變化。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發現四邊形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隨意拉伸,形狀會發生變化,而三角形拉不動,形狀始終如一。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收獲了學習的快樂。
4.基于信息技術開展趣味性教學
教育現代化促進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借助圖片、視頻,激活數學課堂氛圍,沖擊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教師不要直接將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告訴給學生,而要借助信息技術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四邊形物品,如課桌、黑板、伸縮門等,讓學生在形象的感知中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認知。在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形成初步認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與正方形、長方形進行對比,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正方形、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信息技術的應用,為課堂教學增添了趣味性元素,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發展了學生數學思維。
5.基于現實生活開展趣味性教學
數學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實際生活中處處可發現數學的應用。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以致用”的要求,因此,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心理、認知發展特點,立足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積極開展趣味性的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趣味性的數學學習實踐活動中完成數學知識的高效學習,并對數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例如,在“認識圖形”的教學中,為了喚醒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可借助生活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從教室中、學習物品中,找到常見的圖形,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并將其記錄下來。之后,教師再給學生呈現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引導學生以圖形為標準對其進行歸類。這種生活化趣味性教學模式,能使得學生在對具體物品的觀察中,較好地完成抽象知識的學習,并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實踐活動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具有具體形象、易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特點。因此,教師要利用圖示、教具、學具等材料積極組織、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實踐操作的意義,引發新的學習需要,不斷發展學習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基于現實生活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多方面地為學生創造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成功和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增強對數學的喜愛之情,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6.設計趣味性的課后作業
數學作業是課堂的補充和延伸,也是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和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同時,數學作業還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反饋,教師可通過數學作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縱觀當前數學作業,受傳統作業設計模式的制約,依然存在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等現象,致使學生產生了極強的厭煩情緒,甚至出現了排斥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作業作用和價值的發揮。鑒于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創新作業形式,增強趣味性、實用性,以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樂于完成作業,高質量完成作業。一方面,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應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發展水平,適當增加一些實踐性的作業,引導學生在“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等實踐活動中,一邊思考,一邊操作,高效達成作業目標。另一方面,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趣味性的探究作業,培養學生應有能力。例如,在學習了簡單的乘除運算以后,教師可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條鄉間小路的長為50 m,現在需要在路的兩側栽上樹木,樹與樹之間的距離為2m,那么栽滿這條鄉間小路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用50除以2再乘以2,得出的結果是50棵。為此,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后實際操作一下,驗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正確。學生通過操作發現,長為50m的路一側,栽間距2m的樹需要26棵樹苗,這樣算式就變成(50÷2+1)×2=52(棵)。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理解了數學知識的運用需要縝密思考,體會到了數學的趣味性,激發了數學學習熱情。
7.實施趣味性教學評價
在整個數學教學中,教學評價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極具導向性和激勵性。縱觀傳統的數學教學評價,還存在諸多不利因素。比如,只關注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評價主體以教師為主,評價語言以批評為主。這種教學評價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甚至還會適得其反。鑒于此,在開展趣味性教學時,唯有構建一套與其相契合的教學評價體系,才能激活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首先,實施結果與過程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在優化教學評價時,應在傳統結果評價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為其建立成長檔案,將學生日常學習情況、行為表現、學習進步情況等進行詳細記錄,并定期進行整理、總結,從而將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全面、客觀地反應出來。其次,實施趣味性的評價方式。在優化教學評價時,可結合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借助小紅花、小星星、小笑臉等形式進行評價,使得學生在趣味性的評價方式中受到鼓勵和啟發,進而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實施趣味性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借助肯定和激勵,使學生在被肯定、被鼓勵中,逐漸提升自身的數學學習自信心。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積極開展數學趣味性教學契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能體現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基于趣味性教學的內涵,通過創設趣味性情境、開展數學游戲、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應用信息技術、開展生活教學、設計趣味性作業、構建趣味性評價模式等,不斷提升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崔文杰.論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06).
[2]李建洪.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天津教育, 2022(04).
[3]薛惠萍,鞏紅江.以趣味性教學激發課堂活力———談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03).
[4]郭林.小學數學教學中趣味性教學的有效運用[J].數學大世界, 2021(10).
[5]龐紅巖.基于趣味性教學模式的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探究[J].天津教育,2021(27).
[6]凌惠.小學數學趣味性學習策略[J].數學大世界,2021(05).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esting Teaching Strategy of Mathematics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Li Yuehua
(Huangya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6, China)
Abstract: Mathematics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abstraction, which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y are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 to complete learning tasks, and also easy to have a weariness of 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base on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troduce interesting resources, and present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 a vivid and interesting way. This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ge and their cognitive laws. It can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better grasp mathematical rules and principles,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s and the practi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teres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of mathematics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mathematics;interest;teachingstrategies;teaching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