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嵐
摘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既能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內容,也能讓教師及時發現學生薄弱點,及時調整接下來的教學方向,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雙減”政策下,教師都在積極探索數學作業優化方案,但往往存在一個誤區,即作業優化就是減少作業數量,壓縮作業完成時間。其實不然,作業改革需要做好“加減法”,一方面,要通過合理削減機械性、重復性的題型,壓縮課后作業時間。另一方面,要通過豐富作業類型、分層設計作業等方式,提高作業質量,更好地發揮作業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政策;課后作業;提質增效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6-0129-04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于2021年7月正式頒布,該政策核心內容有兩點:一是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二是減輕學生校外培訓的壓力。這既是對學生的減負,也是對家長的減負,有利于改變家長盲目給孩子報輔導班的局面。同時,這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新的挑戰,需要教師探究高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并對作業質量進行嚴格把關,提高作業的有效性,以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在“雙減”政策下,作業提質增效已成為教師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雙減”政策下的數學作業布置進行探研。
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對鞏固課堂知識極為重要,一味地加大數學作業的數量而忽視質量,只能適得其反。“雙減”政策對作業提出的新要求是:作業難度和數量都要有所降低,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們積極響應和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在優化作業設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1.書面作業占比較大,影響學生綜合發展
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允許布置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應嚴格控制書面作業時間,平均不能超過20分鐘。也就是說,每天學生書面作業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以內,這對于教師來說難度比較大,能將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的情況少之又少。不可否認,其中有些情況是學生拖拉導致的,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教師設計的作業數量多、難度大,造成學生難以在20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作業。
2.作業類型比較單一,忽視數學興趣培養
作業類型包括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兩種。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作業類型越豐富,越能調動學生熱情,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但實踐中并非如此,通過與學生交談得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采用的是書面的形式,作業內容通常是配套的練習冊,或是課后習題,很少布置實踐類的作業。這種作業設計方式雖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但對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來說作用不大。長期單一且無變化的作業設計方式,會讓學生內心產生厭倦感,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習題重復的情況,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分層設計內容較少,忽視學生個體差異
“雙減”政策提出教師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層設計作業內容和類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作業,拒絕重復性、機械性的作業。分層設計作業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符合“最近發展區教學理論”。許多教師雖然認識到分層設計作業的重要性,但能夠將其有效付諸實踐的比較少。從作業的布置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教師的作業內容來源于課本和輔導材料,并且布置的作業“一刀切”,這往往使得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吃不了”,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潛能。
4.缺乏有效批改形式,影響學生總結提升
課后作業分為三個環節,包括設計作業、完成作業和批改作業,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然而,部分教師對批改環節不夠重視,一般都是在辦公室批改學生的作業,寫上評語了之。這種機械傳統的批改形式,缺少溝通與交流,導致學生只知道哪道題對了,哪道題錯了,但不知道出錯的原因以及怎樣改正,使作業查漏補缺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
1.目標性原則
目標是作業設計的方向,有了明確的目標,作業設計才能更好地凸顯其價值。在確立作業目標時,教師需要聯系“雙減”政策對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找準作業的定位。一是目標要具有明確性。作業內容應與授課內容相符,在保證作業基礎題目的同時,要凸顯難點和重點。二是目標要具有可操作性。作業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樂于完成、積極完成、高效完成。
2.精簡性原則
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完成大量的題目,無疑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影響作業作用的發揮。因此,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秉持精簡性原則,做到減量而不減質。一是要從“量”的方面著手,減少重復性、機械性的作業內容,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二是要從“精”的方面著手,優化作業質量。要保證作業所選擇的題目具有代表性,并且是知識點的融合,以幫助學生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充分發揮作業的價值。
3.創造性原則
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不能盲目地選用教材或教輔資料上現有的題目,而忽略學生的能力與興趣點。在實踐中,要想保證數學作業布置得更加科學合理,教師就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創造性的思維設計作業題目。一是分析學情,結合學生身心特點設計作業題型,使學生更愿意在作業上投入精力。二是適當改編題型,在典型題型框架上融入生活內容,使作業形式更加新穎。
4.層次性原則
“雙減”政策鼓勵教師分層設計作業,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由于受家庭環境、領悟能力等因素影響,學生個體差異比較明顯。面對學習水平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設計相同的作業題目,不僅不能適用于每個學生,還會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要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教師就要在作業層次上下功夫。對于需要學生掌握的基礎性題目,應控制好數量和題型,滿足所有學生需求;對于靈活度高的題目,應適當設置和選擇,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作業中得到鍛煉,找到自信,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雙減”政策的出臺回應了社會大眾多年來對學生作業負擔的關切,而確保“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才是構建良好生態、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具體的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由于落實“雙減”政策力度不夠,數學作業改革并不明顯,仍然存在作業時間長、類型重復、缺少分層設計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有必要緊緊圍繞“雙減”政策要求,優化作業設計,促進數學作業改革。為此,教師要更加關注數學作業的質量,在數量上做“減法”的同時,要在質量上做“加”法,使學生由被迫完成變為主動完成,并從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1.轉變教學觀念,合理確定作業量
在作業布置中,教師應轉變之前那種靠加大作業量就能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錯誤觀念。這種錯誤理念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還會讓學生從此厭惡數學。根據“雙減”政策要求,教師要努力減少作業數量,確保作業質量。
(1)減少無效作業的占比。有些教師會認為減少作業量,就是一味地減少作業的數量,以此來壓縮作業的時間。其實不然,減少作業量深層次的含義是要求教師剔除無效作業,對現有題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此,教師在選擇作業題目時要更加用心,確保每道題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有明確對應的目標。參考許多地區的做法,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分為兩個版塊:第一版塊是作業設計目標,第二版塊是作業內容。例如,以下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作業設計。一是作業目標。1)運用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學會估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結果。2)能正確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培養良好計算能力。3)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解決實際問題。二是作業內容。1)已知15×6=90,估算以下計算結果:15×61≈(),13×60≈()。2)列豎式計算:14×21=(),13×14=(),15×19=(),23×21=()。3)用乘法分配律計算:15×21=(),17×19=(),13×14=(),18×23=()。4)綜合運用:已知小明去商場買家具,書柜42元一個,桌子43元一張,椅子12元一把,問:買12個書柜要多少錢?買23張桌子要多少錢?5)綜合運用:張同學計劃7月份讀完一本書,每天閱讀11頁,這本書一共多少頁?細化作業目標與作業內容,使得作業一目了然,每道題目都有其設計意圖,避免重復設計。同時,教師還能及時發現作業題量是否過大,適當進行調整,以縮短作業完成的時間。
(2)適當增加課堂練習。根據“雙減”政策要求,課后作業時間要適當縮短。因此,教師只有在課堂上下功夫,才能彌補課后練習不足所出現的短板。為此,教師可在備課時就設計好每個知識版塊中可以穿插的練習題目,與作業形成互補。課堂練習應側重選擇那些靈活度大、有一定難度且具有討論價值的題目,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討論,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例如,在四年級上冊“大數的認識”單元復習中,教師可設計以下作業題目。1)一個九位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的和是15,這個數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請寫出思考過程)2)保險柜的密碼是一個五位數,最低位上的數字是6,最高位上的數字是5,個位上的數字是十位上數字的2倍,前三位數字的和與后三位數字的和都是17。你能猜出這個保險柜的密碼是多少嗎?3)小明家的電話號碼是一個七位數,百萬位上的數是8,萬位上的數是6,任意相鄰的3個數字的和正好是19,請你寫出小明家的電話號碼。
2.豐富作業類型,培養學生的興趣
傳統的數學作業以書本練習題為主,學生往往對此缺乏興趣,應付了事。要提高數學作業的質量,教師除了借助教輔資料訓練學生基礎能力外,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新題型,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思維和創造力,以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1)非書面作業。與傳統作業不同,合作型作業強調學生之間相互配合,有時也需要家長與學生的配合,具有很高的探究價值。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組,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例如,在教學“測量”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為學生設計操作作業:四名同學自愿組成學習小組,相互測量身高,并將組內每個成員的身高分別以毫米、厘米、分米、米的方式進行記錄,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進行排列。這樣的作業設計既提高了作業的趣味性,又保證了組內每位學生的參與,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其實,數學作業不單單是傳統的書面作業,也可以是非書面作業。
(2)前置性作業。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題目,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數學潛能。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扇形統計圖”之前,教師可為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根據自己每天的時間安排,繪制扇形統計圖,并結合統計圖談談自己以后的時間規劃。設置前置性作業,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3.設計分層作業,提高作業彈性
結合學生個體差異,在遵循“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基礎上,教師應在作業難度、題量和時間上進行分層設計,分類指導,為學生提供彈性化作業。
(1)根據作業難度分層。由于學生學習能力和數學基礎不同,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需求,所設計的作業應該包括一些難度較大的題型,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完成,在保證學生練習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作業:思考圓錐和圓柱的異同,動手制作圓柱和圓錐,推算圓柱和圓錐的表面積計算方法。這樣的作業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讓學生觀察圓柱和圓錐,對比兩者之間的異同。該問題比較簡單,適合水平中等及以下的學生;二是讓學生通過制作的方式推導圓柱和圓錐表面積計算方法,該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適合操作能力強和思維能力強的學生。
(2)根據作業量分層。作業量的分層體現在不同題型中。對于數學基礎好、在課堂上就能掌握知識點的學生,教師可適當減少作業中的基礎性題型,讓學生有更多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對于中等生和學困生,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基礎性題目,讓學生做到當天的知識當天消化。
(3)根據作業時間分層。由于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不同,學生完成作業的速度也不同。相同的作業,有的學生可以當堂完成,而有的學生則需要延長到課后。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間時,可以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分層。對于做作業比較慢的學生,教師可適當延長他們交作業的時間,并且要多關注他們,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自信心。
4.優化作業批改,做好作業反饋
教師應優化作業批改,做好作業反饋,充分發揮好作業批改的作用。評判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一方面要看學習成果,另一方面還需要看學習過程,體現在作業上就是看解題思路和答案是否正確。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注重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了解學生的思維誤區,找到學生的知識盲點。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目:酒店需要到商場購買30張單價是125元的床,后來又決定選擇更便宜的床,這種床的單價是110元,用省下來的錢購買單價為50元的椅子,請問可以買多少把椅子?學生解答如下。30×125÷110=3750÷110=34(張)……10(元),10÷50=0(把)……10(元),答:可以買0把椅子。題目的答案顯而易見是錯誤的。題目考查的知識點是乘除法的混合運算,教師如果沒有細看學生解題步驟,就會判斷學生沒有掌握混合運算的知識點。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學生的計算沒有問題,問題是沒有理解題目中“30”張床的含義。題目中床的數量是一個不變量,而學生將床的數量理解成變量了,導致算式列錯了。因此,教師在點評作業時,應該讓學生再次讀題,充分理解題目的意思。
教師通過研究學生解題步驟,可以想到學生解題思路,找到學生出錯的原因,從而使給出的反饋更有針對性,同時也為講解節省了許多時間。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全面看待和分析學生作業情況,給學生提供客觀且有針對性的反饋。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出臺后,作業改革成為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為作業做好“加減法”成為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為落實好“雙減”政策的要求,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作業目標和作業內容,要不斷反思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以優化作業設計,讓學生既能借助作業對知識點進行鞏固,又能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張清,李樹清.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與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18).
[2]吳劍鷹.“減”學生負擔“增”作業品質“雙減”下實現小學數學作業“輕負高效”的初步探索[J].上海教育,2022(01).
[3]周麗娟.“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之路[J].數學大世界, 2022(02).
[4]張艷芹.減量不減質,增效不增負———“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研究[J].數學大世界,2022(01).
[5]陳祥彬,陳思怡.“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研究(一)———基于核心素養的作業內容設計[J].小學數學教育,2022(01).
[6]夏冬一.“雙減”目標下小學數學有效性作業的設計策略[J].遼寧教育,2022(01).
[7]朱艷芳.“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一例[J].湖南教育, 2021(11).
[8]張春映.“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06).
Research on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Method" of Doing Math Work Well under the"Double Reduction" Policy
Xiong Xiaolan
(Liu Yalou Red Army Primary School, Wupi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Wuping 364300, China)
Abstract: Homework is the supplement and extens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consolidat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class, but also enable teachers to find out students’ weaknesses in time, adjust the following teaching direction in time,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of teaching.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eachers ar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of mathematical homework, but there is often a misunderstanding that homework optimization i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homework and shorten the completion time of homework. In fact, homework reform needs to do a good job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method".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reduce the homework time after class by reasonably reducing mechanical and repetitive ques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rk and play its due role better by enriching the types of work and designing work hierarchically.
Key words: primaryschoolmathematics; "doublereduction"policy; after classhomework;improvequalityand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