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單的科學運用有助于小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快速形成,也有利于促進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文章從學習單的設計原則、學習單在小學信息技術常見課型中的應用和反思等三個方面進行探析,旨在強化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縱向遷移,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綜合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習單;學習力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就要從面面俱到地“抓”轉變為大膽、適當地“放”,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探究的時間與空間,不貿然打斷學生的思路,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以學習單為支架,向學生提出學習活動的具體要求,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學習單上的任務及任務說明,明確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再以自學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這些任務[1]。合理使用學習單能夠促進知識的縱向遷移,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一、學習單的設計原則
(一)整體規劃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需構建理念新穎、結構合理、內容適當、切實可行的課程體系。因此,在設計學習單之前,教師首先要對教材進行整體剖析,對內容進行解讀,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將教學目標進行分解,使所有知識點以不同任務的形式串聯在一起,形成一條完整的知識鏈。
(二)可操作性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實踐性,教師在設計學習單時需要考慮信息學科的特點,將任務設計得簡單明了,便于學生理解、操作。對于有難度的任務,教師可以在學習單上進行針對性的分析,也可以采用知識點解析、樣例、小貼士等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便于學生更好地操作。
(三)分層設計
教師在設計學習單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現有認知水平,以及學生間信息素養的客觀差異將任務設計得具有層次性、開放性和難度梯度性,使全體學生達到學業水平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礎上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增強學生思維意識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3]。
(四)評價反饋
課堂教學評價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的學業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單時,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充分利用課程評價本身的教育功能,通過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組內互評等方式,多方面、多方位、多維度地了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果,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學習行為,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評價觀和主動參與意識,能夠實現由“學會信息技術”到“會學信息技術”的轉變,讓學習真正發生[2]。
二、學習單在小學信息技術常見課型中的應用
(一)學習單在信息技術課偏理論課型中的具體應用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理論型課程多含概念性、說教性的內容,缺少動手實踐的內容,學生學習興趣往往不高,教學效果也不夠理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使用學習單工具,在學習單中設計一些趣味性的活動,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信息意識,感悟信息文化,內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如“網絡文明小公民”一課大都是文字型的內容,學生可以實踐操作的部分非常少,且內容相對簡單,缺乏趣味性,學生學起來既枯燥又無趣。因此,教師精心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學習單,讓學生通過手抄的形式將學到的理論性知識進行運用,并以手抄報、黑板報的形式張貼在學校內。這樣學生不僅能讓自己明確如何文明上網、健康上網,做一名網絡文明小公民,還能幫助他人了解到此方面的知識。
在小學信息技術偏理論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通過學習單將知識傳遞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感受信息,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尋求恰當的方式獲取與處理信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識與能力,遵守信息法律法規,信守信息社會的道德與倫理準則,做一名具備良好信息素養的小學生。
(二)學習單在信息技術課實踐操作課型中的具體應用
在信息技術實踐操作課型中,教師通常選取體驗學習、模仿學習、游戲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讓學生進行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以及多種形式相互融合的學習活動。
如“青蛙過河”是編程單元的課程,該課以實踐操作為主。教師根據對教材內容的解讀,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分解,用四個任務的方式進行呈現:認識坐標,青蛙過河,青蛙翻跟頭,創編故事。任務一“認識坐標”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當教師讓學生初次嘗試查看角色青蛙的坐標,很多學生得出的坐標位置不一樣,這是由于學生誤把鼠標的坐標當成角色青蛙的坐標。經過任務的試錯與教師的講解,學生更加明確了坐標的概念,并通過查看角色青蛙的坐標進行知識點的鞏固練習,輕松掌握了坐標這一重點。任務二“青蛙過河”可分解成三個小任務,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交流“青蛙跳到第一片荷葉上的動作,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接著讓學生猜一猜“移到……”和“在1秒內滑行到……”兩個控件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當學生掌握坐標控件的使用方法后,就可以輕松地完成青蛙過河的任務。通過任務三“青蛙翻跟頭”,學生能夠學習到新的控件操作,并在重復執行中不斷熟練。最后教師可讓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進行故事的創編,繼續完善自己的腳本,完成任務四。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實踐性的操作,又要以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為依據,有效利用學習單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采集學生的學習數據,了解學生是否通過學習單掌握了預期中的知識,并以此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學習方法,優化教學進程,使學生利用學習單學習的過程成為充滿快樂體驗和挑戰探究的人生經歷。
(三)學習單在信息技術課項目式課型中的具體應用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項目式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信息事件,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模式經歷項目學習的全過程,通過親身體驗、探究、求證和交流,進行問題求解。完成每一個項目任務時,學習單上會有學生該階段的學習數據記錄,教師通過關注每個階段的數據能夠及時了解學生這一階段項目的學習成果。學習單上的階段性評價模塊可以對課堂教學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項目的總結性評價模塊應用得當也可以對整個項目起到價值升華的效果。
如“聰明的小車”這一項目型課程,一共分為三個小項目,分別是“聰明的小車(一)”學習巡線原理、“聰明的小車(二)”完成巡線任務、“聰明的小車(三)”Scratch機器人挑戰賽。項目一利用學生已知的傳感器概念引入機器人的巡線原理,項目二利用學生已知的定義模塊的方式過渡到繁復的機器人巡線任務,項目三則是結合一些應用案例,讓學生感知巡線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這樣分散又具關聯的小任務能夠將知識建構、技能培養與思維發展融入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因此,面對項目式學習單的設計時,教師應先對該項目進行精心規劃,設計情境,并將大的項目分解成小項目,再將每一個小項目以任務的方式進行分割,使項目任務由易到難、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環環相扣。
三、巧用學習單的實踐反思
(一)學習單的應用優勢
在應用學習單這一工具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感受到了學習單帶來的一系列優勢。
1.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缺乏抽象、概括、內化知識的能力。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通常需要將學習單打印出來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任務說明,合理解決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努力縮小與同學之間的差距,提高學習的效率。學生有了學習單,就像手上有了一張路線圖,知道現在需要做什么,以及下一步需要達成什么目標。學生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對課堂的知識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生利用學習單完成相應任務的時候,如果遇到不會的問題,可以把疑問處記錄下來,等待教師的解答,也可以詢問自己的同伴,與同伴共同研討。在這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疑問、記錄所思、研討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2.促進小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自主思考、交流討論的學習空間,既降低了學習任務的難度,又激發了學生團隊協作的潛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內在互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有些時候合作的任務流于形式,學生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小組合作中到底需要做些什么。但是有了學習單后,教師將小組合作內容以明確的任務形式告知學生,使學生明確人員的分工、了解自己的任務及在小組合作中承擔的角色。合理的人員分工、明確的任務規劃能夠更好地促進合作探究,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意識,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3.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
信息技術課堂更注重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能發現,學生經常會在課堂上迸發出一些有趣的想法,但也許過一會兒他們就會忘記自己剛才想了什么,因此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及時記錄在學習單上,避免靈感的流失,同時這種可視化的思維可以更好地輔助后續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根據學習單進行下一步的實踐操作。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更能體現這一真理,學生的一些想法究竟是對是錯,他們可以根據學習單上呈現的內容進行檢驗,學生在問題求解的過程中通過思考、探究、實踐,最終有效地掌握知識點,養成計算思維能力。
4.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
學習單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程度,更加精準地把握課堂進度,收獲更多的課堂生成性成果。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單完成情況,針對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生成性資源,靈活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剖析、交流、求證,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學生在經歷思考、辨析、求解問題的過程中,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價值判斷力得以養成。
(二)學習單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多以任務驅動的形式進行,用好學習單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但是如何更好地交代學生學習的任務,設計既全面又難易適中的任務,筆者有以下思考。
1.設置課前學習單
設置課前學習單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對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嘗試性學習,為課堂教學打下前期基礎。在嘗試探究學習的期間,學生可以將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并記錄下來,教師可以通過課前學習單了解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預知學生在課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提前做好規劃,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應在課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提出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
2.合理處置學習單
教師將學習單發給學生后,學生能否按照教師的要求做好學前預習、課中練習、課后復習的學習單記錄,并將使用過后的學習單將進行歸檔,這些都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學習單下發后,教師要及時跟蹤學生的學習單完成情況,引導學生對使用后的學習單進行歸檔收集。學生可以將學習單貼在書上每節課對應的位置,便于課后對自己進行總結性評價,也便于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不定期檢查學生的學習單,進行追蹤調查,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及個性問題采用合理的解決方法。
3.團隊開發學習單
信息技術教師不但有大量的課時安排,往往還承擔了學校的信息化工作,在工作量較多的情況下,單獨開發出高質量的學習單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筆者認為,有條件的學??梢詭讉€教師分工合作一起開發學習單,對于條件相對薄弱甚至只有一名信息技術教師的學校來說,教師可以進行跨校合作共同開發學習單。針對開發出來的學習單,教師可以進行交流、研討、共享,讓學習單更加高效的服務于教學。
結語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堅持立德樹人的課程價值觀,圍繞學科的核心素養,采用“學主教從、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學習單,使它成為學生學前的引路人、學中的小幫手、學后的監督管理者;使它成為搭建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互動交流的橋梁;使它成為學生學業評估的依據、教師課題研究的材料;使它成為助力學生學習力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推手。
【參考文獻】
[1]張明弟.淺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設計與應用策略[J].中小學電教,2018(10):51-53.
[2]陳冬珍.巧用學習單,引發深度學習[J].課外語文,2021(30):35-37.
作者簡介:馬童玲(1987—),女, 江蘇省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