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實踐活動是學校以往的常規活動的延伸,而學校以往的常規活動忽視了對學生的勞動技能以及勞動意識的培養。文章結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教學內容,嘗試利用已有的活動經驗,在實踐中重體驗,在活動中求發展,實現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以及勞動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意識;培養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強調培養學生的具體實踐能力,而且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1]。勞動意識是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思維意識,其代表著學生認同和熱愛勞動,是對勞動教育工作的積極回應。
一、小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價值
(一)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勞動在智力發展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兒童的才智反映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學生通過勞動教育,能夠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樹立幸福來源于自己的勞動的觀點。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知識面較窄、專注度不夠、生活經驗不足,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綜合學習與勞動。在勞動實踐中,學生自由組建小組,并在小組活動中互幫互助,交流總結。學生不僅能調動自身的勞動積極性,發展自身的興趣和才能,完善自身的能力,還能從中意識到勞動者的可敬之處,學會尊重每一種勞動。
(二)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而勞動正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教師精心整合綜合實踐活動的勞動教學資源,合理選擇勞動主題并制訂具體的勞動實踐方案,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學習知識,鍛煉體魄,并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學會直面困難和挫折,塑造努力拼搏、積極樂觀、堅持不懈的良好品質。
高爾基曾說:“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學生在勞動中能夠親身體驗勞動的意義、價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獲取勞動的力量,健康茁壯地成長。
二、小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策略
(一)理論指引,感悟勞動
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并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一些教師在課程教學時重視方案的設計,卻忽略了對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缺乏理論教學,從而影響了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必須重視理論教學,讓學生感悟勞動的重要性。
以綜合實踐活動“來之不易的糧食”為例,在培養學生勞動意識的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生已有經驗設計3個版塊:糧食知識知多少、體驗糧食種植、節約糧食我行動。教師從生活中各種有關糧食的話題入手,結合植物的圖片,激發學生對糧食種植和管理的實踐興趣。基于以上理論教學,教師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尋訪相關技術人員或農民,指導學生走進農田,體驗糧食作物的種植過程,并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種植與管理技巧。在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糧食浪費的現狀,倡導學生踐行“光盤行動”,切實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節約糧食的意識。
以綜合實踐活動“小小調查員”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要求組建團隊,搜集資料,組織策劃。這次活動的順利開展既需要體力勞動,又需要腦力勞動。對于活動中生成的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開展相關的理論教學,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創造良好的勞動條件,讓學生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勞動,從而培養其勞動習慣,樹立其勞動意識。
(二)文化傳承,崇尚勞動
教師應該創新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積極利用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素材[2]。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時,如果能在既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入傳統文化元素,激發學生內在的勞動情感,將有利于學生形成崇尚勞動的良好素養。
以綜合實踐活動“彩泥變形記”為例,教師結合彩泥質地柔軟、可塑性強的特點,指導學生動手實踐,捏制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讓學生感受一個物體由無形到有形的變化。在“玩轉彩泥”的過程中,學生手腦并用,不但提高了創造能力,而且體驗了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之后,教師引入中國傳統文化,將“玩轉彩泥”轉化為“玩轉建筑”,將中國傳統的樓閣、城墻、高塔作為教學對象,讓學生嘗試用彩泥代替磚瓦,搭建樓閣等建筑,并從中感知彩泥的變化特點,理解勞動的重要意義。在此次綜合實踐活動中,精妙絕倫的傳統建筑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學生在產生極大興趣的同時體會到了古人在勞動中的創新,從而更加崇尚勞動,樹立了利用勞動進行創新的意識。
(三)實踐體驗,熱愛勞動
勞動意識的培養與勞動實踐的體驗密不可分。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能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積極主動地完成勞動任務。但是在現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重理論灌輸,輕實踐體驗是較為普遍的問題。這將導致學生缺乏必要的勞動意識,甚至抵觸綜合實踐活動。因此,教師在實際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情和客觀因素,指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更多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以綜合實踐活動“家鄉特產小調查”為例,教師提出勞動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作鹽水鴨,將制作過程完整記錄并分享。在這次任務中,學生團結合作,從鴨胚的選擇、清洗、腌制到完成煮制,都能較好地合作完成。學生在品嘗到自己制作出來的鹽水鴨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此時,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同學們自己是否能獨自完成鹽水鴨的制作?獨立制作鹽水鴨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以此進一步讓學生體悟到勞動的不易以及掌握勞動技能的重要性。在后續的教學中,教師定期指導學生選擇適宜的勞動任務并制訂適宜的勞動計劃,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完成綜合實踐活動,激發熱愛勞動的熱情。
(四)參與活動,深化勞動
班級勞動月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班級勞動月活動開展中,學生的重心偏向于欣賞活動的最終成果,對于活動的設計、開展、優化等環節的參與度很低,原因是學生缺乏一定的興趣,面對活動主題的選擇不知從何入手,無法有效參與勞動。因此,教師可在活動策劃時,提供現階段社會的熱門話題,在班里開展全員討論,讓學生從真實的生活出發,結合日常經驗,集思廣益形成班級勞動月活動的主題。如種植、養護、環境、公益、美食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帶領學生查找相關主題的資料,繼續引導學生將每個勞動主題細化、優化,從而形成具有吸引力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以公益類勞動主題為例,教師將活動內容確定為為養老機構送溫暖,具體的勞動實踐過程如下。活動前,教師利用QQ發布活動報名表,對此主題有興趣的學生自愿上交活動報名表,成立活動小隊。未報名的學生則組成點評團,在活動實際開展中對活動小組成員的勞動能力進行點評;之后,學生各自進行準備,參加活動的學生學習相關信息和勞動技能,鍛煉能力。點評團的學生則精心設計考察細則以及評分標準;活動中,學生充滿熱情和動力地開展送溫暖服務,有條不紊地實施活動方案;活動后,學生總結自己學會了與他人溝通交流,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也在活動中鍛煉了受挫能力。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班級勞動月活動,并且都經歷了完整的活動過程,從中深化了對勞動的認識,樹立了勞動的意識,弘揚了勞動的精神。
(五)取長補短,學會勞動
在實際的教學開展中,筆者發現一個問題:在教師引導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能有較好的勞動意識。但在教學情境以外,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較低,不愿意參與勞動。筆者分析,這是因為學生缺乏勞動技能和經驗,在勞動的時候只感受到了身體疲憊,并沒有收獲精神層面的滿足。因此,教師需要了解每位學生的長短板,合理組建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完善各自的勞動技能,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
以綜合實踐活動“家務勞動我能行”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有哪些家務勞動。學生集思廣益,列舉了諸多家務勞動,如洗碗、疊衣服、炒飯等。這些勞動技能的討論分享,對缺乏勞動經驗的學生來說充滿了吸引力,能激發其產生強烈的勞動欲望。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此主題選擇勞動項目,自由組建小組,及時進行勞動實踐。這一主題的勞動任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較為容易達成并較為容易獲得成就感的。當學生熟練掌握勞動技能的時候,其勞動的積極性也會得到有效提高。
再以綜合實踐活動“蔬菜大觀園”為例,受限于學生的勞動經驗和生活常識,“誰認識的蔬菜多”“蔬菜分一分”這兩個環節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棘手。因此,教師采用比賽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勇敢挑戰。教師出示各種各樣的蔬菜讓學生比一比誰認識的蔬菜多,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學生在踴躍發言中互相學習,豐富自身知識,并產生了觀察蔬菜和培育蔬菜的欲望。在后續的教學中,教師相機指導,邀請經驗豐富的學生家長進行蔬菜培育知識的傳授,并利用教室門前的種植區引導學生進行蔬菜培育的嘗試,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勞動,學會勞動。
(六)總結成果,記錄勞動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最能激發學生榮譽感的莫過于最終呈現的勞動成果,如前文的“品嘗鹽水鴨”“彩泥建筑”等。教師在制訂年度綜合實踐活動計劃時,可根據校園實際環境成立樹木養護小組和蔬菜種植小組。樹木養護小組的學生在養護樹木中學習樹木知識,觀察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生長過程,記錄四季變化,定期開展澆水、刷白、松土、除草、修剪、治蟲等勞動實踐活動,并學習制作植物葉片、果實標本,初步了解植物科屬分類、物種進化。學生繼續通過對每一種樹木的四季養護,寫出養護小結,記錄管理環節和要領,制作圖文并茂的PPT,以此探究樹木生長的奧秘。蔬菜種植小組討論制訂全年種植計劃,每個小組負責一片菜地,定期開展翻土、點播種子、切莖繁殖、澆水、除草、搭架、防病治蟲等勞動實踐活動,并且觀察記錄農作物破土發芽、抽莖、開花、結果等生長過程,每周拍照記錄一次,再把觀察記錄的文字圖片、個人感悟以觀察日記或PPT的方式呈現。
教師要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及時記錄下學生的勞動成果,借助制作手抄報、短視頻等方式幫助學生總結勞動經驗,鞏固學生的勞動記憶,為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提供助力。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尤為重要,教師要巧妙設計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從而深刻體會勞動的美好,通過勞動創造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陳志禮.基于勞動意識培養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J].天津教育,2021(12):133-134.
[2]周遙.以生活為源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J].學苑教育,2021(10):67-68.
作者簡介:董靜(1988—),女,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南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