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鈴潔



摘要:目的 探討前瞻性護理模式在高齡骨折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120例高齡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傳統(tǒng)護理)、觀察組(60例,前瞻性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F(xiàn)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腸鳴音恢復、首次肛門排氣、首次肛門排便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給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33%,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 前瞻性護理模式的應用可有效促進高齡骨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改善生存質量,減緩不良情緒,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高齡;骨折;前瞻性護理;肢體功能;并發(fā)癥
骨折為骨科常見病,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等特征[1],常見因素有摔倒、車禍及高空墜落等,患者可表現(xiàn)為肢體腫脹、疼痛以及活動受限等。高齡患者年齡大,多伴有基礎疾病、骨質疏松等,更易發(fā)生骨折,若未及時治療可影響日常生活能力[2]。手術是治療骨折的常見辦法,可促進骨折端愈合,但術后受患者生理、心理等因素影響,部分患者需長期臥床靜養(yǎng),易并發(fā)褥瘡或便秘等,影響術后康復。早期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患者提高生存質量、減緩心理負擔尤為重要[3]。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20例高齡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前瞻性護理的應用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120例高齡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傳統(tǒng)護理)、觀察組(60例,前瞻性護理模式)。觀察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70~84歲,平均(75.23±2.51)歲;骨折原因:車禍25例,摔傷20例,其他15例;骨折部位:上肢31例,下肢29例。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71~85歲,平均(75.39±2.62)歲;骨折原因:車禍24例,摔傷16例,其他20例;骨折部位:上肢32例,下肢2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護理
健康指導、病情觀察、用藥指導和康復護理等。
1.2.2 觀察組接受前瞻性護理
(1)情志調理:時刻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并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情緒疏導,鼓勵患者合理宣泄不良情緒,主動與其交談,可通過語言接觸、非語言接觸等方式進行,鼓勵患者建立治療信心、提高主觀能動性.
(2)飲食護理:術后給予流質飲食,從半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普食,加強營養(yǎng)支持,以低鹽少油、豐富營養(yǎng)食物為主,伴基礎疾病者積極給予對癥支持治療,指導患者少食牛奶、糖及豆?jié){等易產(chǎn)氣食物,多吃優(yōu)質蛋白、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等,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少吃辛辣刺激、生冷食物,避免引起不良刺激。
(3)疼痛護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輕度疼痛者,通過看報、聽音樂、看視頻等轉移疼痛注意力,指導患者深呼吸、咳嗽時用手按住切口,可減緩疼痛,避免引起牽扯感;對劇痛者,可遵醫(yī)囑服用止痛藥緩解。
(4)排便護理:術后根據(jù)患者耐受度訓練其床上大小便,告知養(yǎng)成床上排便習慣;可下床活動者,告知其在早餐前或晚睡前定期排便;出現(xiàn)便秘者,可于每餐后30 min環(huán)形按摩腹部,按摩前排空小便、雙手沿著腸管方向對腹部輕柔按摩,2次/d,20 min/次。
(5)呼吸道護理:術后根據(jù)患者耐受度,指導進行擴胸運動、吹氣球運動等,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排痰,促進痰液排出,痰液黏稠或難以咳出者輔以霧化吸入或負壓吸痰,及時吸出痰液,確保呼吸道暢通。
(6)康復鍛煉:臥床靜養(yǎng)期間,間隔2 h協(xié)助患者翻身、按摩肢體受壓部位,對骨折斷端肢體腫脹程度進行按摩,起到緩解作用。針對上肢骨折者,指導開展提肩、握拳及上肢肌肉運動等,逐漸過渡于伸展、外展及內收上肢等動作,從簡單到復雜,逐漸將運動時間及活動量增加;針對下肢骨折者,可開展伸屈髖關節(jié)、抬腿等活動,根據(jù)下肢情況逐漸攀扶站立,向負重活動逐漸過渡,促進肢體活動康復,注意嚴格控制運動強度、振幅,避免加重病情。
1.3 觀察指標
(1)生活質量:使用簡明健康問卷簡表[4~5](SF-36)進行評估,包括情感職能、社會職能、軀體功能及物質生活等維度,各維度總分100分,得分愈高患者生活質量愈好。
(2)心理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狀態(tài)越好。
(3)肢體運動功能:采用肢體運動Fugel-Meyer量表(FMA)評估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滿分100,得分愈高表示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愈好。
(4)術后恢復情況:記錄腸鳴音恢復、首次肛門排氣、首次肛門排便及住院時間。
(5)并發(fā)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心理狀態(tài)以及肢體功能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腸鳴音恢復、首次肛門排氣、首次肛門排便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給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33%,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4。
3討論
前瞻性護理為新型護理模式,通過培養(yǎng)護士前瞻性、循證思維,遵守先預防后治療原則,增強前瞻性護理意識,將被動護理工作向主動轉變,將護理計劃落到實處,針對性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促進術后康復,加強心理疏導可改善心理負擔,減緩患者心理應激性及主觀能動性,提高治療依從性[6~7];加強膳食指導可滿足機體營養(yǎng)需求,增強體質、調節(jié)機體免疫,減緩疼痛刺激可協(xié)助患者轉移疾病注意,確保身心狀態(tài)良好,為術后康復提供可靠保障;加強排便護理可改善胃腸道蠕動、避免便秘加重病情,給予呼吸道護理可確保呼吸道暢通,避免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現(xiàn)象發(fā)生,加強康復指導可改善肢體功能、達到預期療效。
本研究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F(xiàn)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腸鳴音恢復、首次肛門排氣、首次肛門排便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給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33%,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前瞻性護理模式的應用可有效促進高齡骨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改善生存質量,減緩不良情緒,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任西寧.多元化疼痛護理管理對四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控制的影響[J].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22,20(21):110-113.
[2] 徐娟,韓衛(wèi)娟.髖部骨折手術患者加強體位護理管理對術后肺部感染控制及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J].山西醫(yī)藥雜志,2022,51(13):1551-1553.
[3] 李杏.基于Autar量表的小組護理管理干預對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影響[J].中國校醫(yī),2022,36(5):361-363.
[4] 劉旭麗,郭麗紅.系統(tǒng)化疼痛護理管理在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研究,2022,30(3):191-194.
[5] 郭淑娟,張真,于博.小組責任制護理管理模式在預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包頭醫(yī)學,2021,45(4):62-64.
[6] 余新顏,阮仁芝,徐進.早期運動康復護理管理模式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21,36(8):1079-1081.
[7] 范婷婷,林勇,劉少群.規(guī)范化疼痛護理管理在全螺紋空心加壓螺釘微創(chuàng)治療Bennett骨折患者中的運用效果分析[J].黑龍江中醫(yī)藥,2021,50(4):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