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如意,朱沛雨
(宿遷學院教育系,江蘇宿遷 223800)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重要意義在于立德樹人,實現立德樹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作用和間接滲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意指思想政治教育不單是思政課程的獨立任務,而是需要在各門課程中的滲透教育。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中強調,“將師德師風教育貫穿師范生培養及教師生涯全過程”。[2]師范生、教師自身的師德師風建設與教師的思政育人是相統一、相輔相成的。師范專業的師德師風建設與課程思政的融入有異曲同工之妙。
課程思政是目前高校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的實踐探索,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加強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探尋課程思政有效實施的機制構建,對推進課程思政在具體教學改革中的實施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思政課程”是通過專門的課程來進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例如,當前各個本科院校開設的思政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及“形勢與政策”等。然而“課程思政”不是指具體的一種或一類課程,是指在各門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的一種理念與方法,是在原本的課程中挖掘、融入思政元素,保持了課程本身的獨立性,同時豐富了情感態度類的課程目標。“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教學理念,在“立德樹人”的宗旨及價值追求下,各類各門課程通過挖掘、提煉本課程潛在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倫理規范、科學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進而構建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多方協同的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3]因此,教育類的課程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師德師風、職業規范、民主平等思政元素,促進師范生的師德養成、品德提升。
良好的師德是教師較好地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職責的核心。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中強調教師是教育的根本,師德是教師的靈魂。[4]那么何為師德,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規范、行為和品質的總和,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5]師德教育帶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師德不是一項能夠速成的品質或是行為,而是需要在師范生日常的教育、學習和生活中,從點滴做起,教育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經過道德認知、體驗、情感等心理過程而內化,形成師德觀念和品質。因為師德的要求不同于行為的約束,在剛性要求的同時,更需要師范生在長期的文化熏陶、道德感染中由內而外、有精神到行為的形成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榜樣作用,塑造教育之魂、教育之信仰。
2008 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提出,“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六條基本要求。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6]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多次強調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提升新時代教師素質、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首要任務,他用“筑夢人”“引路人”“大先生”等表述形象描繪了教師在學生發展中的引領和表率作用,要求廣大教師做到“四個統一”,即教書與育人、言傳與身教、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學術自由與學術規范相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成為教育改革的奮進者和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因此,課程思政與師范生的師德建設在價值追求上存在本質的一致性,可以在師范專業課程中相融合,共同落實。
1.在教學目標中體現思想態度要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7]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人才是推動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建設的第一資源,而學校是人才培養的場所,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的使命,其中教師是教育之本,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開展者,因此,教師的知識、能力、品德等素質影響。甚至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師德是教師育人之根本,師范生階段的人才培養絕不應局限于學生的知識技能發展,更要關注師范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以及良好師德的形成,要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學生觀,對教師職業產生認同感,形成良好的師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要在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中具體落實,因此,師范專業各門專業課程中應充分結合教學內容特點,明確對師范生在思想態度上的要求。例如,在心理學、教育學類的課程中,應突出對師范生師德發展的要求;教學法類的課程中,在引導師范生學習小學數學、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理念時,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應著重強調樹立科學的小學數學、小學語文教學觀,充分尊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等。
2.在教學內容中豐富思政元素
師范專業課教學中“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入,需要結合專業課程本身的特點進行思政元素滲透,將課程本身與思政元素,學科知識與思政育人目標有機統一。第一,要找準思政內容的切入點,巧妙契合,思政元素的融入應該是自然的,具有學科特點的,而不是生搬硬套。教師要充分分析專業課程本身的內容特點,明確課程中每個思政元素的切入點,清晰把握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使“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巧妙融合,達到更佳的育人效果。第二,要體現學科特點,師范專業課程本身具有師德師風建設的任務,因此學科專業課程應該體現自身特點,例如,心理學類的課程可結合實驗數據統計、分析等的教學內容融入公正、法治、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數學教學論類的課程可以融入數學教育家等具有數學元素的案例。第三,可以結合學生需求,融入的思政元素應以學生關注的、鮮活的現實問題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課堂效果的實效性,強化育人效果。
1.提升課堂行為規范要求,促進師德建設
為人師表,對師范生品德的培養是首要的、核心的。因此師德、思想水平的提升不能僅僅是理論學習,更要落實到具體的行為規范上,落實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在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恰當的啟發引導,強化師范生師德建設。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鈴聲響后能否自覺進入上課狀態,融入紀律意識的教育,啟發學生自覺遵守課堂規則,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再如,根據學生在課堂聽課是否認真,可以進行責任意識等方面的教育,強化其自身作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同時啟發學生思考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并鼓勵學生換位思考,如果自己作為教師,對課堂紀律有怎樣的要求,由此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以及對教師職業的理解與認同。
對師范生品德的培養,要從嚴,不能放松,要長期堅持,不可松懈,要在專業課程中滲透講解,更要在課程教學中落實要求,由內在的理解,到自覺的道德修養,再到外顯的行為習慣,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道德規范要求同自己日常的行為表現相結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2.強化實踐活動,實現知行統一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的實踐活動,其目的不能局限于提升師范生教學能力,更要引導師范生在與小學生的接觸過程中了解小學生,在與小學教師的溝通中了解教師工作的意義,提升師范生對小學生的喜愛度,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促進師范生師德發展。教育見習、實習是師范生在真實的中小學校園中感受學生特點、體會教師工作的實際場所,良好的啟發和引導,能夠加速師范生師德的發展。因此,在不同階段的見習、實習活動中,可以設定具有層次性的具體師德發展目標,將師范生師德培養、思想提升的目標劃分到各階段的見習、實習活動中,并在見習、實習的過程中進行過程性的考核,在見習、實習結束后組織師范生進行反思、匯報活動。由此,讓師范生在親身實踐活動中,分階段、有層次地逐步提升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提升自身的使命感,樹立科學的學生觀、教育觀,實現對師范生的師德教育,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在大二、大三、大四的見習、研習、實習活動中可分別設定了解小學生、小學教師的工作,初步感受到小學教學的樂趣;理解小學生及小學學習的特點,感受到小學教學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感受到小學教師的價值,熱愛小學教學工作等不同程度的品德發展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8]教師,教書育人者,為人師表者,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較高的思想認識,才能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才能成為示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師范生的培養不僅需要能力,而且需要品質。師范專業課程內容的設置應該在原有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增加思想政治元素,啟迪師范生思想進步。課程思政與師德建設在師范專業課程的融合恰恰可以豐富師范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德育元素,完善師范專業課程的內容設置,提升師范專業課程的深度,將對師范生思想品德、良好師德的培養落實到具體的課程內容中,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師范生形成良好的師德。
課程思政與師德建設在師范專業課程中的融合,是將思政元素、德育要素通過內隱、外顯的不同方式融入專業課程,豐富師范專業課程內容,教師在不斷提升教育對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教育對象在無形中接受相關信息,積沙成塔,逐步形成良好品性與師德。
師范專業課程作為師范生發展師范生專業技能、提升教學水平的必修課程,是為了啟發師范生了解中小學教學實際,切實發展師范生實踐教學能力,滿足社會對優質師資的需求,依照師范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而設立的課程。其核心目標不僅包括技能的發展,教學能力的提升,而且要引導師范生建立科學的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當前師范專業屬于熱門專業,本身專業內部競爭壓力大,同時面臨著較為開放的國家教師資格證考試帶來的壓力,以及教師編制考試的競爭性,導致不少師范生急功近利,對教學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應試的技能,而忽視了對中小學學生的了解、認識,忽視了對班級管理工作的熟悉,因而在師德品質、自身道德水平等方面缺乏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9]通過思政育人目標以及師德建設目標在師范專業課程的融入,能夠更加明確對師范生道德發展的要求,引導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且思政元素、師德案例的滲透能夠引導師范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逐步提升思想水平。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思政育人要重視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等的教育,而師范教育肩負著培養人民教師的使命,師德教育應當作為師范教育的核心與立足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發表關于師德的講話,提出了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及一系列師德的標準和要求,師范生教育應充分結合專業特點,將課程思政建設與師德師風建設相結合并融入專業課程,將能力提升、師德養成融為一體,培養能力強、素質高的準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