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陳 澤
(鹽城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為了應對當前的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新工科背景下電子信息專業需培養一大批專業化、創新型高科技工程實踐型人才,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國際地位競爭注入新鮮血液[1]。DSP技術及應用課程,結合了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嵌入式系統及應用等課程理論與技術要求,大量的應用于醫療、教育、制造、交通運輸等人工智能產業中。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持續推進,社會智能化快速發展,產業模式不斷升級,新工科建設下高校DSP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重構,全面開展DSP課程的教學改革,著重培養學生DSP 工程項目實踐素養,自主創新能力,契合我國新工科建設和相關產業發展[2]。
“新工科”創新理念下DSP實踐應用課程模式+實驗室的建設存在許多問題[3]:
(1)傳統的DSP課堂教學,不能很好的注重課程理論實踐的交叉性質,課程實踐案列程序算法與DSP實現之間存在差異,學生學習難度增加,降低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多數高校的實驗設備未能與時俱進,一套設備使用很多年,經費有限導致實驗設備、儀器儀表老舊,很難開展創新實驗和設計;
(3)DSP課程實驗過于單一固化,以課本為原型固定實驗項目,實驗前后缺少遞進聯系,未能激發學生的創新實驗能力,實驗內容不能系統組合;
(4)學校課程與社會脫軌,學生只能通過多媒體網絡了解相關的學科前沿信息,幾乎沒有機會參加學術講座,從而導致創新眼界上的局限;
(5)DSP 課程一般會以平時成績+理論+實驗的方式考核。以教材為主,以課本客觀知識為重點,導致學生多以死記硬背通過考核。學生背誦芯片數據說明,與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目的不相符,高分低能,不能達到培養DSP工程化技術人才的要求。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方案[4,5,6]:
1)教學內容重構
新工科背景下,建立特色的新工科課程體系,對工科學生專業技能素養培養提出新的要求,邀請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參與課程體系建設,制定相關的實驗實踐內容,建立“理論—實踐—綜合能力”的新培養體系。積極打造學生第二課堂,強化多元化的線下課堂,以培養大綱體系為依托建立逐層次遞進實驗項目,具體分配如表1 所示。

表1 基于ccs 操作環境虛擬仿真項目
聯動企業改造相關的工程實踐項目,基于“互聯網+”的工程實踐平臺,形成“虛擬仿真、項目實踐”DSP 課程新模式,積極聯系同等院校、研究所形成網絡聯動智慧大課堂。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模式,為了打破區域的限制,老師和學生不在局限于面度面答疑,制作DSP 課程的微課、MOOC、SPOC 視頻傳至網絡斷共享,開展遠程協助、視頻指導等課后輔導方式,如圖1 所述,

圖1 互聯網+新型工程實踐模式
“新工科”創新理念下的DSP 課程教學,改變傳統的試卷考核方式,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電子系課程組老師開展教研討論活動,對DSP 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編排,更改培養計劃、教學大綱、授課形式、實驗項目、課程評價考核評價標準等,學生通過“線上線下理論、課程實驗、企業項目”過程鍛煉,扎實掌握了DSP 應用課程的理論基礎以及實操基本應用技能,提供企業鍛煉項目,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完成項目設計,項目完成之后,項目成員要求對本組項目演示、答辯并提交結項報告,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給出評價,各組學生互相討論和評價,最終成績由組內評分,組間評分和老師和工程師評分組成。
表2 中,任務一,以小論文的形式呈現,要求學生將思政元素融合進DSP 課程,第二項以多媒體形式做演講匯報,分享行業動向、科研走勢,任務二,學生自有分組,5-6 人一組,結果以操作日志、實操視頻記錄、匯報ppt、紙質版項目報告形式提交。

表2 工程實踐任務
“新工科”浪潮下發揮“互聯網+”的功能,用新思路、新機制建立應用型工科學生實踐技能新模式,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改變教學手段,理論實踐相結合,將多元化的科技創新融入到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建立網絡聯動智慧大課堂,完善項目化教學方法和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打破工程教育與企業聯合培養機制的壁壘,促進產業、教學和科研的銜接,提高教學的質量。